阁皂山下 第11章 改革不顺

小说:阁皂山下 作者:徐婠 更新时间:2025-10-21 22:27:38 源网站:2k小说网
  ();

  早上从码头回来后,陈知微脑海里一直想的今天肖明救她的场景。她本想尽快告知父亲,让父亲帮忙。她清楚记得父亲与县管所所长是棋友,可回家发现父亲早已去上班,打了几个电话回复的都是在开会。

  一大早,陈树荣就去了厂里,今天对他而言也是重要的日子,承包制能不能进展下去就在今天。会议进展并不顺利,原本是商量如何落实承包制,结果大家今天还是说承包制不靠谱,很多部门领导纷纷站出来,就像商量好的一样。

  陈树荣坐在长桌尽头,眉头紧锁,指间夹着的香烟已积攒了长长的一截烟灰。此刻他的面前摊开着几张丸剂生产线的设备报价单以及一份触目惊心的库存积压清单。里面不仅有感冒片、过时的土霉素片,还有大量计划调拨来却用不上的药用蜂蜜和辅料。

  张立坤已经明白了,林建国今天挑明了就是要让大家站队了,而明显在人数上,陈树荣不占优势,目前也只有供销科的孟潭清和技术科没有表态。他深知陈树荣的苦恼,指着丸剂自动封装线的示意图说道:“各位领导,不能再迟疑了,你们看看沿海地区,看看人家的工厂,我们以前的那些糖衣片、土霉素片早就无人问津了。如今市场认可的是丸剂、胶囊。”

  张立坤拿出胶囊和丸片的样片继续说道,“这些东西便捷、卫生而且利润空间大,我们守着这堆陈旧的压片机,无疑是在等死。”他激动地挥舞手臂,指向窗外远处的片剂车间,“而且我们的这些设备都是60年代的,能耗高得惊人,次品率也高,光是省下的电费和原料损耗,几年就能省下购置新设备的钱。更何况,新产品能开拓销路,盘活资金。”

  周国栋刚想说话,供销科长孟潭清就长叹了口气,林建国立刻示意周国栋不要说话,果然孟潭清站了出来:“改革是好事,但是立坤啊,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但丸剂在我看来不过是花架子,咱们厂几十年的招牌靠什么?靠的就是土霉素片、感冒通片。老百姓认可这些,当下市场形势是不好,可你搞新花样,谁会认可?万一生产出来卖不掉,那岂不是雪上加霜?再说了,”他猛吸了口烟,吐出浓浓的烟雾,“你说的那个引进新生产线更是无稽之谈,我们厂里本来就没钱了,几个月没发工资了,钱从哪儿来?”

  张立坤刚想说话,就被孟潭清挥手制止了,“别跟我说贷款,贷款拿什么还?到时候还不上,银行把咱厂封了,大家都喝西北风去。”他环顾众人,大家都认同地点了点头。

  一直没说话的林建国摘下眼镜,动作迟缓地擦拭着衣角,语重心长地说道:“老孟说得在理。咱们肩负着八百多号人的生计,一步走错,便万劫不复。这丸剂生产线,动辄几十万上百万,风险太大。如今全国多少厂子都在叫着改革,都在上马新项目,结果如何大家也都看到了,多少成了烂摊子?咱们还是得立足根本,想想如何清理库存,再压低老产品成本,熬过这个冬天再说。改革……步子迈太大,容易摔跤。”他重新戴上眼镜,目光投向陈树荣。

  话音刚落,几个部门领导立刻响应。保守意见占据绝对上风。张立坤看着陈树荣,声音带着孤注一掷的决绝:“林厂长,我觉得您说的不对,改革有失败是正常的,但不能因为改革有失败就裹足不前。目前我们厂改革是势在必行的,而且我记得昨天厂长也说了今天讨论的是具体方案问题。改不改改革昨天已经讨论过了。至于孟科长说的钱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厂里那三辆还能开动的运货卡车抵押给银行,先贷出启动资金,设备可以先付一部分定金,等新产品问世,打开销路,很快就能回笼资金还贷。”

  “小张啊,”林建国拖长声调,语气里满是刺骨的嘲讽,“我理解你急着想证明自己研究的那个什么活络丸。但就为了你一个人的项目,要让全厂背上贷款?万一生产线上了,产品卖不出去呢?到时候贷款还不上,设备成了废铁,你负得起这个责任吗?”

