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邳。
被郑牧驱逐的盱眙令廖泗,在陈珪面前哭诉郑牧的恶行。
“汉瑜公,下官苦啊!郑牧那狂徒,以下官防卫懈怠为由罢了下官的官职;下官称是汉瑜公举荐的盱眙令令,郑牧却说汉瑜公只是沛相,竟敢安插人在下邳国,是在无视他的存在;说他有退曹击曹的大功,若不是刘使君娶了陶公的妻族女,这徐州牧就是他郑牧的。”
“郑牧还说,下官若不提汉瑜公和刘使君,还不会与下官计较,下官挨打,就是因为提到了汉瑜公和刘使君。”
“下官是汉瑜公推举的盱眙令,他岂敢如此,岂敢如此!”
“......”
廖泗一边哭诉一边观察陈珪的表情,似要将心底的委屈彻底在陈珪面前哭诉出来。
陈珪的表情没有多少变化,只是静静的盯着廖泗,徐徐开口:“你方才提到郑牧罢你官职的理由是你防卫懈怠?”
廖泗不由心中一紧,遂辩解道:“汉瑜公,下官冤枉啊!那郑牧偃旗息鼓,又自淮河下游而来,这正常人都不可能怀疑是贼兵啊!”
“废物!”陈珪不由冷喝一声:“盱眙重地,岂能如此疏忽大意?倘若是贼兵虚设旗子偷袭盱眙,你现在就是个死人了!”
“枉老夫以为你是廖家麟子,自幼熟读兵书战策能替本相守住盱眙,却不曾想你竟然如此懈怠防务。”
“老夫刚给刘使君提供兵马粮草,正准备让元龙以曹宏胡乱更迭官吏为由将其罢免,你却让郑牧抓住了把柄,坏老夫大事,还敢在这里哭诉辩解!”
廖泗被陈珪骂了个狗血淋头,只敢低着头不敢再抬头看陈珪。
“应儿!”
“在!”
“你立即去趟州牧府,将这废物也带上,交给刘使君发落。”
一听陈珪的话,廖泗顿时慌了:“汉瑜公,下官若去见了刘使君,今后再无前途。”
陈珪喝斥道:“你是在盱眙待久了,脑子都被淮河水给灌满了吗?刘使君跟郑牧有嫌隙,又看老夫薄面,见你主动认罪,又岂会真的惩罚你。若不是看在你父亲的面上,老夫定要将你扔淮河水洗洗脑。”
廖泗一听陈珪这话,这才暗暗松了口气。
陈应迟疑了一阵:“父亲,廖泗只是被郑相罢免,也未问罪,不用送到州牧府吧?”
陈珪目光深邃:“应儿,你还年轻,不懂这其中的道理。郑牧责老夫插手下邳国的事,老夫若不向刘使君表明态度,刘使君必然起疑。让廖泗去见刘使君,是老夫对刘使君表达的诚意。”
“刘使君器量宽宏,若见你带廖泗去州牧府,只会对老夫心存敬佩,继而对你兄长更加器重。既然陈氏选择了支持刘使君,那么你兄长就应当成为刘使君最器重的人。”
“糜子仲虽有些才能,但他这个徐州别驾,名不副实!不用多疑,速将廖泗带去见刘使君。”
看着陈应带着廖泗离开,陈珪的眼神变得更深邃了。
“还真是让老夫措手不及啊!但同样措手不及的,还有袁公路。”
陈珪对淮南的局势很清楚,袁术占了下邳的淮陵、高山和东城,又占了沛国南部的虹县、龙亢等城池。
郑牧是下邳相,不一定会去理会沛国南部被袁术抢占的区域,但一定会去收回下邳国被袁术抢占的区域。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盱眙,必然会去打淮陵、高山和东城,可袁术又岂会是个挨了打还会忍气吞声的?
