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就如同璀璨的灯火,总会有不知死活的飞蛾迎面而来。
虽说贾诩撺掇关中诸将奇袭长安的时候,喊的口号是“奉国家以征天下”,但以李傕郭汜等人的眼见和智商并不能明白何为“奉”。
李傕郭汜等众,眼中见到的是董卓曾经挟天子而令不臣,自然也不会真的将刘协当回事儿。
被杨奉撺掇南下的韩暹李乐胡才,同样是如此想法。
来的时候兴致勃勃,甚至于谁当大将军,谁当征北将军,谁当征西将军都商量好了,也不管刘协是否同意,总之南下勤王了,刘协不给也得给。
但现在,韩暹李乐胡才只能在死前留下一丝幻想。
徐晃和去卑的相互配合,以斩首战术杀了韩暹李乐胡才,而去卑的匈奴突骑也趁势奇袭了白波贼的辎重营,夺了白波贼的粮草。
韩暹李乐胡才死了,辎重营的粮草也被夺,即便其中还有野心勃勃的白波贼小渠帅,也不得不认清现实选择弃械投降。
去卑不敢贪功,也不敢得罪郑牧,于是将白波贼的战马和粮草全让给了郑牧。
除掉少部分仓皇逃跑的白波贼,郑牧得了战马一千八百匹,粮草兵甲若干。
这几乎是韩暹李乐胡才在河东这些年的大部分积蓄了,如今受杨奉的撺掇南下,不仅幻想的勤王功劳和官职没能得到,反而身死人灭,最终成了给郑牧送战马送粮草的工具人。
去卑如此识趣,郑牧也向刘协表奏了去卑的功劳。
虽说去卑是匈奴人,又是胡夏开国皇帝赫连勃勃的五世祖,但那都是两百年后的事了。
并州的南匈奴汉化已久,虽说有反叛,但这些反叛要么是有阴谋者撺掇,要么是匈奴贵族担心汉庭征伐过甚,而如去卑这样的匈奴王庭成员却都是支持汉庭的。
自汉以来,内迁的胡人并不少,就连刘备最初的骑兵都是招募的杂胡义从。
当天下动乱,活不下去了,不论是汉人、匈奴人还是其他杂胡人,该反的都会反,这是生存的道理,无关乎种族。
毕竟,当这些胡人内迁,本质上就已经跟汉庭边境外的胡人划清了界限。
郑牧并不会因为去卑有匈奴人血统就会视其为极恶之人,但如果有境内的匈奴人要反叛汉室,亦或者想要不劳而获靠劫掠而生,那么郑牧也同样不会手软。
当匈奴人以劫掠为生,这些人跟境内的汉人山贼土匪流寇没任何区别,都是破坏国家安定和平的蛀虫。
哪怕眼前的去卑也同样如此,安稳的在河东放牧自食其力,都是大汉之民。
若有一天去卑及去卑的后代不想安稳的放牧了,想不劳而获劫掠众生了,那去卑及其后代便是境内匪患,除了剿灭没有第二种结果。
刘协对去卑的谦恭态度亦是满意,表彰了去卑的功劳后,就让去卑先行返回河东。
而看着韩暹胡才李乐首级的杨奉,则是彻底熄灭了心气,什么勤王功劳,都比不上保住小命要紧。
以杨定杨奉董承为首的,如今杨奉和董承心气已消,只剩下杨定还在坚持。
杨定这个后将军,如今还有千余兵马在手,又跟侍中种辑关系密切,自然不肯如杨奉和董承一般对郑牧俯首。
夜。
杨定秘密邀请了侍中种辑于帐中赴宴。
种辑虽然不太想在这种时候跟杨定私会,但又不敢过分得罪杨定,遂悄然来到了杨定的帐中。
“种侍中,可还记得刺董之事?”杨定一开口,就让种辑脸色大变。
种辑有些愠色:“后将军,何故再提往日旧事?”
杨定却是紧盯着种辑,徐徐开口:“怕侍中忘记了,故而提及。昔日侍中跟黄门侍郎荀攸、议郎郑泰、长史何颙、越骑校尉伍琼、督军校尉周毖等人谋诛董相国,郑泰脱身,荀攸和何颙被抓,伍琼和周毖被斩,唯有侍中不仅无事,还因此受到董相国器重。”
“本将该说侍中是忍辱负重呢,还是说卖友求荣呢?”
种辑脸色瞬间再变:“后将军,你言过了。”
杨定静静的斟酒,语气多了几分不容置疑:“种侍中,你别忘了,郑牧同样是荥阳郑氏子,荥阳郑氏因为刺杀董相国失败,几乎全族被灭。如今在外的,也只有郑泰的幼子和郑泰的弟弟郑浑,以及旁系子郑牧。”
“郑浑只是个会研读经典的腐儒,但郑牧如今却是威名不小的骁骑将军,倘若郑牧掌权,必然会再查当年之事。”
种辑冷着脸:“即便郑牧掌权又如何?种某亦只是侥幸逃得一命。”
杨定轻笑:“种侍中,本将明白,你是觉得郑牧寻不到证据,故而可以有恃无恐。可本将只需要在郑牧面前提一提此事,你认为郑牧杀你需要证据吗?”
种辑的拳头骤然握紧:“后将军,你我也是相识多年,何必如此决绝。”
杨定的目光扫向种辑,呵呵一笑:“本将也不想做得太绝,可种侍中你什么都不用做依旧是天子近臣,而本将这个后将军前途堪忧啊。”
侍中是皇帝近臣,掌管皇帝的车、轿、衣服、器物等等,甚至有的还负责给皇帝端尿盆,有出入宫廷的资格,也能参与朝议,同样是秩比二千石的官,侍中跟皇帝更为亲近。
这要是遇上皇帝耳根子软,那侍中的权力地位甚至比三公九卿还令人忌惮。
杨定这个后将军就不同了,有功劳皇帝未必看得到,但若是皇帝觉得杨定不行,杨定这个后将军就无了。
杨奉和董承相继因为郑牧而熄灭了心气,让杨定感到越来越压抑。
下一个,肯定就轮到自己了!
若是杨定就此什么都不做,只要跟杨奉和董承一般对刘协恭敬,对郑牧谦恭,即便当不了后将军也会有其他不错的官。
然而杨定并不甘心!
自长安护送刘协东归,一路上杨定的兵马消耗大半,若还不能掌权,那这勤王护驾岂不是白忙一趟?
故而杨定邀请种辑赴宴,还故意提及昔年旧事,又刻意提及郑牧和种辑之间可能有可能无的仇恨。
虽说郑牧在荥阳郑氏并不受重视,但再不受重视也是荥阳郑氏子,只要杨定将这脏水往种辑身上一泼,郑牧就不可能无动于衷。
杨定不信被灭的荥阳郑氏家族成员或受殃及的,就没几个郑牧相善的!
种辑强忍内心的怒气,语气变得缓和:“后将军,你想让种某如何做?”
杨定见种辑松了口,目光中蕴含杀意:“明日就到渑池了,到了渑池,本将就再无机会!你今夜去寻陛下,就言郑牧谋反,将天子诓骗到本将军中。”
种辑大惊失色:“杨定你疯了!陛下怎么可能相信郑牧会谋反?”
杨定冷笑:“陛下耳根子软,这些年又屡受李傕郭汜的恐吓,以种侍中的辩才,足以令陛下对郑牧起疑心。至于剩下的事,就交给本将。今夜本将必取郑牧首级!”
“种侍中,你可千万别效仿杨奉,你若敢效仿杨奉,本将死之前必定会道出当年你卖友求荣的事,黄泉路上也能有个陪伴!”
种辑心中惶恐不已,努力的平息情绪,善言相劝:“后将军,你一路护持天子,勤王功劳也不会少,何必冒险?”
杨定意志坚决,不为所动:“若是种侍中能说服天子,让本将当大将军,也可以不冒险。”
这蠢货!
种辑不由暗暗大骂杨定。
这个时候非得去冒险,嫌命长了吗?
种辑不由想起了昔日跟荀攸等人的密谋,一个个都觉得自己是忠臣义士,非得去螳臂当车,就不能暂时委屈下静待时机吗?
勾践尚能忍辱负重,为何非得赶着去送死。
“后将军准备何时动手?”种辑握紧了拳头,眼中喷着火。
杨定无视了种辑的怒火,笃定种辑不敢告密,遂道:“四更劫营!”
种辑愤然起身:“后将军,你最好能赢!”
杨定轻笑:“只要种侍中不再卖友,本将自然会赢!”
看着种辑离去的背影,杨定的眼神变得森寒:“种辑,别怪本将心狠,这荣华富贵可不能让你一个人享受了。杨奉和董承当了缩头乌龟,但本将可不会将权力拱手相让。天子,得由本将来辅佐!”
郑牧军营。
身逢乱世,郑牧自幼就养成了谨慎的习惯。
哪怕击退了李傕张济,斩杀了郭汜,郑牧也未因此而骄傲自大。
自学习兵法的第一天,郑牧就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铭记在了脑海中。
善用兵者,需有谨慎之心,不肯因为小事就疏忽,胜败往往决定于细节。
“宋宪。”
“在!”
宋宪仗剑而出。
这个时候,许褚、鲁肃、徐晃都已经睡下,唯有宋宪还仗剑侍立在郑牧帅帐。
倒不是宋宪不想睡,而是宋宪自知能力不如许褚、鲁肃、徐晃,故而只有以勤勉来弥补差距。
郑牧本有家将侍立,但也没有拒绝宋宪在帐中护卫。
听到郑牧的呼唤,宋宪心情颇为激动。
这个时候,许褚、鲁肃和徐晃是抢不了功劳的!
