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第七百八十七章牵制

小说: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作者:凉三 更新时间:2025-07-16 19:13:16 源网站:2k小说网
  ();

  朱祁钰问道:“这些人可是中的,让他们做坏事肯定绰绰有余,让他们去当兵,会不会污染了军队?”

  于谦笑道:“可以单独把这些村霸恶霸分到一队,用严格的军规训练。”

  “犯小错一次警告,两次鞭刑,三次直接砍头,若犯了大错,一次鞭刑,两次直接砍头,或者更严厉也可以。”

  “时间久了,自然能把他们训练得服服帖帖,这些村霸恶霸身体往往很好,反而会成为很好的兵源。”

  朱祁钰明白了。

  于谦这是想用刀子来筛选人才。

  从这些中挑出合适的士兵。

  不合适,无法成为合格士兵的,全会在筛选的过程中清除。

  剩下的,自然都是合格的好兵!

  这么说来,于谦这个办法确实不错。

  既能练出一批好兵,又能解决地方恶霸泛滥的问题,一举两得。

  于谦又说道:“其实这些都是小问题,我真正担心的,并不是这些地痞恶霸。”

  “可能陛下不知道,一个村子里,能识字的人寥寥无几。”

  “一个几千人的大村子,能识字的人可能只有几十个,甚至十几个人。”

  “如果要实行农庄法,普通村民大多不识字,他们连自己到底要交多少税都算不清楚,早晚会被识字的人欺压。”

  说到这里,于谦满脸愁容。

  在他看来,地痞恶霸的问题很好解决,不过是手段繁琐了些罢了。

  组建巡逻队并定期轮换成员,是为了防止内部与外部勾结的现象出现。如果这些问题能够早些妥善处理,后续工作就能顺利进行,不会成为大问题。

  在于谦看来,村民们不识字才是真正的难题。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正如于谦所说,村民们连自己应该缴多少税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够避免被欺负呢?

  听到这话,朱祁钰笑了笑,从怀里拿出两本小册子。

  “于爱卿所担忧的事情,朕已经有所考虑,且来看看这本书。”

  于谦露出好奇的表情,不知道皇帝这次又想出了什么新点子。

  接过小册子仔细查看内容后,不禁满心欢喜!

  “陛下,这两本小册子的印刷成本是多少?”

  朱祁钰迅速回答道:“如果是民间印刷,成本大约是一百钱,而由朝廷印刷的话,成本可以降到三十钱。”

  这样的价格,许多普通百姓都能负担得起。在这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一本不到五十个铜板的简体字典和识字教材一定会很有市场。

  没错,就是简体字典和识字教材。

  朱祁钰用于解决村民不识字问题的方法非常直接:你不识字?那我就卖给你字典和教材。

  这套书籍是专门为扫盲设计的,按照书中的步骤操作,最多半年,就能学会两千个常用字。这些都是民间常用的俗字,不是官方或读书人使用的繁体字,无论是结构还是笔画都比繁体字简单,非常适合普通百姓学习!

  于谦眼睛放光,拿着两本小册子激动得手都在发抖。

  “陛下,这两本书如果能够普及……那是百姓的大幸,也是大明的大幸啊!”

  换了别人说出这样的话,朱祁钰肯定不会在意,甚至可能会觉得好笑。

  但说话的人是于谦,这就另当别论了。

  朱祁钰忍不住笑了三声,然后说道:“这只是两本基础读物罢了,还达不到你所说的那种高度。”

  “书归正传。”

  “即使成本降低了,如何让村民入门并理解这两本书,仍然是个问题。”

  “这些,就要靠你于谦去解决了。”

  于谦信心十足,干脆地将两本小册子收进口袋,直截了当地说:“请陛下放心,这件事交给我就行!”

  至此,于谦心中的疑虑完全消除了。

  对他来说,推行农庄法已经不再有其他问题了。

  于谦神情严肃地说:“到了明年春天,农庄法就要正式实施了。”

  “陛下,如今您仍然可以用一句话或一道圣旨,立刻取消此事。”

  “但如果农庄法一旦开始实施,就如同开弓射箭一样,没有回头路,泼出去的水也无法收回。”

  “我们就没有退路了。”

  朱祁钰明白于谦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这同样是他内心深处的想法。

  朱祁钰认真回应道:“男子汉生于世间,当创造亘古未有的伟大功业。否则,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区别?”

  “于少保,尽管放心,朕绝不会反悔!”

  两人相视一笑,笑声回荡在奉天殿前广阔的上。

  接着,他们又聊起其他话题。

  朱祁钰与于谦,总是有说不完的话。

  这一次,他们讨论的是被朱祁镇活活坑死的二十万精锐大军!

  “于少保此次前往山外九州,想必会经过土木堡吧?”