淮陵、高山和东城是袁术觊觎淮北的跳板,这是不能轻易失去的,一旦得知靠近淮河的三城被夺,必然会再来抢。
陈珪让陈应带廖泗去向刘备请罪,除了是在保廖泗外,也是为了避免刘备动用州牧的权力将郑牧调回下邳。
对于陈珪而言,少一个盱眙令廖泗并不是什么大事,而静看郑牧和袁术争斗才是陈珪乐见其成的。
借郑牧的兵力来维护陈氏在下邳国的利益不被袁术侵夺,还能趁机削弱郑牧,这种坐在家中就能当渔翁静看鹬蚌相争的好事可不会常有。
“武夫就是武夫,只知道好勇斗狠,征战立功。”
“征战,是要看利益的;未得刘使君的允许,就算你击退了袁公路也是擅自用兵。功过相抵,你什么都得不到。”
“还是太年轻了!倘若在出兵前就让刘使君许诺了好处,老夫还会忌惮几分;然而如今看来,除了比曹豹能征善战外,没什么区别!”
陈珪对郑牧这次忽然南下用兵的举动,虽然一开始有些措手不及,但很快又理清了其中的复杂关系。
为何朝中公卿世家能将边境武将死死的压住?
原因很简单,边境武将只知道怎么去打胜仗,却不知道一场胜仗应该由多少人来分战功。
若武将只知道独揽大功,那么下场就是朝中会有大量的士人弹劾武将居功自傲、恃功而骄、拥兵自重、有损汉家天子包容之心等等。
利益面前,什么样的理由都会出现!
不分功劳就想升官?
门都没有!
如今的郑牧,在陈珪眼中同样如此。
能打是能打,却不懂得分功让利,也不懂得低头,甚至还表现出了居功自傲、恃功而骄、瞧不起陈氏这个下邳世族和刘备这个徐州牧。
州牧府中。
刘备静静的听完了廖泗的汇报。
但有陈应的叮嘱,廖泗并未说出郑牧的嚣狂之言,只是一个劲儿的哭泣认错。
如陈珪预料的一样,刘备并未惩处廖泗,只是让廖泗暂时去当巡城尉,今后表现良好再另行升迁。
陈应也没在州牧府多留。
“使君,子武兄去盱眙,必然是为了被袁术抢占的淮陵、高山和东城三县。”诸葛瑾担心刘备会因为廖泗的事而对郑牧有不满,连忙凑近替郑牧辩解。
刘备摇了摇头:“子瑜多虑了。郑都尉在军务上一向雷厉风行,如今又是下邳相,廖泗怠慢军务被撤职也是合情合理的。备又岂会怪罪?”
诸葛瑾暗暗松了口气。
此时衙署中只有刘备和诸葛瑾两人,糜竺、孙乾和陈登都外出办事去了。
诸葛瑾咬了咬牙,遂道:“使君,虽说背后议论非君子所为。但盱眙令被撤职一事,竟然还要惊动汉瑜公,这下邳国,汉瑜公的门生故吏不少啊。”
“以子武兄的个性,是不会允许下邳国的官吏阳奉阴违的,瑾担心——”
刘备挥了挥手,打断了诸葛瑾的话,目光微凛:“子瑜,你想说的,备都很清楚。但如今备尚未完全掌握徐州牧的权力,需要陈氏的支持。”
“虽说外部有不少的流言,都在说郑都尉是因为备当了徐州牧心中有怨,故而与备不和;但备相信,郑都尉不会是贪恋徐州牧权势的人,否则这徐州牧根本就轮不到备来当!”
“子瑜可还记得郑都尉说的徐州三患之论?”
诸葛瑾凛然。
郑牧的三患之论:一患世族豪强兼并土地,令贫者难有立锥之地;二患丹阳兵散漫无纪,是兵亦如匪;三患名仕俊杰只有避祸之心而无济世之志。”
对于掌权者而言,这三患犹如附骨之疽,若不除掉,最终会因此而亡。
但附骨之疽又不能直接以暴力的方式切除,否则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兖州的士族豪强聚兵反曹一事,刘备是心有戚戚。
当了这个徐州牧,刘备就很清楚,以后征战在外是常有的事,可如果征战在外,州内的士族豪强联合其他势力反叛了,那将是致命的打击!
曾经兵锋势不可挡的曹操,如今都只能在陈、汝流窜,去跟黄巾抢食。
这徐州牧当得越久,刘备就对郑牧的三患之乱越是认同。
在其位,谋其政,只有处于这个位置,才能理解这个位置上的困难!
