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 第132章 掌控颍川(三合一)

小说:兴汉 作者:神纹本神 更新时间:2025-10-31 13:31:58 源网站:2k小说网
  兴平二年,这一年的关中极其混乱。

  本就经历了大旱的关中,粮食更加的紧缺,而李傕和郭汜又互相攻伐,死者以万计。

  七月。

  郭汜自称车骑将军,开府,李傕屯兵池阳,与郭汜分庭抗礼。

  同月。

  刘协觅得机会,以张济为骠骑将军、杨定为后将军、杨奉为兴义将军、董承为安集将军,决定东归洛阳。

  奉命出使长安的曹宏,也终于寻到了机会见驾。

  于是刘协正式诏令刘备为徐州牧、安东将军,以郑牧为下邳相、骁骑将军。

  曹宏有心讨好郑牧,又在刘协面前猛夸郑牧能征善战,以微弱兵力击败曹操云云。

  于是刘协又诏令骁骑将军郑牧举兵勤王。

  得了圣旨金印的曹宏,遂脱离了刘协的东归队伍,折道蓝田入南阳。

  八月。

  诸葛瑾携诸葛亮诸葛均和两个妹妹返回下邳,诸葛玄则受刘表邀请去了襄阳。

  诸葛玄的家眷在襄阳,又跟刘表有深厚的情谊,名望也在荆扬一带,自然不愿意离开荆州,但诸葛玄也尊重诸葛瑾的决定,尤其是诸葛瑾亲自策马南下,让诸葛玄见到了诸葛瑾如今的能为。

  留在荆州,诸葛玄也有不愿意依托侄儿求得一官半职的自傲,诸葛瑾如今是徐州治中,诸葛玄回到徐州是不可能位居诸葛瑾之上的。

  诸葛瑾苦劝无果后,也只能尊重诸葛玄的选择,只带上诸葛亮四人返回徐州。

  这次南下有惊无险,倒也顺利。

  诸葛瑾返回下邳的时候,也刚好是郑牧替小郑治举办周岁礼的时候。

  刘备遂邀诸葛瑾同往襄贲城,参加小郑治的周岁礼宴,同时也要让小刘琬和小郑治定下婚约。

  这场联姻,打破了徐州这一年以来刘备和郑牧不和的流言。

  同时也意味着,徐州形成了刘备主政、郑牧主军的军政体系。

  八月中。

  曹宏回到下邳,带来了刘协的诏令。

  安东将军为四安将军之一,仅次于四镇将军,陶谦亦曾担任此职。

  骁骑将军虽然次于四安,但跟中坚将军、游击将军和左军将军一样都属于常设将军。

  而最重要的,则是曹宏带回来的勤王圣旨,这让刘备和郑牧有了出兵的大义。

  郑牧要进兵颍川,而豫州刺史郭贡如今就屯兵颍川。

  原本郑牧是准备用郭贡暗通曹操为由,要趁机除掉郭贡,但现在却有了更好的理由。

  既然要勤王,自然得借道。

  那么借道途中,郭贡自己来寻死就怪不得郑牧了。

  八月底。

  郑牧调回了梁父和亢父的丹阳兵和牛金,由关羽和张飞另行委任将兵驻守。

  同时,郑牧整顿了麾下丹阳兵将。

  以鲁肃为军司马,位次于郑牧;又以许褚为骑兵校尉,章诳、宋宪为副,率骑兵两千;又以典韦为步兵校尉,吕由、牛金为副,率步兵三千;以于兹统兵一千为粮草督运,以合计六千兵,正式建立旗号“丹阳锐士”。

  剩下相对较弱的兵马,郑牧则是留给了刘备,用于下邳和广陵驻防。

  琅琊的臧霸、孙观、吴敦、尹礼四将,也由开阳迁徙到了下邳,暂听刘备的调遣。

  臧霸虽然被刘备任命为琅琊相,但琅琊国的政务都由文官在负责,战时的琅琊相未必就一定得在琅琊待着。

  让臧霸当琅琊相,是刘备对臧霸的拉拢。

  但如今郑牧要西进颍川,下邳和广陵的防务就变得极其重要了,关羽和张飞依旧是分别驻守在下邳和郯城,负责北面的防务。

  刘备在下邳有陈到、臧霸、孙观、吴敦、尹礼、周逵、王模诸将,有陈登、糜竺、诸葛瑾、孙乾、简雍、曹宏等文吏,以及驻守在东城的张辽,再加上万余兵马在手。

  虽然攻取不足,但足以防守袁术了。

  九月初。

  郑牧暂别刘备,率丹阳锐士六千人前往颍川,帐前吏徐盛、名仕陈纪及其子陈群、诸葛瑾的弟弟诸葛亮随军同行。

  带上陈纪和陈群,是为了拉拢颍川士人。

  而带上诸葛亮,一是让诸葛亮早日熟悉军务,二是为了让诸葛亮跟着陈纪求学,三是让诸葛亮去颍川求访司马徽。

  诸葛亮如今十四岁了,已经有相当独立的自主想法了。

  对于诸葛亮这样的天才而言,郑牧不需要对诸葛亮的学业过多的干预,只需要替诸葛亮提供求学的环境。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与常人最不同的就是独立自主!

