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那间临时充作的“福糕作坊”,在磕磕绊绊中总算撑过了最初三天。
“效率”二字,依旧像悬在头顶的钝刀,让人时刻不敢松懈。李秀娟的嗓子已近乎沙哑,沈红梅更是瞪圆了眼睛,像监工似的在狭窄的作坊里来回巡视。可手工活计的变数实在难以掌控——今日这锅火猛了些,糕体表面便略显干硬;明日那盆面发酵不足,入口便欠了那份绵软。虽说大多还算“能吃”,可离沈一诺心中那条“稳定优质”的底线,仍有着不小的差距。
更令人心焦的是原料采购。沈建国几乎成了专职采办,每天天不亮就得出门,像做地下工作般辗转于各个渠道,赔尽笑脸、说尽好话,才能勉强凑齐当日的用量。成本居高不下,王金花的脸色也一日沉过一日,每掏一次钱都像剜她的心头肉,对沈一诺描绘的那幅“长远蓝图”,也开始流露出将信将疑的神色。
这一切,自然没逃过弹幕的火眼金睛:
“管理问题开始暴露了,小农生产的随意性是大忌啊。”
“供应链太脆弱了,全靠沈老爹两条腿奔波,风险系数太高!”
“奶奶的信任度正在下滑,主播得赶紧拿出点实际成果了!”
果然,怕什么来什么。第四天下午,便出了个不大不小的纰漏。根生婶负责看管的一锅南瓜发糕,因她中途被孩子叫出去说了几句话,火候过了头,锅底结了一层焦黑的硬壳,整锅糕都浸染了挥之不去的糊味,算是彻底报废了。
王金花一见那锅黑黢黢的发糕,眼前一黑,捶着胸口痛心疾首:“哎呦喂!我的精白面!我的白糖!还有这金贵的南瓜呦!这可都是钱啊!这干的叫啥活儿!”
根生婶吓得面色惨白,手足无措地僵在原地,嘴唇哆嗦着,连声道歉。其他几位婶子也面面相觑,作坊里的空气瞬间凝滞,落针可闻。
沈红梅眉头一拧,正要上前发挥“黑脸”本色,却被沈一诺一个眼神轻轻拦下。
沈一诺心知肚明,此刻简单的斥责于事无补,反而可能挫伤大家本就脆弱的积极性。她走到那锅废品前仔细看了看,转而面向根生婶,语气平静却清晰地对着所有人说:“婶子,知道您不是有心的,家里孩子事多,我们都理解。但这一锅的成本,细算下来差不多一块钱,确实是实打实的浪费了。”
“一块钱?!”几位婶子不约而同地倒吸一口凉气。这在当时,足够一个家庭开销好些时日了!
根生婶的眼圈瞬间红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那一块钱的债务仿佛一座小山压在她心口。
沈一诺话锋适时一转:“不过,咱们有言在先,按劳取酬,出了问题也得有个章程。这锅的成本,从您今天的工钱里扣一半,算是买个教训。剩下的,由作坊承担。也希望大伙儿都引以为戒,往后多加上心。”
扣一半,就是五毛钱。根生婶心头重负顿时卸去大半,感激地望向沈一诺,连连保证绝无下次。其他人见状,神色也都凛然起来,手下动作不由得更加谨慎细致。
处理完这场风波,沈一诺将沈红梅拉到一旁,压低声音道:“姐,光靠人盯着不是长久之计。得让她们自己把这份工放在心上。我琢磨了个办法……”
晚饭后,沈家再次召开了“全体会议”。沈一诺在墙上那张简陋的流程图旁,又贴上一张新表格,上面罗列着每个人的名字,后面跟着“产量”、“合格率”、“备注”几栏。
“从明儿个起,”沈一诺声音清亮地宣布,“咱们正式实行‘劳动评比’制度!”
