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先想要攻打这两个地方,便让它们充当先锋,喜宁本来就不得人心,到时候势必成为重点盯防的目标,哪还有命在?
但此时此刻,这种情景之下,喜宁偷偷抬头,瞥了眼也先看自己的眼神,心里顿时一阵苦涩。
他还有拒绝的余地吗?
现在答应下来,双方还能维持最基本的体面。
如果他不答应,找理由推脱,也先恐怕会直接把刀架在他脖子上,让他选择是现在死还是之后在战场上死。
也先并不蠢。
之所以喜宁能一次次说服他,主要还是因为也先自己内心早就有了这些想法。
喜宁说的这一番话,本质上是在唤醒这些念头,点燃也先原本就潜藏的野心!
没有这些,也先作为瓦剌国师,曾经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能混到这个位置的人,怎么可能愚蠢?怎么可能被轻易蛊惑?
“能为国师效劳,是微臣的荣耀。”喜宁只能强忍泪水,一脸悲戚地恭敬俯身,接下了这件要命的任务。
两人又商量了几句,也先便挥手让喜宁下去等待消息。
此事重大,他需要先找心腹详细商议,制定一份计划,再通知喜宁具体该怎么做。
喜宁带着哭丧的脸推开帘子,就此离开了。
帘子落下,在一个隐蔽的角落里,袁彬的眼睛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听到了不得了的事情啊。”
“没想到也先竟然这么疯狂,吃了这么大的亏,还打算明年春天南下劫掠,甚至进攻军事重镇。”
“不知该说他是狂妄自大,还是走投无路,只能最后疯狂一把。”
搓了搓手,袁彬小心翼翼地避开附近的巡逻队,打算比喜宁早一步回到朱祁镇帐篷附近。
突然得知这么重要的情报,他必须先隐藏自己,然后赶紧将消息传递出去。
还好,收买瓦剌人并不是什么难事。
一点煤炭,一件明朝的小玩意儿,就能让他们如痴如醉,甘愿卖命。
在边关骑兵不计代价的渗透下,最近瓦剌大营中,属于大明的内应越来越多了。
通过他们,袁彬可以轻松地将消息传递出去。
这件事最难的地方,就是保证消息传递的同时,不暴露自己。
当天夜晚,雪花纷飞,寒风凛冽。
朱祁镇帐篷附近的巡逻兵,忽然看到不远处地上插着一根火把。
在火把旁边,是一封信件。
巡逻兵们面面相觑,走上前去,先捡起那封信,看到上面的标记后,瞳孔一缩,左右看了看,赶紧把火把也拔了起来。
整个小队的巡逻兵都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根本没打算把这件事上报。
完成完日常的巡逻后,带队的小头目随便找了个借口,悄悄离开了营地。
按照事先约定的联络方式,他将这份情报传递了出去。
他将会得到丰厚的报酬。
木炭、上等的棉花、各种取暖的小物件、美味的食物、金银珠宝……
这些东西会帮他熬过这个冬天。
也会帮他的家人挺过这个难熬的寒冬。
草原实在是太穷了。
为了这些物资,为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巡逻兵宁愿出卖瓦剌。
第二天,负责接头的边关骑兵来到附近检查,发现了情报,不敢耽搁。
立刻返回,将情报层层上报,最终在几天内送到了皇帝面前。
朱钰打开一看,双眼顿时亮了起来。
“好!好啊!”
“成敬!”
穿红袍的大太监恭敬地走上前,俯身道:“陛下。”
“传下去,新年休假立即结束。”
“明天就要召开早朝,让文武百官好好准备一下。”
“朕现在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明年开春之时,瓦剌必将大举南下!”
成敬精神一振,作为皇帝身边的人,他怎么会不知道皇帝的心思?
这下子,陛下拿到了敌军动向的确切证据,恐怕又要掀起一场大动作了。
看着朱钰兴奋的样子,成敬犹豫了一下,低声说道:“陛下,礼部前段时间已经开始筹备选秀,近日已经画好了秀女图。”
“按时间算,这两天应该就会送到府上了。”
“微臣听说,这位叫唐云燕。”
朱钰眉头一挑,好奇地问:“怎么突然说起这事?”