  妄加干预,反而会埋没天才的潜力。

  这也是为何,郑牧一直都劝诸葛瑾将诸葛亮带回来的原因。

  诚然,诸葛玄是个好叔父,听闻诸葛珪病逝后,连官都不当了,直接返回琅琊照顾诸葛珪的儿女,而诸葛玄的儿女却被留在了襄阳。

  但好叔父不代表就懂培养子侄。

  就如同在豫章这一年,诸葛玄始终不能理解诸葛亮为何不安心读书,而总是将精力放在非儒家学问的方向,反而时常在农墨道法等诸葛玄认为偏离了学问的方向去琢磨。

  郑牧能理解诸葛亮的想法。

  如今乱世,做学问最多能当一个名儒,却成不了大事。

  而真正懂治世的,几乎都是对士农工商各个阶层、儒墨道法诸子百家,都有所涉猎且有独到理解的。

  若只会懂儒,充其量也就能在盛世施行教化,而无法在乱世应对复杂多变的天下大势和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冲突。

  郑牧不希望诸葛亮这样的天才,还要在荆州埋没十余年,即便有天纵奇才也不被荆州的主流社会承认,只因诸葛亮所学所思所悟,跟荆州以刘表为首的一大群儒生格格不入。

  而郑牧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给诸葛亮提供一个可以尽情求学、尽展所学的空间!

  诸葛瑾虽然有才,但论天赋论潜力始终是不如诸葛亮的,而郑牧又专注于军事,对政务的具体执行几乎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郑牧对政务上的见识,来源于两千多年的知识传承,但大部分都是观其大略。

  譬如,郑牧知道依法治国是一种很先进的理念,但却无法如诸葛亮一般将法治做到严峻而不残酷,吏民皆畏而爱之。

  郑牧大部分时间对政务的处理,都是偏军事化,例如让张集负责襄贲城的政务时,郑牧就一个要求:干好了留下,干不好滚蛋。

  郑牧懂汉律,但从不拿汉律来治理,更多的时候是拿汉律来唬人的。

  若诸葛亮能早日成长起来,诸葛瑾诸葛亮两兄弟辅佐刘备将政务打理妥当,对郑牧而言,后方就稳了!

  而有一个稳定的后方,才能让郑牧真正的所向披靡。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郑牧不用为了粮草而跟曹操吕布玩平衡之术。

  倘若郑牧有足够的粮草,又何须让曹操和吕布在兖州互斗?

  先打下来再给刘备治理,岂不是更妙?

  根基不稳、粮草不足的时候郑牧才会玩阴谋诡计;若根基稳了、粮草足了,还用什么阴谋诡计啊,直接战场上决高下啊!

  大军自谯县出发,借道陈国入颍川。

  陈王刘宠如今跟刘备的关系要好,不仅没有拒绝郑牧借道,在听说郑牧奉令勤王后,更是赠送了郑牧一千强弩。

  刘宠的豪迈让郑牧意外。

  虽说刘宠是看在刘备的面子上才赠送的强弩,但郑牧也记下了这份恩情。

  九月中。

  郑牧抵达颍川许县,这里是陈纪的祖籍,在颍川郡治所阳翟的西南方向,两城相据约有三百余里。

  郭贡在郑牧抵达许县的时候,就已经探得了消息,但郭贡并未轻举妄动,而是遣颍川太守张仲来许县询问。

  这张仲曾是颍川的五官掾,掌春秋祭祀,若有功曹史缺,或其他各曹员缺,五官掾则能代行其事,没有固定的职务,前太守阴修的时候,张仲被举为方正。

  方正常与贤良并列,察举科目之一,以品行正直为取人标准。

  阴修被袁术杀死后,袁术以李旻为颍川太守,但李旻被董卓烹杀。

  为了乱关中局势,董卓便以颍川人郭贡出任豫州刺史,而郭贡又举荐张仲为颍川太守。

  听闻颍川太守到来,郑牧直接令人在许县的衙署外煮了一口大鼎。

  虽说郑牧也善于巧变,但不太爱听这些名仕引经据典的卖弄辩术,当大鼎的水煮沸,郑牧也感受到了煮鼎唬人的乐趣。

  张仲来到衙署前,瞄了一眼热气腾腾的大鼎,这心中顿时忐忑不已。

  郭贡虽然是豫州刺史,但除了颍川外,对豫州其余地方压根没有掌控力。

  甚至于,颍川的部分县都不听郭贡的政令。

  真要说能完全掌控的,大概只有颍川的治所阳翟。

  而张仲这个颍川太守的治所同样在阳翟,一个城池待了一个刺史一个太守,还都不能对颍川完全掌控,也就这二人了。

  郭贡虽然有些兵马,但自从去年兴致勃勃的去打鄄城然后被荀彧给劝退后,这人的精气神都消了大半。

  因为郭贡发现,自己似乎不是个当刺史的料。

  郭贡不自信,连带着张仲也不自信。

  故而在看见这口大鼎的时候,张仲心中直打鼓。

  强忍着惊惧,张仲来到衙署大堂,表明了身份:“颍川太守张仲,见过骁骑将军!”

