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可以用于动力,也可以用于供热,还能直接参与炼钢,说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标志,可不仅仅只是动力那么简单。
至于煤气,也就是碳氧反应生成的CO,就更直接一些,这东西能烧,大家都知道,只是一直没想过回收这件事,主要问题是,从炼钢炉里出来的煤气,带的东西太多。
不过既然高总工提出来这件事了,想来他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同志们此时的关注点落到了另外一件事情上。
“来来来,同志们,我们算算,到底我们能从炼钢的废气里,提出多少能量来!”京钢厂的总工马上招呼同志们进入了计算模式,既然高总工都这么说了,想来应该不少。
相比投入,产出倒是容易得多,项目少,而且关系直接,投多少料,发生什么反应,消耗在炼钢过程中的部分是多少,等等等等,这些都有比较直接的理论公式可以用,再在理论的基础上扣掉一个损耗比例,基本上也就大差不差,总之在数量级上是能满足评估所需要求的。
在这一步,这个精度就足够。
同志们算得很快。
“蒸汽可以折算10千克标准煤/吨钢!不少诶。”没想到就是蒸汽一项,就已经接近投入的30%了,这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就那些四散逃逸的水蒸气,居然有这么多!
这个数字可不小了,就算是回收装置需要投入成本,但是这个东西的寿命是很长的,长期算下来可不得了。
“算出来算出来了,生成的煤气的热值折算下来,居然在20千克标准煤/吨钢以上!”这个数字让同志们心里火热,这事儿值!
蒸汽加煤气,算下来就能超出30千克标准煤,这个回收能量已经和消耗能量基本一致,如果再算上技术发展带来的炼钢耗能减少和回收效率增加,高总工说的负能量炼钢完全可以实现啊!
同志们在扣损耗比例的时候,考虑到技术现状,扣减比例很大,相对保守,留下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多。
“高总工这想法好,只要能实现,至少在炼钢环节,能源消耗将大大下降,甚至还能抠一点回来!”
“想法好是好,不过我们能不能顺利回收回来,废气里面稀奇古怪的东西可多了。”
“问题不大,主要是粉尘,只要能解决这个问题,其他都好说。”很多新技术其实只要从理论和路线上开个头,同志们是有能力把进一步的工作落实下去的,就在这一会儿,他们已经把能想的事情都想过了,能解决的方面自然不用多说,趁着在高总工这里,把不能解决的问题都提出来。
“不只是粉尘,还有氧气,氧气含量只要高了,那回收回来的可就不是煤气,而是炸弹了。”吹出来炼钢的氧气不见得都能消耗得掉,如果混到废气里的含量太高,达到一定比例的话,大家都知道气体有个指标是爆炸浓度,很危险。
高振东闻言,摇了摇头:“不用除氧。”
“不用除氧?”难道高总工拿混合气还有什么妙用?
没想到高振东点点头:“对,不用除。在前级炼钢过程中尽量控制氧气余量,我们本来就想控制耗氧量的,在前级就把这个问题尽量解决掉。”
“如果没控制住呢?”虽然通过工艺改进和自动控制等手段,的确可能把氧气含量控制到很低,但是任何技术手段都不是万无一失的。
高振东笑了起来:“简单,不要了就是。在废气收集这边装个氧含量传感器,只要氧气含量超过限度,直接放弃回收,烧了都行。”
没想到高总工节约的时候很节约,但是该大方的时候那是一点儿不含糊啊。
但是顺着他的话一想的话,这个建议的确很好。
只要在前级炼钢环节控制好,那把废气中的氧含量控制在容许接受范围内是一个大概率的事情,既然都大概率了,那后级回收的时候完全不用在意除氧的问题。
除什么除?太高就放掉就完事儿。
“那剩下的主要就是粉尘了……”至于其他的东西,同志们没怎么提。
