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论定义公私,公对私是更大的集体。
公私的概念,是张居正基于矛盾对立且统一的特点,进行的定义,总结的过程颇为辛苦,而且因为当时矛盾说不够普及,公的概念只是停留在了衙门、朝廷的概念上。
万历十九年九月,矛盾说已经变成了大明显学中的显学,因为矛盾说是张居正和皇帝联名推出的,是不是张居正借着皇帝的名义推行自己的学说,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皇帝认可矛盾说的方法论。
现象、问题、原因、办法,这一基本的讨论模式已经成为了大明的主流。
公私论的定义,已经被普遍接受,大到朝廷,小到工坊,都是公,贪腐、以权谋私、都是对公的损害。
无论是顺天府六房书吏的小吏巨贪,还是三百里济民渠一亩十文的加税奏疏,全都是类似的公私矛盾。
“朕幼时初读书,才智不敏,书义不明,今日再看矛盾说、公私论,仍然收获良多。”朱翊钧朱批了所有的奏疏,又复读了一遍公私论,觉得孔夫子诚不欺人,温故而知新。
做了十九年皇帝,再看公私论,又有了许多新的收获,新的感悟,对公私之间的矛盾理解更加深入了许多。
冯保可不觉得陛下才智不敏,皇帝接连追问,朕有惑这三个字,至今还是张居正这个天才,挥之不去的梦魇。
能在学问上,把张居正逼到角落的人,在大明真的不多。
张居正写矛盾说和公私论,完全是被皇帝的追问,给逼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才不得不提出了新的办法论,来应对皇帝的提问。
“陛下,翰林院在高宗伯的整肃下,风气为之一变,最近连续写了几篇雄文,臣都觉得很有必要呈送陛下一观。”冯保看陛下批阅完了奏疏,稍微犹豫了下,还是拿出了几本杂报。
陛下已经很勤勉了,批阅了奏疏后,又看了遍公私论,理解公私之间的矛盾,这几本杂报,都是额外的加班。
冯保当真不想让陛下加班,这眼看已经入夜了,宫里几位千岁娘娘还等着陛下翻牌子。
但冯保思来想去,还是把杂报拿了出来,因为,有圣旨。
陛下并不想取缔翰林院,而且非常关心翰林院整肃情况,让有了进展就奏闻,冯保选择了遵旨。
“哦?拿来,拿来。”朱翊钧闻言面色一喜,高启愚这把刀是真的好用,这才上任多久,翰林院居然有了新的景象!
对于翻牌子的事儿,朱翊钧最近真的不是特别热衷,因为皇后王夭灼有了身孕。
王夭灼不怕朱翊钧,甚至有的时候,会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跟朱翊钧吵架,皇帝和皇后的相处,更像是夫妻,但其他的嫔妃,都很怕很怕皇帝,相处起来更像是君臣。
这就导致了一个让朱翊钧有些无奈的现实,这些个嫔妃服侍的时候,都像个娃娃,而不像个真人,弄得朱翊钧恐怖谷效应都快要犯了。
“不错,不错,但咱们的翰林,是不是把原生文明的标准,定的太高了?”朱翊钧拿起了第一篇文章,这是个系列文章,《论文明》。
“确实是有点高了。”冯保也认同陛下的判断,但翰林们就是这么高的标准。
可以说翰林们坏,但他们绝对不是菜,翰林们论文明的这系列文章,逻辑非常完整。
这篇文章,把文明分成了原生文明和衍生文明。
原生文明就是土生土长,没有断绝过传承的文明,而衍生文明,就是彻底断绝,或者干脆从他处继承而来。
在翰林院翰林们看来,原生文明,比衍生文明,高了不止一个等级,甚至是有本质性的差别。
《论文明》的系列文章第一篇,就是论文字。
文字是文明的烙印,也是文明属于原生和衍生的重要标准。
有自己原生文字的为原生文明,没有自己文字,需要借用、抄袭、演绎舶来文字,为衍生文明。
按着翰林们的标准,连罗马都不太符合原生文明的规格,因为拉丁文也是一种舶来借鉴演绎出的文字。
按照目前大明对拉丁文的了解,拉丁文是从希腊文演化而来。
文字的诞生,无论何处何地,最开始一定是壁画。
在翰林院翰林们看来,壁画是一种重要的文字,一种对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的记录,壁画也是文字的一种。
壁画逐渐转变为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像某种东西,比如牛就是真的画一头牛,比如甲骨文里祭祀的卯、伐、劓、刖、劅等等,每一个字都惟妙惟肖。
劓的甲骨文是一个挂钩一个人,人的鼻子挂在挂钩上;
而刖则是一个人和一条腿分开,中间有把刀;
劅的甲骨文,更加简单易懂,就是宫刑,去阴之刑,第三条腿,加上一把刀,就是劅。
象形文字的线条过于复杂,而且难以使用,在加上古代没有合适的记录工具,象形文字,一定会向有棱有角的楔形文字进行演绎,方便在石头、龟壳、青铜器上进行刻印。