  朱祁钰问出了埋藏在心底的问题。

  提到土木堡三个字,气氛顿时变得凝重起来。

  紧跟在不远处的成敬侧过头,小心翼翼地用眼角余光瞄了瞄皇帝的脸色。

  果然,原先还笑容满面的朱祁钰,此刻已经面无表情。

  于谦的神情更加严肃,全然不见先前的轻松。

  “回禀陛下,微臣确实到过土木堡。不仅去了土木堡,还沿大远征的路线,去了沿途的城市。”

  “你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朱祁钰缓缓地问道。

  于谦思索良久,才吐出四个字。

  “人间地狱。”

  两人沉默下来,一左一右,并肩而行,在偌大的皇宫里踱步,心情沉重。

  过了足足上百次呼吸,朱祁钰打破了沉默。

  “于少保,土木堡之变的责任,你我心中都清楚,朕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朕问你,冤死的二十万将士,真的无法得到抚慰吗?那些战死沙场的文武官员,真的无法获得应有的荣耀吗?”

  于谦停下脚步,双眼紧闭。

  片刻后,才给出自己的答复。

  “回禀陛下,微臣的答案一如既往。”

  “败了就是败了,赢了就是赢了。”

  “如果因为失败者死得壮烈,就给予失败者荣耀与奖励,那么成功者又该如何安置?”

  “每逢战事,难道文武官员都会认为,自己即使失败了也无妨,只要表现得英勇即可?”

  于谦的回答堪称犀利。

  换成的朱祁镇,他绝不可能这样直白地回答。

  只有朱祁钰,具备千古明君的潜质,能够容忍逆耳忠言。

  不然,仅凭这几句话,于谦很可能就被皇帝推出去斩首!

  朱祁钰深深叹息了一声。

  他是军人,对那些被坑杀在战场上的勇士有着深切的共鸣。

  如果可能的话,朱祁钰真想为这些勇士。追认他们为烈士,追认他们为勇士。

  作为个人,朱祁钰可以这样做。

  但作为皇帝,他必须以大局为重。

  失败必须严惩,胜利必须嘉奖。

  这是朱祁钰自从穿越以来一直坚持的原则,也是他始终坚守的底线。

  他怎能为了内心的那份同情,破坏这条底线呢?

  今天,皇帝可以为一群壮烈牺牲的勇士树立榜样。

  那明天呢?后天呢?

  一旦防线被突破,后果将不堪设想。

  一旦开了先例,不用太久,特殊政策就会演变为常规制度。

  朱祁钰深知其中的危害,只能叹息,随后说道:“将士们战死沙场,英勇无畏,令人痛心。”

  “他们的家人,必须得到妥善安置,应给予的抚恤,一分也不能少。”

  于谦这次没有再反对。

  皇帝这样做,有助于凝聚人心,且不会有任何负面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利大于弊之举,于谦怎么会反对呢?

  他的反对皆是有理有据,是为了大明的利益,而非为了反对而反对。

  两人继续前行。

  于谦缓缓讲述一路上目睹的惨景。

  战场上尸横遍野,冤魂满天,家家户户挂孝布,街道上哀声四起。

  不知有多少家庭,因朱祁镇的愚昧与顽固而分崩离析。

  战争对一个王朝的影响,开始显现。

  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冰山的主体隐藏在水面之下,不易察觉,但一直发挥着作用。

  朱祁钰缓缓呼出一口气,避开这个话题,转而问道:“于少保,朕打算让杨王返回宣府。”

  “边防重地不能无人镇守,有杨王协助你,接下来推行农庄法也会顺利许多。”

  杨洪至今仍留在京城,这既是他的选择,也是京城文武官员希望他留下的原因。

  为何?

  试想一下,杨洪来时,带了自己的军队。

  京城十几万大军中,很大一部分是杨洪的人。

  他们吃他的粮,喝他的水,用他的资源,只听他一人指挥。

  有这样一支军队存在,杨洪只要留在京城,就能牵制于谦。

  即使于谦想有所行动,也必须先过杨洪这一关。

  朱祁钰不在意这些,他愿意相信于谦,因此更关注杨洪回去的好处,而非弊端。

  于谦心中微微触动,以他的智慧怎会看不出陛下的深意?

  “信任,还是彻底的信任!”

  “无条件,毫无保留的信任!”

  遇到这样的君主,夫复何求?

  敢问历史上,哪位大臣能受到如此信任?

  于谦深吸一口气,认真回答道:“陛下此举,利大于弊。”

  “让杨洪回到宣府,不仅对接下来的农庄法实施有帮助,还能守住关键位置,将外敌挡在国门之外。”

  “陛下,瓦刺此次南下,遭受了重大打击。”

  “朝廷内外的文武大臣都认为,经过这次重创,他们至少几十年内无法恢复。”

  “微臣认为,他们说得对,几十年内,瓦刺确实恢复不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瓦刺不会再次南下。”

  于谦对北方草原的情况非常了解。

  他清楚草原的冬天有多么寒冷。

  吃了这么大亏之后,瓦剌内部更是成了两派势力,几乎到了四分五裂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瓦剌即便还未完全恢复,依然有可能再次大举南下。

  原因很简单,如果不这样做,他们就会陷入绝境!

  只能通过南下侵扰大明,将内部矛盾转化为外部冲突,才能避免崩溃。

  “此外,瓦剌极度贫困,今年的冬天尤其寒冷。”

  “他们想要熬过这个冬天非常困难,如果不掠夺大明,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被饿死或冻死。”

  “所以微臣认为,他们可能会再次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