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刻的文华殿,吵得像一锅粥。
大明最顶层的数十位权贵,全都聚集在此地。只有少数几人低着头一言不发,其余的人或三五成群地议论,或与旁人激烈争执,殿内喧闹不已。
朱钰从侧门进入大殿,直接来到后殿,并没有打算立刻逼迫群臣摊牌,而是想先在后殿听听他们各自的说法。这很重要。
在这件事上,每个人的态度都会毫不掩饰地展现出他们在新帝与旧帝之间的立场。
身穿大红袍的成敬神情低沉,一步步走进正厅,站在一旁,沉默不语。
他的出现,意味着接下来大殿内的讨论,最终都会传到皇帝耳中,也意味着事情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大殿中的众臣,是时候该表明自己的态度了!
一时间,古色古香的大殿内,人声渐渐平息,许多大臣闭上了嘴。在自己表态之前,他们都想先看看最顶层的大佬们会如何选择。
于谦、王直、张輗、张軏、胡濚,这五位是朝廷的中流砥柱,他们五人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基本代表了大明朝廷的整体立场。
只有他们率先表态,其他人方才敢跟着表态。否则一旦大佬们都站一边,偏偏你站在另一边,到时候不仅得罪皇帝,还可能得罪同僚和上司。
自己一条命搭进去也就算了,说不定还得连累家人陪葬,这又何必呢?
在座诸位,谁不是苦读十年才换来今日地位?十年寒窗都熬过来了,也不急于这一时。
忽然,有人咳嗽一声,朗声说道:“老夫认为,陛下所说字字句句都是有理的,没有半句虚言。陛下的功绩,大家有目共睹。”
“此事,陛下做得妥当,我们这些做臣子的,自然应当支持才是。”
众人望去,发现原来是文官之首的王直,率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有人眉头紧锁,站出来质问道:“可是如果这样的话,‘’的帝号,就必须废除才行。”
“那我们又该如何安排呢?”
既然皇帝是靠篡位得来的皇位,那么‘’这个称号当然要废掉,否则岂不是乱了规矩?
朱祁镇虽然无能,但毕竟在位十四年,是正统十四年无可争议的皇帝。
不可能废掉之后就随便丢在一旁,必须妥善安置。
皇帝的地位,他是别想再有了。
但公爵、侯爵之类的爵位,总还是要给一些的。
不然就太难看了!
就这个问题,众人又开始吵闹起来。
有人说道:“朱祁镇品行有问题,一生除了处理人事之外什么也不做,这种人,随便给他个侯爵打发就行了。”
“给多了,简直是在浪费大明的钱粮和空气!”
要知道,大明的侯爵可不是空头衔,而是伴随着实实在在的权力和待遇。
就像王爵一样,每年能拿到五万石的粮食供给,郕王府当初也是这个待遇。不过后来随着朱祁镇登基称帝,这份待遇就一直被削减,各种借口不断减少。
等到朱钰监国之前,原本五万石的粮食配额,现在已经只能拿到三千石了,而这三千石,还得每年都像求爷爷告奶奶一样才能拿到手!
朱祁镇曾经是皇帝,如果给他王爵之位,相应的特权肯定少不了。
尽管这笔开销终究是实打实的。
因此,更多人认为:“大明局势动荡,内忧外患接连不断,天灾人祸层出不穷!”
“现在正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怎么能浪费这么多粮食?”
“如果给了王爵,每年五万石的供奉从哪里来?难道要再重新疏通通惠河运粮,还是说要从军粮里扣出来?”
众人各执一词,争论得非常激烈。
但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到“保留的皇帝位”。
作为一位新登基的皇帝,他掌握着军权,又有金库的支持,还做出了亮眼的成绩,朱钰在威望方面,已经达到了一个的极致!
很多混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老皇帝,在这方面都没他的层次高!
这种威望体现在方方面面,此时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于谦扫视了一圈人群,眼神有些恍惚。
他是坚定支持皇帝的,而他身为兵部尚书,代表的是整个兵部。
金濂是他知交好友,和皇帝关系也不错,这意味着户部也会站在皇帝这边。
剩下的几个主要部门,王直似乎有将权力让给他的意思,此时基本上都是以皇帝为首,以于谦为辅,同样会坚定地站在皇帝这边。
督察院则群龙无首,最有希望成为总宪的人,被皇帝一句话就打了回去,能不能保住原来的职位都还不一定。
御史们连一个能进大殿说话的人都没有,根本无力反抗皇帝。
勋贵集团方面,张輗、张軏两人最近又在搞吞并之事,结果正好被皇帝微服私访抓个正着,现在正头疼不已,天天担惊受怕,连觉都睡不好,根本不敢触皇帝的霉头。
不知不觉间,
当初那个跟在自己身边的年轻天子,竟然已经将整个大明都牢牢掌控在手中。
无论是文官也好,武将、勋贵也罢,都在皇帝的意志下生存,随其意愿而动!
