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话事人 121 军火行业,广阔市场,大有作为

小说:大清话事人 作者:忧郁笑笑生 更新时间:2024-12-09 09:05:27 源网站:2k小说网
  黄大圣吓得一哆嗦:

  “我,我就想招募人手,购买马匹,重建祖上的马帮商路。”

  “我想有这么多银子,你可以成为云贵川最大的马帮头子。”

  “李爷,有什么我可以效劳的吗?”

  “西南地区,愿意为一口饭拼命的汉子多吗?”

  黄大圣略一思索,就答道:

  “我想,按照李爷手下的待遇,应该有很多人愿意为您效劳。”

  “好,你帮我招募一些人,吃不上饭的狠人。对外就说是做商队护卫。”

  “有多狠?”

  “我一个眼色,就敢杀官差的。”

  “没问题。”

  李郁又慢悠悠说道:

  “我是这么想的,你先拿5万两走。以后,每招募一人,我就给伱返现100两。”

  “都听李爷的。”

  听了这个方案,黄大圣反而松了一口气。

  生命没有危险了。

  这就是真实的江湖。

  ……

  2天后,

  黄大圣先行离开,携带了1000两现银,其余的都换成了银票。

  兑换手续费,李郁没收。

  还好心的准备了一辆马车,一箱火绳枪。

  从余款里扣掉了。

  黄大圣直呼贴心,想的周到。

  马帮嘛,

  就是马匪和商帮合起来的简称,没点武力傍身不行的。

  史密斯,

  则是多待了5天后,才悄悄离开了。

  他带走的多数是珠宝,还有金子。

  体积小,方便变现。

  还带走了一些短手铳,当然了,不免费。

  这是李郁第一次尝到,做军火生意的甜头。

  利润相当的高!

  因为购买军火的人,往往都心怀不轨。

  心虚,就不敢还价。“

  可以漫天要价,恐吓他必须买。

  嫌贵,我就把军火卖给你的仇家。

  仇家知道了,肯定不还价。

  这个经验,非常值钱。

  李郁郑重的在日记本上写:

  乾隆四十年,九月初二。余得银140万两。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军火行业,广阔市场,大有作为。

  写完,合上,放入柜子里。

  这是最近新添的毛病,

  写日记!

  ……

  乾隆的玉佩,手帕,明黄褂子是意外之喜。

  精心收藏好,

  说不准哪一天就能用上。

  李郁在骨干分子会议上,提出要求。

  朝贡事件内幕,只在骨干分子中公开。

  对于底下人,一概以贸易挣了大钱的宣传口径。

  账面上趴着这么多钱,

  能做的事就太多了,再次迎来了大基建,大生产。

  所有产业,都得到了拨款。

  加大规模,加大产量,扩充更多的人手。

  李郁无比庆幸,

  当初拿下了西山岛,这里的面积够大。

  出于安全考虑,

  西山岛需要一支强大的水军,否则一旦暴露,很可能被封锁。

  西山船厂,

  成了最近优先级最高的基建项目。

  600料平底战船,一口气下水10艘。

  现在又在集中精力,搞运输船。

  运兵,运炮,运骡马。

  这种船自然和战船的要求不一样。

  首先就是舱室大,能装。

  总不能让人露天坐甲板吧。

  ……

  “双层?”

  “对,参考了古代的楼船设计。”

  “动力呢?”

  “靠人力,或者畜力。”

  蒯木匠,现在应该叫蒯厂长,走到船尾,探出身讲解。

  两侧,

  竟然各有一个明轮。

  “航行之时,每侧各有10人,共同踩动,牵引明轮转动。”

  “这是方向舵?”

  “是的。”

  李郁点点头,这个设计没问题。

  平底船,又是双层,船体高大。

  完全抛弃了风帆,因为怕重心不稳。

  “这是用的什么木材?”

  “回老爷,乃是用的杉木,松木。”

  运输船,用料自然没有战船那么好。

  这样分配很合理。

  “能装多少人?”

  “如果是携带火枪的话,满载大约能装400人。不过~”

  “不过什么?”

  “船速缓慢,长途航行,乘员疲惫。”

  “若是轻型火炮呢?”

  “80门。”

  “每炮5人,还有炮弹,火药,都算进去呢?”

