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第八百二十九章不客观

小说: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作者:凉三 更新时间:2025-07-16 19:13:16 源网站:2k小说网
  ();

  “看看这些家伙,身为国家栋梁,端着国家的碗,却做着违反国家律法的事,一个个面不改色,心安理得。”

  “像这种风气,居然能蔓延开来,居然还能成为常态!”

  “我大明能有今天,可真是半点都不冤。”

  朱钰摇摇头,语气坚定地说:“妾,可以带进官舍,但只能带一个!若是情况特殊,最多也只能带两三个!”

  “更多的,统统不允许带进去,一旦查到这种情况,一定严惩不贷!”

  成敬浑身一抖,皇上的意思是要从根源上堵住这些人违法乱纪的漏洞啊。

  到时候,官员们都住进官舍,平日出入都受到锦衣卫的监控,不管是出去还是进来都不方便。

  妾室带不进官舍,就得花大价钱养着,能花得起这笔钱、愿意花这笔钱的官员本来就不多,最后只能把妾室休掉。

  皇上这一招,是真的狠啊。

  怕是又要闹出不少乱子来!

  好在皇帝手里握着枪杆子,就算再乱也不怕,有兵就有底气!

  京城二十万大军,就是皇帝的脊梁骨!

  成敬把皇帝的回答记在心里,打算等会儿有空了,就把它记在备忘录里。

  这本备忘录真是个好东西,自从前段时间他学着皇帝的样子,也给自己弄了一本,重要的事情再也没忘记过。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话确实有道理。

  成敬小声嘟囔着,把今天最后一件事说了出来。

  “陛下,微臣今天遇到了于少保。”

  “于少保应该是要去推行农庄法,正在出城的路上,正好碰上了微臣。”

  “他听说了官舍的事情后,觉得不错,打算自己也住进官舍,希望陛下能给他安排一间房。”

  “陛下,您看这事该如何处理?”

  朱钰眉头一挑,对这件事并不意外。

  以于谦的性格,得知此事后想要一同住进去,才是正常反应。

  对于这件事,朱钰心里早有定论。

  “于少保如今位高权重,朕相信他没有结党营私的心思,也一直保持独来独往。”

  “但有些事情,不是靠个人意愿就能改变的。于少保想保持自身清白,别人却未必愿意让他如此。”

  “他现在住在朕赐予的宅子里,处处都有护卫,才能免受干扰。”

  “可要是住进了官舍,到处都是外人,情况自然就不同了。”

  朱钰摇摇头,继续说道:“各种歪门邪道、无端是非都会冒出来。”

  “于少保恐怕根本没法安心做事。”

  “更糟糕的是,就算于少保本身没有结党营私的念头,其他人也会逼着他站队。”

  这种事情并非没有发生的可能。

  于谦的人格魅力,有目共睹!

  在整个大明,都是顶尖的存在。

  就连金濂这种从小锦衣玉食、官居尚书的大佬,都被于谦折服,把他当作人生知己。

  更别说其他人了。

  要知道,早在之前,还有一个工部尚书石璞,也是于谦的狂热粉丝。

  他把于谦视为偶像,甚至不惜放弃工部尚书的职位,也要去给于谦当助手。

  这还是在京城保卫战之前。

  守卫战之后,于谦的名声和影响力更是达到了顶峰!

  那些疯狂崇拜他的粉丝,数量也达到了巅峰。

  其中有不少人已经在朝廷为官,也有不少人留在京城。

  这些人以后都要住进官舍里,如果于谦也跑去和他们同住……

  用脚趾头想想就知道,肯定要出大事。

  朱钰几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于谦的请求。

  “于少保不适合住在官舍里,反而是住在朕赐给他的宅子里,他才能安心做事。”

  成敬小心翼翼地抬起头,看了眼皇帝的脸色。

  从他的角度看,看不出任何不悦的神色,皇帝似乎对於谦并没有不满。

  成敬松了口气。

  要说当今大明,哪两个人最重要,所有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出两个名字:一个是当今圣上,另一个就是于谦!

  如果这两个人之间出现矛盾,产生裂痕……后果将不堪设想。

  整个大明,恐怕都会乱成一锅粥。

  现在,陛下与于谦之间的关系依旧亲密无间,密不可分。

  这真是再好不过了。

  经历过战乱的成敬,实在不想再尝一次大规模内斗的滋味。

  随着最后一项国事处理完毕,成敬带着皇帝的旨意,走出了书房。

  他先从怀里掏出备忘录,把重要的信息一一记下,然后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行程。

  没过多久,一切便有条不紊地展开,皇帝的命令也顺利传达了下去。

  当天下午,京营二十万大军闻讯而动。

  他们放下了刀枪棍棒,放下了,放下了大炮。

  拿起了锄头,拿起了铲子,带着各种大小拖车,在户部和工部的联合指挥下出发,前往修路。

  对于这项任务,京营二十万将士心里多少有些不满,这也很正常。

  他们为什么要当兵?

