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卒:开局吞噬华雄 第148章(中): 禁报风云

小说:尸卒:开局吞噬华雄 作者:烽火林山 更新时间:2025-11-01 07:16:23 源网站:2k小说网
  ();

  禁报数月,曹操在书房内接到各地雪片般飞来的情报,脸色却一日沉过一日。

  “报!豫州汝南、颍川等地,仍有大量报纸暗中流传!”

  “报!兖州各郡士人私下传阅热议,禁之不绝!”

  “报!许昌城内,黑市报价已翻十五倍!求购者众!”

  曹操气得一掌拍在案上,震得笔砚乱跳,愤愤然:

  “岂有此理!难道堂堂朝廷就奈何不了这小小报纸?”

  郭嘉眼中闪过一丝无奈,轻声建议:

  “明公,既然禁之不绝,堵则溃堤,何不顺势而为,也办一份我们自己的‘许昌旬报’或‘朝廷邸报’?以正视听?”

  曹操闻言,先是眼中一亮,随即化为苦笑,摇了摇头:“奉孝之策,岂是不知?然办报非是发布檄文、公告,

  需有精通此道之人操持,文章需能引人竞读,方能与《淮安旬报》抗衡。

  我等麾下,善写策论檄文者众,能写这等‘有趣’文章者寥寥无几。仓促效颦,恐徒增笑耳。”

  谋士们面面相觑,皆露难色,一时无言。

  曹操这话,还是说得含蓄。

  实际上,是“朝廷”的文章,旁人根本不买账。

  这事从之前发出的公告,就能看出几分端倪。谋士们也是心知肚明,故没人吭声。

  至于郭嘉,无非是代曹操把话说出来罢了,也并非什么建言。

  果不其然,会后曹操还是偷偷令人按郭嘉的建议办了。结果如何,他自己都没把握。毕竟有两大难点卡着,就算文章能写出来。载体怎么办?

  在这无声的舆论战场上,权倾朝野的曹司空,第一次感到了一种陌生的束缚与无力。

  他仿佛一拳打在绵软的絮团上,落了下风,且不知该如何有效反击。

  与此同时,淮安报房编辑部内,灯火通明。

  刘骏正在听取糜竺的汇报。

  窗外月色如水,倾泻在堆积的校样纸上。

  “主公,通过商队秘密渠道,我们已建立起一张覆盖兖、豫、徐三州主要城镇的情报传递网络。

  许昌的重大政令、官员任免、乃至市井流言,皆能通过快马或信鸽,七日内送达淮安。”

  刘骏颔首:“子仲辛苦。近日可有什么特别的消息?”

  糜竺从袖中取出一份封着火漆的细绢密报,双手呈上:

  “据许昌眼线回报,曹操近日以‘整顿吏治、唯才是举’为名,将杨彪、孔融等一批前朝老臣的门生故吏调任闲职,同时大量安插同乡、夏侯与曹氏宗亲子弟担任要职。朝廷各关键位置,渐次换血。”

  一旁的徐庶闻言补充道:“主公,许多人明面上噤若寒蝉,但私下都在议论曹操此举乃排除异己,专权跋扈。”

  报纸在士人中已广为流传,人心微妙,其势渐成。

  刘骏眼中精光一闪,道:“既如此,元直,命报房下一期重点报道许昌近期的官员迁转变动,将那些去职者与新任者的背景、籍贯、与曹氏亲缘关系,不偏不倚,细细列表对照。”

  刘骏相当阴险的笑道:“记住,我等只陈述事实,罗列数据,不加一字评论,是非功过,留给读者自己评判。”

  徐庶闻言暗自好笑,主公真是童心未泯,竟有几分捉弄人后的得意洋洋。

  “另外,”刘骏转向一旁静听的蔡邕,

  “蔡公,可否劳烦您联络一些仍在朝廷为官的故旧、门生?”

  “所为何事?”

  “请他们以匿名方式,向《旧臣絮语》栏目投稿。”

  刘骏体贴的说道:

  “不必直接抨击时政,只诉说身逢变革、仕途蹉跎的无奈与感慨,再加几分追忆昔日朝堂议事的旧光景即可。”

  这是要上眼药?

  蔡邕拱手,银须微颤:“老夫责无旁贷。近日恰有几位故友来信,字里行间颇多怨望牢骚,正好引为素材,润色投递。”

  许昌城内,曹操权势日益巩固。

  司空府门前车水马龙,将领、使者、谋士络绎不绝,好不热闹。

  这日,曹操正在府中书斋与荀彧商议政事。

  阳光透过窗棂,一派祥和。

  曹操一边批阅着如山文书,一边看似随意地问道:“文若,董承、杨彪、种辑等人,近日可有异动?”

  荀彧恭敬回答:“董车骑近日深居简出,称病不朝。杨太尉则终日召集一众清流名士,于府中饮酒赋诗,赏玩书画,看似全然无心政事。”

  曹操笔尖一顿,发出一声轻笑:“呵,他们倒是识趣。继续盯着,一丝一毫也不得放松。若有任何异动,立即报我。”

  这时,程昱手持一份新到的《淮安旬报》,神色凝重地匆匆而入:

  “明公,最新一期《淮安旬报》已到!此文看似平常,实则暗藏机锋,字字诛心!”

  曹操接过报纸,快速扫过,越看脸色越是阴沉。

  忽然,他再次愤愤然将报纸狠狠拍在案上,震得砚台里的墨汁都溅了出来:

  “好个刘仲远!奸猾小儿!竟敢如此含沙射影,暗讽于我!”

  荀彧拾起报纸细看,只见《许昌人事观察》栏目,巨细无遗地列出了近期所有重要官职的变动,并在每位新任官员名下标注了其籍贯、出身,与曹操的关系。

  如此排列对比,可谓一目了然,触目惊心。

  《新政浅析》栏目则逐条解读曹操颁布的新政。

  虽然没有分析是好是坏,是文章总在最关键处轻飘飘地点出:

  “此令似直接出自司空府东曹掾”、“未见经三公九卿廷议之记录”等语。

  最妙的当属《旧臣絮语》栏目。

  其上刊登数篇匿名文章,文笔哀婉,感叹今不如昔,怀念旧日至少形式上还需经过朝议程序的“规矩”。

  字里行间,弥漫着朝廷旧臣被架空的失落与无奈。

  “明公,此报流毒,甚于洪水!”

  程昱忧心忡忡道,“近日许昌城中,各级官吏乃至太学之中,已有些许窃窃私语。

  人心浮动,长此以往,恐生祸端……”

  曹操怒极反笑,连声道:“好,好得很!给我再加派人手,严查!重罚!我倒要看看,是他们的报纸卖得快,还是我曹孟德的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