而大明对甲骨文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点,越往后的甲骨文,也是棱角分明。
到了这个时候,一个字通常就会被人们赋予更多种的意义,在这个阶段,笔画也会出现。
为了让更多的人更加方便的使用,初步具有了抽象意义的楔形文字,会逐渐趋向于简化。
而这一步,文字就会逐渐规范起来,造字、造词都变得有脉络可循,而文字也作为文化枢纽中的枢纽,维系着文化的大一统。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虽然各地方言略有不同,但文字还是将大明完全缝合在了一起。
不仅仅中国发展脉络如此,海外商人带回来大量印加古国的金石器,这些文物刻画的都是最古老的文字,也是壁画、象形、楔形、表意表音的历史演变过程。
印加文明就属于典型的原生文明,有自己的原生文字,清晰的演变脉络,可是印加文明灭亡了。
印加文明符合原生文明的定义,这可能也是万士和万宗伯对印加古国的灭亡,念念不忘的缘故之一。
而翰林院翰林们在文章中,附录了一大堆文字来说明衍生文明的‘天残地缺’。
比如至今已经没有人能看得懂的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北宋金文);还在使用中的**彦文、倭国的万叶假名;泰西的英文、葡萄牙文、法文、西班牙文等等,这些全都是典型的衍生、派生文字。
这些天残地缺的衍生文字,使用有着诸多不便。
比如翰林院着重把宋辽金时代的辽国的官定文字契丹大字、小字进行了举例。
作为辽国的官文,契丹大字由辽国开辟之主耶律阿保机,仿照汉字所创。
但从创立之初,这种大字,就注定了无人使用,仿照创立,简直是多此一举。
辽国贵族、汉人都用汉文,尤其是辽国贵族以使用汉文为荣,对契丹大字不屑一顾。
唯一对契丹文字有需要的契丹底层穷人,他们又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这种大多数时候,完全用不上的契丹大字。
不得已,辽国为了推行契丹文,又创建了契丹小字,和**彦文、倭国万叶假名一样,契丹小字,是对契丹大字的注音。
表音文字最大的特点,是学习起来简单,可辽国科举、官文都用契丹大字和汉文,注定了这种表音文字在辽国倾覆后,变成了死文字。
契丹大字、契丹小字,在文字里,始终被归为了方言的存在。
西夏文、女真文都是类似的命运,辽国、西夏、金国存在的时候,这些文字就没有多少人使用,等到他们灭亡后,这种没人认得的文字,更多只是证明他们存在过的痕迹罢了。
**的彦文也有类似的命运,**贵族不用彦文,都用汉文,只有底层才需要这种表音文字,学来也没什么用,药典、法典都是由汉字书写,学了彦文、万叶假名这类的表音文字,一辈子都是穷民苦力。
原生文明的国格很高,贵族里的贵族。
目前大明有接触的国家里,大明算是唯一一个称得上是原生文明的国家。
“按照翰林院的说法,表意文字是给贵族用的,表音文字是给穷鬼用的?”朱翊钧眉头一皱,他可是系统性学习过拉丁文,并且能听得懂、看得懂拉丁文。
翰林院骂街,把皇帝也给骂了。
冯保深吸口气俯首说道:“翰林们就是这个意思,之前有翰林上疏,说陛下学拉丁文,有失国体。”
不是皇帝做了过度理解,翰林们就是这么想的,堂堂天朝上国的皇帝,学什么蛮夷文字!
“他们清高,他们了不起!”朱翊钧一听有些无奈,他想起了《环太商盟通商章程》签订过程中的波折,他不学拉丁文,这些士大夫就敢借着通事翻译之便,拿皇帝当**糊弄!
“翰林院总算是有些用处了,发邸报吧,头版。”朱翊钧给了翰林院头版头条,其实翰林院这篇逻辑严谨、证据充足的论文明系列文章,解释了很重要很重要的问题。
什么是天朝上国?
大明又为什么是天朝上国?
天朝上国是大明最重要的核心利益,甚至没有之一,就像西班牙,日不落帝国这一称号,就是其核心利益。
大明和西班牙的交恶就是因为大明在开海后,利用商品优势,疯狂的侵占日不落帝国这一称号的底蕴。
环太商盟的建立,皇帝之所以如此重视,因为环太商盟如果运行得当,就是大明在海上对泰西红毛番的攻守易形,是寇可往、吾亦可往的历史**件!
身在其中的大明人,其实没有意识到代表着什么,但是从千年尺度去看,一旦大明夺取了日不落帝国这一称号,就是惠及千年的大事件。
一如汉武帝和匈奴的决战,当时看确实是有些穷兵黩武,但后世去看,就是千年遗泽。
而翰林院解释了天朝上国的定义,和大明为什么是这两个问题,这其实就是在解释‘我是谁’的人生大疑惑,非常重要,意义重大。
“但是,傲慢要不得。”朱翊钧朱批了这本杂报,从杂报转载到了唯一官报邸报纸上,除了高度肯定这篇文章的意义之外,皇帝也做出了明确的批示,傲慢要不得。
皇帝这种处理,看起来有点精神分裂,若是没价值,为何还要转载邸报?有高价值,居然还被皇帝批评了一句?