  “最多40门。”

  上面一层有舷窗,必要的时候可以当射击孔。

  底下一层没有舷窗。

  蒯厂长说,

  是为了防风浪。

  满载的情况下,吃水线已经到了底舱的中上位置。

  ……

  “你有没有考虑过,人员货物上下更便捷的设计?”

  “老爷是说,用硬质跳板?”

  那种晃悠悠的跳板,实在是考验人的平衡性。

  人还可以克服,火炮就麻烦了。

  若是有更宽,硬质的跳板,就可以快速卸车,卸炮。

  蒯厂长犹豫了一会:

  “可以参考吊桥,做一种铰链控制的硬质跳板,宽度6丈,长度15丈。”

  “航行时升起,靠码头时候放下。”

  “怕是需要铁厂配合,用夹铁板。”

  李郁立即拍板,没问题。

  “不过如此一来,船的左右就不平衡了吧?”

  “无妨,满载的时候,在另一侧多安排重物。”

  “那空载呢?”

  “将船上水手日常所需物资,都安排在另一侧底仓。”

  李郁对于这种船很满意,

  建议分重型和轻型两种。

  轻型运输船,适合小规模行动,还有水浅区域。

  仅载50人。

  ……

  上次从安徽购买了大批的木料,短时间是不担心了。

  不过,蒯厂长还是建议多储备一些木料。

  因为,其他物质都是随买随用的。

  木料不是,砍伐后需要多个工序,很久的时间,才能用于船只,家具。

  李郁从善如流,

  派人去,继续购置一些硬木料。

  银子只有花出去,才有价值。

  而史密斯他们以旧换新搞来的那艘船,也很不错。

  非常耐用的商船,木料也新。

  这让他,为那个损失惨重的船主默哀了一会。

  邪恶的清廷!