  郑牧高坐主位,手中拄着佩剑。

  在堂下,左边是鲁肃、许褚、章诳、宋宪,右边是典韦、吕由、牛金、徐盛,诸葛亮跟着陈纪去求访贤士了,并未在衙署。

  郑牧冷冷的盯着张仲,开口就差点将张仲给吓趴:“张仲,门口有鼎大锅,有水无肉,你是自己跳进去,还是本将扔你进去。”

  张仲心惊胆战:这也太吓人了,一来就要扔我入鼎?

  “骁骑将军这是何意?”张仲面色大变,语气中多了惶恐。

  比起那些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策士而言,张仲的心理素质显然不够高。

  当然,这也跟郭贡无能有关。

  底气不足,这当策士就是高风险,若张仲在郑牧麾下,必然能表现得比现在更有风度。

  “本将奉诏勤王,豫州刺史郭贡,竟然不来许县问礼?如此轻慢陛下,本将岂能容忍?你身为颍川太守,却不劝郭贡来此地,便是渎职。不罚不足以正天威!”郑牧连哄带吓,这哄吓的话更是张口即来。

  郭贡是豫州刺史,论职位是比郑牧高的,哪有上官来见下官的道理?

  可偏偏,郑牧压根就不将郭贡当回事,什么上官下官,谁的拳头小谁就得忍着。

  “郭刺史政务繁忙,故而遣仲来此地。”张仲替郭贡寻了个理由。

  但郑牧压根不买账:“什么政务能比得上勤王讨贼?满嘴荒唐言,也敢欺瞒本将。仲康,将此人扔入鼎中。”

  许褚领命而出,那九尺身躯在张仲面前跟个铁塔似的,反观张仲,则被许褚如提猫一般给提了起来。

  “骁骑将军,你不能这样做,仲乃颍川太守!”张仲急得大呼,太直接了吧,都不肯给人辩解的机会。

  见郑牧无动于衷,张仲心中大恐,连忙吐露了实话:“骁骑将军,你有话直接问,仲没说不愿答啊。”

  “仲康,放下他。”郑牧这才收回命令,让张仲近前,直言了当地问道:“郭贡在阳翟有多少兵马。”

  张仲不敢隐瞒,遂道:“约有三千人。”

  “三千人?”郑牧蹙眉:“郭贡去兖州的时候,可不止三千人。”

  张仲叹气:“本来是有万余人的,但阳翟养不起这么多兵马,所以郭刺史就遣散了大半的兵马。”

  “如此说来,郭贡这个豫州刺史,连个颍川都不能全部掌控?”郑牧猜到了原因,没粮,养什么兵!

  张仲点头:“袁术虽然撤出了豫州,但颍川南部依旧还有不少县乡都只听袁术的命令。郭刺史让仲来此地,是想知道骁骑将军的来意。”

  谈条件啊。

  这就简单了。

  郑牧直截了当地道:“张仲,本将的目的就一个,颍川由本将说了算。郭贡若是识趣,就将兵马交给本将;若是不识趣,本将就以郭贡阻挠勤王为名将其斩杀。”

  张仲吃了一惊,脸色有些难看:“骁骑将军,郭刺史毕竟是豫州刺史,你让豫州刺史听你的,这恐怕——”

  郑牧眼神一冷:“一个政令都出不了阳翟的豫州刺史,有跟本将讨价还价的资格吗?听本将的,郭贡或许还能得一些政绩,待得天子东归,本将替郭贡表功,或许还能进九卿当个朝官。不听,那你就先入鼎,本将再驱兵阳翟。”

  张仲心中大恐,面有哭丧之意:“骁骑将军,仲只是颍川太守,劝不了郭刺史。”

  “劝不了也无妨。”郑牧盯着张仲,徐徐而道:“不如本将先杀郭贡,然后举荐你暂代豫州刺史如何?待天子东归,你张仲就有资格当朝官了。”

  张仲迟疑。

  显然,郑牧的条件让张仲心动了。

  但想到郭贡也是颍川人,若真同意杀了郭贡,自己也在颍川难以长待,若不同意杀郭贡,张仲又怕自己回不去。

  于是张仲决定先假意答应,然后回去劝郭贡。

  郑牧也不在意张仲说的真假,在张仲离开后,郑牧就下令鲁肃带上两千骑兵跟上张仲,伺机强夺阳翟城,

  到了傍晚。

  诸葛亮跟陈纪造访贤士归来。

  虽说对陈群不怎么瞧得上眼,但郑牧对陈纪还算尊敬:“元方公,是否需要本将去拜访许县的贤士?”