  周国栋立刻跟上,附议:“就是,你一个小小副科长,懂什么。”

  张立坤直视林建国,声音因压抑的愤怒而微微发颤:“林厂长,我张立坤对天发誓,没有半点私心,上个月我跑了上海、广东十几个药厂,亲眼看到人家靠着新设备、新产品,产值翻了几番。”

  随后,他转向在座的每一个人,声音越来越洪亮,“承包制是大势所趋,丸剂生产线是我们最后的机会,难道真要等到厂子倒闭,几百人上街讨饭那天,才来后悔吗?向前不是死路,而是活路,搞不好马上我们工资就能发下来了,甚至年底还有双倍的奖金。”

  张立坤的话狠狠砸在每个人心上,他确实说对了大家最大的痛,发工资,发奖金这才是最重要的。他环视四周,看到有人低头沉思,有人欲言又止,而林建国的脸色已阴沉下来。

  林建国猛地拍案而起,少见的发脾气,大声喝道:“你一个技术员,懂什么经营?那些所谓的‘先进经验’,放在清江能行得通吗?”他转向陈树荣,“国涛书记,我认为无论是承包制还是引进新设备,你都要三思呀。”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陈树荣身上。陈树荣缓缓抬起头,眼睛扫过每一张脸,有焦虑的,有反对的,更有期待的。此刻他想起仓库里堆积如山、开始返潮发霉的原料和成品,想起半年前财务科长递来的现金流水单,想起老传达室王伯殷切的询问。

  他掐灭了早已熄灭的烟蒂,缓缓地站起身,高大的身影在烟雾中显得有些疲惫,但腰杆却挺得笔直,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立坤的方案,可行。”

  “老孟,你有一句话说的很对,市场是认老牌子,但老牌子也得有新东西。光靠啃老本,啃得动吗?”他目光锐利地看向供销科科长,“从明天开始,张立坤调到供销科任供销科副科长,协助孟潭清做好设备引进以及打开销路的工作。”

  这个决定让现场的其他人瞬间就坐不住了。林建国心有不服,人事调动哪里是一句话的事情,而且他还是主管人事,这事情没经过他就直接在会上说,明显是不信任他。但表面上还是尽量和气地笑着对陈树荣说:"国涛书记,这是不是不太合规。"

  林建国刚想说话,陈树荣便挥手示意,语气沉重而坚定:“老林,你的担心我懂,怕摔跤很正常。可我们现在不是站在平地上,我们是站在悬崖边上,前面就是死路一条,自己不主动转弯迈出这一步,就是等着被人推下悬崖。”

  “三辆卡车,抵押给银行。立刻着手引进丸剂生产线!”陈树荣的声音斩钉截铁,不容置疑,“责任,我陈树荣一力承担,散会!”

  会议室里瞬间陷入死一般的寂静,紧接着响起椅子挪动的杂乱声音。林建国重重叹了口气,摇摇头,背着手率先走出会议室。孟潭清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跟着离开了。其他人也面色各异,陆续离开。

  这一天,所有人都加班研讨丸剂车间的事情,很晚才下班。张立坤拿着一叠纸材料站在厂长办公室门口,透过那狭窄的门缝,看见陈树荣孤独地伫立在窗前。他低头又看了一眼材料,上面写着“贷款计划书”,但却驻足不前,此刻,他脑海里闪现出了半月前港商在他脑海里说的话:“五万美金,只要配方……五万美金……”

  五万美金,这个数字抵得上厂里半年的产值。陈树荣押上全部身家都筹不到的资金,对那个港商来说却唾手可得。

  “师父在搏命,我也得搏!”这个疯狂的念头突然从心底最阴暗的角落窜出,他攥紧拳头,随即转身准备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