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马场。

  两个大男人带一个小丫头。

  做的菜不多。

  就一个素的外加一大盘的红烧鸭肉。

  小丫头吃得不亦乐乎,一会儿碗旁边便堆积了不少的骨头。

  吃完饭又专门找爷爷要一个塑料袋装着,打算留着喂给家里的狗子。

  当爷爷的给她收拾好,忍不住说一声,“禾禾比以往吃得多了啊。”

  “是啊,五岁的丫头了,肯定比一两岁吃得多。”

  带孩子不是一个容易的活,需要不断照顾她的情绪。

  吃完饭休息一会儿,睡个一两小时午觉。

  禾禾立刻缠着他们重新去玩。

  在村子里比城市里的小区楼要好玩多了,山山水水的,还能到处跑。

  听到知了叫,还非要看看在哪叫。

  到了晚上,于迁则按照说好的再买了一只鸭子给禾禾弄一个老鸭汤。

  在吃的方面,不想亏了一点。

  不过吃完饭却死活要回去了,家里还有面包,不能忘记它。

  而大林带着孩子离开了。

  于迁终于能在马场歇一会儿,歇的时候忍不住拿出禾禾送的茶壶沏茶倒水,这个茶壶用的比什么茶壶都小心。

  一口茶喝下去。

  心情舒畅。

  只是觉得有些无奈。

  玩了一天,马场这边还没怎么收拾呢,必须多招几个劳动力才行。

  再喝一口茶水。

  拿起手机给小孟打一个电话。

  “干爹?”

  “小孟,明儿有空吗?”

  “有空,难得的休息时间,但大后天要去录制节目了。”

  “好,明儿过来吧。”

  “过来?”孟鹤糖不理解,“过来干嘛啊?”

  “过来就是了,多叫几个人。”

  “好吧。”

  确定了几个干苦力的,于迁不担心了,继续悠哉悠哉喝茶。

  与此同时另外一边,郭启林带着闺女回家,现在他的任务就是带她。

  晚上九点钟进了家门。

  一条焦黄颜色的狗子疯狂冲过来,摇尾巴摇身子,热烈欢迎主人回来。

  哗啦。

  禾禾把吃剩下的骨头一股脑全部倒入面包的狗盆里,一倒入本来疯狂的狗子顷刻间变得迷惘了。

  骨头堆积如山。

  满满一大盘。

  不知道要干什么。

  生怕最后一顿。

  “狗狗吃,全部吃完。”

  禾禾说一句,狗子听不懂却立刻的开吃起来,吃的过程狼吞虎咽。

  郭启林瞧一眼,发现它装着狗粮的碗基本没动,今天一天似乎只是简单喝了些水。

  华夏土狗,比起合成的狗粮,更爱啃些骨头和吃剩饭。

  狗子吃着东西。

  忽然手机响了起来,郭启林拿起来一看,立刻惊讶住。

  “闺女别看狗啃骨头了,你妈来电话了,赶紧的。”

  “来了来了。”

  禾禾跑到爸爸跟前,一块儿看见了视频里面的妈妈。

  邓子棋一看父女俩准知道没好事,质问一声,“老公,你认真按照我写的去做了吗?”

  “当然,怎么没有了,我可是很好的在管闺女,是不是。”

  “是。”禾禾在旁边搭一句。

  “真的吗?”

  “真的。”

  父女俩认真的表情,邓子棋始终不相信,“禾禾,今天吃了多少零食雪糕,数一数好吗?数对了,妈妈回来给你带好吃的。”

  “一、二、三、四……”

  “你还真数啊你。”

  郭启林眼见不妙,眼疾手快去捂小家伙的嘴,这下可好不打自招。

  今天她吃的东西怎么能少。

  “好哇,你还让她吃这么多?”

  “不怪我,师父让的,我有什么办法。”

  邓子棋气不打一处来,决定好好教育教育他们,“正因为夏天,我才不让她乱来。结果你一点不管,我写的东西还有什么用。”

  “不怪爸爸。”小丫头帮爸爸说话。

  “下次注意,明天吧,明天我管着。”

  “对,爸爸明天管我。”

  邓子棋没开口,直勾勾盯着父女俩。

  郭启林再道:“放心好了,今天是没防备给忘记了,这个暑假我一定会还给你一个完好无缺的闺女的。”

  禾禾:“会的。”

  郭启林:“你在那边怎么样?到哪个城市了?多久开始演唱会?”