“陛下,真的长大了啊。”于谦突然有种自己孩子长大的感觉。
他笑了笑,向前一步,站了出来。
“朱祁镇毕竟是正统十四年的皇帝,咱们不看僧面看佛面。就算看在陛下的面子上,也应该给他一份体面。”
“这样吧,任命朱祁镇为稽王,一切待遇与王爵同等,各位觉得如何?”
于谦是在问众人,却并不是真正在问众人。
话音刚落,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拼命点头。
他们还能说什么呢?
当然是“于少保说得对!”
接着就是下一个问题了。
一个更重要、更关键的问题!
陈循咳嗽一声,站出来问道:“那太子之位,是否需要更改?”
众位大臣神色凝重,明显感觉到整个大殿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压抑起来。
太子之位到底归谁,这才是这次文华殿廷议最重要的问题!
朱祁镇曾经再怎么辉煌,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是景泰年,是属于景泰帝的时代!
如何处理他的后事,固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引发国家动荡,但也就这样了。
这满朝文武百官,天天处理的,不都是些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国家动荡的大事。
和那些真正会动摇大明根基的事情相比,朱祁镇的爵位一事,根本不值一提。
相比之下,有关太子之位的确定,才是真正的要害大事。
景泰帝能不能长治久安,能不能让文武百官尽心尽力地效忠,大明能不能在几年后重新北伐北方草原,一雪前耻。
这次太子之位的争夺,都会直接地影响,甚至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朱钰低着眉头,静静地盘腿坐在垫子上,倾听正厅传来的声音,好奇哪些人会站在自己这边,哪些人会站在朱祁镇那边。
最先开口说话的,可能是于谦吧,毕竟他是和自己一条心的,这种时候就该站出来为自己说话。
然而还没等于谦开口,就有人抢先一步站了出来。
胡濚本来一副昏昏欲睡的样子,这时忽然睁大了眼睛,向前迈出一步。
“老夫以为,太子之位必须更换。当今陛下,又不是没有子孙后代。既然陛下是陛下,那陛下的孩子,自然就该是太子!”
“无论是情理,还是宗族礼法,这都是最正确的选择!”
“这就是老夫的态度。你们要是想搞事情,那就去搞吧。到时候出了大事情,可别来找老夫。”
胡濚看似态度模糊,其实从一开始,他打的就是谁是皇帝就支持谁的主意。
如今景泰帝已经坐稳了皇位,他这位礼部尚书自然顺势而为,果断站在了皇帝这一边。
这次主动站出来附和,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成为一块敲门砖,表明自己的立场,划清界限,成为皇帝忠诚坚定的支持者之一。
朱钰眉头一挑,冷冷一笑。
“看来这位胡濚胡老大人能在礼部待这么久,果然是有他的道理啊。”
“谁是皇帝,谁坐在皇帝的位置上,他就支持谁,听谁的命令。”
“这样一来,不管是谁当皇帝,无论坐在那个位置上的是谁,都不会动他,反而会重用他。这真是一招明哲保身,也是一招以退为进啊。”
胡濚明确表明了态度之后,张輗站出来代表勋贵集团,也跟着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当今陛下,有千古明君的气度,陛下的儿子,就该是太子!”
“胡大人说得对,既然陛下有儿子,那陛下的儿子就该当太子,如果让别人占了这个位置,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要是那些外邦人看到,还以为我们礼法混乱,继承无人,岂不是要被他们笑话?”
“眼下大明正处于危机之中,内忧外患不断,未来几年里,少不了,少不了战争。”
“越是这个时候,君主的传承这种大事,就越应该尽早、合理地定下来。”
“老夫支持换一个太子!”
张軏跟着自己的亲兄弟,也向前一步,站了出来,义正辞严地说:“俺也一样!”