“明日就要抵达渑池了,陛下身边的宵小想要搞事,今夜是最后的机会。”郑牧轻轻揉了揉太阳穴,眼神多了几分凌厉:“今夜的防务由你负责,可不要让本将失望。”
宋宪大喜,等的不就是这个机会吗:“末将得令!”
而此时。
郑牧的家将郑癸已经抵达了渑池,持令召兵。
留在渑池的章诳见到郑牧的符令,又见是郑癸亲自到来,遂入营中尽起五百丹阳骑兵,前往郑牧的营地。
夜,四更天。
杨定集结精兵,向郑牧的营寨悄然而去。
而种辑则是急急来到刘协的营帐。
值夜的宿卫见是种辑到来,也未阻拦。
种辑轻易的就来到了刘协身边,疾呼:“陛下,快醒醒!”
在种辑的呼唤中,刘协**眼睛醒来,一月的寒风一吹,刘协的头脑清醒了一半:“种侍中,这天都未亮,有事不能白日再说吗?”
种辑却是心中焦急:“臣得到消息,后将军杨定要反,陛下速与臣往安集将军营中避难。”
杨定还是低估了种辑。
一个厮杀汉又岂能摸清种辑的心中想法。
跟着杨定叛乱?
除非种辑疯了!
虽说杨定拿往日旧事威胁,但只要种辑不提前告诉郑牧,那么杨定就无法断定种辑是否泄密。
既不帮杨定,也不帮郑牧,而是直接去安集将军董承的军营,不论今夜是郑牧赢了还是杨定赢了,种辑都不会有事。
在种辑面前玩心眼,杨定还是浅薄了些。
刘协吓了一跳:“后将军怎么会反?种侍中是如何得知的?”
种辑叹了口气,语气呜咽:“不瞒陛下,臣本与杨定交好,杨定邀臣去营中,对臣威逼利诱,想让臣诓骗陛下去杨定军营,但臣又岂敢诓骗陛下?于是臣假意答应杨定,这才脱身,否则臣此刻已经见不到陛下了。陛下速跟臣前往安集将军营中,安集将军是董太后的侄儿,必然不会跟杨定同谋加害陛下。”
刘协迟疑:“安集将军兵马不到五百人,不如去骁骑将军营中。”
种辑连连摇头:“陛下,杨定此刻已经去偷袭骁骑将军了,此刻过去,岂不是被杨定撞见?”
刘协大惊:“种侍中既然知道此事,为何不提前告知骁骑将军?”
种辑哭泣道:“陛下,臣也想提前通知,可那杨定担心臣会泄密,一直等到出兵的时候才让臣来见陛下。陛下,再不走就来不及了。万一那杨定不信任臣,又另遣兵马来劫持陛下,就难以脱身了。”
就在这时。
光禄勋沮俊也来到营帐中,见到种辑在此,沮俊下意识的按住了剑柄:“陛下,骁骑将军军营方向有喊杀声。”
刘协脸色大变,连忙起身呼唤内侍来更衣:“快,速往安集将军军营。”
沮俊未动,只是警惕的看向种辑:“陛下,为何要往安集将军军营?”
种辑遂将杨定谋反一事告诉沮俊,也催促沮俊速速保护刘协去董承军营。
“陛下,若安集将军也反了呢?”沮俊一言,让刘协更衣的动作停滞。
种辑有些不满:“光禄勋,安集将军是董太后的侄儿,怎么可能反?倘若杨定再派兵马来,你能挡得住吗?陛下安危最重要!”
“种侍中,沮某比你更知兵!”沮俊冷冷的驳斥了种辑,遂向刘协道:“陛下,夜间遇袭,最忌自乱阵脚。安集将军若未跟杨定同谋反叛,必然会率兵前来,何须陛下亲往?”
“骁骑将军若知杨定谋反,也必然会遣将来保护陛下,倘若陛下去了安集将军军营而骁骑将军又不得知,岂不是让贼人有机可乘?”
“臣以为,陛下可在营帐中安然休憩,其余诸事,陛下可相信骁骑将军!”
“即便杨定真的派兵来了,臣也会与那杨定战至一兵一卒,决不会让陛下再受辱!”
刘协被沮俊一劝,心中稍定。
种辑却是不肯,若刘协不去董承营中,又如何跟董承同分救驾之功,伺机结好董承?
“光禄勋,你这是在将陛下置身于危险之中?杨定这是去偷袭,倘若骁骑将军败了,又当如何?”种辑厉声怒喝。
沮俊依旧不为所动:“骁骑将军不会败!李傕郭汜万余西凉兵都被骁骑将军击败,杨定区区千余人,也想击败骁骑将军?种辑,你如此急迫的要让陛下去董承军营,让本将不得不怀疑,董承是否也反了!”
种辑有些气急败坏,但也无可奈何。
沮俊是光禄勋,职责就是保护刘协,沮俊不同意掩护刘协去董承军营,刘协也不可能独自去董承军营。
“陛下!”种辑看向刘协。
刘协此刻也有些犯难,正迟疑间,却听得帐外响起一声虎吼般的声音:“骁骑将军麾下校尉许褚,奉令护驾!”
听到许褚的声音,刘协面色顿时一喜:“种侍中,看来朕不用去安集将军军营了。”
想到许褚那九尺的身躯,刘协就有一种安全感油然而生。
种辑的眼神却是变得复杂。
喊杀声刚响不久,许褚就来了。
这意味着,杨定的奇袭计划一开始就受挫了。
虽说没能让刘协去董承军营,但种辑也暗暗庆幸未跟杨定一起叛乱。
杨定感觉自己很倒霉,本以为能偷袭郑牧的军营,却不曾想郑牧早有准备,尤其是那个自称宋宪的,听到喊杀声第一反应就是“杀贼立功的时候到了!”
杨定不知道的是,宋宪在领了军令后,就一直期待有人来劫营。
如郑牧说的一般,明日就到渑池了,这是宵小最后的机会了,这也意味着这是最后能拿功劳的机会了。
若是杨定不来,宋宪就等于白激动了。
令杨定惊惧的是,郑牧的营地外不知道何时多了一支骑兵,前后夹击下,杨定这支劫营的兵马几乎没有任何的反抗力。
人数对等,丹阳锐士能将杨定的兵马如揍小孩一般的欺负。
令杨定憋屈而愤怒的是,不仅被一个自称章诳的生擒了,宋宪还跟章诳争执,说章诳“抢功”,两人就当着杨定的面争执不下,宋宪差点就要将杨定一刀两半,各自拿去请功!
真不把我杨定当个人啊!
郑牧到来的第一句话,差点没将杨定气晕:“后将军可真是好兴致,不仅大半夜的来送功劳,还让本将的两员大将因你而起争执。幸好你是个男人,他们只是争功,若你是个女人,大半夜的争抢你,岂不是让人看笑话。”
而郑牧说话的同时,还在用小刀削柰子,柰子即苹果。
这种气定神闲的模样,让杨定更是憋屈:“你早知我要来劫营?”
郑牧咬了一口柰子,随口道:“知道这事很难吗?”
郑牧的意思,是猜到这事很简单,但在杨定耳中,却怀疑是种辑泄密,顿时怒火滋生:“种辑这个**,竟然真敢泄密!”
种辑?
郑牧微微一顿,遂猜到了其中缘由,徐徐而道:“种侍中忠贞义士,得知这种隐秘,又岂会不来相告?”
“呸!”杨定吐了口唾沫,骂道:“种辑卖友求荣之辈,也配称忠贞义士?当年若不是种辑告密,荀攸和何颙又岂会被抓?伍琼和周毖又岂会被斩?郑泰虽然逃了,但荥阳郑氏几乎被灭满门。骁骑将军竟然还认为荥阳郑氏的仇人是忠贞义士,可真是好笑!”
咦?
郑牧多了些讶异,这样的秘闻郑牧还是第一次听说。
荥阳郑氏是否被灭满门,郑牧其实并不在意,毕竟郑牧一脉早就搬出主家,郑牧一脉也不是因为郑泰刺董而亡。
郑牧在意的是,若杨定说的是真的,或许还能收获一波人的好感。
譬如如今在荆州避难的荀攸,譬如因此而亡的何颙、伍琼、周毖等人的亲朋门生故吏。
毕竟如今迎了天子,郑牧也得适当的考虑下人脉。
郑牧蹲下,看向杨定:“后将军知道的隐秘不少啊,做笔交易如何?”
杨定见郑牧果然在意这事,遂道:“骁骑将军想如何交易?”
郑牧微微眯眼,一脸的和善:“很简单,你在陛下面前指认种辑,本将则找个死囚替你。”
杨定仔细的盯着郑牧:“此话当真?”
郑牧也不作承诺,起身道:“是真是假,后将军也得试过才知道,或许本将一高兴,还会送你干粮饮水,本将也不是非得后将军指认种辑,杀个种辑又不是非得需要证据。当然,有证据自然是更好,免得有小人说本将恃功而骄。”
杨定咬了咬牙,此刻的杨定认定了种辑告密,哪怕郑牧反悔了,杨定也要拉种辑陪葬。
见杨定同意,郑牧遂让宋宪押着杨定,同往见刘协。
此刻刘协的营帐外,闻讯而来的文武公卿也纷纷到来。
得知杨定谋反,众公卿都是愤怒不已,毕竟郑牧虽然强势但对刘协很恭敬,对公卿大臣虽然不亲近但也不欺凌。
可若是杨定谋反成功了,又将是一个李傕郭汜。
见杨定被绑缚到来,众公卿亦是纷纷谩骂,唯独种辑脸色大变。
“杨定未死?”