就算是充了保护气,猜猜为什么他们在充氧环境下还能被叫做保护气?就是不活泼呗。氩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等,完全不用考虑。除非有回收价值,才会考虑在其他环节回收。
抽丝剥茧下来,除了回收装置的结构之外,同志们惊喜的发现,大问题只有一个——怎么除掉废气中的粉尘。而且这种粉尘在收集起来之后,也是有大用的,众所周知,钢厂的钢渣都是资源,这种极细的含有各种原材料的粉尘就更是。收集好这些粉尘,可谓是一举两得。
高振东听了同志们的话,开始在黑板上画图。
开始了开始了,没想到高总工居然连回收系统的结构都考虑好了。
粉笔在黑板上“唰唰”的走过,一套回收装置的结构图开始在黑板上显现,不是详细到马上就能用,但是按图索骥却是没问题的。
高振东在黑板上画的,是我们80年代从小鬼子那边引进的一套专门针对转炉煤气回收的湿法除尘装置,效果不错,技术难度相对汉斯佬的干法要简单,所以在引进之后发展很快,我们改进很多,很快就获得了大量成熟的应用,高振东从系统里薅出来的,也正是这种技术。
相对于干法电除尘,湿法更符合我们现在的现状。
高振东边画边解说:“这个办法的原理很简单,说穿了就是往废气里喷水,利用水将废气里的粉尘给吸附下来,就跟扫地、爆破时洒水抑制粉尘是一样的,非常简单对吧。”
同志们听着有些牙疼,但是又不好说什么。
原理简单和实现简单往往是两码事,一件原理上简单的事情在实践落地时,往往会面对非常严重的实际工程困难。就好像聚变弹就是用裂变弹把聚变材料点燃一样,听起来挺简单的。
这对你高总工可能还是简单,但是对我们来说可就不见得了。
看着高振东画的结构图,京钢厂总工道:“高总工,这个流程理论上没问题,但是由于烟气的压力是不断变化的,流过喷水除尘段的废气速度和流量在不断变化,很难调整合适的供水量啊。”
范厂长道:“能不能通过自动控制系统采集烟气压力,自动调整供水量?”
总工摇摇头:“我觉得困难。”
自动控制系统的精度、速度都是有上限的,而气体流体本来就是最难计算和控制的对象之一。
高振东听见他的话,在黑板上又重重的画了几笔。
果然,高总工早就胸有成竹,同志们的心放下来不少。
高振东指着自己在除尘段加上的一个椭圆形物体道:“我们不控制供水,我们控制压差和阻损!这样一倒过来,用废气压力反过来适配供水量,这样一来,就容易多了。”
京钢厂的同志们有些不解:“高总工,这不是还是要对流体相关的对象进行控制嘛,不是差不多么?”
高振东摇摇头:“不,我们可以利用物理原理去控制微压差和阻损,这样控制起来要简便得多,例如,利用这种椭圆翻板可调控制装置,两级串联,能得到很好的除尘效果。”
他在黑板上画的,是一种叫文氏管的装置,大量用于煤气回收装置上。
这也属于是一个要是不说打死也很难想出来,但是一旦把窗户纸捅破,实际上原理上难度并不大的技术。
一边听着高振东的解释,同志们不得不佩服高总工的本事,他总是能用相对简单、低成本、核心技术难度不高的方法,解决一些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诶,妙啊,这个位置的压差和阻损的确是控制住了,只要一高一低从两边喷水就行。”
“对对对,在这里增设一个脱水器,粉尘就能被直接送走了,脱出来的水还能循环利用,大大减少除尘装置的耗水量。”
“这个煤气可以储存起来,直接用于我们的自备电厂、锅炉,以及冶炼过程中的加热所需,能节约大量的燃料。”
“……”
听了同志们的话,高振东笑道:“至于怎么用,我不太懂,你们是这方面的专家,你们把握就行。”
高振东是真的没有京钢厂的同志们熟悉这个,但是在京钢厂的同志们听起来,牙齿又痒了。
高总工哪儿都好,就是时不时的说话让同志们听起来有些难受,偏偏他自己毫无所觉。
范厂长好不容易忍住了吐槽的冲动,对高振东笑道:“高总工,我们回去就把这两个事情搞起来,争取让我们最新一代的顶底复吹负能量转炉早一点问世。”
高振东闻言摇头笑道:“不要把两个技术放到一起搞,分开立项,分开搞,这两个技术之间又没有什么必要的关联,不用扯到一起,那样的话反而可能相互扯后腿。两个事情分开,哪个先出来,就先大规模推广哪一个。明白了吧?”