  李郁琢磨了几天,

  决定在原来基础上,加以改进。

  变成一艘庞大的内河火力输出平台。

  船舱主体结构还算坚固,

  又用铁部件加固,增加船体刚性。

  舱外壁,

  加挂铁板,增加防御。

  挖出合适的炮口舷窗,还有射击孔。

  甲板稍作改造,

  除了尾部,其余全部成了平的。

  增加了6处固定位,可固定短管霰弹炮。

  抵消后坐力。

  而舱内侧舷炮,多是长炮,打铁球炮弹的。

  ……

  李郁取了个名字,太湖幽灵号。

  这个名字一点都不浪漫,

  理论上,太湖幽灵号可以装载24门炮,以及50杆抬枪。

  李郁对于抬枪这种武器印象深刻,

  在李氏一型火绳枪的基础上,搞出了李氏抬枪。

  总长度2米,六棱枪管加长加厚。

  两人协作,才能完成装填。

  主要是打霰弹,偶尔也打圆球**。

  靶场试过,**能打400米。

  霰弹能打200米。

  某种程度上说,接近1磅炮的地位。

  或者叫0.6磅炮。

  有人说这玩意,

  在枪里面,它打的最远。

  在炮里面,它重量最轻。

  总之,李郁很欣赏这种跨界武器。

  将他部署在了战船上,填补火炮的空白。

  靶场试验时,

  发现在前面用肩膀扛着的人太过痛苦,被震的七晕八素。

  于是,

  又增加了枪架,架设在甲板上。

  抬枪架在上面打,就轻松多了。

  而考虑到后坐力太大,火枪手打不了几枪,就肩膀淤青。

  李郁又给抬枪手,

  配备了一种坎肩,穿上后,右肩有厚厚的皮革缝着棉花,能够抵消一大半后坐力。

  ……

  改装这艘船,还有一个目的是,避免被认出来。

  虽然概率极小,可还是存在的。

  一旦乾隆得知,被自己耍的如此狼狈,

  以他极度狭隘的心月匈,只要没脑溢血,指定要尽起天下精兵,踏平太湖。

  量大清之兵力,不死不休。

  李郁有点忌惮,

  清军在金川之战中展示出来的组织力,和后勤能力。

  这可比什么名将,索伦突击队可怕多了。

  一个1%的高度组织力群体,可以轻松征服99%的其余人口。

  这在历史上已经无数次被验证过,

  清军入关,就是时间最近的一次证明。

  后勤能力,

  穿越人士都知道,花旗国大兵,打仗是如何的简单粗暴。

  用钢铁,午餐肉,还有可乐,冰淇淋,打趴了天天啃草,吆喝板载的小日子。

  清廷虽然衰微,纯纯的农业国。

  可是那么大的地盘,随便刮一层地皮,就能拼凑起堆积如山的钱粮。

  李郁叹了一口气,

  他从未和任何手下讲过这些,在染指大运河漕运之前,他不愿意和清廷开战。

  除非,

  清廷识破了自己,展开围剿。

  那他就只能应战,而且要打运动战。

  主动出击,

  利用四通八达的水系,炮击江宁,炮击扬州府,火烧清江浦。

  然后,

  再把江南段运河上所有的船只,一网打尽。

  若是形势危急,

  他还会更加心狠手辣,

  将淮安府、江宁府,到苏州府的航线周边2里,所有村庄,码头全部焚毁,水井污染。

  这也恰好是清军的传统行军路线,

  沿大运河、长江行军,粮草运输、饮用水都有保障。

  如此一搞,清军的行军速度就大减。

  哪怕留下恶名,自己也在所不惜。

  历史,乃是成者王侯败者寇。

  只要掀翻清廷,坐上皇位。

  自有无数大儒,为朕辩经!

  ……

  看着被魔改的面目全非的“太湖幽灵号”,还有一旁停泊的“嵇康号”十姊妹舰。

  众人都觉得信心倍增。

  不过,李郁提出了去铸炮坊视察。

  “现在,火炮月产量几何?”

  张老爹,自豪的说道:

  “以6磅炮为例,一月可以铸250门。”

  “这么快?”

  “对,因为用上了新技术。”

  “你来给我讲讲。”

  于是,张老爹再次抢功。

  铁范铸炮法!

  优点是成本低,速度快。

  相比传统的泥范铸炮,只需十分之一的成本,却达到十倍的速度。

  最大的问题是,温度下降太快,容易裂。

  解决办法是,持续加温。

  在铁范外侧,用小火烘烤。

  这样一来,铁炮胚的冷却速度,就能内外一致。

  良品率极高,

  10门炮胚,往往有9门可用。

  听完了张老爹的讲解,李郁很满意。

  “你们辛苦了。生活上有什么困难,要求吗?尽管提。”

  “老爷说的哪里话,我们知足。”

  不过,李郁瞧见了一边的张满库,似乎有话说。

  于是询问道:

  “你爹实诚,不好意思提。你来讲。”

  ……

  “谢谢老爷,我家狗儿,在铁厂当学徒,能不能读点书?”

  “读书是好事。”李郁点点头,确实是忘了教育方面投入。

  不仅狗儿,童子营那帮孩子,几乎都是文盲。

  这样下去,是不太好。

  不需要他们做学问,可起码看的懂军令,写的了军报。

  “我派人去请两个秀才,在岛上开个私塾。”

  “谢谢老爷。”

  临走前,

  张老爹立下了军令状:

  “老爷,只要原料跟得上,我们父子保证您需要多少炮,我们就生产多少炮。”

  李郁摸了下狗儿的光脑袋,笑着走了。

  看着走远了,

  张老爹才开心的说:

  “狗儿这官稳了,私塾一读,就有文化了。”

  “爹,狗儿她妈教的还不够吗?”

  “光识字,不够的。想当官,你就要琢磨书里的那些事。我和你说不着,你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

  “爹,你识吗?”

  ……

  被儿子这么一顶,张老爹有些闷得慌。

  他斜了一眼,

  背着手去了车间,监督徒弟们的手艺。

  其实,铁范铸炮,主要是铁厂老陈的发明。

  而且,

  现在铸炮的瓶颈,是在车间这边。

  车床有限,又不能一刻不停的运转。

  总得留出休息时间,机械也会疲劳的。

  这一点,

  是写进了车间的规章,任何人不敢违反的。

  “师傅。铁厂那边又送来了100尊炮胚。”

  “母鸡下蛋都没他们快。”

  “是啊,陈厂长有大能耐,昨天一天就送来了500根抬枪的枪管胚。”

  啪,

  没有眼力见的徒弟,被烟锅子敲了一下。

  “你太毛躁,去库房帮着搬几天炮胚吧。”

  他不知道的是,

  这些小心思,李郁早就知道。

  因为,铁厂的老陈比他可精明多了。

  在铁范铸炮成功的第一时间,

  就把制作方法,详细记录下来,呈送到了李郁的案头。

  在这一点上,

  老张父子还真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不会写。

  不过李郁城府深沉,不愿点破。

  看破不说破,还是好下属。

  老张父子俩,确实是忠心耿耿,而且很卖力。

  带徒弟这方面,

  没有藏私,非常的热心。

  能够独立操作车床,还有手工打磨的徒弟,已经不下百人。

  ……

  吴县县衙,

  大模大样穿着官袍的典史,范京范大人,迎来了李家堡的人。

  “找2个私塾先生?”