她详细解释道:“每日做完的福糕,由我娘统一查验。完全符合标准的,算‘合格品’。做得特别出挑的,比如格外宣软、形状饱满周正的,算‘优等品’,每斤比合格品多加半厘工钱!至于出了纰漏的,不仅要扣钱,还得在备注里记上一笔。”
“等到月底,咱们就看,谁的合格品最多,优等品最多,问题最少,就评她当咱作坊的‘生产能手’,另外奖励——五毛钱!”沈一诺抛出了这个极具分量的彩头。
五毛钱!几乎相当于白做三十多斤合格品!婶子们的眼睛刹那间被点亮了。以往干好干坏区别不大,如今可大不相同了!那半厘钱的差别,叠加“生产能手”的荣誉与实惠,像一根无形的丝线,悄然牵动了每个人的心。
弹幕瞬间沸腾:
“KPI!这是穿越版KPI落地七十年代!”
“机制虽粗糙,但绝对直击要害!利益驱动最有效!”
“红梅姐的监管压力瞬间减半,妙啊!”
“奶奶:只要能见到回头钱,咋整都行!(暗中观察)”
王金花起初对“多加半厘”颇有些肉疼,可一听能有效减少浪费、提升质量,最终收益反而能增加,便也咽下话头,默许了。
新制度甫一推出,效果立竿见影。第二天,无需李秀娟再三督促,婶子们自发地较上了劲。孙婶洗的枣子颗颗晶莹透亮,根生婶和面时恨不得用量杯测水,负责烧火的也死死盯住灶膛,生怕火苗窜高一分。当第一批“优等品”被李秀娟逐一挑出,并宣布额外奖励时,孙婶脸上绽开了自豪的笑容,其他人则暗地里铆足了劲儿。
整个作坊的生产效率与成品质量,竟在这无声的角逐中,肉眼可见地攀升起来。
内部管理刚见起色,外头的风言风语却如初夏的蚊蚋,开始嗡嗡作响。
沈家雇人做糕的事,本就不是秘密。起初乡邻只是好奇,可眼见沈家日日飘出**甜香,帮工的婶子们天天能揣着现钱回家,一些人的闲话便冒了头。
“哼,沈家这搞的不是**尾巴是啥?瞧王金花那得意劲儿!”
“就是嘛,雇人干活,跟旧社会的地主老财有啥区别?”
“听说那糕是专供农机厂的?别是走了啥歪门邪道吧?”
“他家一诺那丫头,自打撞了头后就神神道道的,别是招惹了啥不干净的东西……”
这些闲言碎语,总有些七拐八绕地钻进沈家人耳朵里。
王金花气得在家直跺脚,几回想冲出去与那些长舌妇理论,都被沈一诺死死拦住。
“奶,您现在出去吵,岂不正中了她们下怀?反倒显得咱们心虚了。”沈一诺冷静分析,“咱们越是坦荡大方,别人越没话说。祖奶奶不是常教导,‘身正不怕影子斜,但财大招风,行事需谨慎’。”
她意识到,必须为自家这摊子事,寻一个能摆上台面的“说法”,至少,得堵住大多数人的嘴。
于是,她找到了村里德高望重、为人也相对开明的老支书。
沈一诺绝口不提赚钱营生,也不提“祖奶奶托梦”,只诚恳说道:“支书爷爷,是农机厂的领导觉得咱村的妇女同志手脚麻利、做事干净,信得过,才把这支援厂里生产的任务交给咱们。这既是响应号召支援工业建设,也是给咱村一些劳力富余的家庭,多个贴补家用的门路。我们一定严格把关,绝不给咱沈家湾脸上抹黑!”