“子瑜,你去趟陶公府邸。若陶公有空,备今夜会去造访。”刘备决定去向陶谦请教。
陶谦在徐州当了几年的州牧了,以前刘备不太能理解的地方,如今也逐渐有了些明悟。
刘备需要通过陶谦来了解一些以前不屑于了解的内情,继而来决定今后该如何在徐州施政。
陶谦听说刘备要来拜访,当即就回复诸葛瑾,今夜会在府中设宴。
陈珪在兵马钱粮上对刘备的支持,陶谦心底儿门清,这是陈珪想要趁机扩大下邳陈氏在徐州的影响力。
“下邳陈氏是不能过于信任的!要想在徐州掌权,就必须打压徐州本地的士族豪强,否则一旦出现变故,这群人会毫不犹豫的换个新的徐州牧!”
“老夫就是前车之鉴啊!”
陶谦如今卸任了徐州牧后,这闲暇的时间也多了,闲暇的时间太无聊,故而陶谦开始琢磨人。
琢磨刘备,琢磨郑牧,琢磨陈珪,琢磨这徐州内部和外部各个势力人物的想法,倒也让陶谦琢磨出了一些道理来。
到了黄昏。
刘备如约而来,陶谦亦是将刘备邀请到清幽雅致的小楼,楼外清泉流水,偶尔有秋风吹来,令人心旷神怡。
“备冒昧来访,希望没有打扰到陶公休憩。”刘备对陶谦的礼数依旧是很谦恭的。
且不说如今跟陶谦有些亲族关系,论辈分陶谦亦可称得上是刘备的长辈,单就陶谦将徐州让给了刘备让刘备有了立志的机会,刘备就会对陶谦给予尊重。
至于以前的些许不愉快,早就被刘备给抛之脑后了,刘备不是个小肚鸡肠的人,不会去时刻记住不愉快的事。
立大志者得有大器量,又岂能对前尘往事斤斤计较?
陶谦紫衣布冠,相较于当徐州牧的时候多了几分看清世态的精明:“玄德能在百忙之中抽得空隙来见老夫,莫说没有打扰到老夫,即便老夫真有他事,也必然会先见玄德。老夫与玄德之间的情谊,又岂是旁人能相比?”
一阵寒暄后,刘备直言来意:“实不相瞒,备今夜来见陶公,是想向陶公请教一些在徐州为政的经验。”
陶谦大笑:“若是别的事,老夫或许还帮不上忙;但若要说在徐州为政的经验,老夫却也有些心得!不知玄德可有具体想问的?”
刘备微微一拱手,面有谦恭:“备想问的,是如何让这贫者有田可耕、有屋可居!”
陶谦的表情渐渐严肃:“玄德这个问题,还真是能难人。”
贫者有田可耕、有屋可居,这是个历朝历代都有人在解决但又几乎都没能解决的问题,不论是什么制度推行到了最后,都会变成贫者无立锥之地最终不得不奋起反抗。
但陶谦也是打拼了一辈子,又当了几年徐州牧的人,卸任后又时常琢磨,倒也有些心得:“玄德想让贫者有田可耕、有屋可居,这最重要的,府库中得有足够的钱粮。”
“只要府库中的钱粮足够,就可以招募饥民效仿边境将士屯田储粮,徐州有多少饥民,玄德就招募多少饥民,如此一来,贫者就有田可耕了。”
“贫者有了粮,想要建可居住的房屋,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刘备吃了一惊:“屯田?这方法能行吗?”
陶谦大笑:“玄德未去过西北边塞,不知道这西北边塞的边军,平日里无战事的时候都会由边将组织屯田。”
“屯田一法,有汉以来就多次实施。前朝宣帝时,西北羌人叛乱,年逾七十的赵充国毛遂自荐,亲自挂帅出征。但当时国库空虚,运往西北的粮食辎重困难重重,这边军的若是吃不上饭,别说平叛了,这边军就得叛乱。”
“于是赵充国就以一万多名军士,开垦了田地两千余顷,史载其‘留屯以为武备,因田致谷,威德并行。’,西北羌人也因此被陆续消灭了四万余人。”
“击败羌人后,赵充国上疏屯田状,将屯田的十二好处上奏给宣帝,屯田由此在西北推行至今,而各地亦有推行的。”
“老夫原本也想推行屯田,但由于府库中存粮不够,故而一直未能推行。”
陶谦这话半真半假,屯田的好处陶谦是知道的,但要说钱粮不够不推行却是陶谦在给自己抹金了。
被郑牧驱逐的盱眙令廖泗,在陈珪面前哭诉郑牧的恶行。
“汉瑜公,下官苦啊!郑牧那狂徒,以下官防卫懈怠为由罢了下官的官职;下官称是汉瑜公举荐的盱眙令令,郑牧却说汉瑜公只是沛相,竟敢安插人在下邳国,是在无视他的存在;说他有退曹击曹的大功,若不是刘使君娶了陶公的妻族女,这徐州牧就是他郑牧的。”
“郑牧还说,下官若不提汉瑜公和刘使君,还不会与下官计较,下官挨打,就是因为提到了汉瑜公和刘使君。”
“下官是汉瑜公推举的盱眙令,他岂敢如此,岂敢如此!”