  “对。”

  “我明白了,你回吧。”

  范京是自己人,一说就通。

  他翻看了卷宗,找了两户人家。

  一户是举人,2年前因为文字狱被牵连,剥夺了功名,还在牢狱里。

  一户是书香门第,但是家道中落,屡试不第,被人催债,现在落魄的当街**书信。

  接触一下,若是对生活不满,对现实不满。

  就直接悄悄送去西山岛。

  在一处僻静处,

  建起了私塾,规模不大。

  上午上课,下午干活儿。

  例如狗儿这一类的,就去工厂干活儿。

  童子营一类的,就去训练场训练。

  俩人得了这差事,也没什么不满意的。

  月银3两,环境不错,知足了。

  不过,

  李郁不许他们胡乱教,仅设写字课,历史课,还有感恩课。

  写字课不必说。

  历史课,讲汉唐宋元明清。

  主打一个敌我分明,爱憎分明。

  他亲自列了一张单子,

  正派:开国皇帝,边疆军队,老百姓,义军

  反派:元鞑子,无良官,士绅老爷,八旗,草原游牧族

  感恩课,

  就是讲李郁的英明神武,其中太多溢美之词。

  教材是范京编的。

  这种事若是亲自下场,有些跌份儿。

  ……

  文化这东西,少了不行,太多了也不好。

  两个私塾先生,足够了!

  他们已经得到了警告,不许胡乱授课。

  否则,会被沉太湖。

  私塾的一个佣人,还有童子营的李大虎,也会监督他们的言行的。

  教育的作用,不亚于枪炮。

  长期的耳濡目染,会改变大部分人的心智。

  童子营,

  再次扩编了,除了父辈效力李郁的,还有一些流浪儿。

  哦对了,

  还有老胡的绿营同僚,瘸腿炮队千总的儿子陈子泽,都暂时编入了。

  扩编后,达到了80余人。

  李郁按月,挑选10人进入亲卫队,轮值宿卫。

  这对于童子营的孩子来说,

  是一种荣耀,骄傲。

  配发了**,小号的。

  他们穿上后,特别神气。

  左侧配短剑,肩上挎燧发枪,走出去杀气腾腾。

  不过,

  时常有斗殴事件发生,年龄小。

  只要不动用武器,不下死手,公正一对一,都不必干涉。

  每天吃的饱饱,训练场上奔跑,靶场上射击,

  若是没几分血性,反倒是不对劲。

  李郁每半个月出现一次,

  检阅这帮人的表现,主要是军事素养。

  然后,

  挑选几个表现突出的,奖励**一把。

  再加以温言勉励,保持自己的存在感。

  ……

  陈子泽这少年,比较格格不入。

  总是带着一股清高,高傲,不屑于其他少年为伍。

  不过,他的战斗素养不错。

  无论是列队射击,还是个人连续射击,成绩都不错。

  于是,

  李郁和他聊了一下,谁知这小子野心大的很。

  “我想做炮兵。”

  “为什么?”

  “战场之上,炮兵的作用更大。”

  “等你成为优秀的火枪队长,我或许会考虑让你玩火炮。”

  “遵命。”

  李郁刚想离开,他又问道:

  “请问老爷,什么样才算优秀?”

  “4列横队,原地射击枪声不绝,每个火枪手不少于10发,就算优秀。”

  燧发枪,

  目前唯一的短板就是燧石,靠赖二在潮州府偷偷运送而来。

  李郁隐约觉得,这样的购买频率,很快就会引起洋商的注意。

  因为,大清朝极少采购这玩意。

  不知道这些洋商,会站在哪一边?

  直觉告诉自己,他们会站在清廷那一边。

  因为,利益使然。

  清廷能给他们的,远远超过自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