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石榴红 第3章 茶香遗韵,匠心重生

小说:天山脚下石榴红 作者:黄氏育书人 更新时间:2025-11-11 00:45:01 源网站:2k小说网
  王建国皱眉,似乎并不为所动。

  但林砚没有停顿,他继续说道:“如果您愿意听我说完,也许会明白——修复这座老茶馆,并不是为了抗拒现代化,而是为了让我们的现代化更有温度、有记忆、有人情味。”

  话音未落,门外忽然传来一阵脚步声。

  “发生什么事了?”一个略显沙哑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众人回头,只见一个中年男子站在门口,身穿便装,手里拿着一本工程图册。

  他是**刚,援疆工程师,常年驻扎喀什,对这片老城区也有几分感情。

  “李工,请进来说。”林砚立刻热情地迎上前去。

  林砚转身从柜台下取出一沓已经泛黄的图纸。

  “这是我在大学时期做的喀什老城区整体保护与发展方案。”

  他说着,轻轻展开图纸。

  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街道分布、历史建筑位置、文化资源点以及未来旅游开发的设想图。

  “我知道现在市里正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申报国家级保护单位,老茶馆正好位于核心区域。如果我们能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进行适度修复,完全可以申请专项资金支持。”

  王建国扫了一眼图纸,嘴角微扬,似笑非笑:“纸上谈兵谁不会?关键是落地执行。”

  “我可以负责前期协调工作。”林砚毫不犹豫地说,“我会联系本地匠人团队,恢复传统工艺;同时整合文旅资源,策划适合年轻人参与的文化体验项目。这不是单纯复古,而是让传统与现代结合,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刚低头认真看了几分钟,眼神逐渐亮了起来。

  他抬头看向林砚,语气温和了些:“你这个思路不错。我认识文物局的几位专家,可以帮你引荐一下,让他们来做一次实地评估。”

  王建国闻言,脸色微微变了变。

  他没说话,只是沉默地点了点头,半晌才吐出一句:“等专家来了再说。”

  林砚心里松了口气。

  只要有了专家的介入,就多了一分希望。

  送走几人后,天色已经不早。

  街上的喧闹声渐渐散去,只有远处的巴扎还飘来零星的吆喝声。

  林砚独自坐在茶馆里,手指轻轻摩挲着那把铜壶。

  他的思绪回到了小时候,那个被爷爷抱着坐在炉火旁的夜晚。

  那时,院子里常常坐满了来自不同民族的邻居,他们围在一起喝茶、聊天、讲故事。

  如今,那些画面几乎只能在回忆里重现了。

  第二天清晨,林砚早早来到社区办公室,敲响了书记的门。

  “我想召集一次老街坊们的会议。”他开门见山地说,“以茶馆为起点,逐步修复传统建筑、挖掘非遗技艺、发展特色旅游……我们需要大家一起来做这件事。”

  书记看着他,沉默了几秒,然后点了点头。

  会议通知很快张贴在老城区各个巷口。

  但林砚不知道的是,当他满怀希望地等待回应时,大多数人只是瞥了一眼,便默默走开。

  有些人摇头叹息,有些人干脆连看都不看一眼。

  毕竟,在很多人眼里,这些老房子、老手艺早已过时,没人愿意再为此投入时间和精力。

  林砚站在茶馆门前,望着稀稀落落的人影,心中隐隐有些不安。

  但他没有放弃。

  因为在他心里,那一把铜壶,不仅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未来的钥匙。

  林砚站在社区办公室门口,望着贴在墙上的会议通知。

  风穿过窄巷,掀起一角纸角,像是无声的嘲讽。

  夜色渐渐沉下,茶馆门前的青石板泛着凉意。

  他回到老茶馆时,天边最后一抹霞光正从屋檐滑落。

  炉灶已经冷了,铜壶静静地摆在柜台上,在昏黄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他的手指轻轻拂过壶身,那上面斑驳的纹路仿佛在诉说无数个夜晚的故事——

  那些爷爷曾讲述过的、关于十个民族如何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故事。

  第二天清晨,茶馆里早早燃起炉火。

  林砚将长椅排好,桌上放了几碟干果和奶茶。

  他特意请人帮忙做了块简易黑板,上面写着“共商共建·喀什老城区复兴计划”。

  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棂时,门外终于有了脚步声。

  是几个年迈的老街坊,迟疑地站在门口,眼神复杂。

  有人低声嘀咕:“这孩子是不是疯了?现在谁还愿意搭理这些破砖旧瓦?”

  但也有人默默走进来坐下,目光落在林砚身上。

  林砚没有急于开口,而是先为每人斟上一碗热腾腾的奶茶,随后才缓缓说道:

  “我知道大家觉得老茶馆、老手艺都快成了废墟,但它们不是负担,是我们祖辈留下来的文化根基。如果今天我们放弃了,将来的孩子们问起‘我们是谁’,我们将无言以对。”

  他说得很轻,却句句落地有声。

  他讲起了自己在大学的研究,讲述了非遗传承的意义,又谈到了文旅结合的可行性。

  他甚至拿出了几份模拟的文创产品设计稿,展示给大家看。

  “如果我们能把艾德莱斯绸、哈萨克刺绣、维吾尔木雕这些技艺变成旅游体验项目,不只是让游客看看,还能亲手参与,你们觉得会不会有市场?”

  会场沉默了很久,没人回应。

  正当林砚感到一丝无力时,角落里忽然传来一声清亮的声音:“我可以把我妈妈留下的刺绣图案拿出来,给大家看。”

  众人纷纷转头,只见一位中年妇人站起身来。

  她身穿传统哈萨克族服饰。

  是阿帕·热合曼。

  她的声音不大,却如一滴水落入死寂的湖面,激起涟漪。

  “我妈妈临终前,把一整本刺绣图谱交给我,说这是我们家族三代人的心血。我一直没敢动,怕弄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座的人,“但现在我想,也许,该让它重新活起来。”

  这一席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众人心中的门缝。

  有人开始点头,有人低声交谈,气氛慢慢活跃起来。

  他轻声自语:“这才只是第一步……”

  茶馆门前的石榴树随风轻摇,果实初红,似有希望正在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