成敬咬了咬牙,压低声音道:“这位唐云燕,就是那天在东城教坊司唱《帝姬怨》的那个女子。”
“她身材窈窕,肤白貌美,柳叶眉、丹凤眼,气质也十分不俗。”
“看她的容貌举止,堪称大家闺秀;看她的过往事迹,也算得上贤良淑德。”
朱钰恍然大悟,原来成敬之所以突然提起选秀的事,是等着自己呢。
看来下面的文武百官给的压力不小。
否则,成敬又不是不懂自己的心思,不至于这么着急。
朱钰想了想,自己身为皇帝,只有一个儿子,确实不够。
这不仅是家事,更是关系到国家社稷的大事。
没有足够的子嗣,皇室传承就不稳固,皇位继承不稳定,下面自然人心不稳,无法安心效忠皇帝。
长此以往,迟早要出问题。
但生孩子这事儿,又确实急不得。
他只有一个儿子,并不是因为皇后或王妃身体有病,而是作为一位明君,他必须将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到国事之中。
每个人每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一个地方花的时间多了,其他地方的时间自然就少了。
尤其是最近大明内忧外患不断,朱钰需要处理的事情也更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实在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去为人类的未来而努力。
没有奋斗,就没有成果,皇后的肚子一直没动静,也就情有可原了。
朱钰叹了口气,摇摇头说道:“成敬,你的心思朕知道,朕也明白。作为皇帝,就应该多子多孙,否则人心不稳。”
“但最近正是多事之秋,大明内忧外患不断,福建的战事还未平息,瓦剌又将大举南下。”
“这样的局面,朕又哪里有心思去想那些风月之事?”
“这件事,顺其自然就好。”
成敬恭敬地俯首道:“谨遵陛下之命。”
这件事就此作罢。
太监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作为皇帝身边的太监,绝不能自作聪明,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既然皇帝已经表态,希望顺其自然,不要强求,那太监就必须收敛心思,不要再做多余的事。否则,无论是上面还是成敬,今天都有的忙了。
此时,收到前线的绝密情报,皇帝要立即终止休沐,提前召开早朝。像这样重大的事情,必须通知每一位在朝的文武大臣。
那些地位不高、不起眼的小角色,被排除在核心之外,成敬可以不重视他们,随便派几个有点地位的太监去通知就可以了。
但对于真正的文武重臣,成敬就必须亲自前去通知,否则就是不尊重,不仅容易得罪人,还可能被人抓住把柄。
朱钰非常重视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关系,甚至开创先河,在过年期间给每位大臣都送上了亲笔贺信。
作为皇帝身边的大太监,成敬怎么能在这方面掉链子?皇帝表现出一分热情,他就必须表现出十分的热情!
没过多久,随着许多太监四处奔走,瓦剌即将大举南下的消息,不知从何处泄露出去,很快便传得满城风雨。
街头巷尾,来来往往的人群,脸上都多了一份愁容。
瓦剌上次大举南下,给京城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直到今天,大街小巷中仍残留着纸钱焚烧的味道。
这次,瓦剌故伎重施,谁知道又要死多少人?
许多勋贵、富商和士绅,默默变卖家产,打算在来年开春之前,逃往南方。
瓦剌这一次又一次地折腾,他们实在受不了了。
与其继续受苦,不如长痛不如短痛,干脆承受一点损失,低价卖掉一些带不走的固定资产,赶紧跑路吧。
有这种想法的人,还真不少。
好在朝廷的文武百官,在经历了先前的一次大胜之后,对如今的大明,多了一些信心。
终究没有再像之前那样,出现文武官员和百姓争抢马车、牛车、船只,把家眷送往南方的乱象。
但民间的情况,依旧严峻。
许多诗社和书社又开始跳出来捣乱,大肆传播议和言论,性质极其恶劣,背后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瓦剌和别有用心之人的影子。
好在锦衣卫已经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清剿,那些最不要脸、最恶劣的一批人,如今不是已经被砍了头,就是在牢里蹲着,这辈子恐怕也出不来了。
剩下的那些人,虽然依旧心怀恶意,却不再像以前那么极端,开始鼓吹割地赔款。现在他们宣传的重点,就放在后两个字上,对前两个字则闭口不谈。
原因很简单。
鼓吹赔款,还在皇帝能容忍的范围内,锦衣卫也能按捺住。
但要是鼓吹割地,那就彻底惹怒了皇帝,锦衣卫立刻就会找上门来,抄家灭门!
正因为有了太多的前车之鉴,这些人现在也算是学乖了。
他们知道在皇帝的底线附近反复试探,不敢越雷池一步。
朱钰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过于高压的舆论管控,容易让民间的声音传不到上面,对他来说弊大于利。
稍微放松一点,确实会让一些小丑抓住机会乱跳,但从整体来看,还是利大于弊的。
第二天清晨,
朱钰骑着高头大马,一路来到奉天殿。
文武百官来的基本上都到了,此刻聚集在奉天殿外,低声交谈着。
所有人都清楚,今天最重要的议题只有一个——瓦剌即将再次大规模南下。
对于这件事,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的争论,充满了火药味。
朱钰对着于谦笑了笑,点点头,随后第一个走进了奉天殿。
等到钟声响起,文武百官才按照身份高低、地位尊卑依次进入奉天殿,井然有序地站好队列。
穿着龙袍的皇帝终于出现在众人面前,身姿挺拔,英气逼人。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也先想要攻打这两个地方,便让它们充当先锋,喜宁本来就不得人心,到时候势必成为重点盯防的目标,哪还有命在?