有价值、有道理但不能傲慢,对立且统一的思维方式。
朱翊钧翻看了冯保呈送的所有文章,论文明是雄文中的雄文,其他的文章,和这一篇,都差了点意思,但都很有价值。
比如讨论住坐工匠制的弊病,住坐工匠完全寄托于官厂的存在而存在,官厂亡则制度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比如讨论大明朝廷变迁,将大明历史切割为了四段,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之前;正统十四年到弘治五年;弘治五年到万历元年;万历维新及之后,这种切割法,代表着大明朝廷,**逻辑上发生过改变。
这种断代,有利于人们理解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
比如讨论央地矛盾,着重讨论万历维新进程中,朝廷富、地方穷的困局,这种困局造成了,大工鼎建必须由朝廷牵头进行,地方衙门在大工鼎建中的作用为负的尴尬局面。
这数篇文章,内容非常的丰富,皇帝注意到的问题,这些翰林们同样注意到了,而且分析的极为深入,充分展现了读书人确实读过书这一事实。
“咱大明的笔杆子,不是挺厉害的吗?以前都干什么去了,怎么少宗伯一去,都知道该写什么了?”朱翊钧看着这些个杂报文章,每一篇都是言之有物,每一篇都是分析万历维新进程中,发现的新旧矛盾。
连松江府竟奢之风都在其中,每一篇都值得朱翊钧留在身边反复揣摩。
但之前,翰林院没有这种文章。
“少宗伯去之前,这些文章其实也写好了,但发不出去了,有才能的人,志向得不到伸张,尸位素餐之辈,窃居高位。”冯保解释了其中缘由。
高启愚没那么大的本事,可以无中生有,翰林院也不全都是袖手谈心性之辈,可是过去,有才能的人,被沉疴陋习给逼到了墙角里,无法生存,只能落寞的离开翰林院。
如此这般筛选,翰林院里全都是空谈之辈了。
高启愚到了翰林院,把过往积压的所有文章拿出来,发了数篇,翰林院的风气,为之一变。
这个活儿好干,也不好干,甚至是个萝卜坑,只有高启愚这种独臣才能干。
高启愚圣眷在身,他也根本不怕得罪人,反正陛下还年轻,他高启愚一定死在陛下前面,身后事,交给陛下就是。
大明朝堂里的独臣不算多,以前海瑞算一个,现在高启愚算一个,侯于赵算一个,王谦算半个。
“有道理。”朱翊钧认可了冯保的说辞。
“陛下。”冯保看了看月色,将一摞牌子放在了陛下面前,该翻牌子了。
朱翊钧的手在牌子上转了一圈,摇头说道:“朕有点乏了,算了。”
他看完了几本杂报,夜色已深,亥时三刻,万籁俱静的时刻,再翻牌子,嫔妃再从宫中来到御书房侍寝,就太晚了,折腾的所有人都不能休息,而且他五更天还要起来主持廷议,就懒得翻了。
即便是皇帝,他一天也只有十二个时辰,做了这些,就做不了那些。
强人**,在复杂的矛盾冲和之后,往往会演变成对强人身体健康的考验,看谁活得久,看谁活得长,谁就能最终胜利,严嵩要不是太老了,徐阶也不是他的对手。
“臣遵旨。”冯保恨不得给自己一巴掌,宫里的妃嫔,对他这个大珰意见,本来就大,都觉得是他这个大珰,没有把时间安排好,才导致这种局面的出现。
今天居然又是轮空,妃嫔们怕是又要戳着他的脊梁骨骂了,这些个妃嫔都是主子,冯保哪一个都得罪不起,而且骂的真的很难听。
天地良心,冯保真的已经极力去安排了,可陛下的时间就十二个时辰。
水旱不调,总是让人揪心,万历十九年的九月,是一个让人不安的月份。
本来中秋之后,就该天气转凉,秋高气爽,秋雨绵绵,秋雨总是绵绵不断,但都是小雨。
万历十九年,整个九月,顺天府连降大雨,最多的一次,九月十七日到十八日夜,暴雨滂沱,一天就下了足足五寸!