老支书吧嗒着旱烟,沉吟良久。他何尝不知沈家自有生财之道,但“支援工业建设”、“给乡亲创收”这两项大帽子一扣,性质便迥然不同。上面政策风向确有微妙变化,他也在观望。只要不逾矩、不出乱子,这等小事,他乐得顺水推舟。
最终,他点了点头,磕磕烟袋锅子:“嗯,既然是支援厂子里生产,那是好事。不过,一定要注意影响,注意卫生,可不能出啥岔子。”
有了老支书这句模棱两可却至关重要的“默许”,沈一诺心下稍安。她让沈红梅“不经意”间将支书支持“支援生产”的消息散布出去。果然,明面上的流言蜚语收敛了不少。
但沈一诺心知肚明,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她敏锐地察觉到,村里那个游手好闲、心思活络的二流子沈福贵,近来总在她家院子附近逡巡徘徊,那双眼睛里,闪烁着算计与不怀好意的光。
第一批福糕正式交付农机厂的日子,正一天天逼近。
“效率”二字,依旧像悬在头顶的钝刀,让人时刻不敢松懈。李秀娟的嗓子已近乎沙哑,沈红梅更是瞪圆了眼睛,像监工似的在狭窄的作坊里来回巡视。可手工活计的变数实在难以掌控——今日这锅火猛了些,糕体表面便略显干硬;明日那盆面发酵不足,入口便欠了那份绵软。虽说大多还算“能吃”,可离沈一诺心中那条“稳定优质”的底线,仍有着不小的差距。
更令人心焦的是原料采购。沈建国几乎成了专职采办,每天天不亮就得出门,像做地下工作般辗转于各个渠道,赔尽笑脸、说尽好话,才能勉强凑齐当日的用量。成本居高不下,王金花的脸色也一日沉过一日,每掏一次钱都像剜她的心头肉,对沈一诺描绘的那幅“长远蓝图”,也开始流露出将信将疑的神色。
这一切,自然没逃过弹幕的火眼金睛:
“管理问题开始暴露了,小农生产的随意性是大忌啊。”
“供应链太脆弱了,全靠沈老爹两条腿奔波,风险系数太高!”
“奶奶的信任度正在下滑,主播得赶紧拿出点实际成果了!”
果然,怕什么来什么。第四天下午,便出了个不大不小的纰漏。根生婶负责看管的一锅南瓜发糕,因她中途被孩子叫出去说了几句话,火候过了头,锅底结了一层焦黑的硬壳,整锅糕都浸染了挥之不去的糊味,算是彻底报废了。
王金花一见那锅黑黢黢的发糕,眼前一黑,捶着胸口痛心疾首:“哎呦喂!我的精白面!我的白糖!还有这金贵的南瓜呦!这可都是钱啊!这干的叫啥活儿!”
根生婶吓得面色惨白,手足无措地僵在原地,嘴唇哆嗦着,连声道歉。其他几位婶子也面面相觑,作坊里的空气瞬间凝滞,落针可闻。
沈红梅眉头一拧,正要上前发挥“黑脸”本色,却被沈一诺一个眼神轻轻拦下。
沈一诺心知肚明,此刻简单的斥责于事无补,反而可能挫伤大家本就脆弱的积极性。她走到那锅废品前仔细看了看,转而面向根生婶,语气平静却清晰地对着所有人说:“婶子,知道您不是有心的,家里孩子事多,我们都理解。但这一锅的成本,细算下来差不多一块钱,确实是实打实的浪费了。”
“一块钱?!”几位婶子不约而同地倒吸一口凉气。这在当时,足够一个家庭开销好些时日了!
根生婶的眼圈瞬间红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那一块钱的债务仿佛一座小山压在她心口。
沈一诺话锋适时一转:“不过,咱们有言在先,按劳取酬,出了问题也得有个章程。这锅的成本,从您今天的工钱里扣一半,算是买个教训。剩下的,由作坊承担。也希望大伙儿都引以为戒,往后多加上心。”
扣一半,就是五毛钱。根生婶心头重负顿时卸去大半,感激地望向沈一诺,连连保证绝无下次。其他人见状,神色也都凛然起来,手下动作不由得更加谨慎细致。
处理完这场风波,沈一诺将沈红梅拉到一旁,压低声音道:“姐,光靠人盯着不是长久之计。得让她们自己把这份工放在心上。我琢磨了个办法……”
晚饭后,沈家再次召开了“全体会议”。沈一诺在墙上那张简陋的流程图旁,又贴上一张新表格,上面罗列着每个人的名字,后面跟着“产量”、“合格率”、“备注”几栏。
“从明儿个起,”沈一诺声音清亮地宣布,“咱们正式实行‘劳动评比’制度!”