“为什么杨定未死!”
种辑断定杨定赢不了郑牧,认为杨定要么死要么逃,根本没想过杨定会被生擒。
一种不好的预感在种辑心中泛起。
“后将军杨定无故攻打臣军营,臣不得已只能将后将军生擒,请陛下发落审问。”郑牧向刘协行了一礼,但并未说杨定在谋反。
这话一出,先前还在谩骂杨定的公卿纷纷闭上了嘴。
杨定是否谋反,这都还未成定论呢,他们就先骂起来了?
虽说这事实不会差,但连郑牧都要先请刘协来发落审问,而不是直接跟刘协说杨定谋反。
刘协也愣住了。
一时之间还未反应过来,不知道郑牧的用意。
好在国丈伏完及时提醒刘协:“陛下,骁骑将军并无处置后将军的权力,也无认定后将军谋反的权力。”
刘协这才恍然大悟,看向郑牧的眼神又多了几分心安。
哪怕郑牧都遭到杨定的夜袭劫营了,郑牧依旧未有逾矩的行为,只“不得已将后将军生擒”,然后交给刘协来发落审问。
这要是换做李傕郭汜亦或者杨奉董承任何一人,必然是先斩后奏。
刘协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紧了紧御寒的裘衣,喝问道:“杨定,你为何要无故攻打骁骑将军军营?”
杨定同样有些懵,对郑牧的态度十分的诧异。
我都劫你营了,你还不知道原因?
但想到郑牧的承诺,杨定咬了咬牙,平复内心的情绪:“陛下,臣不服!”
刘协轻喝:“你不服,你不服就要攻打骁骑将军?这是什么道理?”
杨定冷笑:“陛下,臣自长安护送陛下,麾下五千劲卒只剩下千余人,虽说路上颇有波折,但也不能说无功。陛下只亲善骁骑将军,却对臣的功劳熟视无睹,臣麾下千余健儿都颇为心寒。臣不敢对陛下不敬,只能杀骁骑将军以泄愤。”
杨定这话半分真半分假,但足以令耳根子软的刘协伤感,虽说杨定同样骄横,但这勤王护驾的功劳也不能因此而被抹灭。
刘协轻叹:“后将军,你与骁骑将军都是有功之臣,何必相互攻伐?待朕回了东都,自然会封赏后将军,岂会行那薄情寡义之事?”
杨定大笑:“陛下,臣不是来诉苦的,既然选择了攻杀骁骑将军,臣就想过失败的后果。然而臣要见陛下,是因为陛下身边藏有奸邪小人,令臣死不瞑目。”
种辑的脸色变得惨白,事态果然朝着最坏的方向去了。
目光下意识的看向郑牧,种辑愕然发现郑牧也在看自己,还给了一个善意的笑容,但这个善意的笑容却让种辑有些毛骨悚然。
刘协见杨定提及奸邪小人,遂问道:“后将军所言奸邪小人,又是谁?”
杨定猛然看向种辑,喝道:“陛下身边的侍中种辑!奸邪小人,无信无义。若非种辑告密,臣今夜必杀郑牧!”
种辑见杨定翻脸,大怒道:“杨定,你自己要谋反,跟种某何干?种某不愿跟你同谋反叛,难道就成了奸邪小人了吗?自古忠义两难全,种某跟后将军你只是朋友之义,不能因为顾及朋友之以就对陛下不忠!”
刘协亦道:“后将军,种侍中虽然对你无义,却是对朕忠心。”
杨定大笑:“忠心吗?若是忠心,陛下又岂会在长安受苦五年?”
种辑面色再变,见杨定竟然要准备鱼死网破,于是上前喝道:“杨定,陛下面前你还敢猖狂,种某今日就与你割袍断义!”
却见种辑自怀中取出短刃,看似割袍断义的动作,短刃的轨迹却是杨定的脖子。
但这样的小动作又岂会瞒过一直盯着种辑的郑牧,强有力的手握住了种辑的手腕,而种辑的短刃此刻已经逼近杨定的脖子。
“种侍中,陛下还未开口,你急什么?”淡淡的声音在种辑的耳中如恶魔低语一般。
看着种辑的短刃,杨定又惊又怒:“好你个种辑,竟敢杀本将灭口!你以为就本将一个人知道你卖友求荣的事吗?如不是你泄密,当日黄门侍郎荀攸、议郎郑泰、长史何颙、越骑校尉伍琼、督军校尉周毖等人谋诛董相国的事就成功了。本将替你守密多年,你竟然要杀本将?”
种辑的双腿已经颤抖不已,声音也变得尖锐:“杨定,你这是在无中生有,种某什么时候泄密了?种某对荀侍郎等人的密谋不知情!陛下,臣冤枉啊!”
杨定大笑:“种辑,你以为你能瞒得过天下人吗?郑泰的弟弟郑浑还活着,要不要去问问郑浑,当日密谋有没有你种辑!”
公卿中本就有跟荀攸等人相善的,遂出列喝问:“种侍中,你真的参与了密谋诛董?”
杨定看向出列的公卿,耻笑道:“这还用问种辑吗?骁骑将军不也是郑氏子吗?荥阳郑氏因为此事被灭门,死了千多号人呢!想必骁骑将军心中也很清楚,只是苦于没有证据。”
种辑此刻也明白了,郑牧看似什么都没做,实际上故意在引自己出手。
杨定愤怒之下喊出来的话,可比直接招供要可信得多!
众人遂看向郑牧。
郑牧并未指认种辑,只是淡淡开口:“本将未曾听闻此事,但郑浑如今在寿春依附袁术,遣人一问便知。”
种辑脸上的血色几近全无,方才乱了方寸,忘记郑泰当初逃了出去,忘记郑浑还活着,说出了未参与刺董密谋的话来。
只要跟郑浑的话一对应,那么种辑的谎言就不攻而破了。
“郑子武,你这个奸诈之徒!”种辑恨恨的看向郑牧,眼前这个看似粗莽的武夫,玩起诡计来比自己还奸诈。
郑牧夺下种辑手中的短刃,任凭种辑瘫软在地,看种辑这反应,都不用再遣人去问郑浑了。
刘协铁青着脸。
当一个人受了极大的委屈后,对好和坏都会无限的放大。
刘协会因为郑牧的恭敬和维护而无限放大郑牧的好,同样也会因为种辑卖友求荣而无限放大种辑的坏。
哪怕没有种辑泄密,荀攸等人的诛董计划也是不可能成功的,种辑泄密与否其实对刘协而言没什么区别。
但刘协这几年的怒气和委屈需要一个发泄的渠道,种辑恰好撞上了。
“种辑,你可知罪!”刘协恨得咬牙切齿。
种辑已经认命了,颓丧地道:“陛下,请怜臣往日之功,只诛臣一人。”
“朕不是董卓!”刘协恨恨地喝道:“拖下去,杖毙!”
刘协此时的处置其实是不合律令的,即便种辑有罪,也得按流程来,而不是直接杖毙。
但刘协现在怒上眉梢,种辑又干的不是人事,故而没有任何人出言劝谏,郑牧同样也未反驳。
郑牧静静的看向刘协,心中却是另有所想。
“这五年的委屈和恨意,若能由种辑一个人承受,倒也是好事,可千万别成为第二个勾践,否则这会令牧很难做的。”
虽说刘协表面伪装得很好,但郑牧在这些日子依旧能看出刘协藏在心底的邪恶。
如昔日越王勾践受三年之辱卧薪尝胆一般,当被羞辱得太多,这人的心性也会为之大变,尤其是刘协还是在心智未成熟的少年时期受辱。
郑牧一直都秉持了人臣本分,尽可能的让刘协去感受帝位威仪和帝王的尊严,便是为了让刘协能相信大汉的忠臣义士还很多。
汉魂鼎不仅仅是为了激励迎战李傕郭汜等众的一千五百骑兵,也是为了让刘协能记住“汉”这个字承载的荣耀。
但郑牧同样也理解一句话:未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故而郑牧一直在思考如何消弭刘协心中的怨气,恰好杨定送来门来,还道出了与昔日刺董相关的隐秘。
郑牧便设计了这一局,让刘协能将怨气和恨意都发泄到种辑身上。
不要求刘协能有多大本事,只求刘协能有阿斗宝宝一般仁厚就行了。
郑牧不会如董卓曹操一般去架空刘协,同样,刘备也不会如此,在这个观念上,郑牧跟刘备几乎是一致的。
但郑牧也不是如韩信一般一点**情商和危机感都没有的,该给予刘协的尊重,郑牧不会少。
但如果刘协会如勾践一般成事后就来一个鸟尽弓藏,郑牧同样不会坐以待毙。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郑牧选择助刘备,其实也是在谋退路。
要与群雄争锋、要让天下稳定,奉天子是必须要走的道路,否则如郑牧刘备这群人,是不可能跟袁绍和袁术争锋的。
没有世族出身和累世名望就想自立,是几乎不可能的。
前有张角,后有张举,都失败了。
哪怕是孙权和曹丕,都是通过跟世家豪族出让了大量的利益才称帝的!