范厂长闻言大喜:“哎呀,高总工,还是您对科研的节奏把握得好,我们是求之不得。”
就算抛开高振东说的原因,他们也更愿意把两个课题分开,能多出不少坑来安排萝卜,相对京钢厂庞大的体量,课题总是不够的,对同志们评优评奖评级不利。
高振东点点头:“那就好,那剩下的事情,可能就要麻烦你们辛苦一下了,我这里动动嘴,你们跑断腿,说起来还怪不好意思的。”
“高总工,您这是哪里话,这种跑腿的工作,我们是巴不得越多越好。”范厂长这话不是客套,十七机部整个系统谁不知道,谁要是能参加到三轧厂三分厂的课题里,那三年内技术评级往上窜一窜是板上钉钉。
甚至运气好的,还能在部里露一小脸。
运气更好的,在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也不是不可能,虽然能留名的也只大概率是专业书籍,还达不到“名留青史”的程度,但是这已经非常了不得,同志们不挑的,有就好。
送走兴高采烈的京钢厂同志,高振东回到办公室,打开计算机,继续自己的工作。
——
中原某地,一个日后以柴油机闻名的城市里,一台柴油机披红挂彩,在喧天的锣鼓声中被装上了卡车,在同志们的欢呼和祝贺声中缓缓的驶离它的产地。
柴油机厂门口的一群同志,看着这台机器的背影,眼里有泪光闪过。
“这套大功率船用柴油机,可算是消化出来了,再不出来,几大造船厂的同志们恐怕得急死。高卢人的技术,立足点还是很高的,难度不小。要不是国内材料跟得上,我还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搞完。”一听就知道,这一位肯定是负责柴油机技术消化的,而消化对象,正是从高卢交换过来的船用柴油机。
这类柴油机是当时高振东点名要的,事实证明他要得很及时、很有预见性,不少型号的新舰的建造,可都等着这玩意呢。好在新舰也在建造或者设计过程中,总算是没怎么耽误事儿。
“你们的速度已经很快了,而且消化的效率很高,没有出现仿制工作中常见的核心参数普遍打折的情况,已经很了不起了。”出言安慰的同志一听就不是他们厂的:“我验收了不少课题,也很少有验收这么顺利的,说明你们的基础很扎实,技术消化很完整嘛。”
“谢谢谢谢,哈哈哈……”负责船柴的同志心里很有几分高兴,努力和成果得到同志们的高度肯定和重视,换谁都高兴。不过他的心思,明显已经不在被送走的这个型号上:“过奖了过奖了,实际上我们也只是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还是要放在改进优化上。”
说起这个,安慰他的那位同志心里有话要说,验收的时候没好说,怕影响到他们仿制船柴的验收,现在总算是没什么顾忌了。
至于煤气,也就是碳氧反应生成的CO,就更直接一些,这东西能烧,大家都知道,只是一直没想过回收这件事,主要问题是,从炼钢炉里出来的煤气,带的东西太多。
不过既然高总工提出来这件事了,想来他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同志们此时的关注点落到了另外一件事情上。
“来来来,同志们,我们算算,到底我们能从炼钢的废气里,提出多少能量来!”京钢厂的总工马上招呼同志们进入了计算模式,既然高总工都这么说了,想来应该不少。
相比投入,产出倒是容易得多,项目少,而且关系直接,投多少料,发生什么反应,消耗在炼钢过程中的部分是多少,等等等等,这些都有比较直接的理论公式可以用,再在理论的基础上扣掉一个损耗比例,基本上也就大差不差,总之在数量级上是能满足评估所需要求的。
在这一步,这个精度就足够。
同志们算得很快。
“蒸汽可以折算10千克标准煤/吨钢!不少诶。”没想到就是蒸汽一项,就已经接近投入的30%了,这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就那些四散逃逸的水蒸气,居然有这么多!
这个数字可不小了,就算是回收装置需要投入成本,但是这个东西的寿命是很长的,长期算下来可不得了。
“算出来算出来了,生成的煤气的热值折算下来,居然在20千克标准煤/吨钢以上!”这个数字让同志们心里火热,这事儿值!
蒸汽加煤气,算下来就能超出30千克标准煤,这个回收能量已经和消耗能量基本一致,如果再算上技术发展带来的炼钢耗能减少和回收效率增加,高总工说的负能量炼钢完全可以实现啊!
同志们在扣损耗比例的时候,考虑到技术现状,扣减比例很大,相对保守,留下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多。
“高总工这想法好,只要能实现,至少在炼钢环节,能源消耗将大大下降,甚至还能抠一点回来!”