“......”
廖泗一边哭诉一边观察陈珪的表情,似要将心底的委屈彻底在陈珪面前哭诉出来。
陈珪的表情没有多少变化,只是静静的盯着廖泗,徐徐开口:“你方才提到郑牧罢你官职的理由是你防卫懈怠?”
廖泗不由心中一紧,遂辩解道:“汉瑜公,下官冤枉啊!那郑牧偃旗息鼓,又自淮河下游而来,这正常人都不可能怀疑是贼兵啊!”
“废物!”陈珪不由冷喝一声:“盱眙重地,岂能如此疏忽大意?倘若是贼兵虚设旗子偷袭盱眙,你现在就是个死人了!”
“枉老夫以为你是廖家麟子,自幼熟读兵书战策能替本相守住盱眙,却不曾想你竟然如此懈怠防务。”
“老夫刚给刘使君提供兵马粮草,正准备让元龙以曹宏胡乱更迭官吏为由将其罢免,你却让郑牧抓住了把柄,坏老夫大事,还敢在这里哭诉辩解!”
廖泗被陈珪骂了个狗血淋头,只敢低着头不敢再抬头看陈珪。
“应儿!”
“在!”
“你立即去趟州牧府,将这废物也带上,交给刘使君发落。”
一听陈珪的话,廖泗顿时慌了:“汉瑜公,下官若去见了刘使君,今后再无前途。”
陈珪喝斥道:“你是在盱眙待久了,脑子都被淮河水给灌满了吗?刘使君跟郑牧有嫌隙,又看老夫薄面,见你主动认罪,又岂会真的惩罚你。若不是看在你父亲的面上,老夫定要将你扔淮河水洗洗脑。”
廖泗一听陈珪这话,这才暗暗松了口气。
陈应迟疑了一阵:“父亲,廖泗只是被郑相罢免,也未问罪,不用送到州牧府吧?”
陈珪目光深邃:“应儿,你还年轻,不懂这其中的道理。郑牧责老夫插手下邳国的事,老夫若不向刘使君表明态度,刘使君必然起疑。让廖泗去见刘使君,是老夫对刘使君表达的诚意。”
“刘使君器量宽宏,若见你带廖泗去州牧府,只会对老夫心存敬佩,继而对你兄长更加器重。既然陈氏选择了支持刘使君,那么你兄长就应当成为刘使君最器重的人。”
“糜子仲虽有些才能,但他这个徐州别驾,名不副实!不用多疑,速将廖泗带去见刘使君。”
看着陈应带着廖泗离开,陈珪的眼神变得更深邃了。
“还真是让老夫措手不及啊!但同样措手不及的,还有袁公路。”
陈珪对淮南的局势很清楚,袁术占了下邳的淮陵、高山和东城,又占了沛国南部的虹县、龙亢等城池。
郑牧是下邳相,不一定会去理会沛国南部被袁术抢占的区域,但一定会去收回下邳国被袁术抢占的区域。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盱眙,必然会去打淮陵、高山和东城,可袁术又岂会是个挨了打还会忍气吞声的?