  禾禾:“多久?”

  郭启林:“那边有什么好吃的?”

  禾禾:“有什么好吃的?”

  父女的一句话一捧,像说相声一样,邓子棋原本想绷一会儿表情,展示展示自己生气,让他们知道严重性。

  结果实在绷不住,笑了一下,笑完赶紧打住转身重新整理表情,整理完还是憋不住,只能笑着道:“你们俩总是能打配合,你好好管着她,不能喝太多可乐和吃太多雪糕,要不然拉肚子。”

  “明白,我也不想让我闺女难受,会知道量的。”

  “不说了,我去吃饭。”

  视频通话结束。

  郭启林松出一口气,转头望着禾禾,这个小丫头一点没防备,一句给你带好吃的就自己暴露出来。

  “以后和妈妈聊天注意点,妈妈如果真生气了,我必须管着你吃东西了,知道吗?”

  “知道了。”

  “现在你想吃披萨吗?”郭启林问一句。

  小丫头摇摇头,“不想吃,现在想去和狗狗玩。”

  “望着我的眼睛,再说一遍?”

  论理解力禾禾并不差,望着爸爸的眼睛,立刻展现出笑颜,“吃,我要吃披萨。”

  “嗯,这就对了,这禾禾要吃的。”

  郭启林自己也比较馋,把这种事情推倒小丫头身上就可以了,然后果断去点外卖。

  外卖送过来。

  父女俩安安心心地过自己日子了。

  一个月的时间并不慢,这段时间里,郭启林和闺女每天是早上八九点起,早上有事情就带着她去公司,没事就玩。

  玩的话,去的地方最多的还是她爷爷重新搬迁好的动物园。

  为了搬迁,小孟他们没少帮忙。

  一天天的当苦力。

  最后还是公司派出来一些任务,才勉强去忙其他的。

  不过来到八月份,郭启林有事情了。

  开始认认真真和团队宣传电影《隐入尘烟》。

  新电影出来。

  借着他自己的人气和影响力,把一部没有任何噱头的电影成功带起了一波热度。

  现在的粉丝都了解他的电影或者作品不会错。

  所以愿意相信和等待电影的上映。

  看着网络上的呼应。

  郭启林对自己作品更加有了几分信心。

  但这还远远不够。

  这一次作品成本只有三百万,三百万里面还包括宣传费用。

  这个宣传顶多给些图文、海报、预告片就足够了。

  没有大幅度的网络和线下宣传。

  所以按照这样去上映电影,预估票房也就过亿。

  毕竟太小众了,又是一部文艺片。

  当然三百万成本弄到过亿票房也是大赚,身为主投资人他能一下赚几千万,可他并不满足,下定决心提升宣传成本。

  一提上去,宣发资金直接到了千万级别。

  于是《隐入尘烟》四个字成功出现在微薄上的热搜榜和话题榜单。

  也让越来越多人瞧见。

  尽管微薄的热度也就那样,可为了能多增加一些票房,还有更多人看到这样一部不错的电影,郭启林只能想尽办法的暴光。

  “大林,这一下你丢的钱不少了,接近两千万了。”

  马上九月份,海青和郭启林在新闻媒体的总部马上要进行一个专访,专访之前,两个人在休息室聊天。

  原本预估的票房也就差不多几千万。

  是郭启林的名声才能提升到过亿。

  结果他一下宣传就丢了不少。

  能不能赚回来真是一个未知数。

  “不碍事,有一个明星效应,再说如果票房高了,赚的钱可不都是我的?”

  郭启林的乐观让海清没有话说,的确如此,如果电影大卖所有赚取的钱分成下来可全部是他的。

  如果票房达到五亿。

  可比他五十亿票房的《塘山大地震》还赚钱。

  但可能吗?

  概率很小。

  文艺片天生比不过商业片。

  这不是水平和名气问题,是题材问题。

  “大林老师,海青老师,我们可以开始了吗?”