  陈纪拜访,那叫先礼,郑牧拜访,那叫后兵。

  陈纪摇头:“老夫还有些薄面,无需骁骑将军出面。”

  郑牧的用意,陈纪自然是明白的,但这里毕竟是陈纪的祖籍地,陈纪也不想对许县的士人过分相逼。

  因此,在陈纪的劝说下,许县的士人纷纷表示了支持,愿意提供钱粮、让出无主荒地,供郑牧招募流民屯田。

  有不同意的,陈纪会告诉这些人,郑牧会针对不服的,重新清查户籍、丈量土地,衡定税负。

  郑牧势大,许县的士人也不愿意过分得罪,只能应了陈纪的办法。

  对于这个结果,郑牧也未过分相逼。

  毕竟初来许县,若真的去清查士人的户籍,丈量士人的土地,这许县也难以长待。

  郑牧又看向诸葛亮:“阿亮,近些日子可有所获?”

  跟着陈纪造访许县的士人多日,诸葛亮的眼见也随之开拓了不少。

  “富有余财,穷无完衣。”

  短短的八个字,道出了诸葛亮近几日的心中感触。

  颍川历经战乱,许县同样遭逢兵祸,这无主的荒田不少,逃难的流民也不少,然而诸葛亮却在许县的士族豪强家中见到了大量的田产和佃农。

  富的人富,穷的人穷。

  郑牧大笑,遂又问道:“阿亮可有制衡之法?”

  诸葛亮虽然年少,但这思维却是胆大,见郑牧问道制衡之法,诸葛亮不假思索:“劫富,济贫。”

  “好一个‘劫富’,好一个‘济贫’。”郑牧抚掌大笑。

  陈纪却是有些焦急:“骁骑将军,他们已经同意出钱粮了。若是相逼太狠,于名声不利。”

  “元方公放心,本将不是这般鲁莽的人。”郑牧安抚陈纪道:“只是这聚拢流民屯田的事,还得元方公多费心思了。”

  郑牧将屯田事宜交给陈纪,遂留下诸葛亮:“方才元方公在,阿亮不能尽言;现在元方公不在,阿亮可以畅所欲言了。”

  诸葛亮气态举止,都有恬静之象,似乎很难受到外界干扰而让情绪失控,在情绪管理上,诸葛亮已经深得养气之道了。

  “亮曾听闻,有汝南黄巾进攻谯县一事。”诸葛亮徐徐开口,双目有神:“可亮不解,骁骑将军屯兵谯县,汝南黄巾又岂敢引兵来犯?若亮猜得没错,汝南黄巾进攻谯县一事,是骁骑将军在暗中部署。”

  典韦看向诸葛亮的眼神多了惊讶。

  诸葛亮才来不久,竟然仅仅凭借些许传闻就能猜到郑牧暗中跟汝南黄巾的约定。

  “阿亮提及汝南黄巾,莫非心中已有想法?”郑牧笑而不答,只是反问道。

  诸葛亮心中更坚信了猜测,遂道:“骁骑将军要屯田,然而许县士族提供的那些钱粮,聚拢不了多少流民。眼下九月,距离麦种播种的时间不长了。若种植谷物,需得明年四月,麦种都开始收获了。”

  “当下时局混乱,不论是麦种还是谷物亦或者其他豆类,能种什么种什么,最忌拖延时日。”

  “故而,亮以为,不如让汝南黄巾来许县屯田。一者解决了屯田流民的不足,二者也能在短期内筹措到大量钱粮,三者也解决了汝南的黄巾之患。”

  典韦的目光更惊讶了。

  这真的是十四岁的少年能想出来的计策吗?

  郑牧在谯县的部署,典韦是亲眼目睹,自然能明白郑牧在谯县是如何筹措钱粮的。

  而现在,诸葛亮却来了个更狠的。

  不仅要算计许县亦或者整个颍川的士族豪强,更是将汝南黄巾也一并算计在内。

  既要钱粮,也要人口,还要名声!

  以郑牧的性子,击败汝南黄巾后,这钱粮肯定是不会归还给士族豪强的,不仅不会归还,还得趁机索要一笔。

  而将汝南黄巾全部擒来屯田,不仅人口不足的问题解决了,还得了个剿灭黄巾的好名声!

  这种事,除了郑牧,别人还干不了!

  郑牧抚掌再赞:“阿亮,若子瑜在此,你估计得被关禁闭。”

  诸葛亮从容不迫:“兄长如今在下邳,只要骁骑将军不说,谁又能知道这是亮的想法?更何况,亮只是在回答骁骑将军的提问,是否可行,与亮何干?”

  “子忠。”郑牧起身。

  “末将在。”典韦一听郑牧这声呼唤,就猜到了要做的事。

  果然,郑牧开始嘱咐典韦:“遣人去趟汝南,以‘黄天侯’的名义,召各路渠帅来颍川,要过冬了,得储备钱粮了。”

  郑牧故技重施,有心要夺颍川众士族豪强的钱粮过冬。

  至于名声?