她详细解释道:“每日做完的福糕,由我娘统一查验。完全符合标准的,算‘合格品’。做得特别出挑的,比如格外宣软、形状饱满周正的,算‘优等品’,每斤比合格品多加半厘工钱!至于出了纰漏的,不仅要扣钱,还得在备注里记上一笔。”
“等到月底,咱们就看,谁的合格品最多,优等品最多,问题最少,就评她当咱作坊的‘生产能手’,另外奖励——五毛钱!”沈一诺抛出了这个极具分量的彩头。
五毛钱!几乎相当于白做三十多斤合格品!婶子们的眼睛刹那间被点亮了。以往干好干坏区别不大,如今可大不相同了!那半厘钱的差别,叠加“生产能手”的荣誉与实惠,像一根无形的丝线,悄然牵动了每个人的心。
弹幕瞬间沸腾:
“KPI!这是穿越版KPI落地七十年代!”
“机制虽粗糙,但绝对直击要害!利益驱动最有效!”
“红梅姐的监管压力瞬间减半,妙啊!”
“奶奶:只要能见到回头钱,咋整都行!(暗中观察)”
王金花起初对“多加半厘”颇有些肉疼,可一听能有效减少浪费、提升质量,最终收益反而能增加,便也咽下话头,默许了。
新制度甫一推出,效果立竿见影。第二天,无需李秀娟再三督促,婶子们自发地较上了劲。孙婶洗的枣子颗颗晶莹透亮,根生婶和面时恨不得用量杯测水,负责烧火的也死死盯住灶膛,生怕火苗窜高一分。当第一批“优等品”被李秀娟逐一挑出,并宣布额外奖励时,孙婶脸上绽开了自豪的笑容,其他人则暗地里铆足了劲儿。
整个作坊的生产效率与成品质量,竟在这无声的角逐中,肉眼可见地攀升起来。
内部管理刚见起色,外头的风言风语却如初夏的蚊蚋,开始嗡嗡作响。
沈家雇人做糕的事,本就不是秘密。起初乡邻只是好奇,可眼见沈家日日飘出**甜香,帮工的婶子们天天能揣着现钱回家,一些人的闲话便冒了头。
“哼,沈家这搞的不是**尾巴是啥?瞧王金花那得意劲儿!”
“就是嘛,雇人干活,跟旧社会的地主老财有啥区别?”
“听说那糕是专供农机厂的?别是走了啥歪门邪道吧?”
“他家一诺那丫头,自打撞了头后就神神道道的,别是招惹了啥不干净的东西……”
这些闲言碎语,总有些七拐八绕地钻进沈家人耳朵里。
王金花气得在家直跺脚,几回想冲出去与那些长舌妇理论,都被沈一诺死死拦住。
“奶,您现在出去吵,岂不正中了她们下怀?反倒显得咱们心虚了。”沈一诺冷静分析,“咱们越是坦荡大方,别人越没话说。祖奶奶不是常教导,‘身正不怕影子斜,但财大招风,行事需谨慎’。”
她意识到,必须为自家这摊子事,寻一个能摆上台面的“说法”,至少,得堵住大多数人的嘴。
于是,她找到了村里德高望重、为人也相对开明的老支书。
沈一诺绝口不提赚钱营生,也不提“祖奶奶托梦”,只诚恳说道:“支书爷爷,是农机厂的领导觉得咱村的妇女同志手脚麻利、做事干净,信得过,才把这支援厂里生产的任务交给咱们。这既是响应号召支援工业建设,也是给咱村一些劳力富余的家庭,多个贴补家用的门路。我们一定严格把关,绝不给咱沈家湾脸上抹黑!”
老支书吧嗒着旱烟,沉吟良久。他何尝不知沈家自有生财之道,但“支援工业建设”、“给乡亲创收”这两项大帽子一扣,性质便迥然不同。上面政策风向确有微妙变化,他也在观望。只要不逾矩、不出乱子,这等小事,他乐得顺水推舟。
最终,他点了点头,磕磕烟袋锅子:“嗯,既然是支援厂子里生产,那是好事。不过,一定要注意影响,注意卫生,可不能出啥岔子。”
有了老支书这句模棱两可却至关重要的“默许”,沈一诺心下稍安。她让沈红梅“不经意”间将支书支持“支援生产”的消息散布出去。果然,明面上的流言蜚语收敛了不少。
但沈一诺心知肚明,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她敏锐地察觉到,村里那个游手好闲、心思活络的二流子沈福贵,近来总在她家院子附近逡巡徘徊,那双眼睛里,闪烁着算计与不怀好意的光。
第一批福糕正式交付农机厂的日子,正一天天逼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