淮陵、高山和东城是袁术觊觎淮北的跳板,这是不能轻易失去的,一旦得知靠近淮河的三城被夺,必然会再来抢。
陈珪让陈应带廖泗去向刘备请罪,除了是在保廖泗外,也是为了避免刘备动用州牧的权力将郑牧调回下邳。
对于陈珪而言,少一个盱眙令廖泗并不是什么大事,而静看郑牧和袁术争斗才是陈珪乐见其成的。
借郑牧的兵力来维护陈氏在下邳国的利益不被袁术侵夺,还能趁机削弱郑牧,这种坐在家中就能当渔翁静看鹬蚌相争的好事可不会常有。
“武夫就是武夫,只知道好勇斗狠,征战立功。”
“征战,是要看利益的;未得刘使君的允许,就算你击退了袁公路也是擅自用兵。功过相抵,你什么都得不到。”
“还是太年轻了!倘若在出兵前就让刘使君许诺了好处,老夫还会忌惮几分;然而如今看来,除了比曹豹能征善战外,没什么区别!”
陈珪对郑牧这次忽然南下用兵的举动,虽然一开始有些措手不及,但很快又理清了其中的复杂关系。
为何朝中公卿世家能将边境武将死死的压住?
原因很简单,边境武将只知道怎么去打胜仗,却不知道一场胜仗应该由多少人来分战功。
若武将只知道独揽大功,那么下场就是朝中会有大量的士人弹劾武将居功自傲、恃功而骄、拥兵自重、有损汉家天子包容之心等等。
利益面前,什么样的理由都会出现!
不分功劳就想升官?
门都没有!
如今的郑牧,在陈珪眼中同样如此。
能打是能打,却不懂得分功让利,也不懂得低头,甚至还表现出了居功自傲、恃功而骄、瞧不起陈氏这个下邳世族和刘备这个徐州牧。
州牧府中。
刘备静静的听完了廖泗的汇报。
但有陈应的叮嘱,廖泗并未说出郑牧的嚣狂之言,只是一个劲儿的哭泣认错。
如陈珪预料的一样,刘备并未惩处廖泗,只是让廖泗暂时去当巡城尉,今后表现良好再另行升迁。
陈应也没在州牧府多留。
“使君,子武兄去盱眙,必然是为了被袁术抢占的淮陵、高山和东城三县。”诸葛瑾担心刘备会因为廖泗的事而对郑牧有不满,连忙凑近替郑牧辩解。
刘备摇了摇头:“子瑜多虑了。郑都尉在军务上一向雷厉风行,如今又是下邳相,廖泗怠慢军务被撤职也是合情合理的。备又岂会怪罪?”
诸葛瑾暗暗松了口气。
此时衙署中只有刘备和诸葛瑾两人,糜竺、孙乾和陈登都外出办事去了。
诸葛瑾咬了咬牙,遂道:“使君,虽说背后议论非君子所为。但盱眙令被撤职一事,竟然还要惊动汉瑜公,这下邳国,汉瑜公的门生故吏不少啊。”
“以子武兄的个性,是不会允许下邳国的官吏阳奉阴违的,瑾担心——”
刘备挥了挥手,打断了诸葛瑾的话,目光微凛:“子瑜,你想说的,备都很清楚。但如今备尚未完全掌握徐州牧的权力,需要陈氏的支持。”
“虽说外部有不少的流言,都在说郑都尉是因为备当了徐州牧心中有怨,故而与备不和;但备相信,郑都尉不会是贪恋徐州牧权势的人,否则这徐州牧根本就轮不到备来当!”
“子瑜可还记得郑都尉说的徐州三患之论?”
诸葛瑾凛然。
郑牧的三患之论:一患世族豪强兼并土地,令贫者难有立锥之地;二患丹阳兵散漫无纪,是兵亦如匪;三患名仕俊杰只有避祸之心而无济世之志。”
对于掌权者而言,这三患犹如附骨之疽,若不除掉,最终会因此而亡。
但附骨之疽又不能直接以暴力的方式切除,否则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兖州的士族豪强聚兵反曹一事,刘备是心有戚戚。
当了这个徐州牧,刘备就很清楚,以后征战在外是常有的事,可如果征战在外,州内的士族豪强联合其他势力反叛了,那将是致命的打击!
曾经兵锋势不可挡的曹操,如今都只能在陈、汝流窜,去跟黄巾抢食。
这徐州牧当得越久,刘备就对郑牧的三患之乱越是认同。
在其位,谋其政,只有处于这个位置,才能理解这个位置上的困难!