要知道万历十七年比较旱,顺天府一整年才下了五寸的雨,结果十八日这一天,就下了万历十七年一整年的雨。
西山煤局到西直门煤市口的驰道,都被淹了,不得已,西山煤局紧急启动了备用的广宁门煤市口,这本来是专门给皇帝内署惜薪司送煤的驰道,皇帝下旨民用,再加上匠人们背煤下山,这才保证了京师煤炭供应。
道路中断、房屋坍塌、百姓转移、抢救财货、守堤看坝、城中内涝等等问题,让皇帝度过了一个异常忙碌的九月,得亏顺天府衙门已经完成了改制,否则这一场暴雨下来,不知道多少人受灾。
“太液池的水,差点把西苑琼华岛广寒殿给淹了。”朱翊钧看着面前的奏疏,心有余悸的对着廷议群臣们说道。
二十一日早朝廷议,各衙门汇总了这次暴雨的损失,呈送到了御前,朱翊钧作为皇帝,也感受到了这次的天威。
西山倾斜而下的水,冲进了太液池,道爷故居西苑,差点都被水给泡了,可见这次暴雨的威力。
皇宫里,东五所、西五所都被水给泡了,甚至连地势较低的成福宫都塌了三间房。
水旱不调,总是时不时戳一下大明皇帝和廷臣们,不要骄傲,不要自满,不要沉浸于万历维新的大成功中得意忘形,要继续努力调节各种矛盾,继续维新,来应对天变。
“幸好,顺天府衙门六房书吏和衙役完成了改制,否则不知道要闹出多少乱子来。”大司徒张学颜也是心有余悸,这次的大暴雨,是对整个顺天府衙门行政的一次大考,虽然仍有损失,但完全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在百姓转移上,在顺天府公函下发之后,县衙果断对山区数百个村庄进行了全面转移,虽然有些地方没有受灾,但转移的低洼地区的百姓,在这次的大暴雨中,活了下来。
要转移百姓的原因也简单,连续一个月的雨就没怎么停,就是没有大暴雨,也要转移了。
在守堤看坝上,京营调遣了三个营配合顺天府行动,完成了这次大暴雨中,守堤的任务,多出渗水处被及时堵漏,没有造成更进一步的伤亡和损失。
这些事儿,没有足够的行政力量,根本不可能做到。
这次大考之前,朝中有很多人对杨俊民个人能力还有怀疑,在暴雨之后,这种声音已经完全消失,已经没人怀疑他的能力了。
六房书吏全都是豪强走狗,确实影响了杨俊民个人才能的发挥。
当然,杨俊民也终于开窍了,他跑到了通和宫求助,请求调动京营帮忙守堤看坝,维持秩序的基本稳定,请求开放御用煤道给京师百姓使用,都得到了皇帝的应允。
经过此事后,杨俊民也发现了,陛下根本不屑用什么驭下之术,比如一次不要答应两次请求,比如拖一拖,让臣子们担惊受怕一段时间再答应这类的驭下之术。
其实所有的驭下之术,都是为了规训下属不要提过分的要求,陛下皇威日隆,也没有哪个臣子敢这么做,就不用在乎那么多的繁文缛节了。
“这整个九月都是大雨,十七日更是大暴雨,咱们科道言官也没闲着,对王谦进行了全面的攻讦。”朱翊钧拿着几本奏疏,摇头说道:“送这几位言官去松江府看一看,再来奏闻。”
“朕开始也觉得王谦的校规校范,有些过分的严苛,但朕了解了情况,觉得他做的不过分。”
科道言官认为王谦对学风整肃过于严苛,上厕所也要排着队雁行,你王谦连这种事都要管?甚至有些科道言官认为,王谦这小子,根本就是在驯化学子。
申时行从松江府做巡抚回到京师,见到张居正第一句话,也是人是可以被驯化的,这句话折射出的内涵是,社会是可以被构建的。
驯化学子这个指责,就变得非常严重了,这是在伤大明的文脉根基。
“无论怎么讲,连笔架上的香囊也要比,这竟奢之风吹到了学院之内,朕还是以为不妥。”朱翊钧还是觉得校规校范这件事得做,攀比之风,还是不要蔓延进入学校的好。
“陛下圣明,臣以为,王谦此举并无不妥,实乃祖宗成法。”大宗伯沈鲤站了出来,拿出了祖宗成法为王谦的行为做了背书。
“这,也是祖宗成法?”朱翊钧一愣,仔细询问了起来。
沈鲤赶忙回答道:“洪武二年天下初定,太祖初建国学,谕中书省臣曰: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令郡县皆立学校,延师儒,授生徒,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
“洪武十五年,颁学规于国子监,又颁禁例十二条于天下,镌立卧碑,置明伦堂之左。其不遵者,以违制论!”
“洪武十六年,太祖亲视,凡三易乃定。生员襕衫,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皂绦软巾垂带。”
统一在校装扮这事儿,可不是今天王谦的离经叛道,不是万历年间的新东西,而是祖宗成法。
早在洪武十六年,太祖就已经明确规定了生员服饰,而且是太祖亲自看过了校服的样式,三次修改后才确定了襕衫的标准。
当年统一在校着装和万历维新统一着装,目的都是一样的,为了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为了文教兴盛。
“原来如此。”朱翊钧了然,果然,礼部尚书一定要懂礼法。
王谦所为,以前就干过,只不过随着私塾、家学大行其道,各地所设学堂逐渐破败,这些规定才慢慢消失不见罢了。
有了祖宗成法的背书,这些科道言官的攻讦,就变得无关紧要了起来,有本事去跟太祖高皇帝说理去!
