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张写着“沈家湾农副业生产合作社(福糕坊试点)”的大红纸,被老支书和会计一左一右,郑重其事地贴上了沈家的土坯院墙。人群里立刻响起一片嗡嗡的议论声。王金花站在人前,望着那抹刺眼的鲜红,心头像打翻了五味瓶——让出去的一成利润让她心尖直抽抽,可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却又让她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
名分落定,琐碎却才刚刚开始。
大队部腾出的那间旧仓库,成了合作社临时的“账房”兼据点。沈一诺、王金花、老支书和大队会计,几个人关起门来连开了好几场会,琢磨的都是合作社的章程。
沈一诺凭着记忆里那些超前的概念,抛出了“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想法:干活的婶子们按件计酬;沈家出技术、管运营、投本钱,算作“技术股”和“资金股”,占大头;大队提供场地和“政策支持”,占一成;日后规模大了,还能吸纳村民的资金或实物入股。
这些新名词砸得老支书和会计有点发懵。“技术股”?“政策股”?真是头回听说。可沈一诺解释得在理:没有沈家的独门方子和管理,这事成不了;没有大队在背后撑腰,这事也长不了。这两样,本身就是沉甸甸的“本钱”。老支书吧嗒着旱烟,琢磨半晌,一锤定音:“就照一诺丫头这思路办!具体怎么分,会计你和她细抠,弄个明白章程出来!”
王金花最惦记的就是分红。几番拉扯、反复算账之后,终于定下:每月营收,刨去原料、工钱,再留出一部分作为发展的“备用金”,剩下的纯利,沈家拿六成,大队拿一成,最后三成充作合作社的公积金和风险金,以备不时之需。
这个结果,王金花心里虽仍觉着自家吃了亏,可转念想到往日提心吊胆的日子,以及如今这“集体”招牌带来的安稳,也只好认了。细水长流,平安赚钱,比什么都强。
弹幕立刻化身财经评论员:
“股权结构清晰,法人主体明确,沈氏集团完成A轮融资后结构优化!”
“奶奶终于悟了,‘舍小钱保平安,用利润换空间’。”
“主播这是把现代企业制度硬核搬进七十年代啊!”
“坐等第一次分红大会!”
章程初定,合作社总算像个正式机构般运转起来。有了大队背书,沈建国外出采购原料时,腰杆都硬气了几分。老支书甚至亲自开了介绍信,让他去公社粮站试试水,看能不能以集体副业的名义,申请些计划外的议价粮指标。
内部刚理顺,沈一诺的心思就活了。合作社不能只吊在农机厂这一棵树上,必须开拓新市场,分散风险。更重要的是,原料这根心头刺,光靠父亲零敲碎打,迟早要出大事。
她的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县城。
这回,她决定亲自出马。明面上是去考察县城市场,给福糕找新销路;实则更想去探探原料的门道,比如县里的粮食局、糖业烟酒公司,哪怕只是混个脸熟,摸清政策和行情也是好的。
这想法一提出来,全家都愣了。
“你去县城?一个人?”王金花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不行!那地方人多眼杂,出点事可咋整?”
“奶,我都多大了?咱这是正儿八经的公干,有介绍信!是为了合作社发展!”沈一诺据理力争,最后不忘祭出法宝,“祖奶奶昨晚还托梦呢,说咱家财路在东南方,县城不就在东南嘛!”
王金花将信将疑,可“财路”二字对她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最终,在母亲千叮万嘱、父亲默默塞过几块“应急钱”后,沈一诺带上嘴皮子利索的堂姐沈红梅,拿着老支书开的介绍信,踏上了那辆颠簸不堪的班车。
尘土飞扬的土路上,沈红梅扒着车窗,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田野村落,兴奋得像只出笼的鸟儿。沈一诺则平静得多,她望着略显荒凉的景致,心里细细盘算着县城的每一步。
弹幕也跟着激动起来:
“新地图解锁——县城!”
“红梅姐:进城的诱惑无法抗拒!”
“主播这是要开启商务谈判副本了?”
“期待玄学营销征服县城!”
