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城,国际会议中心。巨大的水晶吊灯将报告厅映照得如同白昼,空气里弥漫着空调冷气、高级地毯的纤维味以及一种无形的、属于学术圈的压力。苏槿坐在台下前排,膝盖上放着打印整齐的论文稿,指尖无意识地收紧,让纸张边缘泛起细微的褶皱。她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冷静地扫过台上正在做报告的学者,大脑飞速运转,分析着对方模型的优缺点,同时在心里默默预演着自己即将到来的发言。
“下一位报告人,苏槿,来自师范大学,《基于量化模型与情感权重赋值的文化记忆载体韧性研究——以万象城老街为例》。”主持人念到她的名字。
苏槿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步伐沉稳地走向演讲台。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在寂静的会场里格外清晰。她将U盘**接口,打开精心准备的PPT,页面简洁,数据图表密集。
“各位评委,同仁,下午好。”她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清晰、平稳,带着她一贯的冷静,“我的研究试图构建一个可量化的分析框架,以应对文化遗产保护中常遇到的‘情感价值难以评估’的困境……”
她条理清晰地阐述着自己的研究动机、模型构建、数据采集与分析过程。她引入了“社区依恋指数”、“记忆承载密度”、“空间使用情感映射”等她自己定义并试图量化的新概念,用复杂的公式和彩色三维图表展示着她的分析结果。报告逻辑严密,数据翔实,展现了她出色的分析能力和理论构建野心。
然而,在提问环节,风暴如期而至。
一位头发花白、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率先发难,语气温和却切中要害:“苏同学,你的模型非常精巧,量化尝试也很有勇气。但文化记忆、社区情感这些概念,其核心恰恰在于其模糊性、主观性和流动性。你用静态的、固化的指标去框定它,是否在本质上是一种‘削足适履’?你如何确保你的‘情感权重’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主观臆断?”
苏槿镇定地回答,引经据典,强调模型的可调参数和动态修正可能。但紧接着,另一位年轻锐利的副教授提出了更尖锐的质疑:“你的数据来源主要是问卷调查和空间行为记录,这些是否过于表面?真正深层的情感联结,比如像‘随光小铺’那样的旧书店所承载的、无法言说的个人记忆与精神寄托,你的模型如何捕捉?这难道不是将丰富的文化肌理简化成了干瘪的数据切片吗?”
问题一个接一个,如同冰冷的箭矢,射向她理论体系中最脆弱的环节。苏槿凭借强大的逻辑和准备,一一应对,防守得滴水不漏,会场里甚至响起了一些对她临场应变能力表示赞赏的轻微掌声。她的论文也确实因其新颖的视角和系统的尝试,获得了一定的关注。
但当她最终结束答辩,走下讲台时,背后已被冷汗浸湿。她知道,她没有被击垮,甚至赢得了部分认可,但那些质疑的声音,像一根根细刺,扎进了她原本坚不可摧的理论自信中。评审最后的点评也肯定了她的努力,但明确指出:“论文在技术层面值得鼓励,但对文化‘灵魂’的理解,似乎还隔着一层理性的壁垒。”
一种难以言喻的落寞,取代了紧张,弥漫在她心头。她感觉自己像一个精心打造了锋利兵器的工匠,却在真正的战场上发现,敌人是无形的风。
会议结束后,苏槿没有随校车返回,而是独自一人乘坐地铁,漫无目的地回到了万象城。高楼大厦逐渐被低矮的老建筑取代,喧嚣的商业区气息被熟悉的、略带陈旧的生活感替代。她需要一点能让她感到踏实的东西。
她原本想去“随光小铺”,在那个充满旧书气息和安静氛围的地方坐一坐,或许翻阅几本与量化无关的古籍,让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然而,当她走到店门口,却看到玻璃门上挂着一块小木牌:“临时外出,很快回来。”——沈照野大概带着阿满去超市采购了。
苏槿轻轻叹了口气,转身沿着青石板路慢慢踱步。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学术会议上的唇枪舌剑仍在脑中回响,那种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割裂感,让她感到一丝疲惫。
走着走着,一阵若有若无的、清越中带着沉厚的琴音飘入耳中。她循声望去,声音来自巷子深处一家不起眼的、挂着“吴氏古琴”招牌的老店铺。店门虚掩着,琴音正是从里面传出。
鬼使神差地,苏槿推开了那扇虚掩的木门。
店内光线昏暗,却异常整洁。空气中弥漫着檀木、大漆和松香混合的独特气味。四面墙上挂满了造型古朴、漆色温润的古琴。一位穿着灰色中式对襟衫的老人,正背对着门口,坐在工作台前,就着一盏台灯,用极其细小的工具,专注地打磨着一块琴板的内部。那清越的琴音,来自角落里一台老旧的留声机,正在播放一首古曲。
老人听到门响,缓缓回过头,正是老吴。他看到苏槿,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惊讶:“苏同学?你怎么有空到我这小店里来了?”