别说朱翊钧不太清楚,做事的王谦也不太清楚,王谦在家学堂里长大的。
“还是把这几个御史送到松江府看一看,若是还要上奏,就以祖宗成法回复吧,户部知道,要做好稽查,防止贪腐恶事发生。”朱翊钧还是决定让科道言官们,实地去看一看,把三万五千斤大米背在身上上学的可怕。
恐怕这些科道言官会从保守派立刻变成激进派,觉得王谦做的还不够。
“陛下,贵州巡抚叶梦熊奏闻,杨应龙不法,阻挠大明流官进入播州。”兵部尚书曾省吾出班,俯首说道:“陛下,播州都指挥使杨应龙已有不臣之心。”
大明对播州进行改土归流,派遣的流官,全都被礼送出了播州。
公私的概念,是张居正基于矛盾对立且统一的特点,进行的定义,总结的过程颇为辛苦,而且因为当时矛盾说不够普及,公的概念只是停留在了衙门、朝廷的概念上。
万历十九年九月,矛盾说已经变成了大明显学中的显学,因为矛盾说是张居正和皇帝联名推出的,是不是张居正借着皇帝的名义推行自己的学说,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皇帝认可矛盾说的方法论。
现象、问题、原因、办法,这一基本的讨论模式已经成为了大明的主流。
公私论的定义,已经被普遍接受,大到朝廷,小到工坊,都是公,贪腐、以权谋私、都是对公的损害。
无论是顺天府六房书吏的小吏巨贪,还是三百里济民渠一亩十文的加税奏疏,全都是类似的公私矛盾。
“朕幼时初读书,才智不敏,书义不明,今日再看矛盾说、公私论,仍然收获良多。”朱翊钧朱批了所有的奏疏,又复读了一遍公私论,觉得孔夫子诚不欺人,温故而知新。
做了十九年皇帝,再看公私论,又有了许多新的收获,新的感悟,对公私之间的矛盾理解更加深入了许多。
冯保可不觉得陛下才智不敏,皇帝接连追问,朕有惑这三个字,至今还是张居正这个天才,挥之不去的梦魇。
能在学问上,把张居正逼到角落的人,在大明真的不多。
张居正写矛盾说和公私论,完全是被皇帝的追问,给逼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才不得不提出了新的办法论,来应对皇帝的提问。
“陛下,翰林院在高宗伯的整肃下,风气为之一变,最近连续写了几篇雄文,臣都觉得很有必要呈送陛下一观。”冯保看陛下批阅完了奏疏,稍微犹豫了下,还是拿出了几本杂报。
陛下已经很勤勉了,批阅了奏疏后,又看了遍公私论,理解公私之间的矛盾,这几本杂报,都是额外的加班。
冯保当真不想让陛下加班,这眼看已经入夜了,宫里几位千岁娘娘还等着陛下翻牌子。
但冯保思来想去,还是把杂报拿了出来,因为,有圣旨。
陛下并不想取缔翰林院,而且非常关心翰林院整肃情况,让有了进展就奏闻,冯保选择了遵旨。
“哦?拿来,拿来。”朱翊钧闻言面色一喜,高启愚这把刀是真的好用,这才上任多久,翰林院居然有了新的景象!
对于翻牌子的事儿,朱翊钧最近真的不是特别热衷,因为皇后王夭灼有了身孕。
王夭灼不怕朱翊钧,甚至有的时候,会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跟朱翊钧吵架,皇帝和皇后的相处,更像是夫妻,但其他的嫔妃,都很怕很怕皇帝,相处起来更像是君臣。
这就导致了一个让朱翊钧有些无奈的现实,这些个嫔妃服侍的时候,都像个娃娃,而不像个真人,弄得朱翊钧恐怖谷效应都快要犯了。
“不错,不错,但咱们的翰林,是不是把原生文明的标准,定的太高了?”朱翊钧拿起了第一篇文章,这是个系列文章,《论文明》。
“确实是有点高了。”冯保也认同陛下的判断,但翰林们就是这么高的标准。
可以说翰林们坏,但他们绝对不是菜,翰林们论文明的这系列文章,逻辑非常完整。
这篇文章,把文明分成了原生文明和衍生文明。
原生文明就是土生土长,没有断绝过传承的文明,而衍生文明,就是彻底断绝,或者干脆从他处继承而来。
在翰林院翰林们看来,原生文明,比衍生文明,高了不止一个等级,甚至是有本质性的差别。
《论文明》的系列文章第一篇,就是论文字。
文字是文明的烙印,也是文明属于原生和衍生的重要标准。
有自己原生文字的为原生文明,没有自己文字,需要借用、抄袭、演绎舶来文字,为衍生文明。
按着翰林们的标准,连罗马都不太符合原生文明的规格,因为拉丁文也是一种舶来借鉴演绎出的文字。
按照目前大明对拉丁文的了解,拉丁文是从希腊文演化而来。
文字的诞生,无论何处何地,最开始一定是壁画。
在翰林院翰林们看来,壁画是一种重要的文字,一种对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的记录,壁画也是文字的一种。
壁画逐渐转变为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像某种东西,比如牛就是真的画一头牛,比如甲骨文里祭祀的卯、伐、劓、刖、劅等等,每一个字都惟妙惟肖。
劓的甲骨文是一个挂钩一个人,人的鼻子挂在挂钩上;
而刖则是一个人和一条腿分开,中间有把刀;
劅的甲骨文,更加简单易懂,就是宫刑,去阴之刑,第三条腿,加上一把刀,就是劅。