班车摇晃着驶入县城,一股混杂着煤烟、尘土与隐约生活气息的味道扑面而来。灰扑扑的楼房,墙上刷着醒目标语,穿着蓝、灰、绿衣裳的行人骑着叮当作响的自行车,构成这个时代小城特有的图景。沈红梅看得眼花缭乱,紧紧挽住沈一诺的胳膊,又是紧张,又是新奇。
沈一诺目标明确。她先带着沈红梅钻进县城最大的百货大楼和几家副食品店,假装顾客,仔细打量里面点心的种类、价钱和包装。见多是些硬邦邦的桃酥、麻花和油纸包裹的粗糙蛋糕,无论品相还是口感,都比她的福糕差了一截,价格却不便宜,她心里顿时有了底。
接着,按路人指点,她找到县粮食局和糖业烟酒公司的办公地。那是两栋颇有年头的苏式建筑,白底黑字的牌子透着一股体制内的严肃与距离感。沈一诺没有贸然进去,只在外面观察片刻,心里清楚,自己这农村合作社代表的身份,硬闯恐怕连门都进不去。
“姐,咱们去那边看看。”她拉着还在张望的沈红梅,转向了另一边——那里是县城自发形成的集市,规模比公社那个大得多,也热闹得多。
这儿显然更“野生”,也更鲜活。卖菜的、卖鸡蛋的、卖山货的、卖手工品的,吆喝声、议价声此起彼伏。沈一诺在一个卖土布的摊位前停下,状似无意地和面相和善的摊主大妈攀谈起来。她先夸布好,接着顺势拿出用手帕仔细包着的几块福糕递过去:“大娘,您尝尝看,咱们自家做的,干净着呢。”
大妈推辞不过,尝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哟,闺女,你这糕可真不赖!又软和又香甜!”
沈一诺趁机道:“是啊,咱村里办了合作社,就指着这个呢。想看看县城有没有销路。大娘,您知道除了百货大楼,哪儿还能长期、稳定地收这些吗?或者,哪儿能买到好些又便宜点的面粉和糖?”
大妈也是个热心肠,压低声音说:“闺女,东西是好东西,可想进百货大楼难喽,得有关系。你要想卖,不如去城东那几个大厂的家属院周边转转,那边工人多,手头宽裕,舍得花钱。至于面粉和糖……”她摇摇头,“那可都是紧俏货,难啊。”
虽没得到确切渠道,但“工厂家属院”这几个字,像盏灯在沈一诺心里亮了一下。
正当她和沈红梅商量着下一步去向时,眼角余光无意间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陆北辰。他正从粮食局旁的小巷里闪身出来,手里提着个不大的布袋子,步履匆匆。
他怎么会在这儿?看那方向和手里的东西,似乎……也是来办私事的?
沈一诺的心,没来由地快跳出来了!
名分落定,琐碎却才刚刚开始。
大队部腾出的那间旧仓库,成了合作社临时的“账房”兼据点。沈一诺、王金花、老支书和大队会计,几个人关起门来连开了好几场会,琢磨的都是合作社的章程。
沈一诺凭着记忆里那些超前的概念,抛出了“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想法:干活的婶子们按件计酬;沈家出技术、管运营、投本钱,算作“技术股”和“资金股”,占大头;大队提供场地和“政策支持”,占一成;日后规模大了,还能吸纳村民的资金或实物入股。
这些新名词砸得老支书和会计有点发懵。“技术股”?“政策股”?真是头回听说。可沈一诺解释得在理:没有沈家的独门方子和管理,这事成不了;没有大队在背后撑腰,这事也长不了。这两样,本身就是沉甸甸的“本钱”。老支书吧嗒着旱烟,琢磨半晌,一锤定音:“就照一诺丫头这思路办!具体怎么分,会计你和她细抠,弄个明白章程出来!”
王金花最惦记的就是分红。几番拉扯、反复算账之后,终于定下:每月营收,刨去原料、工钱,再留出一部分作为发展的“备用金”,剩下的纯利,沈家拿六成,大队拿一成,最后三成充作合作社的公积金和风险金,以备不时之需。
这个结果,王金花心里虽仍觉着自家吃了亏,可转念想到往日提心吊胆的日子,以及如今这“集体”招牌带来的安稳,也只好认了。细水长流,平安赚钱,比什么都强。
弹幕立刻化身财经评论员:
“股权结构清晰,法人主体明确,沈氏集团完成A轮融资后结构优化!”
“奶奶终于悟了,‘舍小钱保平安,用利润换空间’。”
“主播这是把现代企业制度硬核搬进七十年代啊!”
“坐等第一次分红大会!”