但此时此刻,这种情景之下,喜宁偷偷抬头,瞥了眼也先看自己的眼神,心里顿时一阵苦涩。
他还有拒绝的余地吗?
现在答应下来,双方还能维持最基本的体面。
如果他不答应,找理由推脱,也先恐怕会直接把刀架在他脖子上,让他选择是现在死还是之后在战场上死。
也先并不蠢。
之所以喜宁能一次次说服他,主要还是因为也先自己内心早就有了这些想法。
喜宁说的这一番话,本质上是在唤醒这些念头,点燃也先原本就潜藏的野心!
没有这些,也先作为瓦剌国师,曾经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能混到这个位置的人,怎么可能愚蠢?怎么可能被轻易蛊惑?
“能为国师效劳,是微臣的荣耀。”喜宁只能强忍泪水,一脸悲戚地恭敬俯身,接下了这件要命的任务。
两人又商量了几句,也先便挥手让喜宁下去等待消息。
此事重大,他需要先找心腹详细商议,制定一份计划,再通知喜宁具体该怎么做。
喜宁带着哭丧的脸推开帘子,就此离开了。
帘子落下,在一个隐蔽的角落里,袁彬的眼睛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听到了不得了的事情啊。”
“没想到也先竟然这么疯狂,吃了这么大的亏,还打算明年春天南下劫掠,甚至进攻军事重镇。”
“不知该说他是狂妄自大,还是走投无路,只能最后疯狂一把。”
搓了搓手,袁彬小心翼翼地避开附近的巡逻队,打算比喜宁早一步回到朱祁镇帐篷附近。
突然得知这么重要的情报,他必须先隐藏自己,然后赶紧将消息传递出去。
还好,收买瓦剌人并不是什么难事。
一点煤炭,一件明朝的小玩意儿,就能让他们如痴如醉,甘愿卖命。
在边关骑兵不计代价的渗透下,最近瓦剌大营中,属于大明的内应越来越多了。
通过他们,袁彬可以轻松地将消息传递出去。
这件事最难的地方,就是保证消息传递的同时,不暴露自己。
当天夜晚,雪花纷飞,寒风凛冽。
朱祁镇帐篷附近的巡逻兵,忽然看到不远处地上插着一根火把。
在火把旁边,是一封信件。
巡逻兵们面面相觑,走上前去,先捡起那封信,看到上面的标记后,瞳孔一缩,左右看了看,赶紧把火把也拔了起来。
整个小队的巡逻兵都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根本没打算把这件事上报。
完成完日常的巡逻后,带队的小头目随便找了个借口,悄悄离开了营地。
按照事先约定的联络方式,他将这份情报传递了出去。
他将会得到丰厚的报酬。
木炭、上等的棉花、各种取暖的小物件、美味的食物、金银珠宝……
这些东西会帮他熬过这个冬天。
也会帮他的家人挺过这个难熬的寒冬。
草原实在是太穷了。
为了这些物资,为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巡逻兵宁愿出卖瓦剌。
第二天,负责接头的边关骑兵来到附近检查,发现了情报,不敢耽搁。
立刻返回,将情报层层上报,最终在几天内送到了皇帝面前。
朱钰打开一看,双眼顿时亮了起来。
“好!好啊!”
“成敬!”
穿红袍的大太监恭敬地走上前,俯身道:“陛下。”
“传下去,新年休假立即结束。”
“明天就要召开早朝,让文武百官好好准备一下。”
“朕现在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明年开春之时,瓦剌必将大举南下!”
成敬精神一振,作为皇帝身边的人,他怎么会不知道皇帝的心思?
这下子,陛下拿到了敌军动向的确切证据,恐怕又要掀起一场大动作了。
看着朱钰兴奋的样子,成敬犹豫了一下,低声说道:“陛下,礼部前段时间已经开始筹备选秀,近日已经画好了秀女图。”
“按时间算,这两天应该就会送到府上了。”
“微臣听说,这位叫唐云燕。”
朱钰眉头一挑,好奇地问:“怎么突然说起这事?”
