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首席谋士 第19章 赚第一桶金!先给家人改善伙食

小说:大唐首席谋士 作者:痞帅哥儿 更新时间:2025-10-31 13:53:28 源网站:2k小说网
  ();

  开元二十五年,秋八月二十六,辰时。

  晨光透过茅草屋的窗棂,在泥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韩澈坐在炕沿上,手里捧着一个粗布缝的钱袋,指尖摩挲着袋里沉甸甸的铜钱——这是他近两天卖盐赚的钱,昨晚数了三遍,一共一千二百四十文。在现代,这点钱或许不算什么,但在大唐的津门村,普通农户一家五口一月的用度也才五百文左右,这无疑是实打实的“第一桶金”。

  “澈儿,这钱可得藏好,别让人看见了起歹心。”赵氏从屋外进来,手里端着一碗糙米粥,粥里只有几粒野菜,她把碗递给婉儿,又凑到韩澈身边,声音压得很低,“昨天刘万山那态度,我总觉得他不会善罢甘休,你可别大意。”

  韩澈点点头,把钱袋塞进炕席下的暗格里——这是他昨晚特意找的地方,铺着两层粗布,不仔细摸根本发现不了。“娘,我知道。钱我藏好了,您放心。今天我带婉儿去镇上,买点白面和肉,给您和婉儿改善改善伙食,这几天您身子刚好,得补补。”

  “买啥肉啊!”赵氏连忙摆手,脸上满是不舍,“白面就够贵了,肉更不用说,省着点钱,以后还要攒着给你娶媳妇呢!”

  “娘,钱赚来就是花的,尤其是给您和婉儿花,值得。”韩澈笑着站起来,摸了摸婉儿的头,“婉儿,想不想吃白面馒头?想不想吃肉?”

  婉儿正捧着糙米粥小口喝着,听到这话眼睛一下子亮了,放下碗用力点头:“想!我好久没吃白面馒头了,也想尝尝肉的味道!”

  赵氏看着女儿期待的眼神,又看了看韩澈坚定的表情,终究没再反对,只是叹了口气:“那你们早去早回,路上小心点,别跟人起冲突。”

  巳时初,韩澈牵着婉儿的手,往津门镇走去。秋高气爽,路边的野草结着细碎的籽,风吹过,带着淡淡的麦香——不远处的田地里,还有农户在收割晚稻。婉儿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时不时弯腰摘一朵小野花,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儿歌,脸上满是孩子气的开心。

  韩澈看着妹妹的背影,心里暖暖的。穿越到大唐这半个多月,从最初的恐慌、迷茫,到现在靠自己的双手赚到钱,能让家人过上好一点的日子,这种踏实感,是在现代从未有过的。但他心里也没放松警惕——昨晚张二婶来送野菜时说,柳敬亭和刘万山走得很近,柳家在镇上有个粮铺,还认识县里的户房小吏,说不定会找借口为难他。

  “哥,你看!是张二婶!”婉儿突然指着前面喊道。

  韩澈抬头,只见张二婶提着一个竹篮,正从镇上的方向走来,篮子里装着刚买的布料。“张二婶!”韩澈挥手打招呼。

  张二婶看到他们,加快脚步走过来,拉着婉儿的手笑:“婉儿这是跟你哥去镇上玩啊?”她又转向韩澈,声音压低了些,“韩小子,你可得当心点,今早我去粮铺买布,听见柳敬亭的管家跟粮铺掌柜说,要‘给那卖盐的小子点颜色看看’,你卖盐的时候多留意,不行就先歇两天。”

  韩澈心里一沉,连忙道谢:“谢谢张二婶,我知道了,我会小心的。”

  “哎,你这孩子也是不容易。”张二婶叹了口气,“对了,我邻居李大叔、王大娘他们,都想跟你订盐,说你这盐干净,下次晒好了先给他们留着,钱他们先给你垫上。”

  韩澈心里一暖——乡邻的支持,或许是对抗刘万山和柳敬亭的底气。“谢谢张二婶,我回去就多晒点,到时候先给李大叔他们送过去。”

  和张二婶告别后,韩澈带着婉儿进了镇。津门镇的主街比村里热闹多了,两侧的店铺鳞次栉比,有粮铺、布庄、肉铺、杂货铺,还有几家小酒楼。婉儿眼睛不够用了,拉着韩澈的手,好奇地看着路边卖糖人的小贩。

  “哥,我能看看那个糖人吗?”婉儿指着小贩手里的兔子糖人,小声问。

  “当然能。”韩澈笑着走过去,掏出两文钱,“老板,要一个兔子糖人。”