“子瑜,你去趟陶公府邸。若陶公有空,备今夜会去造访。”刘备决定去向陶谦请教。
陶谦在徐州当了几年的州牧了,以前刘备不太能理解的地方,如今也逐渐有了些明悟。
刘备需要通过陶谦来了解一些以前不屑于了解的内情,继而来决定今后该如何在徐州施政。
陶谦听说刘备要来拜访,当即就回复诸葛瑾,今夜会在府中设宴。
陈珪在兵马钱粮上对刘备的支持,陶谦心底儿门清,这是陈珪想要趁机扩大下邳陈氏在徐州的影响力。
“下邳陈氏是不能过于信任的!要想在徐州掌权,就必须打压徐州本地的士族豪强,否则一旦出现变故,这群人会毫不犹豫的换个新的徐州牧!”
“老夫就是前车之鉴啊!”
陶谦如今卸任了徐州牧后,这闲暇的时间也多了,闲暇的时间太无聊,故而陶谦开始琢磨人。
琢磨刘备,琢磨郑牧,琢磨陈珪,琢磨这徐州内部和外部各个势力人物的想法,倒也让陶谦琢磨出了一些道理来。
到了黄昏。
刘备如约而来,陶谦亦是将刘备邀请到清幽雅致的小楼,楼外清泉流水,偶尔有秋风吹来,令人心旷神怡。
“备冒昧来访,希望没有打扰到陶公休憩。”刘备对陶谦的礼数依旧是很谦恭的。
且不说如今跟陶谦有些亲族关系,论辈分陶谦亦可称得上是刘备的长辈,单就陶谦将徐州让给了刘备让刘备有了立志的机会,刘备就会对陶谦给予尊重。
至于以前的些许不愉快,早就被刘备给抛之脑后了,刘备不是个小肚鸡肠的人,不会去时刻记住不愉快的事。
立大志者得有大器量,又岂能对前尘往事斤斤计较?
陶谦紫衣布冠,相较于当徐州牧的时候多了几分看清世态的精明:“玄德能在百忙之中抽得空隙来见老夫,莫说没有打扰到老夫,即便老夫真有他事,也必然会先见玄德。老夫与玄德之间的情谊,又岂是旁人能相比?”
一阵寒暄后,刘备直言来意:“实不相瞒,备今夜来见陶公,是想向陶公请教一些在徐州为政的经验。”
陶谦大笑:“若是别的事,老夫或许还帮不上忙;但若要说在徐州为政的经验,老夫却也有些心得!不知玄德可有具体想问的?”
刘备微微一拱手,面有谦恭:“备想问的,是如何让这贫者有田可耕、有屋可居!”
陶谦的表情渐渐严肃:“玄德这个问题,还真是能难人。”
贫者有田可耕、有屋可居,这是个历朝历代都有人在解决但又几乎都没能解决的问题,不论是什么制度推行到了最后,都会变成贫者无立锥之地最终不得不奋起反抗。
但陶谦也是打拼了一辈子,又当了几年徐州牧的人,卸任后又时常琢磨,倒也有些心得:“玄德想让贫者有田可耕、有屋可居,这最重要的,府库中得有足够的钱粮。”
“只要府库中的钱粮足够,就可以招募饥民效仿边境将士屯田储粮,徐州有多少饥民,玄德就招募多少饥民,如此一来,贫者就有田可耕了。”
“贫者有了粮,想要建可居住的房屋,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刘备吃了一惊:“屯田?这方法能行吗?”
陶谦大笑:“玄德未去过西北边塞,不知道这西北边塞的边军,平日里无战事的时候都会由边将组织屯田。”
“屯田一法,有汉以来就多次实施。前朝宣帝时,西北羌人叛乱,年逾七十的赵充国毛遂自荐,亲自挂帅出征。但当时国库空虚,运往西北的粮食辎重困难重重,这边军的若是吃不上饭,别说平叛了,这边军就得叛乱。”
“于是赵充国就以一万多名军士,开垦了田地两千余顷,史载其‘留屯以为武备,因田致谷,威德并行。’,西北羌人也因此被陆续消灭了四万余人。”
“击败羌人后,赵充国上疏屯田状,将屯田的十二好处上奏给宣帝,屯田由此在西北推行至今,而各地亦有推行的。”
“老夫原本也想推行屯田,但由于府库中存粮不够,故而一直未能推行。”
陶谦这话半真半假,屯田的好处陶谦是知道的,但要说钱粮不够不推行却是陶谦在给自己抹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