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昭闻言,脸上的嬉笑骤然僵住。
随即猛地抬手,一把扯下了蒙眼的锦缎。
突如其来的光线让他眯了眯眼。
但那双原本带着迷离醉意的眸子,在适应光线的瞬间,已变得锐利、清醒。
甚至带着一丝冰冷的寒意。
方才那副沉湎声色的纨绔模样荡然无存。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属于上位者的、带着审视与算计的严肃!
“都退下。”
他声音不高,却格外威严。
那些原本还欲撒娇邀宠的妾室们,见到王爷瞬间变脸,一个个噤若寒蝉,连忙敛衽行礼,
然后如同受惊的鸟儿般,悄无声息地快速退出了园林。
留下满园寂静和尚未散尽的脂粉香气。
楚昭看也没看那些逃离的背影,随手将蒙眼布扔给一旁的侍从。
整理了一下略微凌乱的衣袍,脸上再无半分轻浮之色。
他对着管事沉声吩咐:“立刻请周先生他们到书房议事。”
“是,王爷!”
管事躬身领命,快步离去。
楚昭则不再停留,迈开步子,朝着前院书房的方向快步走去。
步伐稳健而迅疾,与方才在后院嬉戏时的懒散判若两人。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
禹州王府那间陈设古朴却隐含奢华、守卫森严的书房内,已是人影绰绰。
楚昭端坐在主位的紫檀木太师椅上。
下首坐着三名年纪不一、气质各异的男子。
皆是楚昭倚重的幕僚谋士。
为首一人,年约五旬,面容清癯,三缕长须,眼神内敛。
正是楚昭的首席谋士,姓周名晦。
他原是京城相识的旧人,智计深沉,最得楚昭信任。
另外两人,一姓钱,精于算计。
掌管楚昭名下诸多见不得光的产业。
一姓孙,曾混迹江湖,负责一些隐秘的武力行动和与外界的“特殊”联络。
“文修远来了。”
楚昭开门见山,声音低沉,打破了书房的寂静,“朝廷这是什么意思?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这个时候,派一个工部尚书来巡抚东南?”
周晦捻着胡须,沉吟道:“王爷,文修远此人,并非寻常工部官员。他早年便追随当今陛下与摄政王,从云州到京城,是他们的心腹股肱。此次前来,明面上是巡查水利工部款项,但恐怕……醉翁之意不在酒。”
钱先生接口道,语气带着商人特有的精明:“王爷,近来我们在海上的‘生意’动静不小,东南沿海接连出事,朝廷不可能毫无察觉。文修远此来,极有可能是冲着盐铁漕运,甚至……是冲着我们与那边的往来而来。”
孙先生冷哼一声,眼中闪过一丝戾气:“怕什么?禹州是王爷的封地,林家又在此经营百年,上下都是我们的人。他文修远一个京官,人生地不熟,还能翻出什么浪花来?只要他抓不到真凭实据,就只能灰溜溜地回去!”
楚昭听着幕僚们的分析,眼神阴晴不定。
良久,才若有所思的说道:“不能掉以轻心。秦夜和楚岚,都不是易与之辈。他们既然派了文修远来,必然是嗅到了什么。周先生,接待事宜由你亲自安排,务必做到滴水不漏,让他们挑不出错处。钱先生,所有账目,该抹平的立刻抹平,该销毁的绝不能留。孙先生,让你的人盯紧了文修远父子,他们见了什么人,去了哪里,说了什么话,我都要知道!”
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狠绝:“同时,告诉‘那边’,最近收敛些,没有我的命令,不准再有任何动作!我们要让这位文尚书,在禹州看到的,是一片海晏河清,国泰民安!”
“是!王爷!”
三位谋士齐声应道,神色肃然。
……
数日后的一个晌午,阳光炙烤着禹州城古朴的城门楼。
一队风尘仆仆却秩序井然的车马,在守城兵卒略带好奇与敬畏的目光注视下,缓缓驶入了这座东南巨邑。
车队中央那辆并不奢华却透着庄重的马车前,悬挂着钦差大臣的旌节。
无声地宣告着来者的身份与权柄。
车队刚入城不久,还未行至驿馆,便见前方街口早已有人等候。
为首一人,气质温文尔雅,正是楚昭的首席谋士周晦。
他身后跟着几名王府属官和仆从,态度恭敬。
周晦见车队停下,立刻上前几步,来到马车窗前,躬身行礼:“下官禹州王府属官周晦,奉王爷之命,特在此恭迎文尚书大驾。王爷已在府中备下薄宴,为尚书大人及文公子接风洗尘,还请大人移步。”
马车车厢内,文修远正襟危坐,闭目养神。
他并未因周晦的到来而显露丝毫异色。
甚至没有掀开车帘。
坐在他下首的文景轩则略显紧张,下意识地看向父亲。
只听,文修远沉稳的声音从车厢内传出。
不高,却格外威严,清晰地传到车外:“周先生有心了,不过,本官此行,奉的是皇命,办的是公差,巡查东南水利及工部款项,此乃朝廷公务,并非私访禹州王。王爷的好意,本官心领了。”
他话语微微一顿,语气转冷,带着一丝质问:“倒是这禹州城的父母官,刺史大人何在?本官奉旨巡抚,按制,刺史应当率属官于城门或驿馆相迎,协同**公务。为何不见刺史身影,反倒是王府属官在此迎候?莫非这禹州的规矩,与别处不同?”