这其实不难理解,如袁绍袁术这种,有累世名望至少还勉强能接受,张角张举曹丕孙权?
凭什么!
即便是袁术,局势未定之前称帝,都众叛亲离了!
袁绍和曹操坐拥半个天下的时候都不敢称帝,这就是四百年汉室的底蕴和潜规则。
非刘姓者,不可王天下。
若刘协真的要学勾践,郑牧也不介意给刘备来个“黄袍加身”,然后功成身退。
刘备愿不愿意让郑牧退是一回事,但刘备阿斗两代,至少不会出现鸟尽弓藏的情况。
刘备贯彻一生的仁和义不允许刘备行如曹操一般的杀伐之事。
而阿斗宝宝,众所周知,阿斗宝宝只是中庸,又不是傻。杀了郑牧是不是得杀关羽、杀张飞?
更何况,郑牧的儿子还是刘备的女婿。
只要进退有度,就不会如霍光的几个儿子一般自掘坟墓。
杖毙了种辑后,刘协心中的怨气少了许多,看向杨定的眼神也变的平和多了。
“骁骑将军,后将军该如何处置?”刘协看向郑牧,毕竟杨定偷袭了郑牧的军营,总得问问郑牧的意见。
郑牧不假思索:“有功论功,有罪论罪,后将军乃是陛下的后将军,自然当由陛下来定夺。只要在赏功罚罪时,秉持公正之心,就足够了。”
刘协看向杨定,长叹一声:“后将军,你护驾有功,朕本当赏赐,但你无故作乱,其罪又难以饶恕。自今日起,你不再是后将军,也不再是列侯,自谋生路去吧!”
话语刚落,又跳出一个公卿,出言劝谏:“陛下,杨定叛乱,理当问斩,若是放其归去,如何能严明法度?”
但下一刻,这个公卿就被沮俊给拖了出去。
郑牧不由冷笑,这世上总有人喜欢喧宾夺主的刷存在。
虽说许褚不再护卫刘协,但沮俊记住了郑牧给许褚说的话“宵小之辈再敢打断陛下说话对陛下不敬,立斩不饶”
沮俊虽然不敢真的立斩不饶,但将宵小之辈拖出去还是能办得到的。
众公卿见沮俊强势,而刘协也未阻止沮俊,纷纷保持了缄默。
杨定看了一眼郑牧,见郑牧也未反对,暗暗松了口气。
今夜之事还能苟得一命,杨定可不会再脑残的说什么宁死不屈的话来。
待事情终了。
刘协遣散了众公卿,也没了睡意,谁邀郑牧入帐问话。
“骁骑将军,朕未曾想到,连侍中种辑都对朕有异心,朕还能信谁?”刘协有些黯然,种辑可是侍中,皇帝最亲近的近臣!
郑牧不假思索:“人心隔肚皮,近臣未必就是贤臣。陛下无需刻意的去相信谁,只需要做到亲贤臣,远小人,就可兴盛汉室。”
刘协又问:“但谁是贤臣,谁是小人,又该如何去辨别?”
郑牧笑道:“陛下若要让臣管军,臣能辨别谁有勇敢之心,谁有怕死之心,谁有忠贞之心,谁有反叛之心。但要问政,却不是臣所擅长的了。”
刘协顿生遗憾:“可这国家大事,又不能只管军不管政,若骁骑将军亦能管政,朕心就安了。”
郑牧大笑:“陛下对臣信任,臣心中甚喜。然而术业有专攻,臣善军却不一定适合理政,若让臣来理政,那这公卿文武包括陛下在内,都得每日早起习练骑射。”
“啊?”刘协顿时愣住:“每日早起习练骑射,这是为何?”
郑牧用右手拇指指了指自己,笑道:“身体强壮了,这精力才能旺盛,头脑才不会糊涂,自然也就不会办糊涂事了。但臣若真的这般定规矩,这弹劾的文书陛下三天三夜可能都批阅不完。所以这理政的人,陛下还得另寻贤臣协助。”
刘协想了想,郑牧并未夸大其词。
真的要公卿文武每日都习骑射,且不说弹劾文书,估计天天都有人来刘协跟前乞老乞病之类。
“骁骑将军可识得这天下间的贤才?”刘协又问,郑牧举荐的,相对要让刘协更信任一些。
郑牧伸出三根手指,逐一而道:“徐州牧、安东将军刘备,乃中山靖王之后,亦是卢尚书昔日门生,为人弘雅有信义,又仁德谦厚,这次臣来勤王救驾,亦是得了安东将军的协助。陛下若要理政的贤才,安东将军可为陛下臂膀。”
“颍川太守陈纪,曾为陛下的五官中郎将,又迁任侍中,因为董卓之故而去当了平原相。元方公在当平原相的时候,亦提拔了安东将军为县尉,安东将军在徐州时,元方公亦举荐了贤才协助安东将军稳定徐州。元方公如今在许县组织了大量的流民屯田,正待陛下前往。”
“蜀郡太守荀攸,因为道路不通,如今滞留荆州,荀公达曾密谋诛董救驾,虽然失败了,但其忠心可鉴,亦是当世少有的贤臣。”
“陛下可召此三人为辅政大臣,再向三人问及世间贤士,授贤士官职,罢黜掉公卿中尸位素餐之人,就能做到亲贤臣,远小人。”
举荐刘备、陈纪和荀攸三人,郑牧也是有考量的。
若是单独举荐刘备,以刘备如今的出身、名望、才学都不足以辅佐一国朝政。
但郑牧又不能让刘备失去这个机会,就如同当初将连县丞都未当过的诸葛瑾举荐给刘备一样。
能力不足可以培养,但机会失去了就不会再来。
更何况现在说好听叫辅佐一国朝政,说难听还是在处理刘备能控制的州郡政务,只不过多了些朝廷公卿需要刘备去应对。
而陈纪跟刘备关系友善,渊源又深远,以陈纪自身的“三君”名望,以及曾经的五官中郎将、侍中的身份,再加上年龄的优势,可以成为刘备在入朝理政道路上的引路人。
最简单的例子,刘备要造访某个公卿,可能会吃闭门羹,但有陈纪在就能由陈纪来引见。
而荀攸,跟陈纪和刘备都没什么直接的关系在,纯粹是因为荀攸的人品和能力而受举荐。
除此之外,郑牧还需要利用荀攸的名望来抵挡一些流言蜚语,譬如罢黜掉朝中公卿尸位素餐者。
荀攸这个人比起荀彧而来,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
面对董卓的强势,荀彧是退避三舍,选择忍;荀攸直接就密谋诛董了,看不惯就是干!
有荀攸来协助整顿朝堂,不论是郑牧刘备还是陈纪,都会轻松许多。
至于学曹操一般把控朝政,难道要让天下人称呼一声“郑贼”“刘贼”?
这种自毁根基的事,郑牧是不会做的!
奉和挟,虽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借助天子的名义扫荡世间不服,但这方式就如同高情商好低情商的区别,在名声上是截然不同的。
除了刘备外,陈纪和荀攸,刘协都是认识的。
毕竟一个是侍中一个是黄门侍郎,都属于天子近臣。
而刘备,刘协虽然不认识,但刘备的光环可不少,譬如“卢植门人”“陈纪提拔且支持之人”“郑牧举荐之人”“宗室之人”等等。
见郑牧举荐的贤臣,都是对国家有贡献的,又有德行在外的,刘协心中的担忧少了许多。
“就如骁骑将军所言,待到了东都,朕就下旨诏三人入朝。”刘协握紧了拳头,终于可以不被恐吓了,可以真正的当个皇帝了。
郑牧却是轻轻摇头:“陛下,恕臣直言,洛阳被董卓焚毁,方圆两百里皆无人烟,若要待在洛阳,陛下和众公卿可能只能啃树皮吃草根了,如今又天寒地冻,陛下还得继续在洛阳露宿野外。”
“啊?”刘协吃了一惊,只想着回东都,但却没想过东都早已经人迹罕至成了废墟荒芜之地。
刘协顿时有些慌:“回不了东都,那朕又该前往何处?”
啃树皮吃草根,露宿野外,这不仅有损皇家颜面,刘协都在怀疑自己能不能在洛阳活下来。
是冷死?还是饿死?
如今可是冬季!
天寒地冻!
这东归行程中露宿野外是没得法,但回了洛阳还要露宿野外,这谁受得了!
“许县!”郑牧斩钉截铁地道:“臣来勤王之前,在许县储存了大量的粮草,元方公也组织了万余户流民在许县屯田,来之前麦种已经播下,再等几个月就能收获麦子了。虽说许县没有宫殿,但至少能让陛下和公卿不饿肚子。”
“今年再开垦些荒地,吸引一些流民,或耕种或筑城或是修建宫殿楼宇,也有足够的钱粮来支撑。”
“待陛下先安稳下来,有了足够的钱粮后,再商议是遣人修缮洛阳城还是另寻建都之地。”
郑牧不说迁都一事,只跟刘协讲钱粮。
去洛阳可以,但得睡地铺啃树皮吃草根,但若去许县,虽说没有宫殿楼宇,但至少有房住有吃有穿。
至于迁都,等吃饱喝足了再去商议!
若是直接说迁都,不仅刘协会多想,众公卿也会多想。
等在许县安稳了,自然会有人来争辩是修洛阳还是另寻建都之地。
然而即便是修洛阳,没得个三五年能修得好?
等过了三五年,刘协和众公卿真的还愿意回洛阳那个不毛之地吗?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温水煮公卿,又有几个真的会反对?