这样一来,勋贵集团和礼部都明确表态,支持皇帝。
剩下的其他人中,于谦毫无疑问会支持皇帝的一切决定,金濂肯定会支持他的死党好友,等同于支持皇帝的决定。
兵部、户部从一开始就明确表态支持皇帝。
尚未表态的重要部门,只剩下两个。
一个是王直,他代表着吏部,也就是文官集团。
此刻的文华殿,吵得像一锅粥。
大明最顶层的数十位权贵,全都聚集在此地。只有少数几人低着头一言不发,其余的人或三五成群地议论,或与旁人激烈争执,殿内喧闹不已。
朱钰从侧门进入大殿,直接来到后殿,并没有打算立刻逼迫群臣摊牌,而是想先在后殿听听他们各自的说法。这很重要。
在这件事上,每个人的态度都会毫不掩饰地展现出他们在新帝与旧帝之间的立场。
身穿大红袍的成敬神情低沉,一步步走进正厅,站在一旁,沉默不语。
他的出现,意味着接下来大殿内的讨论,最终都会传到皇帝耳中,也意味着事情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大殿中的众臣,是时候该表明自己的态度了!
一时间,古色古香的大殿内,人声渐渐平息,许多大臣闭上了嘴。在自己表态之前,他们都想先看看最顶层的大佬们会如何选择。
于谦、王直、张輗、张軏、胡濚,这五位是朝廷的中流砥柱,他们五人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基本代表了大明朝廷的整体立场。
只有他们率先表态,其他人方才敢跟着表态。否则一旦大佬们都站一边,偏偏你站在另一边,到时候不仅得罪皇帝,还可能得罪同僚和上司。
自己一条命搭进去也就算了,说不定还得连累家人陪葬,这又何必呢?
在座诸位,谁不是苦读十年才换来今日地位?十年寒窗都熬过来了,也不急于这一时。
忽然,有人咳嗽一声,朗声说道:“老夫认为,陛下所说字字句句都是有理的,没有半句虚言。陛下的功绩,大家有目共睹。”
“此事,陛下做得妥当,我们这些做臣子的,自然应当支持才是。”
众人望去,发现原来是文官之首的王直,率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有人眉头紧锁,站出来质问道:“可是如果这样的话,‘’的帝号,就必须废除才行。”
“那我们又该如何安排呢?”
既然皇帝是靠篡位得来的皇位,那么‘’这个称号当然要废掉,否则岂不是乱了规矩?
朱祁镇虽然无能,但毕竟在位十四年,是正统十四年无可争议的皇帝。
不可能废掉之后就随便丢在一旁,必须妥善安置。
皇帝的地位,他是别想再有了。
但公爵、侯爵之类的爵位,总还是要给一些的。
不然就太难看了!
就这个问题,众人又开始吵闹起来。
有人说道:“朱祁镇品行有问题,一生除了处理人事之外什么也不做,这种人,随便给他个侯爵打发就行了。”
“给多了,简直是在浪费大明的钱粮和空气!”
要知道,大明的侯爵可不是空头衔,而是伴随着实实在在的权力和待遇。
就像王爵一样,每年能拿到五万石的粮食供给,郕王府当初也是这个待遇。不过后来随着朱祁镇登基称帝,这份待遇就一直被削减,各种借口不断减少。
等到朱钰监国之前,原本五万石的粮食配额,现在已经只能拿到三千石了,而这三千石,还得每年都像求爷爷告奶奶一样才能拿到手!
朱祁镇曾经是皇帝,如果给他王爵之位,相应的特权肯定少不了。
尽管这笔开销终究是实打实的。
因此,更多人认为:“大明局势动荡,内忧外患接连不断,天灾人祸层出不穷!”
“现在正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怎么能浪费这么多粮食?”
“如果给了王爵,每年五万石的供奉从哪里来?难道要再重新疏通通惠河运粮,还是说要从军粮里扣出来?”
众人各执一词,争论得非常激烈。
但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到“保留的皇帝位”。
作为一位新登基的皇帝,他掌握着军权,又有金库的支持,还做出了亮眼的成绩,朱钰在威望方面,已经达到了一个的极致!
很多混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老皇帝,在这方面都没他的层次高!
这种威望体现在方方面面,此时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于谦扫视了一圈人群,眼神有些恍惚。
他是坚定支持皇帝的,而他身为兵部尚书,代表的是整个兵部。
金濂是他知交好友,和皇帝关系也不错,这意味着户部也会站在皇帝这边。
剩下的几个主要部门,王直似乎有将权力让给他的意思,此时基本上都是以皇帝为首,以于谦为辅,同样会坚定地站在皇帝这边。
督察院则群龙无首,最有希望成为总宪的人,被皇帝一句话就打了回去,能不能保住原来的职位都还不一定。
御史们连一个能进大殿说话的人都没有,根本无力反抗皇帝。
勋贵集团方面,张輗、张軏两人最近又在搞吞并之事,结果正好被皇帝微服私访抓个正着,现在正头疼不已,天天担惊受怕,连觉都睡不好,根本不敢触皇帝的霉头。
不知不觉间,
当初那个跟在自己身边的年轻天子,竟然已经将整个大明都牢牢掌控在手中。
无论是文官也好,武将、勋贵也罢,都在皇帝的意志下生存,随其意愿而动!