“想法好是好,不过我们能不能顺利回收回来,废气里面稀奇古怪的东西可多了。”
“问题不大,主要是粉尘,只要能解决这个问题,其他都好说。”很多新技术其实只要从理论和路线上开个头,同志们是有能力把进一步的工作落实下去的,就在这一会儿,他们已经把能想的事情都想过了,能解决的方面自然不用多说,趁着在高总工这里,把不能解决的问题都提出来。
“不只是粉尘,还有氧气,氧气含量只要高了,那回收回来的可就不是煤气,而是炸弹了。”吹出来炼钢的氧气不见得都能消耗得掉,如果混到废气里的含量太高,达到一定比例的话,大家都知道气体有个指标是爆炸浓度,很危险。
高振东闻言,摇了摇头:“不用除氧。”
“不用除氧?”难道高总工拿混合气还有什么妙用?
没想到高振东点点头:“对,不用除。在前级炼钢过程中尽量控制氧气余量,我们本来就想控制耗氧量的,在前级就把这个问题尽量解决掉。”
“如果没控制住呢?”虽然通过工艺改进和自动控制等手段,的确可能把氧气含量控制到很低,但是任何技术手段都不是万无一失的。
高振东笑了起来:“简单,不要了就是。在废气收集这边装个氧含量传感器,只要氧气含量超过限度,直接放弃回收,烧了都行。”
没想到高总工节约的时候很节约,但是该大方的时候那是一点儿不含糊啊。
但是顺着他的话一想的话,这个建议的确很好。
只要在前级炼钢环节控制好,那把废气中的氧含量控制在容许接受范围内是一个大概率的事情,既然都大概率了,那后级回收的时候完全不用在意除氧的问题。
除什么除?太高就放掉就完事儿。
“那剩下的主要就是粉尘了……”至于其他的东西,同志们没怎么提。
就算是充了保护气,猜猜为什么他们在充氧环境下还能被叫做保护气?就是不活泼呗。氩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等,完全不用考虑。除非有回收价值,才会考虑在其他环节回收。
抽丝剥茧下来,除了回收装置的结构之外,同志们惊喜的发现,大问题只有一个——怎么除掉废气中的粉尘。而且这种粉尘在收集起来之后,也是有大用的,众所周知,钢厂的钢渣都是资源,这种极细的含有各种原材料的粉尘就更是。收集好这些粉尘,可谓是一举两得。
高振东听了同志们的话,开始在黑板上画图。
开始了开始了,没想到高总工居然连回收系统的结构都考虑好了。
粉笔在黑板上“唰唰”的走过,一套回收装置的结构图开始在黑板上显现,不是详细到马上就能用,但是按图索骥却是没问题的。
高振东在黑板上画的,是我们80年代从小鬼子那边引进的一套专门针对转炉煤气回收的湿法除尘装置,效果不错,技术难度相对汉斯佬的干法要简单,所以在引进之后发展很快,我们改进很多,很快就获得了大量成熟的应用,高振东从系统里薅出来的,也正是这种技术。
相对于干法电除尘,湿法更符合我们现在的现状。
高振东边画边解说:“这个办法的原理很简单,说穿了就是往废气里喷水,利用水将废气里的粉尘给吸附下来,就跟扫地、爆破时洒水抑制粉尘是一样的,非常简单对吧。”
同志们听着有些牙疼,但是又不好说什么。
原理简单和实现简单往往是两码事,一件原理上简单的事情在实践落地时,往往会面对非常严重的实际工程困难。就好像聚变弹就是用裂变弹把聚变材料点燃一样,听起来挺简单的。
这对你高总工可能还是简单,但是对我们来说可就不见得了。
看着高振东画的结构图,京钢厂总工道:“高总工,这个流程理论上没问题,但是由于烟气的压力是不断变化的,流过喷水除尘段的废气速度和流量在不断变化,很难调整合适的供水量啊。”
范厂长道:“能不能通过自动控制系统采集烟气压力,自动调整供水量?”
总工摇摇头:“我觉得困难。”
自动控制系统的精度、速度都是有上限的,而气体流体本来就是最难计算和控制的对象之一。
高振东听见他的话,在黑板上又重重的画了几笔。
果然,高总工早就胸有成竹,同志们的心放下来不少。
高振东指着自己在除尘段加上的一个椭圆形物体道:“我们不控制供水,我们控制压差和阻损!这样一倒过来,用废气压力反过来适配供水量,这样一来,就容易多了。”
京钢厂的同志们有些不解:“高总工,这不是还是要对流体相关的对象进行控制嘛,不是差不多么?”