虽说贾诩撺掇关中诸将奇袭长安的时候,喊的口号是“奉国家以征天下”,但以李傕郭汜等人的眼见和智商并不能明白何为“奉”。
李傕郭汜等众,眼中见到的是董卓曾经挟天子而令不臣,自然也不会真的将刘协当回事儿。
被杨奉撺掇南下的韩暹李乐胡才,同样是如此想法。
来的时候兴致勃勃,甚至于谁当大将军,谁当征北将军,谁当征西将军都商量好了,也不管刘协是否同意,总之南下勤王了,刘协不给也得给。
但现在,韩暹李乐胡才只能在死前留下一丝幻想。
徐晃和去卑的相互配合,以斩首战术杀了韩暹李乐胡才,而去卑的匈奴突骑也趁势奇袭了白波贼的辎重营,夺了白波贼的粮草。
韩暹李乐胡才死了,辎重营的粮草也被夺,即便其中还有野心勃勃的白波贼小渠帅,也不得不认清现实选择弃械投降。
去卑不敢贪功,也不敢得罪郑牧,于是将白波贼的战马和粮草全让给了郑牧。
除掉少部分仓皇逃跑的白波贼,郑牧得了战马一千八百匹,粮草兵甲若干。
这几乎是韩暹李乐胡才在河东这些年的大部分积蓄了,如今受杨奉的撺掇南下,不仅幻想的勤王功劳和官职没能得到,反而身死人灭,最终成了给郑牧送战马送粮草的工具人。
去卑如此识趣,郑牧也向刘协表奏了去卑的功劳。
虽说去卑是匈奴人,又是胡夏开国皇帝赫连勃勃的五世祖,但那都是两百年后的事了。
并州的南匈奴汉化已久,虽说有反叛,但这些反叛要么是有阴谋者撺掇,要么是匈奴贵族担心汉庭征伐过甚,而如去卑这样的匈奴王庭成员却都是支持汉庭的。
自汉以来,内迁的胡人并不少,就连刘备最初的骑兵都是招募的杂胡义从。
当天下动乱,活不下去了,不论是汉人、匈奴人还是其他杂胡人,该反的都会反,这是生存的道理,无关乎种族。
毕竟,当这些胡人内迁,本质上就已经跟汉庭边境外的胡人划清了界限。
郑牧并不会因为去卑有匈奴人血统就会视其为极恶之人,但如果有境内的匈奴人要反叛汉室,亦或者想要不劳而获靠劫掠而生,那么郑牧也同样不会手软。
当匈奴人以劫掠为生,这些人跟境内的汉人山贼土匪流寇没任何区别,都是破坏国家安定和平的蛀虫。
哪怕眼前的去卑也同样如此,安稳的在河东放牧自食其力,都是大汉之民。
若有一天去卑及去卑的后代不想安稳的放牧了,想不劳而获劫掠众生了,那去卑及其后代便是境内匪患,除了剿灭没有第二种结果。
刘协对去卑的谦恭态度亦是满意,表彰了去卑的功劳后,就让去卑先行返回河东。
而看着韩暹胡才李乐首级的杨奉,则是彻底熄灭了心气,什么勤王功劳,都比不上保住小命要紧。
以杨定杨奉董承为首的,如今杨奉和董承心气已消,只剩下杨定还在坚持。
杨定这个后将军,如今还有千余兵马在手,又跟侍中种辑关系密切,自然不肯如杨奉和董承一般对郑牧俯首。
夜。
杨定秘密邀请了侍中种辑于帐中赴宴。
种辑虽然不太想在这种时候跟杨定私会,但又不敢过分得罪杨定,遂悄然来到了杨定的帐中。
“种侍中,可还记得刺董之事?”杨定一开口,就让种辑脸色大变。
种辑有些愠色:“后将军,何故再提往日旧事?”
杨定却是紧盯着种辑,徐徐开口:“怕侍中忘记了,故而提及。昔日侍中跟黄门侍郎荀攸、议郎郑泰、长史何颙、越骑校尉伍琼、督军校尉周毖等人谋诛董相国,郑泰脱身,荀攸和何颙被抓,伍琼和周毖被斩,唯有侍中不仅无事,还因此受到董相国器重。”
“本将该说侍中是忍辱负重呢,还是说卖友求荣呢?”
种辑脸色瞬间再变:“后将军,你言过了。”
杨定静静的斟酒,语气多了几分不容置疑:“种侍中,你别忘了,郑牧同样是荥阳郑氏子,荥阳郑氏因为刺杀董相国失败,几乎全族被灭。如今在外的,也只有郑泰的幼子和郑泰的弟弟郑浑,以及旁系子郑牧。”
“郑浑只是个会研读经典的腐儒,但郑牧如今却是威名不小的骁骑将军,倘若郑牧掌权,必然会再查当年之事。”
种辑冷着脸:“即便郑牧掌权又如何?种某亦只是侥幸逃得一命。”
杨定轻笑:“种侍中,本将明白,你是觉得郑牧寻不到证据,故而可以有恃无恐。可本将只需要在郑牧面前提一提此事,你认为郑牧杀你需要证据吗?”
种辑的拳头骤然握紧:“后将军,你我也是相识多年,何必如此决绝。”
杨定的目光扫向种辑,呵呵一笑:“本将也不想做得太绝,可种侍中你什么都不用做依旧是天子近臣,而本将这个后将军前途堪忧啊。”
侍中是皇帝近臣,掌管皇帝的车、轿、衣服、器物等等,甚至有的还负责给皇帝端尿盆,有出入宫廷的资格,也能参与朝议,同样是秩比二千石的官,侍中跟皇帝更为亲近。
这要是遇上皇帝耳根子软,那侍中的权力地位甚至比三公九卿还令人忌惮。
杨定这个后将军就不同了,有功劳皇帝未必看得到,但若是皇帝觉得杨定不行,杨定这个后将军就无了。
杨奉和董承相继因为郑牧而熄灭了心气,让杨定感到越来越压抑。
下一个,肯定就轮到自己了!
若是杨定就此什么都不做,只要跟杨奉和董承一般对刘协恭敬,对郑牧谦恭,即便当不了后将军也会有其他不错的官。
然而杨定并不甘心!
自长安护送刘协东归,一路上杨定的兵马消耗大半,若还不能掌权,那这勤王护驾岂不是白忙一趟?
故而杨定邀请种辑赴宴,还故意提及昔年旧事,又刻意提及郑牧和种辑之间可能有可能无的仇恨。
虽说郑牧在荥阳郑氏并不受重视,但再不受重视也是荥阳郑氏子,只要杨定将这脏水往种辑身上一泼,郑牧就不可能无动于衷。
杨定不信被灭的荥阳郑氏家族成员或受殃及的,就没几个郑牧相善的!
种辑强忍内心的怒气,语气变得缓和:“后将军,你想让种某如何做?”
杨定见种辑松了口,目光中蕴含杀意:“明日就到渑池了,到了渑池,本将就再无机会!你今夜去寻陛下,就言郑牧谋反,将天子诓骗到本将军中。”
种辑大惊失色:“杨定你疯了!陛下怎么可能相信郑牧会谋反?”
杨定冷笑:“陛下耳根子软,这些年又屡受李傕郭汜的恐吓,以种侍中的辩才,足以令陛下对郑牧起疑心。至于剩下的事,就交给本将。今夜本将必取郑牧首级!”
“种侍中,你可千万别效仿杨奉,你若敢效仿杨奉,本将死之前必定会道出当年你卖友求荣的事,黄泉路上也能有个陪伴!”
种辑心中惶恐不已,努力的平息情绪,善言相劝:“后将军,你一路护持天子,勤王功劳也不会少,何必冒险?”
杨定意志坚决,不为所动:“若是种侍中能说服天子,让本将当大将军,也可以不冒险。”
这蠢货!
种辑不由暗暗大骂杨定。
这个时候非得去冒险,嫌命长了吗?
种辑不由想起了昔日跟荀攸等人的密谋,一个个都觉得自己是忠臣义士,非得去螳臂当车,就不能暂时委屈下静待时机吗?
勾践尚能忍辱负重,为何非得赶着去送死。
“后将军准备何时动手?”种辑握紧了拳头,眼中喷着火。
杨定无视了种辑的怒火,笃定种辑不敢告密,遂道:“四更劫营!”
种辑愤然起身:“后将军,你最好能赢!”
杨定轻笑:“只要种侍中不再卖友,本将自然会赢!”
看着种辑离去的背影,杨定的眼神变得森寒:“种辑,别怪本将心狠,这荣华富贵可不能让你一个人享受了。杨奉和董承当了缩头乌龟,但本将可不会将权力拱手相让。天子,得由本将来辅佐!”
郑牧军营。
身逢乱世,郑牧自幼就养成了谨慎的习惯。
哪怕击退了李傕张济,斩杀了郭汜,郑牧也未因此而骄傲自大。
自学习兵法的第一天,郑牧就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铭记在了脑海中。
善用兵者,需有谨慎之心,不肯因为小事就疏忽,胜败往往决定于细节。
“宋宪。”
“在!”
宋宪仗剑而出。
这个时候,许褚、鲁肃、徐晃都已经睡下,唯有宋宪还仗剑侍立在郑牧帅帐。
倒不是宋宪不想睡,而是宋宪自知能力不如许褚、鲁肃、徐晃,故而只有以勤勉来弥补差距。
郑牧本有家将侍立,但也没有拒绝宋宪在帐中护卫。
听到郑牧的呼唤,宋宪心情颇为激动。
这个时候,许褚、鲁肃和徐晃是抢不了功劳的!