章程初定,合作社总算像个正式机构般运转起来。有了大队背书,沈建国外出采购原料时,腰杆都硬气了几分。老支书甚至亲自开了介绍信,让他去公社粮站试试水,看能不能以集体副业的名义,申请些计划外的议价粮指标。
内部刚理顺,沈一诺的心思就活了。合作社不能只吊在农机厂这一棵树上,必须开拓新市场,分散风险。更重要的是,原料这根心头刺,光靠父亲零敲碎打,迟早要出大事。
她的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县城。
这回,她决定亲自出马。明面上是去考察县城市场,给福糕找新销路;实则更想去探探原料的门道,比如县里的粮食局、糖业烟酒公司,哪怕只是混个脸熟,摸清政策和行情也是好的。
这想法一提出来,全家都愣了。
“你去县城?一个人?”王金花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不行!那地方人多眼杂,出点事可咋整?”
“奶,我都多大了?咱这是正儿八经的公干,有介绍信!是为了合作社发展!”沈一诺据理力争,最后不忘祭出法宝,“祖奶奶昨晚还托梦呢,说咱家财路在东南方,县城不就在东南嘛!”
王金花将信将疑,可“财路”二字对她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最终,在母亲千叮万嘱、父亲默默塞过几块“应急钱”后,沈一诺带上嘴皮子利索的堂姐沈红梅,拿着老支书开的介绍信,踏上了那辆颠簸不堪的班车。
尘土飞扬的土路上,沈红梅扒着车窗,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田野村落,兴奋得像只出笼的鸟儿。沈一诺则平静得多,她望着略显荒凉的景致,心里细细盘算着县城的每一步。
弹幕也跟着激动起来:
“新地图解锁——县城!”
“红梅姐:进城的诱惑无法抗拒!”
“主播这是要开启商务谈判副本了?”
“期待玄学营销征服县城!”
班车摇晃着驶入县城,一股混杂着煤烟、尘土与隐约生活气息的味道扑面而来。灰扑扑的楼房,墙上刷着醒目标语,穿着蓝、灰、绿衣裳的行人骑着叮当作响的自行车,构成这个时代小城特有的图景。沈红梅看得眼花缭乱,紧紧挽住沈一诺的胳膊,又是紧张,又是新奇。
沈一诺目标明确。她先带着沈红梅钻进县城最大的百货大楼和几家副食品店,假装顾客,仔细打量里面点心的种类、价钱和包装。见多是些硬邦邦的桃酥、麻花和油纸包裹的粗糙蛋糕,无论品相还是口感,都比她的福糕差了一截,价格却不便宜,她心里顿时有了底。
接着,按路人指点,她找到县粮食局和糖业烟酒公司的办公地。那是两栋颇有年头的苏式建筑,白底黑字的牌子透着一股体制内的严肃与距离感。沈一诺没有贸然进去,只在外面观察片刻,心里清楚,自己这农村合作社代表的身份,硬闯恐怕连门都进不去。
“姐,咱们去那边看看。”她拉着还在张望的沈红梅,转向了另一边——那里是县城自发形成的集市,规模比公社那个大得多,也热闹得多。
这儿显然更“野生”,也更鲜活。卖菜的、卖鸡蛋的、卖山货的、卖手工品的,吆喝声、议价声此起彼伏。沈一诺在一个卖土布的摊位前停下,状似无意地和面相和善的摊主大妈攀谈起来。她先夸布好,接着顺势拿出用手帕仔细包着的几块福糕递过去:“大娘,您尝尝看,咱们自家做的,干净着呢。”
大妈推辞不过,尝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哟,闺女,你这糕可真不赖!又软和又香甜!”
沈一诺趁机道:“是啊,咱村里办了合作社,就指着这个呢。想看看县城有没有销路。大娘,您知道除了百货大楼,哪儿还能长期、稳定地收这些吗?或者,哪儿能买到好些又便宜点的面粉和糖?”
大妈也是个热心肠,压低声音说:“闺女,东西是好东西,可想进百货大楼难喽,得有关系。你要想卖,不如去城东那几个大厂的家属院周边转转,那边工人多,手头宽裕,舍得花钱。至于面粉和糖……”她摇摇头,“那可都是紧俏货,难啊。”
虽没得到确切渠道,但“工厂家属院”这几个字,像盏灯在沈一诺心里亮了一下。
正当她和沈红梅商量着下一步去向时,眼角余光无意间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陆北辰。他正从粮食局旁的小巷里闪身出来,手里提着个不大的布袋子,步履匆匆。
他怎么会在这儿?看那方向和手里的东西,似乎……也是来办私事的?
沈一诺的心,没来由地快跳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