周晦脸上那谦和的笑容微微一僵。
没想到文修远如此不给面子,连车都不下。
更是直接点破了其中的关键,将矛头直指未曾露面的刺史。
他连忙解释道:“文尚书息怒,刺史大人他……”
“罢了。”
文修远直接打断,声音淡漠,“既然刺史公务繁忙,或是觉得本官这钦差分量不够,那本官便直接去刺史府寻他便是。待一切公务了结,核查无误,本官自会依礼数,前往王府拜会禹州王,向他说明巡查情况。”
他根本不给周晦再斡旋的机会,直接对车外的随行官员吩咐道:“转向,去刺史府。”
“是!”
车外随员高声应命。
车夫闻言,立刻抖动缰绳,训练有素的马匹拉着马车,毫不迟疑地绕开了挡在前方的周晦一行人。
车队径直朝着禹州刺史府的方向行去。
旗帜招展,透着一股公事公办的冷硬气息。
文景轩在车内,透过微微晃动的车帘缝隙,看着外面的情况。
他心中不由的对父亲这般雷厉风行、毫不拖泥带水的处理方式感到钦佩。
同时也更加清晰地意识到,此次禹州之行,果然如父亲和摄政王所料,绝非坦途!
周晦看着那毫不留情远去的车队,眼神闪烁。
最终化为一声冷哼。
他转身,对身后一名心腹低语几句。
那心腹立刻点头,抄近路飞快地向禹王府方向奔去……
楚昭闻言,脸上的嬉笑骤然僵住。
随即猛地抬手,一把扯下了蒙眼的锦缎。
突如其来的光线让他眯了眯眼。
但那双原本带着迷离醉意的眸子,在适应光线的瞬间,已变得锐利、清醒。
甚至带着一丝冰冷的寒意。
方才那副沉湎声色的纨绔模样荡然无存。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属于上位者的、带着审视与算计的严肃!
“都退下。”
他声音不高,却格外威严。
那些原本还欲撒娇邀宠的妾室们,见到王爷瞬间变脸,一个个噤若寒蝉,连忙敛衽行礼,
然后如同受惊的鸟儿般,悄无声息地快速退出了园林。
留下满园寂静和尚未散尽的脂粉香气。
楚昭看也没看那些逃离的背影,随手将蒙眼布扔给一旁的侍从。
整理了一下略微凌乱的衣袍,脸上再无半分轻浮之色。
他对着管事沉声吩咐:“立刻请周先生他们到书房议事。”
“是,王爷!”
管事躬身领命,快步离去。
楚昭则不再停留,迈开步子,朝着前院书房的方向快步走去。
步伐稳健而迅疾,与方才在后院嬉戏时的懒散判若两人。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
禹州王府那间陈设古朴却隐含奢华、守卫森严的书房内,已是人影绰绰。
楚昭端坐在主位的紫檀木太师椅上。
下首坐着三名年纪不一、气质各异的男子。
皆是楚昭倚重的幕僚谋士。
为首一人,年约五旬,面容清癯,三缕长须,眼神内敛。
正是楚昭的首席谋士,姓周名晦。
他原是京城相识的旧人,智计深沉,最得楚昭信任。
另外两人,一姓钱,精于算计。
掌管楚昭名下诸多见不得光的产业。
一姓孙,曾混迹江湖,负责一些隐秘的武力行动和与外界的“特殊”联络。
“文修远来了。”
楚昭开门见山,声音低沉,打破了书房的寂静,“朝廷这是什么意思?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这个时候,派一个工部尚书来巡抚东南?”