“明日就要抵达渑池了,陛下身边的宵小想要搞事,今夜是最后的机会。”郑牧轻轻揉了揉太阳穴,眼神多了几分凌厉:“今夜的防务由你负责,可不要让本将失望。”
宋宪大喜,等的不就是这个机会吗:“末将得令!”
而此时。
郑牧的家将郑癸已经抵达了渑池,持令召兵。
留在渑池的章诳见到郑牧的符令,又见是郑癸亲自到来,遂入营中尽起五百丹阳骑兵,前往郑牧的营地。
夜,四更天。
杨定集结精兵,向郑牧的营寨悄然而去。
而种辑则是急急来到刘协的营帐。
值夜的宿卫见是种辑到来,也未阻拦。
种辑轻易的就来到了刘协身边,疾呼:“陛下,快醒醒!”
在种辑的呼唤中,刘协**眼睛醒来,一月的寒风一吹,刘协的头脑清醒了一半:“种侍中,这天都未亮,有事不能白日再说吗?”
种辑却是心中焦急:“臣得到消息,后将军杨定要反,陛下速与臣往安集将军营中避难。”
杨定还是低估了种辑。
一个厮杀汉又岂能摸清种辑的心中想法。
跟着杨定叛乱?
除非种辑疯了!
虽说杨定拿往日旧事威胁,但只要种辑不提前告诉郑牧,那么杨定就无法断定种辑是否泄密。
既不帮杨定,也不帮郑牧,而是直接去安集将军董承的军营,不论今夜是郑牧赢了还是杨定赢了,种辑都不会有事。
在种辑面前玩心眼,杨定还是浅薄了些。
刘协吓了一跳:“后将军怎么会反?种侍中是如何得知的?”
种辑叹了口气,语气呜咽:“不瞒陛下,臣本与杨定交好,杨定邀臣去营中,对臣威逼利诱,想让臣诓骗陛下去杨定军营,但臣又岂敢诓骗陛下?于是臣假意答应杨定,这才脱身,否则臣此刻已经见不到陛下了。陛下速跟臣前往安集将军营中,安集将军是董太后的侄儿,必然不会跟杨定同谋加害陛下。”
刘协迟疑:“安集将军兵马不到五百人,不如去骁骑将军营中。”
种辑连连摇头:“陛下,杨定此刻已经去偷袭骁骑将军了,此刻过去,岂不是被杨定撞见?”
刘协大惊:“种侍中既然知道此事,为何不提前告知骁骑将军?”
种辑哭泣道:“陛下,臣也想提前通知,可那杨定担心臣会泄密,一直等到出兵的时候才让臣来见陛下。陛下,再不走就来不及了。万一那杨定不信任臣,又另遣兵马来劫持陛下,就难以脱身了。”
就在这时。
光禄勋沮俊也来到营帐中,见到种辑在此,沮俊下意识的按住了剑柄:“陛下,骁骑将军军营方向有喊杀声。”
刘协脸色大变,连忙起身呼唤内侍来更衣:“快,速往安集将军军营。”
沮俊未动,只是警惕的看向种辑:“陛下,为何要往安集将军军营?”
种辑遂将杨定谋反一事告诉沮俊,也催促沮俊速速保护刘协去董承军营。
“陛下,若安集将军也反了呢?”沮俊一言,让刘协更衣的动作停滞。
种辑有些不满:“光禄勋,安集将军是董太后的侄儿,怎么可能反?倘若杨定再派兵马来,你能挡得住吗?陛下安危最重要!”
“种侍中,沮某比你更知兵!”沮俊冷冷的驳斥了种辑,遂向刘协道:“陛下,夜间遇袭,最忌自乱阵脚。安集将军若未跟杨定同谋反叛,必然会率兵前来,何须陛下亲往?”
“骁骑将军若知杨定谋反,也必然会遣将来保护陛下,倘若陛下去了安集将军军营而骁骑将军又不得知,岂不是让贼人有机可乘?”
“臣以为,陛下可在营帐中安然休憩,其余诸事,陛下可相信骁骑将军!”
“即便杨定真的派兵来了,臣也会与那杨定战至一兵一卒,决不会让陛下再受辱!”
刘协被沮俊一劝,心中稍定。
种辑却是不肯,若刘协不去董承营中,又如何跟董承同分救驾之功,伺机结好董承?
“光禄勋,你这是在将陛下置身于危险之中?杨定这是去偷袭,倘若骁骑将军败了,又当如何?”种辑厉声怒喝。
沮俊依旧不为所动:“骁骑将军不会败!李傕郭汜万余西凉兵都被骁骑将军击败,杨定区区千余人,也想击败骁骑将军?种辑,你如此急迫的要让陛下去董承军营,让本将不得不怀疑,董承是否也反了!”
种辑有些气急败坏,但也无可奈何。
沮俊是光禄勋,职责就是保护刘协,沮俊不同意掩护刘协去董承军营,刘协也不可能独自去董承军营。
“陛下!”种辑看向刘协。
刘协此刻也有些犯难,正迟疑间,却听得帐外响起一声虎吼般的声音:“骁骑将军麾下校尉许褚,奉令护驾!”
听到许褚的声音,刘协面色顿时一喜:“种侍中,看来朕不用去安集将军军营了。”
想到许褚那九尺的身躯,刘协就有一种安全感油然而生。
种辑的眼神却是变得复杂。
喊杀声刚响不久,许褚就来了。
这意味着,杨定的奇袭计划一开始就受挫了。
虽说没能让刘协去董承军营,但种辑也暗暗庆幸未跟杨定一起叛乱。
杨定感觉自己很倒霉,本以为能偷袭郑牧的军营,却不曾想郑牧早有准备,尤其是那个自称宋宪的,听到喊杀声第一反应就是“杀贼立功的时候到了!”
杨定不知道的是,宋宪在领了军令后,就一直期待有人来劫营。
如郑牧说的一般,明日就到渑池了,这是宵小最后的机会了,这也意味着这是最后能拿功劳的机会了。
若是杨定不来,宋宪就等于白激动了。
令杨定惊惧的是,郑牧的营地外不知道何时多了一支骑兵,前后夹击下,杨定这支劫营的兵马几乎没有任何的反抗力。
人数对等,丹阳锐士能将杨定的兵马如揍小孩一般的欺负。
令杨定憋屈而愤怒的是,不仅被一个自称章诳的生擒了,宋宪还跟章诳争执,说章诳“抢功”,两人就当着杨定的面争执不下,宋宪差点就要将杨定一刀两半,各自拿去请功!
真不把我杨定当个人啊!
郑牧到来的第一句话,差点没将杨定气晕:“后将军可真是好兴致,不仅大半夜的来送功劳,还让本将的两员大将因你而起争执。幸好你是个男人,他们只是争功,若你是个女人,大半夜的争抢你,岂不是让人看笑话。”
而郑牧说话的同时,还在用小刀削柰子,柰子即苹果。
这种气定神闲的模样,让杨定更是憋屈:“你早知我要来劫营?”
郑牧咬了一口柰子,随口道:“知道这事很难吗?”
郑牧的意思,是猜到这事很简单,但在杨定耳中,却怀疑是种辑泄密,顿时怒火滋生:“种辑这个**,竟然真敢泄密!”
种辑?
郑牧微微一顿,遂猜到了其中缘由,徐徐而道:“种侍中忠贞义士,得知这种隐秘,又岂会不来相告?”
“呸!”杨定吐了口唾沫,骂道:“种辑卖友求荣之辈,也配称忠贞义士?当年若不是种辑告密,荀攸和何颙又岂会被抓?伍琼和周毖又岂会被斩?郑泰虽然逃了,但荥阳郑氏几乎被灭满门。骁骑将军竟然还认为荥阳郑氏的仇人是忠贞义士,可真是好笑!”
咦?
郑牧多了些讶异,这样的秘闻郑牧还是第一次听说。
荥阳郑氏是否被灭满门,郑牧其实并不在意,毕竟郑牧一脉早就搬出主家,郑牧一脉也不是因为郑泰刺董而亡。
郑牧在意的是,若杨定说的是真的,或许还能收获一波人的好感。
譬如如今在荆州避难的荀攸,譬如因此而亡的何颙、伍琼、周毖等人的亲朋门生故吏。
毕竟如今迎了天子,郑牧也得适当的考虑下人脉。
郑牧蹲下,看向杨定:“后将军知道的隐秘不少啊,做笔交易如何?”
杨定见郑牧果然在意这事,遂道:“骁骑将军想如何交易?”
郑牧微微眯眼,一脸的和善:“很简单,你在陛下面前指认种辑,本将则找个死囚替你。”
杨定仔细的盯着郑牧:“此话当真?”
郑牧也不作承诺,起身道:“是真是假,后将军也得试过才知道,或许本将一高兴,还会送你干粮饮水,本将也不是非得后将军指认种辑,杀个种辑又不是非得需要证据。当然,有证据自然是更好,免得有小人说本将恃功而骄。”
杨定咬了咬牙,此刻的杨定认定了种辑告密,哪怕郑牧反悔了,杨定也要拉种辑陪葬。
见杨定同意,郑牧遂让宋宪押着杨定,同往见刘协。
此刻刘协的营帐外,闻讯而来的文武公卿也纷纷到来。
得知杨定谋反,众公卿都是愤怒不已,毕竟郑牧虽然强势但对刘协很恭敬,对公卿大臣虽然不亲近但也不欺凌。
可若是杨定谋反成功了,又将是一个李傕郭汜。
见杨定被绑缚到来,众公卿亦是纷纷谩骂,唯独种辑脸色大变。
“杨定未死?”