象形文字的线条过于复杂,而且难以使用,在加上古代没有合适的记录工具,象形文字,一定会向有棱有角的楔形文字进行演绎,方便在石头、龟壳、青铜器上进行刻印。
而大明对甲骨文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点,越往后的甲骨文,也是棱角分明。
到了这个时候,一个字通常就会被人们赋予更多种的意义,在这个阶段,笔画也会出现。
为了让更多的人更加方便的使用,初步具有了抽象意义的楔形文字,会逐渐趋向于简化。
而这一步,文字就会逐渐规范起来,造字、造词都变得有脉络可循,而文字也作为文化枢纽中的枢纽,维系着文化的大一统。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虽然各地方言略有不同,但文字还是将大明完全缝合在了一起。
不仅仅中国发展脉络如此,海外商人带回来大量印加古国的金石器,这些文物刻画的都是最古老的文字,也是壁画、象形、楔形、表意表音的历史演变过程。
印加文明就属于典型的原生文明,有自己的原生文字,清晰的演变脉络,可是印加文明灭亡了。
印加文明符合原生文明的定义,这可能也是万士和万宗伯对印加古国的灭亡,念念不忘的缘故之一。
而翰林院翰林们在文章中,附录了一大堆文字来说明衍生文明的‘天残地缺’。
比如至今已经没有人能看得懂的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北宋金文);还在使用中的**彦文、倭国的万叶假名;泰西的英文、葡萄牙文、法文、西班牙文等等,这些全都是典型的衍生、派生文字。
这些天残地缺的衍生文字,使用有着诸多不便。
比如翰林院着重把宋辽金时代的辽国的官定文字契丹大字、小字进行了举例。
作为辽国的官文,契丹大字由辽国开辟之主耶律阿保机,仿照汉字所创。
但从创立之初,这种大字,就注定了无人使用,仿照创立,简直是多此一举。
辽国贵族、汉人都用汉文,尤其是辽国贵族以使用汉文为荣,对契丹大字不屑一顾。
唯一对契丹文字有需要的契丹底层穷人,他们又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这种大多数时候,完全用不上的契丹大字。
不得已,辽国为了推行契丹文,又创建了契丹小字,和**彦文、倭国万叶假名一样,契丹小字,是对契丹大字的注音。
表音文字最大的特点,是学习起来简单,可辽国科举、官文都用契丹大字和汉文,注定了这种表音文字在辽国倾覆后,变成了死文字。
契丹大字、契丹小字,在文字里,始终被归为了方言的存在。
西夏文、女真文都是类似的命运,辽国、西夏、金国存在的时候,这些文字就没有多少人使用,等到他们灭亡后,这种没人认得的文字,更多只是证明他们存在过的痕迹罢了。
**的彦文也有类似的命运,**贵族不用彦文,都用汉文,只有底层才需要这种表音文字,学来也没什么用,药典、法典都是由汉字书写,学了彦文、万叶假名这类的表音文字,一辈子都是穷民苦力。
原生文明的国格很高,贵族里的贵族。
目前大明有接触的国家里,大明算是唯一一个称得上是原生文明的国家。
“按照翰林院的说法,表意文字是给贵族用的,表音文字是给穷鬼用的?”朱翊钧眉头一皱,他可是系统性学习过拉丁文,并且能听得懂、看得懂拉丁文。
翰林院骂街,把皇帝也给骂了。
冯保深吸口气俯首说道:“翰林们就是这个意思,之前有翰林上疏,说陛下学拉丁文,有失国体。”
不是皇帝做了过度理解,翰林们就是这么想的,堂堂天朝上国的皇帝,学什么蛮夷文字!
“他们清高,他们了不起!”朱翊钧一听有些无奈,他想起了《环太商盟通商章程》签订过程中的波折,他不学拉丁文,这些士大夫就敢借着通事翻译之便,拿皇帝当**糊弄!
“翰林院总算是有些用处了,发邸报吧,头版。”朱翊钧给了翰林院头版头条,其实翰林院这篇逻辑严谨、证据充足的论文明系列文章,解释了很重要很重要的问题。
什么是天朝上国?
大明又为什么是天朝上国?
天朝上国是大明最重要的核心利益,甚至没有之一,就像西班牙,日不落帝国这一称号,就是其核心利益。
大明和西班牙的交恶就是因为大明在开海后,利用商品优势,疯狂的侵占日不落帝国这一称号的底蕴。
环太商盟的建立,皇帝之所以如此重视,因为环太商盟如果运行得当,就是大明在海上对泰西红毛番的攻守易形,是寇可往、吾亦可往的历史**件!
身在其中的大明人,其实没有意识到代表着什么,但是从千年尺度去看,一旦大明夺取了日不落帝国这一称号,就是惠及千年的大事件。
一如汉武帝和匈奴的决战,当时看确实是有些穷兵黩武,但后世去看,就是千年遗泽。
而翰林院解释了天朝上国的定义,和大明为什么是这两个问题,这其实就是在解释‘我是谁’的人生大疑惑,非常重要,意义重大。
“但是,傲慢要不得。”朱翊钧朱批了这本杂报,从杂报转载到了唯一官报邸报纸上,除了高度肯定这篇文章的意义之外,皇帝也做出了明确的批示,傲慢要不得。
皇帝这种处理,看起来有点精神分裂,若是没价值,为何还要转载邸报?有高价值,居然还被皇帝批评了一句?