  汝南黄巾干的坏事,跟郑牧有什么干系?

  要问罪,去擒黄天侯啊!

  郑牧要的是钱粮,要的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钱粮。

  正如诸葛亮说的一样,如今九月了,距离麦种播种的时间不长了,不管是麦种谷物豆类,能种什么种什么,早种早收获。

  张仲去了阳翟后,就没消息传回,显然郭贡并不听劝。

  鲁肃的兵马依旧驻扎在阳翟附近的城池,伺机夺取阳翟城。

  但汝南的黄巾们却是十分活跃。

  上回自谯县尝到了甜头后,不论是何仪、何曼、黄邵,还是刘辟和龚都,都得到了不少的钱粮,遂趁机又招募了流民,吞并周围的小势力。

  何曼、黄邵、刘辟和龚都纷纷拥众万余,何仪更是拥众三万!

  但拥众越多,这钱粮的消耗就越大。

  汝南已经没有多少能抢的了。

  而就在何仪等人商议要不要再去淮南投奔袁术的时候,“黄天侯”遣人传信,邀请众渠帅去颍川。

  这可把何仪等人乐坏了!

  何仪等人不敢在颍川肆虐太狠,除了有郭贡屯兵外,颍川还有大量的士族有私兵部曲,难以讨得好处。

  但如今有了“黄天侯”的号召就不同了。

  上回在谯县能伏击士族盟军,便是因为有人通风报信。

  这种稳赢的仗,何仪等人自然是欣喜!

  于是乎。

  几乎没有任何的犹豫,何仪、何曼、黄邵、刘辟和龚都五人再次聚兵一起,同样打出了“十万人”的声势,浩浩荡荡的进攻颍川。

  不抢穷人,专打大户。

  从颍川南部,一路向阳翟进兵,一路势如破竹,高歌猛进。

  消息很快传到了阳翟,然而郭贡却是不惧反喜。

  因为郭贡觉得,这是彻底掌握颍川的最好时机!

  于是郭贡开始向颍川的大户们征募钱粮用于击退黄巾。

  颍川的大户们见郭贡愿意出头征讨黄巾,自然不会吝啬钱粮。

  毕竟死的又不是自家的私兵部曲,让郭贡去跟黄巾死磕不是正好?

  “意外之喜,郭贡竟然去征讨黄巾了?”得到消息的郑牧,有些诧异郭贡的武勇。

  原本郑牧还在想办法除掉郭贡这个不听话的豫州刺史,没想到郭贡就仿佛应了郑牧心愿似的,如飞蛾扑火一般,向那绚丽而又迷人的火光扑去。

  郑牧没有半分的留情,即刻下令鲁肃以“协防”的名义,夺取了阳翟城。

  夺了阳翟城后,鲁肃就开始散布流言,诸如“郭贡跟黄巾勾结”“郭贡养寇自重”“郭贡就是黄天侯本人”“郭贡跟黄巾在演戏”云云。

  而这些流言传出来后,何仪、何曼、黄邵、刘辟和龚都也纷纷改变了进攻路线,不再去打郭贡,而是直接去打许县的郑牧。

  鲁肃的流言,黄巾的反常,直接让郭贡将“黄天侯”这个身份给坐实了。

  一时之间,被郭贡征募了钱粮的颍川的士族豪强们,愤怒异常。

  许县。

  衙署围了一大群人,几乎都是许县的士人豪强名流、

  围住衙署的原因,是郑牧要退兵了!

  “骁骑将军,你不能走啊!”

  “黄巾来袭,还请骁骑将军出兵。”

  “骁骑将军,我等愿意提供钱粮犒军。”

  “骁骑将军,征讨黄巾可是大功劳,待见了天子必然能再得封赏。”

  “骁骑将军,请出面一见。”

  “......”

  然而,任凭衙署外的众人如何呼唤,衙署门口的卫士都是冷漠不言。

  尤其是长相凶恶的典韦,将沉重的铁戟立在地上,没人敢近前十步。

  衙署内。

  陈纪无法理解的看着郑牧。

  一旁的陈群却是早已经向陈纪道破了迷津。

  对于陈群这样的聪慧者而言,谯县发生过的事,颍川又来一次,足以猜到这其中的隐秘。

  “骁骑将军,你这样做,会让整个颍川的士人都对你口诛笔伐的。”陈纪有些愤懑,郑牧这是在养寇自重,这是在纵兵如匪。

  “陈长文,你的聪明才智,真不该用在坏人好事方面。”郑牧没有回应陈纪的质问,而是将目光看向了陈群。

  对于陈纪,郑牧是有尊敬之心的,毕竟陈纪的人品的确很正。

  故而,郑牧并未告诉陈纪有关于汝南黄巾进犯颍川的计划,但偏偏陈群却在识破了其中的隐秘后又将其告诉了陈纪。

  陈群冷哼:“骁骑将军,这里是许县!难道要让群看着你去算计许县的乡人吗?”