高振东摇摇头:“不,我们可以利用物理原理去控制微压差和阻损,这样控制起来要简便得多,例如,利用这种椭圆翻板可调控制装置,两级串联,能得到很好的除尘效果。”
他在黑板上画的,是一种叫文氏管的装置,大量用于煤气回收装置上。
这也属于是一个要是不说打死也很难想出来,但是一旦把窗户纸捅破,实际上原理上难度并不大的技术。
一边听着高振东的解释,同志们不得不佩服高总工的本事,他总是能用相对简单、低成本、核心技术难度不高的方法,解决一些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诶,妙啊,这个位置的压差和阻损的确是控制住了,只要一高一低从两边喷水就行。”
“对对对,在这里增设一个脱水器,粉尘就能被直接送走了,脱出来的水还能循环利用,大大减少除尘装置的耗水量。”
“这个煤气可以储存起来,直接用于我们的自备电厂、锅炉,以及冶炼过程中的加热所需,能节约大量的燃料。”
“……”
听了同志们的话,高振东笑道:“至于怎么用,我不太懂,你们是这方面的专家,你们把握就行。”
高振东是真的没有京钢厂的同志们熟悉这个,但是在京钢厂的同志们听起来,牙齿又痒了。
高总工哪儿都好,就是时不时的说话让同志们听起来有些难受,偏偏他自己毫无所觉。
范厂长好不容易忍住了吐槽的冲动,对高振东笑道:“高总工,我们回去就把这两个事情搞起来,争取让我们最新一代的顶底复吹负能量转炉早一点问世。”
高振东闻言摇头笑道:“不要把两个技术放到一起搞,分开立项,分开搞,这两个技术之间又没有什么必要的关联,不用扯到一起,那样的话反而可能相互扯后腿。两个事情分开,哪个先出来,就先大规模推广哪一个。明白了吧?”
范厂长闻言大喜:“哎呀,高总工,还是您对科研的节奏把握得好,我们是求之不得。”
就算抛开高振东说的原因,他们也更愿意把两个课题分开,能多出不少坑来安排萝卜,相对京钢厂庞大的体量,课题总是不够的,对同志们评优评奖评级不利。
高振东点点头:“那就好,那剩下的事情,可能就要麻烦你们辛苦一下了,我这里动动嘴,你们跑断腿,说起来还怪不好意思的。”
“高总工,您这是哪里话,这种跑腿的工作,我们是巴不得越多越好。”范厂长这话不是客套,十七机部整个系统谁不知道,谁要是能参加到三轧厂三分厂的课题里,那三年内技术评级往上窜一窜是板上钉钉。
甚至运气好的,还能在部里露一小脸。
运气更好的,在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也不是不可能,虽然能留名的也只大概率是专业书籍,还达不到“名留青史”的程度,但是这已经非常了不得,同志们不挑的,有就好。
送走兴高采烈的京钢厂同志,高振东回到办公室,打开计算机,继续自己的工作。
——
中原某地,一个日后以柴油机闻名的城市里,一台柴油机披红挂彩,在喧天的锣鼓声中被装上了卡车,在同志们的欢呼和祝贺声中缓缓的驶离它的产地。
柴油机厂门口的一群同志,看着这台机器的背影,眼里有泪光闪过。
“这套大功率船用柴油机,可算是消化出来了,再不出来,几大造船厂的同志们恐怕得急死。高卢人的技术,立足点还是很高的,难度不小。要不是国内材料跟得上,我还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搞完。”一听就知道,这一位肯定是负责柴油机技术消化的,而消化对象,正是从高卢交换过来的船用柴油机。
这类柴油机是当时高振东点名要的,事实证明他要得很及时、很有预见性,不少型号的新舰的建造,可都等着这玩意呢。好在新舰也在建造或者设计过程中,总算是没怎么耽误事儿。
“你们的速度已经很快了,而且消化的效率很高,没有出现仿制工作中常见的核心参数普遍打折的情况,已经很了不起了。”出言安慰的同志一听就不是他们厂的:“我验收了不少课题,也很少有验收这么顺利的,说明你们的基础很扎实,技术消化很完整嘛。”
“谢谢谢谢,哈哈哈……”负责船柴的同志心里很有几分高兴,努力和成果得到同志们的高度肯定和重视,换谁都高兴。不过他的心思,明显已经不在被送走的这个型号上:“过奖了过奖了,实际上我们也只是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还是要放在改进优化上。”
说起这个,安慰他的那位同志心里有话要说,验收的时候没好说,怕影响到他们仿制船柴的验收,现在总算是没什么顾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