  保家卫国,是其中一个原因,但绝不是最重要的那个。

  为大明卖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升官发财,这才是根本。

  现在,他们已经混进了京营,却还要去铺桥修路?

  士兵们和们,难免心中不平衡。

  不过很快,看在白花花银子的面子上,大家心中的怨气转眼就烟消云散了。

  和谁过不去,也不能和钱过不去。

  陛下竟然愿意拿出这么多银子来办这件事,他们又怎么敢怠慢?

  朱钰站在城门楼上,看着京营二十万大军排成一条长线,延伸到视线尽头,眼神不禁有些恍惚。

  “总觉得这一幕,好像在哪里见过。”

  不是今生,而是前世。

  具体在哪见过,朱钰已经记不太清楚了。

  但这并不妨碍他心中涌起一股热血,浑身泛起一阵莫名的温热。

  “希望你们回来时,已经变成一支配合默契的精锐之师。”朱钰在心里由衷地祝福道。

  他知道这很难实现,但也还是抱有一丝期待。

  当天深夜,骑兵快马加鞭,一路疾行将近一天,终于抵达了宣府。

  得知是皇帝的使者到来,杨洪亲自出城迎接,眼中既有期待,也有忐忑。

  骑兵没有耽搁,当众宣读了皇帝的诏令。

  得知自己得到了皇帝的全力支持,杨洪又喜又悲!

  喜的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皇帝对他的信任显然非同一般,至少现在,他不用担心被卸磨杀驴,还能争取到许多来自皇帝的支持。

  这对接下来的战事,以及山外九州农庄法的推广,都是个好消息。

  至于悲,是因为皇帝对夜不收的待遇太过优厚。

  “给予如此丰厚的待遇,恐怕军中稍有本事的人,都想争一个夜不收的名额。”

  “这样一来,加入夜不收的人,不都成了为了利益而来的人了吗?”

  “把夜不收这种差事,交给他们这样的人来做,恐怕会出问题啊。”

  显然,对于皇帝的安排,杨洪内心并不满意。

  至少在他看来,还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没必要如此简单粗暴地给予丰厚赏赐。

  站在同一个理想之下,同僚之间的理念差距,可以大到你死我活的程度。

  明明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却非要分出一个生死,一个胜负。

  朱钰和杨洪之间思想上的差异,并不算太大,但要说完全没有,那也是不客观的。

  在朱钰这位未来人的角度来看,一分钱一分货,一分付出一分收获。既然夜不收很重要,他们也确实劳苦功高,那么该给的钱,一分都不能少。

  该有的待遇,也必须有。

  这又有什么错呢?

  但在杨洪看来,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夜不收,是绝不能有丰厚待遇的。也许可以用一些比较隐晦的方式,给每一个夜不收的家人提供一些福利,但最好不要直接给他们本人发太多钱、太多好处。

  原因很简单。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如果夜不收的待遇太好,就会吸引大量混杂的人进来,其中可能有人才,也可能有关系户,这会导致夜不收的成分变得极其复杂。

  很多人之所以成为夜不收,目的也会变得不再纯粹,从保家卫国,变成升官发财。

  这两者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尤其是在夜不收需要常年面对外敌的情况下,队伍的纯净度不够,很可能会滋生内外勾结、吃里扒外的事情。

  相比之下,不直接给参与夜不收的人福利,而只是给他们的家属一些优待,反而要好很多。

  好日子人人都想抢,坏日子人人都想躲。

  如果夜不收既不能升官发财,又要天天面对死亡的威胁,还要时不时跑到冰天雪地里冒险,那些唯利是图的人自然会避而远之。

  剩下的,就是真正愿意为国效力的人。

  他们战斗是为了保家卫国,而不是为了金钱,不是为了权力。

  这种区别,有时看起来微不足道,有时却至关重要。

  杨洪手中握着皇帝的御旨,犹豫了很久很久。

  他想提醒皇帝,却又觉得不该由自己来开口。

  身为一名武将,而且是顶尖的武将,他时时刻刻都处在风口浪尖上,有许多忌讳,必须处处小心。

  反复思量之后,杨洪最终决定亲自写一封密信,交给自己的亲信手下,让他送去给皇帝,一定要亲手交到皇帝手中。

  整个过程,绝对不能让其他人插手。

  否则,哪怕是一封用火漆封好的信,以大明能工巧匠的手法,也能轻易打开,然后再完好无损地复原,连一点痕迹都不会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