有价值、有道理但不能傲慢,对立且统一的思维方式。
朱翊钧翻看了冯保呈送的所有文章,论文明是雄文中的雄文,其他的文章,和这一篇,都差了点意思,但都很有价值。
比如讨论住坐工匠制的弊病,住坐工匠完全寄托于官厂的存在而存在,官厂亡则制度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比如讨论大明朝廷变迁,将大明历史切割为了四段,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之前;正统十四年到弘治五年;弘治五年到万历元年;万历维新及之后,这种切割法,代表着大明朝廷,**逻辑上发生过改变。
这种断代,有利于人们理解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
比如讨论央地矛盾,着重讨论万历维新进程中,朝廷富、地方穷的困局,这种困局造成了,大工鼎建必须由朝廷牵头进行,地方衙门在大工鼎建中的作用为负的尴尬局面。
这数篇文章,内容非常的丰富,皇帝注意到的问题,这些翰林们同样注意到了,而且分析的极为深入,充分展现了读书人确实读过书这一事实。
“咱大明的笔杆子,不是挺厉害的吗?以前都干什么去了,怎么少宗伯一去,都知道该写什么了?”朱翊钧看着这些个杂报文章,每一篇都是言之有物,每一篇都是分析万历维新进程中,发现的新旧矛盾。
连松江府竟奢之风都在其中,每一篇都值得朱翊钧留在身边反复揣摩。
但之前,翰林院没有这种文章。
“少宗伯去之前,这些文章其实也写好了,但发不出去了,有才能的人,志向得不到伸张,尸位素餐之辈,窃居高位。”冯保解释了其中缘由。
高启愚没那么大的本事,可以无中生有,翰林院也不全都是袖手谈心性之辈,可是过去,有才能的人,被沉疴陋习给逼到了墙角里,无法生存,只能落寞的离开翰林院。
如此这般筛选,翰林院里全都是空谈之辈了。
高启愚到了翰林院,把过往积压的所有文章拿出来,发了数篇,翰林院的风气,为之一变。
这个活儿好干,也不好干,甚至是个萝卜坑,只有高启愚这种独臣才能干。
高启愚圣眷在身,他也根本不怕得罪人,反正陛下还年轻,他高启愚一定死在陛下前面,身后事,交给陛下就是。
大明朝堂里的独臣不算多,以前海瑞算一个,现在高启愚算一个,侯于赵算一个,王谦算半个。
“有道理。”朱翊钧认可了冯保的说辞。
“陛下。”冯保看了看月色,将一摞牌子放在了陛下面前,该翻牌子了。
朱翊钧的手在牌子上转了一圈,摇头说道:“朕有点乏了,算了。”
他看完了几本杂报,夜色已深,亥时三刻,万籁俱静的时刻,再翻牌子,嫔妃再从宫中来到御书房侍寝,就太晚了,折腾的所有人都不能休息,而且他五更天还要起来主持廷议,就懒得翻了。
即便是皇帝,他一天也只有十二个时辰,做了这些,就做不了那些。
强人**,在复杂的矛盾冲和之后,往往会演变成对强人身体健康的考验,看谁活得久,看谁活得长,谁就能最终胜利,严嵩要不是太老了,徐阶也不是他的对手。
“臣遵旨。”冯保恨不得给自己一巴掌,宫里的妃嫔,对他这个大珰意见,本来就大,都觉得是他这个大珰,没有把时间安排好,才导致这种局面的出现。
今天居然又是轮空,妃嫔们怕是又要戳着他的脊梁骨骂了,这些个妃嫔都是主子,冯保哪一个都得罪不起,而且骂的真的很难听。
天地良心,冯保真的已经极力去安排了,可陛下的时间就十二个时辰。
水旱不调,总是让人揪心,万历十九年的九月,是一个让人不安的月份。
本来中秋之后,就该天气转凉,秋高气爽,秋雨绵绵,秋雨总是绵绵不断,但都是小雨。
万历十九年,整个九月,顺天府连降大雨,最多的一次,九月十七日到十八日夜,暴雨滂沱,一天就下了足足五寸!