“为什么杨定未死!”
种辑断定杨定赢不了郑牧,认为杨定要么死要么逃,根本没想过杨定会被生擒。
一种不好的预感在种辑心中泛起。
“后将军杨定无故攻打臣军营,臣不得已只能将后将军生擒,请陛下发落审问。”郑牧向刘协行了一礼,但并未说杨定在谋反。
这话一出,先前还在谩骂杨定的公卿纷纷闭上了嘴。
杨定是否谋反,这都还未成定论呢,他们就先骂起来了?
虽说这事实不会差,但连郑牧都要先请刘协来发落审问,而不是直接跟刘协说杨定谋反。
刘协也愣住了。
一时之间还未反应过来,不知道郑牧的用意。
好在国丈伏完及时提醒刘协:“陛下,骁骑将军并无处置后将军的权力,也无认定后将军谋反的权力。”
刘协这才恍然大悟,看向郑牧的眼神又多了几分心安。
哪怕郑牧都遭到杨定的夜袭劫营了,郑牧依旧未有逾矩的行为,只“不得已将后将军生擒”,然后交给刘协来发落审问。
这要是换做李傕郭汜亦或者杨奉董承任何一人,必然是先斩后奏。
刘协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紧了紧御寒的裘衣,喝问道:“杨定,你为何要无故攻打骁骑将军军营?”
杨定同样有些懵,对郑牧的态度十分的诧异。
我都劫你营了,你还不知道原因?
但想到郑牧的承诺,杨定咬了咬牙,平复内心的情绪:“陛下,臣不服!”
刘协轻喝:“你不服,你不服就要攻打骁骑将军?这是什么道理?”
杨定冷笑:“陛下,臣自长安护送陛下,麾下五千劲卒只剩下千余人,虽说路上颇有波折,但也不能说无功。陛下只亲善骁骑将军,却对臣的功劳熟视无睹,臣麾下千余健儿都颇为心寒。臣不敢对陛下不敬,只能杀骁骑将军以泄愤。”
杨定这话半分真半分假,但足以令耳根子软的刘协伤感,虽说杨定同样骄横,但这勤王护驾的功劳也不能因此而被抹灭。
刘协轻叹:“后将军,你与骁骑将军都是有功之臣,何必相互攻伐?待朕回了东都,自然会封赏后将军,岂会行那薄情寡义之事?”
杨定大笑:“陛下,臣不是来诉苦的,既然选择了攻杀骁骑将军,臣就想过失败的后果。然而臣要见陛下,是因为陛下身边藏有奸邪小人,令臣死不瞑目。”
种辑的脸色变得惨白,事态果然朝着最坏的方向去了。
目光下意识的看向郑牧,种辑愕然发现郑牧也在看自己,还给了一个善意的笑容,但这个善意的笑容却让种辑有些毛骨悚然。
刘协见杨定提及奸邪小人,遂问道:“后将军所言奸邪小人,又是谁?”
杨定猛然看向种辑,喝道:“陛下身边的侍中种辑!奸邪小人,无信无义。若非种辑告密,臣今夜必杀郑牧!”
种辑见杨定翻脸,大怒道:“杨定,你自己要谋反,跟种某何干?种某不愿跟你同谋反叛,难道就成了奸邪小人了吗?自古忠义两难全,种某跟后将军你只是朋友之义,不能因为顾及朋友之以就对陛下不忠!”
刘协亦道:“后将军,种侍中虽然对你无义,却是对朕忠心。”
杨定大笑:“忠心吗?若是忠心,陛下又岂会在长安受苦五年?”
种辑面色再变,见杨定竟然要准备鱼死网破,于是上前喝道:“杨定,陛下面前你还敢猖狂,种某今日就与你割袍断义!”
却见种辑自怀中取出短刃,看似割袍断义的动作,短刃的轨迹却是杨定的脖子。
但这样的小动作又岂会瞒过一直盯着种辑的郑牧,强有力的手握住了种辑的手腕,而种辑的短刃此刻已经逼近杨定的脖子。
“种侍中,陛下还未开口,你急什么?”淡淡的声音在种辑的耳中如恶魔低语一般。
看着种辑的短刃,杨定又惊又怒:“好你个种辑,竟敢杀本将灭口!你以为就本将一个人知道你卖友求荣的事吗?如不是你泄密,当日黄门侍郎荀攸、议郎郑泰、长史何颙、越骑校尉伍琼、督军校尉周毖等人谋诛董相国的事就成功了。本将替你守密多年,你竟然要杀本将?”
种辑的双腿已经颤抖不已,声音也变得尖锐:“杨定,你这是在无中生有,种某什么时候泄密了?种某对荀侍郎等人的密谋不知情!陛下,臣冤枉啊!”
杨定大笑:“种辑,你以为你能瞒得过天下人吗?郑泰的弟弟郑浑还活着,要不要去问问郑浑,当日密谋有没有你种辑!”
公卿中本就有跟荀攸等人相善的,遂出列喝问:“种侍中,你真的参与了密谋诛董?”
杨定看向出列的公卿,耻笑道:“这还用问种辑吗?骁骑将军不也是郑氏子吗?荥阳郑氏因为此事被灭门,死了千多号人呢!想必骁骑将军心中也很清楚,只是苦于没有证据。”
种辑此刻也明白了,郑牧看似什么都没做,实际上故意在引自己出手。
杨定愤怒之下喊出来的话,可比直接招供要可信得多!
众人遂看向郑牧。
郑牧并未指认种辑,只是淡淡开口:“本将未曾听闻此事,但郑浑如今在寿春依附袁术,遣人一问便知。”
种辑脸上的血色几近全无,方才乱了方寸,忘记郑泰当初逃了出去,忘记郑浑还活着,说出了未参与刺董密谋的话来。
只要跟郑浑的话一对应,那么种辑的谎言就不攻而破了。
“郑子武,你这个奸诈之徒!”种辑恨恨的看向郑牧,眼前这个看似粗莽的武夫,玩起诡计来比自己还奸诈。
郑牧夺下种辑手中的短刃,任凭种辑瘫软在地,看种辑这反应,都不用再遣人去问郑浑了。
刘协铁青着脸。
当一个人受了极大的委屈后,对好和坏都会无限的放大。
刘协会因为郑牧的恭敬和维护而无限放大郑牧的好,同样也会因为种辑卖友求荣而无限放大种辑的坏。
哪怕没有种辑泄密,荀攸等人的诛董计划也是不可能成功的,种辑泄密与否其实对刘协而言没什么区别。
但刘协这几年的怒气和委屈需要一个发泄的渠道,种辑恰好撞上了。
“种辑,你可知罪!”刘协恨得咬牙切齿。
种辑已经认命了,颓丧地道:“陛下,请怜臣往日之功,只诛臣一人。”
“朕不是董卓!”刘协恨恨地喝道:“拖下去,杖毙!”
刘协此时的处置其实是不合律令的,即便种辑有罪,也得按流程来,而不是直接杖毙。
但刘协现在怒上眉梢,种辑又干的不是人事,故而没有任何人出言劝谏,郑牧同样也未反驳。
郑牧静静的看向刘协,心中却是另有所想。
“这五年的委屈和恨意,若能由种辑一个人承受,倒也是好事,可千万别成为第二个勾践,否则这会令牧很难做的。”
虽说刘协表面伪装得很好,但郑牧在这些日子依旧能看出刘协藏在心底的邪恶。
如昔日越王勾践受三年之辱卧薪尝胆一般,当被羞辱得太多,这人的心性也会为之大变,尤其是刘协还是在心智未成熟的少年时期受辱。
郑牧一直都秉持了人臣本分,尽可能的让刘协去感受帝位威仪和帝王的尊严,便是为了让刘协能相信大汉的忠臣义士还很多。
汉魂鼎不仅仅是为了激励迎战李傕郭汜等众的一千五百骑兵,也是为了让刘协能记住“汉”这个字承载的荣耀。
但郑牧同样也理解一句话:未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故而郑牧一直在思考如何消弭刘协心中的怨气,恰好杨定送来门来,还道出了与昔日刺董相关的隐秘。
郑牧便设计了这一局,让刘协能将怨气和恨意都发泄到种辑身上。
不要求刘协能有多大本事,只求刘协能有阿斗宝宝一般仁厚就行了。
郑牧不会如董卓曹操一般去架空刘协,同样,刘备也不会如此,在这个观念上,郑牧跟刘备几乎是一致的。
但郑牧也不是如韩信一般一点**情商和危机感都没有的,该给予刘协的尊重,郑牧不会少。
但如果刘协会如勾践一般成事后就来一个鸟尽弓藏,郑牧同样不会坐以待毙。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郑牧选择助刘备,其实也是在谋退路。
要与群雄争锋、要让天下稳定,奉天子是必须要走的道路,否则如郑牧刘备这群人,是不可能跟袁绍和袁术争锋的。
没有世族出身和累世名望就想自立,是几乎不可能的。
前有张角,后有张举,都失败了。
哪怕是孙权和曹丕,都是通过跟世家豪族出让了大量的利益才称帝的!
这其实不难理解,如袁绍袁术这种,有累世名望至少还勉强能接受,张角张举曹丕孙权?