周晦捻着胡须,沉吟道:“王爷,文修远此人,并非寻常工部官员。他早年便追随当今陛下与摄政王,从云州到京城,是他们的心腹股肱。此次前来,明面上是巡查水利工部款项,但恐怕……醉翁之意不在酒。”
钱先生接口道,语气带着商人特有的精明:“王爷,近来我们在海上的‘生意’动静不小,东南沿海接连出事,朝廷不可能毫无察觉。文修远此来,极有可能是冲着盐铁漕运,甚至……是冲着我们与那边的往来而来。”
孙先生冷哼一声,眼中闪过一丝戾气:“怕什么?禹州是王爷的封地,林家又在此经营百年,上下都是我们的人。他文修远一个京官,人生地不熟,还能翻出什么浪花来?只要他抓不到真凭实据,就只能灰溜溜地回去!”
楚昭听着幕僚们的分析,眼神阴晴不定。
良久,才若有所思的说道:“不能掉以轻心。秦夜和楚岚,都不是易与之辈。他们既然派了文修远来,必然是嗅到了什么。周先生,接待事宜由你亲自安排,务必做到滴水不漏,让他们挑不出错处。钱先生,所有账目,该抹平的立刻抹平,该销毁的绝不能留。孙先生,让你的人盯紧了文修远父子,他们见了什么人,去了哪里,说了什么话,我都要知道!”
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狠绝:“同时,告诉‘那边’,最近收敛些,没有我的命令,不准再有任何动作!我们要让这位文尚书,在禹州看到的,是一片海晏河清,国泰民安!”
“是!王爷!”
三位谋士齐声应道,神色肃然。
……
数日后的一个晌午,阳光炙烤着禹州城古朴的城门楼。
一队风尘仆仆却秩序井然的车马,在守城兵卒略带好奇与敬畏的目光注视下,缓缓驶入了这座东南巨邑。
车队中央那辆并不奢华却透着庄重的马车前,悬挂着钦差大臣的旌节。
无声地宣告着来者的身份与权柄。
车队刚入城不久,还未行至驿馆,便见前方街口早已有人等候。
为首一人,气质温文尔雅,正是楚昭的首席谋士周晦。
他身后跟着几名王府属官和仆从,态度恭敬。
周晦见车队停下,立刻上前几步,来到马车窗前,躬身行礼:“下官禹州王府属官周晦,奉王爷之命,特在此恭迎文尚书大驾。王爷已在府中备下薄宴,为尚书大人及文公子接风洗尘,还请大人移步。”
马车车厢内,文修远正襟危坐,闭目养神。
他并未因周晦的到来而显露丝毫异色。
甚至没有掀开车帘。
坐在他下首的文景轩则略显紧张,下意识地看向父亲。
只听,文修远沉稳的声音从车厢内传出。
不高,却格外威严,清晰地传到车外:“周先生有心了,不过,本官此行,奉的是皇命,办的是公差,巡查东南水利及工部款项,此乃朝廷公务,并非私访禹州王。王爷的好意,本官心领了。”
他话语微微一顿,语气转冷,带着一丝质问:“倒是这禹州城的父母官,刺史大人何在?本官奉旨巡抚,按制,刺史应当率属官于城门或驿馆相迎,协同**公务。为何不见刺史身影,反倒是王府属官在此迎候?莫非这禹州的规矩,与别处不同?”
周晦脸上那谦和的笑容微微一僵。
没想到文修远如此不给面子,连车都不下。
更是直接点破了其中的关键,将矛头直指未曾露面的刺史。
他连忙解释道:“文尚书息怒,刺史大人他……”
“罢了。”
文修远直接打断,声音淡漠,“既然刺史公务繁忙,或是觉得本官这钦差分量不够,那本官便直接去刺史府寻他便是。待一切公务了结,核查无误,本官自会依礼数,前往王府拜会禹州王,向他说明巡查情况。”
他根本不给周晦再斡旋的机会,直接对车外的随行官员吩咐道:“转向,去刺史府。”
“是!”
车外随员高声应命。
车夫闻言,立刻抖动缰绳,训练有素的马匹拉着马车,毫不迟疑地绕开了挡在前方的周晦一行人。
车队径直朝着禹州刺史府的方向行去。
旗帜招展,透着一股公事公办的冷硬气息。
文景轩在车内,透过微微晃动的车帘缝隙,看着外面的情况。
他心中不由的对父亲这般雷厉风行、毫不拖泥带水的处理方式感到钦佩。
同时也更加清晰地意识到,此次禹州之行,果然如父亲和摄政王所料,绝非坦途!
周晦看着那毫不留情远去的车队,眼神闪烁。
最终化为一声冷哼。
他转身,对身后一名心腹低语几句。
那心腹立刻点头,抄近路飞快地向禹王府方向奔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