  小贩接过钱,熟练地用熬好的糖稀捏出一个兔子形状,插在竹签上递给婉儿。婉儿小心翼翼地拿着,舍不得吃,只是凑在鼻尖闻了闻,脸上满是欢喜。

  韩澈先去了粮铺。粮铺的掌柜是个微胖的中年汉子,看到韩澈,眼神里带着几分打量——想必是听说过他卖盐的事。“掌柜的,买两斤白面。”韩澈开口。

  “白面一斤三十五文,两斤七十文。”掌柜的报了价,手在算盘上拨了拨,“你就是那个卖雪白盐的韩澈?”

  “是我。”韩澈点头,递过七十文钱。

  掌柜的接过钱,把白面倒进韩澈带来的布袋里,一边倒一边说:“你这盐卖得火啊,我家老婆子昨天还让我去买,结果去晚了没买到。不过你可得注意点,柳乡绅家的人昨天来粮铺,说你这盐‘不合规矩’,怕是要找你麻烦。”

  韩澈道谢:“谢谢掌柜的提醒,我会注意的。”

  从粮铺出来,韩澈又去了肉铺。肉铺的屠夫是个高个子汉子,光着膀子,手里拿着一把大砍刀,案上摆着半扇猪肉。“小哥,买啥肉?”屠夫嗓门洪亮。

  “买一斤五花肉,再来半斤瘦肉。”韩澈说。

  “五花肉三十文一斤,瘦肉三十五文一斤,一共六十五文。”屠夫麻利地割下肉,用草绳捆好递给韩澈,“你就是韩澈吧?我听说你改良了晒盐法,盐卖得好,我家也想买点,下次有了给我留两包?”

  “没问题,下次晒好了我给您送过来。”韩澈笑着答应。

  最后,韩澈又去杂货铺买了些姜蒜,还买了一小瓶醋——唐代的醋多是米醋,味道偏淡,但用来炒菜能提鲜。婉儿手里拿着糖人,怀里抱着韩澈买的一小束野花,蹦蹦跳跳地跟在后面,像只快乐的小鸟。

  回到家时,已近午时。赵氏看到韩澈手里的白面和肉,又惊又喜,连忙去烧火。韩澈挽起袖子,准备亲自下厨——他要让家人尝尝现代的烹饪手法。

  他先把五花肉切成小块,用温水洗干净,放进铁锅里焯水,去掉血沫;然后热锅下油,放姜片爆香,再把五花肉放进去翻炒,直到表面微黄,冒出油花;接着加少许醋去腥,再放些清水,盖上锅盖慢炖。不一会儿,肉香就飘满了整个院子,婉儿趴在灶台边,不停地咽口水:“哥,好香啊!比村里酒楼的香味还好闻!”

  赵氏也凑过来看,惊讶地问:“澈儿,你这做饭的法子,跟村里其他人不一样啊,你从哪儿学的?”

  韩澈一边翻炒着锅里的青菜,一边找借口:“娘,我以前跟一个行脚商学的,他走南闯北,会不少做饭的法子,说这样做肉更嫩,青菜更鲜。”

  很快,两道菜就做好了:一碗红烧肉,色泽红亮,香气扑鼻;一盘炒青菜,翠绿爽口,油光锃亮。赵氏还蒸了一锅白面馒头,雪白松软,摆在粗瓷碗里,看着就让人有食欲。

  一家三口围坐在炕桌旁,婉儿拿起一个馒头,咬了一口,又夹了一块红烧肉,含糊地说:“娘,哥做的肉真好吃!馒头也好软!”

  赵氏也尝了一口红烧肉,眼眶微微发红:“澈儿,娘好久没吃过这么好的饭了,都是托你的福。”

  韩澈看着家人的笑脸,心里满是满足。但就在这时,院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是李大叔的喊声:“韩小子!不好了!柳敬亭的人去海边盐滩了,说你私占盐滩,要把你的晒盐席子都砸了!”

  韩澈手里的筷子“啪”地掉在桌上,脸色一下子变了——盐滩是他的根基,要是被砸了,不仅没法晒盐,还可能被安上“私占官滩”的罪名。他猛地站起来,对赵氏说:“娘,你和婉儿在家等着,我去盐滩看看!”

  不等赵氏回应,韩澈就快步冲出门,心里又急又怒——柳敬亭果然动手了,而且选在了他最在意的盐滩上。这一次,他不能再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