苏槿有些不好意思:“吴爷爷,打扰您了。我刚…参加完一个会议,路过这里,听到琴声就……”
老吴笑了笑,放下手中的工具,指了指旁边的竹椅:“坐吧。会议开得怎么样?”他起身给苏槿倒了杯温热的茶水。
苏槿接过茶杯,暖意从掌心传来。她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沮丧:“还好…就是,遇到一些质疑。说我研究的东西,可能…抓不住文化的魂。”她用了评审点评里那个让她耿耿于怀的词。
老吴静静地听着,没有立刻发表评论。他走到墙边,取下一张看起来年代久远的古琴,用一块柔软的麂皮布轻轻擦拭着琴身。“搞研究的,不容易。”他慢悠悠地开口,“你们要把万事万物都弄个明白,理个清楚,这是好事。”
他话锋一转,手指轻轻拂过琴弦,发出一声低沉而悠长的嗡鸣:“可是啊,有些东西,就像这琴音。”他指了指还在播放的留声机,“你听得见,摸得着,甚至能录下来,分析它的频率、振幅、时长。但是,它为什么会让你觉得安静,觉得悠远,甚至想流泪? 这其中的道理,你能用公式算出来吗?”
苏槿怔住了,这正是她研究中遇到的核心困境。
老吴将琴轻轻放回原位,回到工作台前,拿起那把尚未完工的琴,手指探入琴腹内部,轻轻叩击着不同的部位,侧耳倾听传来的细微回响。“我做琴,一辈子了。”他缓缓说道,“选材、造型、挖槽、上漆、调音…每一步都有规矩,有尺度,差一毫一厘,音色就千差万别。这是‘理’,是‘法度’。”
他抬起头,目光深邃地看向苏槿:“但一把琴最终能不能成为‘良琴’,除了这些‘理’,还得靠‘悟’。靠手指去‘听’木头的呼吸,靠心去‘品’每一道漆的厚薄,靠时间去‘养’它的灵性。这个‘悟’和‘养’,就是尺子量不出来,电脑算不出来的东西。”
他拿起一把小铲,继续小心翼翼地刮削着琴腹内壁极其微小的凹凸:“你说文化的‘魂’抓不住,或许是因为,你总想用一张网去捞起水里的月亮。为什么不试着…跳进水里,亲自去感受一下水的温度和流动呢?”