凭什么!
即便是袁术,局势未定之前称帝,都众叛亲离了!
袁绍和曹操坐拥半个天下的时候都不敢称帝,这就是四百年汉室的底蕴和潜规则。
非刘姓者,不可王天下。
若刘协真的要学勾践,郑牧也不介意给刘备来个“黄袍加身”,然后功成身退。
刘备愿不愿意让郑牧退是一回事,但刘备阿斗两代,至少不会出现鸟尽弓藏的情况。
刘备贯彻一生的仁和义不允许刘备行如曹操一般的杀伐之事。
而阿斗宝宝,众所周知,阿斗宝宝只是中庸,又不是傻。杀了郑牧是不是得杀关羽、杀张飞?
更何况,郑牧的儿子还是刘备的女婿。
只要进退有度,就不会如霍光的几个儿子一般自掘坟墓。
杖毙了种辑后,刘协心中的怨气少了许多,看向杨定的眼神也变的平和多了。
“骁骑将军,后将军该如何处置?”刘协看向郑牧,毕竟杨定偷袭了郑牧的军营,总得问问郑牧的意见。
郑牧不假思索:“有功论功,有罪论罪,后将军乃是陛下的后将军,自然当由陛下来定夺。只要在赏功罚罪时,秉持公正之心,就足够了。”
刘协看向杨定,长叹一声:“后将军,你护驾有功,朕本当赏赐,但你无故作乱,其罪又难以饶恕。自今日起,你不再是后将军,也不再是列侯,自谋生路去吧!”
话语刚落,又跳出一个公卿,出言劝谏:“陛下,杨定叛乱,理当问斩,若是放其归去,如何能严明法度?”
但下一刻,这个公卿就被沮俊给拖了出去。
郑牧不由冷笑,这世上总有人喜欢喧宾夺主的刷存在。
虽说许褚不再护卫刘协,但沮俊记住了郑牧给许褚说的话“宵小之辈再敢打断陛下说话对陛下不敬,立斩不饶”
沮俊虽然不敢真的立斩不饶,但将宵小之辈拖出去还是能办得到的。
众公卿见沮俊强势,而刘协也未阻止沮俊,纷纷保持了缄默。
杨定看了一眼郑牧,见郑牧也未反对,暗暗松了口气。
今夜之事还能苟得一命,杨定可不会再脑残的说什么宁死不屈的话来。
待事情终了。
刘协遣散了众公卿,也没了睡意,谁邀郑牧入帐问话。
“骁骑将军,朕未曾想到,连侍中种辑都对朕有异心,朕还能信谁?”刘协有些黯然,种辑可是侍中,皇帝最亲近的近臣!
郑牧不假思索:“人心隔肚皮,近臣未必就是贤臣。陛下无需刻意的去相信谁,只需要做到亲贤臣,远小人,就可兴盛汉室。”
刘协又问:“但谁是贤臣,谁是小人,又该如何去辨别?”
郑牧笑道:“陛下若要让臣管军,臣能辨别谁有勇敢之心,谁有怕死之心,谁有忠贞之心,谁有反叛之心。但要问政,却不是臣所擅长的了。”
刘协顿生遗憾:“可这国家大事,又不能只管军不管政,若骁骑将军亦能管政,朕心就安了。”
郑牧大笑:“陛下对臣信任,臣心中甚喜。然而术业有专攻,臣善军却不一定适合理政,若让臣来理政,那这公卿文武包括陛下在内,都得每日早起习练骑射。”
“啊?”刘协顿时愣住:“每日早起习练骑射,这是为何?”
郑牧用右手拇指指了指自己,笑道:“身体强壮了,这精力才能旺盛,头脑才不会糊涂,自然也就不会办糊涂事了。但臣若真的这般定规矩,这弹劾的文书陛下三天三夜可能都批阅不完。所以这理政的人,陛下还得另寻贤臣协助。”
刘协想了想,郑牧并未夸大其词。
真的要公卿文武每日都习骑射,且不说弹劾文书,估计天天都有人来刘协跟前乞老乞病之类。
“骁骑将军可识得这天下间的贤才?”刘协又问,郑牧举荐的,相对要让刘协更信任一些。
郑牧伸出三根手指,逐一而道:“徐州牧、安东将军刘备,乃中山靖王之后,亦是卢尚书昔日门生,为人弘雅有信义,又仁德谦厚,这次臣来勤王救驾,亦是得了安东将军的协助。陛下若要理政的贤才,安东将军可为陛下臂膀。”
“颍川太守陈纪,曾为陛下的五官中郎将,又迁任侍中,因为董卓之故而去当了平原相。元方公在当平原相的时候,亦提拔了安东将军为县尉,安东将军在徐州时,元方公亦举荐了贤才协助安东将军稳定徐州。元方公如今在许县组织了大量的流民屯田,正待陛下前往。”
“蜀郡太守荀攸,因为道路不通,如今滞留荆州,荀公达曾密谋诛董救驾,虽然失败了,但其忠心可鉴,亦是当世少有的贤臣。”
“陛下可召此三人为辅政大臣,再向三人问及世间贤士,授贤士官职,罢黜掉公卿中尸位素餐之人,就能做到亲贤臣,远小人。”
举荐刘备、陈纪和荀攸三人,郑牧也是有考量的。
若是单独举荐刘备,以刘备如今的出身、名望、才学都不足以辅佐一国朝政。
但郑牧又不能让刘备失去这个机会,就如同当初将连县丞都未当过的诸葛瑾举荐给刘备一样。
能力不足可以培养,但机会失去了就不会再来。
更何况现在说好听叫辅佐一国朝政,说难听还是在处理刘备能控制的州郡政务,只不过多了些朝廷公卿需要刘备去应对。
而陈纪跟刘备关系友善,渊源又深远,以陈纪自身的“三君”名望,以及曾经的五官中郎将、侍中的身份,再加上年龄的优势,可以成为刘备在入朝理政道路上的引路人。
最简单的例子,刘备要造访某个公卿,可能会吃闭门羹,但有陈纪在就能由陈纪来引见。
而荀攸,跟陈纪和刘备都没什么直接的关系在,纯粹是因为荀攸的人品和能力而受举荐。
除此之外,郑牧还需要利用荀攸的名望来抵挡一些流言蜚语,譬如罢黜掉朝中公卿尸位素餐者。
荀攸这个人比起荀彧而来,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
面对董卓的强势,荀彧是退避三舍,选择忍;荀攸直接就密谋诛董了,看不惯就是干!
有荀攸来协助整顿朝堂,不论是郑牧刘备还是陈纪,都会轻松许多。
至于学曹操一般把控朝政,难道要让天下人称呼一声“郑贼”“刘贼”?
这种自毁根基的事,郑牧是不会做的!
奉和挟,虽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借助天子的名义扫荡世间不服,但这方式就如同高情商好低情商的区别,在名声上是截然不同的。
除了刘备外,陈纪和荀攸,刘协都是认识的。
毕竟一个是侍中一个是黄门侍郎,都属于天子近臣。
而刘备,刘协虽然不认识,但刘备的光环可不少,譬如“卢植门人”“陈纪提拔且支持之人”“郑牧举荐之人”“宗室之人”等等。
见郑牧举荐的贤臣,都是对国家有贡献的,又有德行在外的,刘协心中的担忧少了许多。
“就如骁骑将军所言,待到了东都,朕就下旨诏三人入朝。”刘协握紧了拳头,终于可以不被恐吓了,可以真正的当个皇帝了。
郑牧却是轻轻摇头:“陛下,恕臣直言,洛阳被董卓焚毁,方圆两百里皆无人烟,若要待在洛阳,陛下和众公卿可能只能啃树皮吃草根了,如今又天寒地冻,陛下还得继续在洛阳露宿野外。”
“啊?”刘协吃了一惊,只想着回东都,但却没想过东都早已经人迹罕至成了废墟荒芜之地。
刘协顿时有些慌:“回不了东都,那朕又该前往何处?”
啃树皮吃草根,露宿野外,这不仅有损皇家颜面,刘协都在怀疑自己能不能在洛阳活下来。
是冷死?还是饿死?
如今可是冬季!
天寒地冻!
这东归行程中露宿野外是没得法,但回了洛阳还要露宿野外,这谁受得了!
“许县!”郑牧斩钉截铁地道:“臣来勤王之前,在许县储存了大量的粮草,元方公也组织了万余户流民在许县屯田,来之前麦种已经播下,再等几个月就能收获麦子了。虽说许县没有宫殿,但至少能让陛下和公卿不饿肚子。”
“今年再开垦些荒地,吸引一些流民,或耕种或筑城或是修建宫殿楼宇,也有足够的钱粮来支撑。”
“待陛下先安稳下来,有了足够的钱粮后,再商议是遣人修缮洛阳城还是另寻建都之地。”
郑牧不说迁都一事,只跟刘协讲钱粮。
去洛阳可以,但得睡地铺啃树皮吃草根,但若去许县,虽说没有宫殿楼宇,但至少有房住有吃有穿。
至于迁都,等吃饱喝足了再去商议!
若是直接说迁都,不仅刘协会多想,众公卿也会多想。
等在许县安稳了,自然会有人来争辩是修洛阳还是另寻建都之地。
然而即便是修洛阳,没得个三五年能修得好?
等过了三五年,刘协和众公卿真的还愿意回洛阳那个不毛之地吗?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温水煮公卿,又有几个真的会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