要知道万历十七年比较旱,顺天府一整年才下了五寸的雨,结果十八日这一天,就下了万历十七年一整年的雨。
西山煤局到西直门煤市口的驰道,都被淹了,不得已,西山煤局紧急启动了备用的广宁门煤市口,这本来是专门给皇帝内署惜薪司送煤的驰道,皇帝下旨民用,再加上匠人们背煤下山,这才保证了京师煤炭供应。
道路中断、房屋坍塌、百姓转移、抢救财货、守堤看坝、城中内涝等等问题,让皇帝度过了一个异常忙碌的九月,得亏顺天府衙门已经完成了改制,否则这一场暴雨下来,不知道多少人受灾。
“太液池的水,差点把西苑琼华岛广寒殿给淹了。”朱翊钧看着面前的奏疏,心有余悸的对着廷议群臣们说道。
二十一日早朝廷议,各衙门汇总了这次暴雨的损失,呈送到了御前,朱翊钧作为皇帝,也感受到了这次的天威。
西山倾斜而下的水,冲进了太液池,道爷故居西苑,差点都被水给泡了,可见这次暴雨的威力。
皇宫里,东五所、西五所都被水给泡了,甚至连地势较低的成福宫都塌了三间房。
水旱不调,总是时不时戳一下大明皇帝和廷臣们,不要骄傲,不要自满,不要沉浸于万历维新的大成功中得意忘形,要继续努力调节各种矛盾,继续维新,来应对天变。
“幸好,顺天府衙门六房书吏和衙役完成了改制,否则不知道要闹出多少乱子来。”大司徒张学颜也是心有余悸,这次的大暴雨,是对整个顺天府衙门行政的一次大考,虽然仍有损失,但完全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在百姓转移上,在顺天府公函下发之后,县衙果断对山区数百个村庄进行了全面转移,虽然有些地方没有受灾,但转移的低洼地区的百姓,在这次的大暴雨中,活了下来。
要转移百姓的原因也简单,连续一个月的雨就没怎么停,就是没有大暴雨,也要转移了。
在守堤看坝上,京营调遣了三个营配合顺天府行动,完成了这次大暴雨中,守堤的任务,多出渗水处被及时堵漏,没有造成更进一步的伤亡和损失。
这些事儿,没有足够的行政力量,根本不可能做到。
这次大考之前,朝中有很多人对杨俊民个人能力还有怀疑,在暴雨之后,这种声音已经完全消失,已经没人怀疑他的能力了。
六房书吏全都是豪强走狗,确实影响了杨俊民个人才能的发挥。
当然,杨俊民也终于开窍了,他跑到了通和宫求助,请求调动京营帮忙守堤看坝,维持秩序的基本稳定,请求开放御用煤道给京师百姓使用,都得到了皇帝的应允。
经过此事后,杨俊民也发现了,陛下根本不屑用什么驭下之术,比如一次不要答应两次请求,比如拖一拖,让臣子们担惊受怕一段时间再答应这类的驭下之术。
其实所有的驭下之术,都是为了规训下属不要提过分的要求,陛下皇威日隆,也没有哪个臣子敢这么做,就不用在乎那么多的繁文缛节了。
“这整个九月都是大雨,十七日更是大暴雨,咱们科道言官也没闲着,对王谦进行了全面的攻讦。”朱翊钧拿着几本奏疏,摇头说道:“送这几位言官去松江府看一看,再来奏闻。”
“朕开始也觉得王谦的校规校范,有些过分的严苛,但朕了解了情况,觉得他做的不过分。”
科道言官认为王谦对学风整肃过于严苛,上厕所也要排着队雁行,你王谦连这种事都要管?甚至有些科道言官认为,王谦这小子,根本就是在驯化学子。
申时行从松江府做巡抚回到京师,见到张居正第一句话,也是人是可以被驯化的,这句话折射出的内涵是,社会是可以被构建的。
驯化学子这个指责,就变得非常严重了,这是在伤大明的文脉根基。
“无论怎么讲,连笔架上的香囊也要比,这竟奢之风吹到了学院之内,朕还是以为不妥。”朱翊钧还是觉得校规校范这件事得做,攀比之风,还是不要蔓延进入学校的好。
“陛下圣明,臣以为,王谦此举并无不妥,实乃祖宗成法。”大宗伯沈鲤站了出来,拿出了祖宗成法为王谦的行为做了背书。
“这,也是祖宗成法?”朱翊钧一愣,仔细询问了起来。
沈鲤赶忙回答道:“洪武二年天下初定,太祖初建国学,谕中书省臣曰: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令郡县皆立学校,延师儒,授生徒,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
“洪武十五年,颁学规于国子监,又颁禁例十二条于天下,镌立卧碑,置明伦堂之左。其不遵者,以违制论!”
“洪武十六年,太祖亲视,凡三易乃定。生员襕衫,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皂绦软巾垂带。”
统一在校装扮这事儿,可不是今天王谦的离经叛道,不是万历年间的新东西,而是祖宗成法。
早在洪武十六年,太祖就已经明确规定了生员服饰,而且是太祖亲自看过了校服的样式,三次修改后才确定了襕衫的标准。
当年统一在校着装和万历维新统一着装,目的都是一样的,为了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为了文教兴盛。
“原来如此。”朱翊钧了然,果然,礼部尚书一定要懂礼法。
王谦所为,以前就干过,只不过随着私塾、家学大行其道,各地所设学堂逐渐破败,这些规定才慢慢消失不见罢了。
有了祖宗成法的背书,这些科道言官的攻讦,就变得无关紧要了起来,有本事去跟太祖高皇帝说理去!
别说朱翊钧不太清楚,做事的王谦也不太清楚,王谦在家学堂里长大的。
“还是把这几个御史送到松江府看一看,若是还要上奏,就以祖宗成法回复吧,户部知道,要做好稽查,防止贪腐恶事发生。”朱翊钧还是决定让科道言官们,实地去看一看,把三万五千斤大米背在身上上学的可怕。
恐怕这些科道言官会从保守派立刻变成激进派,觉得王谦做的还不够。
“陛下,贵州巡抚叶梦熊奏闻,杨应龙不法,阻挠大明流官进入播州。”兵部尚书曾省吾出班,俯首说道:“陛下,播州都指挥使杨应龙已有不臣之心。”
大明对播州进行改土归流,派遣的流官,全都被礼送出了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