  “乡人?”郑牧大笑:“陈长文,你知道为何我对你父亲元方公尊敬有加,唯独瞧不上你吗?若不是看在元方公的面上,你又岂会有资格随军回许县?”

  “元方公心中的乡人,起码还包括了穷苦百姓,但你陈长文的心中,除了士人还看得到其他人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便是你陈长文的和平盛世?”

  “你知道何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你知道何为‘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你明知本将是在救民,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活下来,但你却因为本将的做法损害了士族豪强的利益,而持有反对之心,甚至不惜在元方公面前道破本将的谋划,想让元方公来斥责本将。”

  “若非你是元方公的长子,又跟玄德公是旧识,就你今日道破本将隐秘的事,本将就得将你给斩了,以绝后患!”

  徐盛唰的一声拔出了佩刀。

  只要郑牧一声令下,徐盛就会挥刀将陈群给砍了。

  于公而言,郑牧是徐盛的上官,徐盛得替上官解决麻烦;于私而言,徐盛是要跟着郑牧建功立业的,又岂容陈群来坏事?

  陈群被郑牧的话驳斥得面红耳赤,又被徐盛拔刀给吓了一跳,脸上瞬间变得青紫:“骁骑将军,你既然敢做,还不许人说道吗?”

  陈纪此刻也冷静下来。

  这事若真的传出去,牵连就大了。

  郑牧不仅会被口诛笔伐,刘备也会因此受到牵累。

  更重要的是,从今以后,许县陈氏跟郑牧就结下了生死大仇了,这不是陈纪愿意看到的。

  而郑牧刚才提及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也让陈纪多了感触。

  “骁骑将军,老夫知道你是在救民,可跟黄巾勾结,终究是在与虎谋皮,这颍川的智谋之士不少,即便长文不说,也会有其他人识破其中的隐秘。”陈纪语气松了不少,更希望郑牧能悬崖勒马。

  郑牧的语气也是一缓:“元方公以为,本将应该如何做?”

  陈纪斩钉截铁的道:“出兵剿匪,以正骁骑将军之名!”

  郑牧哈哈大笑:“元方公不提,本将亦会出兵剿匪。若不剿匪,本将又哪来的时间去聚拢足够的流民垦荒耕种啊!”

  陈纪一愣,随即回过味来:“骁骑将军是想让这群汝南黄巾来许县屯田?”

  郑牧点头:“何仪等人号称十万人,虽说是在虚张声势,但一路裹挟的僮仆佃农不少,加起来少说也得有六七万人。若都能安置在许县,这可是万余户的人口啊,还都是自动送上门来的!”

  “元方公,本将以为,你应该想想这许县的荒田和屋舍,够不够安置万余户的流民,而不是在这里跟本将讨论是否会让士人对本将口诛笔伐。”

  陈纪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万余户,这已经相当于是一个大县的人口,这颍川还有不少的县连万户都没有呢!

  “长文!”陈纪的语气忽然变得严厉。

  “父亲?”陈群的眼神变得不自然,不知道陈纪为何会以如此严厉的口吻呼唤自己。

  陈纪目光凌厉的盯着陈群,让陈群不敢直视:“从现在起,你闭门读书,潜心研读《孟子》,三个月内不准外出!”

  陈群大惊失色。

  三个月不准外出?

  陈群还打算拜访颍川的士族名流呢!

  “父亲!”陈群刚开口,但就被陈纪呵斥,只能暗怀怨恨,悻悻的低头。

  见陈群这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怂恿陈纪来却反被陈纪关了禁闭,郑牧也不再多言。

  陈纪都已经表态,郑牧自然不会再针对陈群。

  徐盛见郑牧点头,遂收刀入鞘。

  “元方公,多谢。”郑牧拱手一礼。

  这次带陈纪来,郑牧是有意让陈纪当颍川太守的。

  陈纪有人品,有德行,亦有人望,不仅当过五官中郎将和侍中,也出任过平原相,在政务上是颇为精通的。

  在平原的时候,陈纪就勤恤民隐,驯之以礼教,示之以知耻。

  意思就是体恤百姓的痛苦,除掉他们的祸害,教百姓守礼,让百姓知道廉耻。

  有这样德行的贤士,是很适合治理一方的。这可比陈群这种只想着结交鸿儒,强调身份地位而不去务实的解决民生疾苦的所谓名仕鸿儒强多了。

  陈纪回了一礼,又深深的看了一眼犹自不服气的陈群,不由暗叹。

  自家父亲陈寔和弟弟陈谌,都是德行君子,为何被父亲称赞的奇才在德行上偏偏就差了太多呢?