“跳进水里…亲自感受?”苏槿喃喃重复着这句话,眼镜片后的目光闪烁不定。老吴朴素的话语,像一把钥匙,轻轻叩击着她心中那堵名为“绝对理性”的壁垒。
她看着老吴那双布满老茧却稳定无比的手,看着他在微弱灯光下与一块木头“对话”的专注神情,看着满墙沉默却仿佛蕴藏着无数故事的琴。一种前所未有的触动,在她严谨的逻辑世界里,漾开了一圈涟漪。
她在老吴的店里坐了很久,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安静地听着留声机里的古曲,看着老人专注工作的背影。直到暮色四合,她才起身告辞。
走出琴坊,晚风拂面。学术会议上的得失似乎淡去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模糊却坚定的方向感。理性的尺子依然重要,但或许,她需要为这把尺子,找到一种能测量“温度”和“深度”的新刻度。
她回头望了一眼那间亮着昏黄灯光的老店,心中默念:
“也许…我的下一个变量,应该叫做‘不可量化变量的影响因子评估’?诶嘿。”
省城,国际会议中心。巨大的水晶吊灯将报告厅映照得如同白昼,空气里弥漫着空调冷气、高级地毯的纤维味以及一种无形的、属于学术圈的压力。苏槿坐在台下前排,膝盖上放着打印整齐的论文稿,指尖无意识地收紧,让纸张边缘泛起细微的褶皱。她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冷静地扫过台上正在做报告的学者,大脑飞速运转,分析着对方模型的优缺点,同时在心里默默预演着自己即将到来的发言。
“下一位报告人,苏槿,来自师范大学,《基于量化模型与情感权重赋值的文化记忆载体韧性研究——以万象城老街为例》。”主持人念到她的名字。
苏槿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步伐沉稳地走向演讲台。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在寂静的会场里格外清晰。她将U盘**接口,打开精心准备的PPT,页面简洁,数据图表密集。
“各位评委,同仁,下午好。”她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清晰、平稳,带着她一贯的冷静,“我的研究试图构建一个可量化的分析框架,以应对文化遗产保护中常遇到的‘情感价值难以评估’的困境……”
她条理清晰地阐述着自己的研究动机、模型构建、数据采集与分析过程。她引入了“社区依恋指数”、“记忆承载密度”、“空间使用情感映射”等她自己定义并试图量化的新概念,用复杂的公式和彩色三维图表展示着她的分析结果。报告逻辑严密,数据翔实,展现了她出色的分析能力和理论构建野心。
然而,在提问环节,风暴如期而至。
一位头发花白、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率先发难,语气温和却切中要害:“苏同学,你的模型非常精巧,量化尝试也很有勇气。但文化记忆、社区情感这些概念,其核心恰恰在于其模糊性、主观性和流动性。你用静态的、固化的指标去框定它,是否在本质上是一种‘削足适履’?你如何确保你的‘情感权重’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主观臆断?”
苏槿镇定地回答,引经据典,强调模型的可调参数和动态修正可能。但紧接着,另一位年轻锐利的副教授提出了更尖锐的质疑:“你的数据来源主要是问卷调查和空间行为记录,这些是否过于表面?真正深层的情感联结,比如像‘随光小铺’那样的旧书店所承载的、无法言说的个人记忆与精神寄托,你的模型如何捕捉?这难道不是将丰富的文化肌理简化成了干瘪的数据切片吗?”
问题一个接一个,如同冰冷的箭矢,射向她理论体系中最脆弱的环节。苏槿凭借强大的逻辑和准备,一一应对,防守得滴水不漏,会场里甚至响起了一些对她临场应变能力表示赞赏的轻微掌声。她的论文也确实因其新颖的视角和系统的尝试,获得了一定的关注。
但当她最终结束答辩,走下讲台时,背后已被冷汗浸湿。她知道,她没有被击垮,甚至赢得了部分认可,但那些质疑的声音,像一根根细刺,扎进了她原本坚不可摧的理论自信中。评审最后的点评也肯定了她的努力,但明确指出:“论文在技术层面值得鼓励,但对文化‘灵魂’的理解,似乎还隔着一层理性的壁垒。”
一种难以言喻的落寞,取代了紧张,弥漫在她心头。她感觉自己像一个精心打造了锋利兵器的工匠,却在真正的战场上发现,敌人是无形的风。
会议结束后,苏槿没有随校车返回,而是独自一人乘坐地铁,漫无目的地回到了万象城。高楼大厦逐渐被低矮的老建筑取代,喧嚣的商业区气息被熟悉的、略带陈旧的生活感替代。她需要一点能让她感到踏实的东西。
她原本想去“随光小铺”,在那个充满旧书气息和安静氛围的地方坐一坐,或许翻阅几本与量化无关的古籍,让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然而,当她走到店门口,却看到玻璃门上挂着一块小木牌:“临时外出,很快回来。”——沈照野大概带着阿满去超市采购了。
苏槿轻轻叹了口气,转身沿着青石板路慢慢踱步。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学术会议上的唇枪舌剑仍在脑中回响,那种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割裂感,让她感到一丝疲惫。
走着走着,一阵若有若无的、清越中带着沉厚的琴音飘入耳中。她循声望去,声音来自巷子深处一家不起眼的、挂着“吴氏古琴”招牌的老店铺。店门虚掩着,琴音正是从里面传出。
鬼使神差地,苏槿推开了那扇虚掩的木门。
店内光线昏暗,却异常整洁。空气中弥漫着檀木、大漆和松香混合的独特气味。四面墙上挂满了造型古朴、漆色温润的古琴。一位穿着灰色中式对襟衫的老人,正背对着门口,坐在工作台前,就着一盏台灯,用极其细小的工具,专注地打磨着一块琴板的内部。那清越的琴音,来自角落里一台老旧的留声机,正在播放一首古曲。
老人听到门响,缓缓回过头,正是老吴。他看到苏槿,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惊讶:“苏同学?你怎么有空到我这小店里来了?”