“陛下,真的长大了啊。”于谦突然有种自己孩子长大的感觉。
他笑了笑,向前一步,站了出来。
“朱祁镇毕竟是正统十四年的皇帝,咱们不看僧面看佛面。就算看在陛下的面子上,也应该给他一份体面。”
“这样吧,任命朱祁镇为稽王,一切待遇与王爵同等,各位觉得如何?”
于谦是在问众人,却并不是真正在问众人。
话音刚落,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拼命点头。
他们还能说什么呢?
当然是“于少保说得对!”
接着就是下一个问题了。
一个更重要、更关键的问题!
陈循咳嗽一声,站出来问道:“那太子之位,是否需要更改?”
众位大臣神色凝重,明显感觉到整个大殿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压抑起来。
太子之位到底归谁,这才是这次文华殿廷议最重要的问题!
朱祁镇曾经再怎么辉煌,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是景泰年,是属于景泰帝的时代!
如何处理他的后事,固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引发国家动荡,但也就这样了。
这满朝文武百官,天天处理的,不都是些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国家动荡的大事。
和那些真正会动摇大明根基的事情相比,朱祁镇的爵位一事,根本不值一提。
相比之下,有关太子之位的确定,才是真正的要害大事。
景泰帝能不能长治久安,能不能让文武百官尽心尽力地效忠,大明能不能在几年后重新北伐北方草原,一雪前耻。
这次太子之位的争夺,都会直接地影响,甚至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朱钰低着眉头,静静地盘腿坐在垫子上,倾听正厅传来的声音,好奇哪些人会站在自己这边,哪些人会站在朱祁镇那边。
最先开口说话的,可能是于谦吧,毕竟他是和自己一条心的,这种时候就该站出来为自己说话。
然而还没等于谦开口,就有人抢先一步站了出来。
胡濚本来一副昏昏欲睡的样子,这时忽然睁大了眼睛,向前迈出一步。
“老夫以为,太子之位必须更换。当今陛下,又不是没有子孙后代。既然陛下是陛下,那陛下的孩子,自然就该是太子!”
“无论是情理,还是宗族礼法,这都是最正确的选择!”
“这就是老夫的态度。你们要是想搞事情,那就去搞吧。到时候出了大事情,可别来找老夫。”
胡濚看似态度模糊,其实从一开始,他打的就是谁是皇帝就支持谁的主意。
如今景泰帝已经坐稳了皇位,他这位礼部尚书自然顺势而为,果断站在了皇帝这一边。
这次主动站出来附和,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成为一块敲门砖,表明自己的立场,划清界限,成为皇帝忠诚坚定的支持者之一。
朱钰眉头一挑,冷冷一笑。
“看来这位胡濚胡老大人能在礼部待这么久,果然是有他的道理啊。”
“谁是皇帝,谁坐在皇帝的位置上,他就支持谁,听谁的命令。”
“这样一来,不管是谁当皇帝,无论坐在那个位置上的是谁,都不会动他,反而会重用他。这真是一招明哲保身,也是一招以退为进啊。”
胡濚明确表明了态度之后,张輗站出来代表勋贵集团,也跟着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当今陛下,有千古明君的气度,陛下的儿子,就该是太子!”
“胡大人说得对,既然陛下有儿子,那陛下的儿子就该当太子,如果让别人占了这个位置,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要是那些外邦人看到,还以为我们礼法混乱,继承无人,岂不是要被他们笑话?”
“眼下大明正处于危机之中,内忧外患不断,未来几年里,少不了,少不了战争。”
“越是这个时候,君主的传承这种大事,就越应该尽早、合理地定下来。”
“老夫支持换一个太子!”
张軏跟着自己的亲兄弟,也向前一步,站了出来,义正辞严地说:“俺也一样!”
这样一来,勋贵集团和礼部都明确表态,支持皇帝。
剩下的其他人中,于谦毫无疑问会支持皇帝的一切决定,金濂肯定会支持他的死党好友,等同于支持皇帝的决定。
兵部、户部从一开始就明确表态支持皇帝。
尚未表态的重要部门,只剩下两个。
一个是王直,他代表着吏部,也就是文官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