  陈纪不由在想,是不是自己对陈群的教育出了问题,才会养成陈群如今的个性。

  于名仕之间,陈群不仅有才名,也有器量,堪称名仕中的典范,然而,也仅仅只是在名仕间如此,陈群构想的和平盛世,是名仕的盛世,而非万民的盛世。

  陈纪也很无奈,让陈群禁足三月读《孟子》,也是想让陈群能理解,何为“以民为本”。

  说服了陈纪,郑牧又继续将许县的众人晾在外面,直到黄巾兵围许县,郑牧这才接见了许县的士族豪强名流们。

  然而开口一句话,就将众人唬得不轻:“实不相瞒,本将的兵马大部分都已经撤离。只是本将不忍众人受难,故而一直都在衙署迟疑,要不要弃城而去。”

  郑牧的诈唬,让众人心中又是惊恐又是绝望。

  但也有聪明的,看明白了郑牧的用意,当场表示若能退黄巾,愿意尽献家中财资。

  有了这人的提醒,众人也明白郑牧是在索要好处,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众人还是被迫许诺了大量的钱财。

  郑牧也不急躁,一一跟众人签订白底黑字的契约后,这才许诺众人,今夜就会出城奇袭。

  而在当夜。

  郑牧就带着典韦、吕由、牛金和徐盛率一千劲卒悄悄出城。

  然后又遣人以‘黄天侯’的名义去黄巾各营邀见何仪、何曼、黄邵、刘辟和龚都。

  何仪五人没有怀疑,各自带了几个亲卫,就来见郑牧。

  有了谯县的合作基础,何仪等人自然而然的认为今晚的会面,是在商议如何分配钱粮以及如何退兵。

  “黄天侯,多亏了你及时送信,否则我等都在想着,要不要去依附袁术了。”龚都大大咧咧的坐下,丝毫没有觉察到即将而来的危险。

  刘辟亦是笑道:“龚渠帅戏言了,有黄天侯在,何必去依附袁术?听说袁术在淮南都开始吃蚌蛤、海螺了,那东西我可吃不惯。”

  黄邵同样喜笑颜开:“这颍川的大户挺多的,以前一直没机会,这次倒是抢得痛快。若是早知道郭贡是个废物,我等早来颍川劫掠了。”

  何仪轻笑:“不是郭贡废物,而是黄天侯妙计,让颍川的大户们都以为郭贡才是黄天侯。郭贡前脚一走,后脚阳翟就被夺了,能不败吗?”

  何曼则是舔了舔嘴唇,问出了更有水平的话来:“黄天侯,这种活儿,一次两次还能行,但想要继续,恐怕也会有人怀疑黄天侯的身份。还请黄天侯能给兄弟们指条明路。”

  郑牧静静的听着五个黄巾渠帅的话,在何曼提问后,这才徐徐反问:“明路?难道你们不想继续当贼了?”

  何曼笑道:“这当贼不是长久之计,我等之所以想去依附袁术,也是听说袁术手中有天子的符节,可以封官!这能当官,谁不想当官啊?”

  龚都、刘辟、黄邵和何仪也看向郑牧。

  看四人的眼神,也是有依附袁术的想法的。

  毕竟这种勾结的方式,连何曼都能瞧出来不能再用了。

  郑牧心中冷笑,但面不改色:“天子已经在七月就踏上了东归路程,骁骑将军也得到了勤王的圣旨。想当官,何必非得找袁术。”

  何曼眼前一亮:“倘若我等依附骁骑将军,是否也能得个勤王救驾的功劳?”

  能在汝南混了多年的五人,也都不是**。

  承认黄天侯的身份,跟郑牧合作,也只是为了求利。

  故意提出依附袁术,也是想看看郑牧能给出多少好处。

  如今听得天子东归,而郑牧又有勤王救驾的圣旨在,个个都兴奋起来了。

  有了勤王救驾的功劳,他们就不再是黄巾贼首了,而是大汉的将军了,比起依附袁术的黄巾贼也不遑多让。

  “的确,若你等依附骁骑将军,跟着骁骑将军去勤王救驾,这功劳起码也能混个杂号将军。”郑牧徐徐闭上了眼睛,然而下一刻却是话锋一转:“可本侯,为什么要同意呢?”

  何曼脸色一变,霍然起身:“黄天侯,我等合作两次,也颇有诚意,你这话未免有些伤情分了。”

  “伤情分?”郑牧猛然睁开眼睛,目光瞬间变得凌冽:“本来还想着要不要找几个死囚替代你们,暗中再让你们改名换姓的在本将麾下效力。却不曾想你们竟然还敢言语要挟本将?如此不识时务,本将又如何能留你们在身边!”

  手中的酒樽猛然摔在地上,郑牧厉声大喝:“丹阳锐士何在!”

  刹那间,帐外的丹阳锐士涌入,环首刀铮亮而锋利,对着何曼五人及其亲卫,便是一阵乱刀砍去。

  “黄天侯,你竟敢——”何曼刚喊出半句,迎面就撞来一个凶恶的黑影,下一刻就两眼一黑失去了性命。

  却是典韦抢着机会,一个短戟结果了何曼。

  在郑牧喊出“丹阳锐士何在”的时候,就注定何曼五人不会有生路。

  不过片刻时间,这五个在汝南嚣狂的黄巾贼首,就同赴黄泉路了。

  “将这五人的首级挂在城楼上,以儆效尤!”郑牧看也不多看何曼等人的尸身,遂下达了回城的命令。

  翌日清晨。

  当何曼五人的首级挂在许县城楼上时,不论是许县城内的士民,还是许县外的黄巾,全都懵了。

  在许县士民的眼中,郑牧不过是出城夜袭,就杀了黄巾贼首。

  在许县黄巾的眼中,一觉醒来,渠帅死了!