苏槿有些不好意思:“吴爷爷,打扰您了。我刚…参加完一个会议,路过这里,听到琴声就……”
老吴笑了笑,放下手中的工具,指了指旁边的竹椅:“坐吧。会议开得怎么样?”他起身给苏槿倒了杯温热的茶水。
苏槿接过茶杯,暖意从掌心传来。她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沮丧:“还好…就是,遇到一些质疑。说我研究的东西,可能…抓不住文化的魂。”她用了评审点评里那个让她耿耿于怀的词。
老吴静静地听着,没有立刻发表评论。他走到墙边,取下一张看起来年代久远的古琴,用一块柔软的麂皮布轻轻擦拭着琴身。“搞研究的,不容易。”他慢悠悠地开口,“你们要把万事万物都弄个明白,理个清楚,这是好事。”
他话锋一转,手指轻轻拂过琴弦,发出一声低沉而悠长的嗡鸣:“可是啊,有些东西,就像这琴音。”他指了指还在播放的留声机,“你听得见,摸得着,甚至能录下来,分析它的频率、振幅、时长。但是,它为什么会让你觉得安静,觉得悠远,甚至想流泪? 这其中的道理,你能用公式算出来吗?”
苏槿怔住了,这正是她研究中遇到的核心困境。
老吴将琴轻轻放回原位,回到工作台前,拿起那把尚未完工的琴,手指探入琴腹内部,轻轻叩击着不同的部位,侧耳倾听传来的细微回响。“我做琴,一辈子了。”他缓缓说道,“选材、造型、挖槽、上漆、调音…每一步都有规矩,有尺度,差一毫一厘,音色就千差万别。这是‘理’,是‘法度’。”
他抬起头,目光深邃地看向苏槿:“但一把琴最终能不能成为‘良琴’,除了这些‘理’,还得靠‘悟’。靠手指去‘听’木头的呼吸,靠心去‘品’每一道漆的厚薄,靠时间去‘养’它的灵性。这个‘悟’和‘养’,就是尺子量不出来,电脑算不出来的东西。”
他拿起一把小铲,继续小心翼翼地刮削着琴腹内壁极其微小的凹凸:“你说文化的‘魂’抓不住,或许是因为,你总想用一张网去捞起水里的月亮。为什么不试着…跳进水里,亲自去感受一下水的温度和流动呢?”
“跳进水里…亲自感受?”苏槿喃喃重复着这句话,眼镜片后的目光闪烁不定。老吴朴素的话语,像一把钥匙,轻轻叩击着她心中那堵名为“绝对理性”的壁垒。
她看着老吴那双布满老茧却稳定无比的手,看着他在微弱灯光下与一块木头“对话”的专注神情,看着满墙沉默却仿佛蕴藏着无数故事的琴。一种前所未有的触动,在她严谨的逻辑世界里,漾开了一圈涟漪。
她在老吴的店里坐了很久,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安静地听着留声机里的古曲,看着老人专注工作的背影。直到暮色四合,她才起身告辞。
走出琴坊,晚风拂面。学术会议上的得失似乎淡去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模糊却坚定的方向感。理性的尺子依然重要,但或许,她需要为这把尺子,找到一种能测量“温度”和“深度”的新刻度。
她回头望了一眼那间亮着昏黄灯光的老店,心中默念:
“也许…我的下一个变量,应该叫做‘不可量化变量的影响因子评估’?诶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