成敬咬了咬牙,压低声音道:“这位唐云燕,就是那天在东城教坊司唱《帝姬怨》的那个女子。”
“她身材窈窕,肤白貌美,柳叶眉、丹凤眼,气质也十分不俗。”
“看她的容貌举止,堪称大家闺秀;看她的过往事迹,也算得上贤良淑德。”
朱钰恍然大悟,原来成敬之所以突然提起选秀的事,是等着自己呢。
看来下面的文武百官给的压力不小。
否则,成敬又不是不懂自己的心思,不至于这么着急。
朱钰想了想,自己身为皇帝,只有一个儿子,确实不够。
这不仅是家事,更是关系到国家社稷的大事。
没有足够的子嗣,皇室传承就不稳固,皇位继承不稳定,下面自然人心不稳,无法安心效忠皇帝。
长此以往,迟早要出问题。
但生孩子这事儿,又确实急不得。
他只有一个儿子,并不是因为皇后或王妃身体有病,而是作为一位明君,他必须将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到国事之中。
每个人每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一个地方花的时间多了,其他地方的时间自然就少了。
尤其是最近大明内忧外患不断,朱钰需要处理的事情也更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实在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去为人类的未来而努力。
没有奋斗,就没有成果,皇后的肚子一直没动静,也就情有可原了。
朱钰叹了口气,摇摇头说道:“成敬,你的心思朕知道,朕也明白。作为皇帝,就应该多子多孙,否则人心不稳。”
“但最近正是多事之秋,大明内忧外患不断,福建的战事还未平息,瓦剌又将大举南下。”
“这样的局面,朕又哪里有心思去想那些风月之事?”
“这件事,顺其自然就好。”
成敬恭敬地俯首道:“谨遵陛下之命。”
这件事就此作罢。
太监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作为皇帝身边的太监,绝不能自作聪明,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既然皇帝已经表态,希望顺其自然,不要强求,那太监就必须收敛心思,不要再做多余的事。否则,无论是上面还是成敬,今天都有的忙了。
此时,收到前线的绝密情报,皇帝要立即终止休沐,提前召开早朝。像这样重大的事情,必须通知每一位在朝的文武大臣。
那些地位不高、不起眼的小角色,被排除在核心之外,成敬可以不重视他们,随便派几个有点地位的太监去通知就可以了。
但对于真正的文武重臣,成敬就必须亲自前去通知,否则就是不尊重,不仅容易得罪人,还可能被人抓住把柄。
朱钰非常重视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关系,甚至开创先河,在过年期间给每位大臣都送上了亲笔贺信。
作为皇帝身边的大太监,成敬怎么能在这方面掉链子?皇帝表现出一分热情,他就必须表现出十分的热情!
没过多久,随着许多太监四处奔走,瓦剌即将大举南下的消息,不知从何处泄露出去,很快便传得满城风雨。
街头巷尾,来来往往的人群,脸上都多了一份愁容。
瓦剌上次大举南下,给京城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直到今天,大街小巷中仍残留着纸钱焚烧的味道。
这次,瓦剌故伎重施,谁知道又要死多少人?
许多勋贵、富商和士绅,默默变卖家产,打算在来年开春之前,逃往南方。
瓦剌这一次又一次地折腾,他们实在受不了了。
与其继续受苦,不如长痛不如短痛,干脆承受一点损失,低价卖掉一些带不走的固定资产,赶紧跑路吧。
有这种想法的人,还真不少。
好在朝廷的文武百官,在经历了先前的一次大胜之后,对如今的大明,多了一些信心。
终究没有再像之前那样,出现文武官员和百姓争抢马车、牛车、船只,把家眷送往南方的乱象。
但民间的情况,依旧严峻。
许多诗社和书社又开始跳出来捣乱,大肆传播议和言论,性质极其恶劣,背后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瓦剌和别有用心之人的影子。
好在锦衣卫已经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清剿,那些最不要脸、最恶劣的一批人,如今不是已经被砍了头,就是在牢里蹲着,这辈子恐怕也出不来了。
剩下的那些人,虽然依旧心怀恶意,却不再像以前那么极端,开始鼓吹割地赔款。现在他们宣传的重点,就放在后两个字上,对前两个字则闭口不谈。
原因很简单。
鼓吹赔款,还在皇帝能容忍的范围内,锦衣卫也能按捺住。
但要是鼓吹割地,那就彻底惹怒了皇帝,锦衣卫立刻就会找上门来,抄家灭门!
正因为有了太多的前车之鉴,这些人现在也算是学乖了。
他们知道在皇帝的底线附近反复试探,不敢越雷池一步。
朱钰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过于高压的舆论管控,容易让民间的声音传不到上面,对他来说弊大于利。
稍微放松一点,确实会让一些小丑抓住机会乱跳,但从整体来看,还是利大于弊的。
第二天清晨,
朱钰骑着高头大马,一路来到奉天殿。
文武百官来的基本上都到了,此刻聚集在奉天殿外,低声交谈着。
所有人都清楚,今天最重要的议题只有一个——瓦剌即将再次大规模南下。
对于这件事,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的争论,充满了火药味。
朱钰对着于谦笑了笑,点点头,随后第一个走进了奉天殿。
等到钟声响起,文武百官才按照身份高低、地位尊卑依次进入奉天殿,井然有序地站好队列。
穿着龙袍的皇帝终于出现在众人面前,身姿挺拔,英气逼人。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