  就在城外黄巾陷入慌乱之时,郑牧的三千丹阳锐士纷纷出城,开始招降众黄巾。

  诸如“先到者,分田五十亩”“不降者将受天谴”“渠帅都死了,你们还玩什么命”“有田一起耕,有饭一起吃”“都是养家糊口,何必与人卖命”“主动率众投降者可为将”云云流言也随之在众黄巾中流传。

  没了何曼等人当主心骨,剩下的黄巾变得混乱迟疑。

  一部分惊慌的小头目,开始溃逃;但大部分的人却是留了下来。

  黄巾大部分都是拖家带口,想逃得带着家眷一起逃,这兵荒马乱的,又能逃到哪里去?

  何曼五人能在汝南拉起几万人,原因就是跟着何曼五人能吃口饱饭。

  而现在,何曼五人都死了,跟着谁能吃口饱饭才是大部分黄巾思考的问题。

  渐渐的,有黄巾众开始投降,而郑牧为了树立恩信,就真的分了五十亩田给先到的。

  有了先例,剩下的黄巾再也坐不住了,纷纷扔下兵器投降。

  而有机灵的,则是直接将抢来的钱粮献给郑牧,希望能获取富贵,郑牧也一一践行了诺言。

  最后统计,除掉逃跑的,有一万一千户约五万人留在许县。

  郑牧将主动献上钱粮的黄巾,全都任命为屯长和都尉等官职,协助管理这五万民众。

  至于逃跑的,郑牧也不留情,令阳翟的鲁肃率众追杀。

  到了十月,进攻颍川的汝南黄巾,悉数皆平。

  不论是逃跑的还没逃跑的,钱粮大部分都归了郑牧。

  同时,郑牧又举陈纪为颍川太守,负责安抚颍川士人以及安顿许县的黄巾民众。

  要处理的政务太多,陈纪忙得焦头烂额。

  也幸亏陈纪在颍川还有一些号召力,一些颍川的士人纷纷开始依附陈纪这个新任的颍川太守。

  而在这期间,豫州刺史郭贡也被生擒,然后被郑牧以“身为刺史却自称黄天侯,勾结黄巾祸乱颍川,当诛”的罪名斩杀。

  郑牧自然是知道郭贡不是所谓的黄天侯,然后颍川的很多士民以及黄巾的降众中,都有不少人指认郭贡就是黄天侯。

  郑牧借助舆论的力量,顺势当了回“昏官”,将郭贡问罪斩杀。

  至于真相?

  谁又会在乎真相!

  阳翟。

  一个身形消瘦的青年,来到了郭贡的在阳翟的府邸。

  但这里早已经人去屋空。

  郭贡被斩,郭贡的家人全都仓皇而逃,只留下这个空旷的大宅院。

  青年不由长叹:“无能之辈,窃据高位,却又想与群雄争锋,不愿低头,不仅家破人亡,连名声都臭了。早听我言,又何至于沦落至此。”

  青年姿容秀雅,看似消瘦的身体却异常的挺拔,双目炯炯,亦似能看破世间的虚妄一般。

  此人正是郭贡的同郡乡人郭嘉,因为跟郭贡有几分宗族情谊,故而在郭贡麾下任计吏。

  在张仲返回的时候,郭嘉就劝郭贡向郑牧低头,但郭贡却认为郑牧只是一个小小的骁骑将军,堂堂一州刺史向一个骁骑将军低头那是耻辱。

  苦劝无果的郭嘉,便称病在家,不掺和政务。

  结果如郭嘉预料的一般,郭贡不仅死了,还是以勾结黄巾的名义而死。不仅遭到颍川士民的谩骂,整个颍川郭氏不论嫡系旁系都会以郭贡为耻,生怕跟郭贡沾惹上关系。

  连个吊唁的人都没有!

  沉思间,郭嘉被一声厉喝呼醒:“你是何人,竟敢在此吊唁黄巾贼人!”

  郭嘉回头一看,却见一高大威猛的骑将策马而来,正是在留在阳翟驻防的许褚。

  “颍川人郭嘉,见过将军。”郭嘉不卑不亢的行礼。

  许褚眼一眯:“你也姓郭,莫非是这郭贡的家人?”

  郭嘉摇头:“只是旁系族人,曾受郭刺史恩惠,故来吊唁。”

  许褚面有惊讶:“这阳翟城中,没有一人敢来吊唁郭贡,你为何不惧死?”

  郭嘉从容而道:“只是吊唁就要问罪,骁骑将军跟王子师又有什么区别?”

  许褚面色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