  不一会儿,媒体人员过来。

  “可以了。”

  一切准备就位。

  郭启林和海清接受采访,原本武仁林也会过来,但是前者考虑到他目前的忙碌,所以暂且没接到燕京,况且目前的宣传用他们的明星效应就足够。

  “请问海青老师是什么契机和大林导演合作的?”

  海青余光看了看大林,“是大林导演找到我的,我当时准备去旅游,他拿过来剧本我一看这是一个很特殊的作品。

  整个圈子我很少见到,所以我退掉一切过来表演。”

  “对。”郭启林搭一句,“非常感谢海清老师,其他演员恐怕没有这么大的魄力。”

  “请问海清老师是怎么下定决心去体验生活的?”

  “当时没有下定决心,只是看见剧本后,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要学习方言,而且这个生活对我来说是非常陌生的。

  之后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过去,才发现村里面的动物全部排斥我,羊见了我羊跑,驴见了我驴跑。

  好在等到我拍的时候它们都和我混熟了,尤其那个驴,我一牵它就跟我走。”

  提到这一点,海青有些骄傲。

  “那么大林老师,你为什么邀请海清老师呢?”

  “主要她这方面的印象太深刻了,所以看到剧本那一刻想到了她。事实证明,海青老师非常合适。”

  “请问大林老师,您对这一部电影的预估票房是多少。”

  采访问到一个最主要的问题,郭启林没半分犹豫,“肯定越多越好,希望更多人看见。预估的话差不多五亿就可以了。”

  五亿?

  海青在旁边表情微妙地变化了一下。

  尽管他的电影之前卖了不少票房,几十亿的都有,可是文艺片的五亿,难比登天。

  要知道预估都预估不到这,一两亿已经算最好成绩。

  宣发资金投资的再多,也得看作品的上限。

  文艺片的上限并不高。

  专访足足持续了半个小时,半个小时结束,海青终于忍不住瞧一眼大林,“大林,你真的有信心吗?为什么我觉得很悬过五亿?”

  有时候口碑的确能换票房。

  可过往也不乏大牌导演电影拍出来票房只能勉强过亿,被人吐槽无数的。

  “嗐,随便说呗,希望能让人更多人看到吧。”

  “希望吧。”

  不到最后,两个人不能肯定到底有多少。

  只能先把宣发给打开。

  于是专访视频和一大堆宣传再一次向公共抛去。

  其中五亿的票房预估深入人心。

  粉丝和网友对郭启林也十分有信心。

  按照过往成绩来看,对他并不困难。

  等时间来到八月下旬,便是电影首映礼。

  首映礼前一天,郭启林、海青以及于迁等人一块儿前去村子接人。

  于迁纯属好奇,看看村子什么模样。

  孩子拍摄期间,他没来过一次。

  到达地方才发觉风景很好,一片田野风光,空气也比燕京好上不知道多少。

  “姨夫,我们来了准备好没有?”

  走到院子外面。

  海青喊一声,目光朝客厅打量,陡然发现客厅里,姨夫正在收拾衣服,马上要去燕京参加首映礼,他心里的紧张程度不亚于那时候给她搓澡。

  为此手中的农活都停了一天。

  一直在被妻子挑选什么衣服带走。

  这一次去知道要待好几天,听说电影的宣传很长。

  而听到熟悉的声音,中年男人身体一愣,跟着媳妇儿一块儿去迎接。

  大林导演和海清老师认识。

  看到于迁老师的时候,小姨异常开心,仿佛认识,笑得合不拢嘴,“于迁老师,我太喜欢你了。”

  “???”

  郭启林站在旁边一脸懵,村里人大多不认识他,但对师父却了解,他第一次怀疑自己的知名度了。

  要知道这里离燕京可不是一般的远,结果师父的国民度极高。

  关键不大一会儿,村里人听见于迁老师来了,再一次过来看热闹。

  当徒弟的终于明白零几年德芸社火遍全国各地不是假的。

  见被人认出来,于迁上前和他们打一个招呼。

  他也没想到自己能有这么多人气。

  开始和他们聊天,没有半分架子。

  其中提到郭老师不少次,不过他们并不了解如今的德芸社不是当年的德芸社,也更不了解于迁已经退社,而面前的大林导演还正是那位郭老师的儿子。(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