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工堂之外,最后一个堂口最为特殊。

  朱钰亲自将其命名为正法堂,是进入军校的锦衣卫们即将接受教育的地方。

  正法堂的主要作用是向锦衣卫们普及大明律法、军规军纪、大明条例,给他们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使他们成为拥有先进思想和知识的精英。

  这些经过培养的精英,将成为皇帝手中的一把利刃,被用来掌控各地军队。

  不仅是京营,以后凡是大明的军队,都会有他们的身影。

  朱钰将这些对自身忠心耿耿、能力出众、思想先进的士兵称为“宣义兵”。

  宣义兵的作用很多,不仅能替皇帝监视军队、协助皇帝掌控军队,还能起到遏制贪腐的作用。

  以前承担这个任务的是镇守太监,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太监反而成了军队**的根源。

  大明境内大大小小的军队中,那些滥用私刑、体罚士兵、把士兵当家奴使唤、为自己挖矿搬砖、耕田种地的将领,层出不穷。

  克扣军饷、吃空饷的事情,更是屡禁不止。

  要说镇守太监在这一切背后,没有半点责任,肯定是不客观的。

  等到这一批宣义兵培养成熟,朱钰就会着手削减镇守太监的权力。

  文官做文官的事,武将做武将的事,内臣只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就行了。

  他们最好是皇帝的耳目,而不是皇帝的手脚。

  朱钰又不是残废,不需要太监来当自己的手脚,替自己走路、替自己做事。

  就连该从哪里入手,一点点把军队变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朱钰都想清楚了。

  那便是条例!

  大明条例,算是一种很特殊的法律。

  它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就连军中也有军队条例。

  这所谓的条例,本质上是皇帝的意志。

  每一代皇帝,都会制定属于自己的条例,以此来弥补大明律法的缺陷,以此来更好地贯彻自身的意志。

  每一代皇帝,在登基时都会废除前代皇帝的条例,好的继承下来,坏的则摒弃掉。

  正是这样一次次的迭代,几十上百年过去,大明律法依旧保持着活力,而没有变成一潭死水。

  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制度。

  可惜到了后世,蛮清入关,并没有好好地继承下来。

  蛮清搞不明白条例到底该怎么玩。

  于是每一代皇帝,在编撰条例的时候都不会去废除上一任皇帝的条例。

  等到蛮清末年,蛮清的条例之法,总数能达到将近两千条之多,上下互相矛盾之处数不胜数。

  直接导致了蛮清律法崩溃,官员无法可依,只能按照个人意愿执法,整个王朝沦为人治。

  朱钰作为大明新帝,遵照旧例,同样废除了上一任皇帝的条例,并制定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条例法。

  从这方面入手,便能够合法合理地削弱镇守太监过高的权力。然后把宣义兵安排进各地军队之中。

  这种事,牵涉到不知多少人的利益,真正推行下去,肯定会遇到不少阻力。

  好在朱钰身为皇帝,牢牢掌握着军权,有了枪杆子,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镇守太监敢搞事?好啊,正好直接拉去砍头,后续处理都免了。

  还能顺便抄个家,得到的收益一半上交国库,一半归入皇室内帑,朝廷和皇室都能赚到钱,简直是双赢啊!

  朱钰一想到这些,脸上就不由自主地露出一丝笑容。

  抄家灭族,确实很残酷,动不动就要牵连几十上百条人命。

  但这种手段来钱实在太快了。

  快得让人上瘾。

  就算不太愿意承认,朱钰还是不得不承认,自己对抄家灭族,确实有点上瘾了。

  动辄几十上百万两白银的收入,实在是让皇帝把持不住啊!

  旁边的于谦看到皇帝的表情,有些摸不着头脑。

  “陛下这是想到了什么高兴的事吗?”

  “怎么突然就笑得这么开心?”

  他目光扫过四周,要说心里不激动、不兴奋,那是在骗自己。

  陛下搞出来的这个军校,实在是太好了!

  “演武堂、神工堂,能有效弥补大明军队缺乏中低层人才的缺陷。”

  “长此以往,军中人人皆是豪杰,随便一个小队长、大队长拉出来,都是能识字、能打仗、能修桥铺路的好手。”

  “我大明军队何愁不兴?”

  “就是这正法堂,看着有些奇怪,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宣义兵这种东西的存在,在未来,肯定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放在大明,还真是千百年来的独一份,新潮到让人移不开目光。

  于谦越是琢磨里面藏着的门道,越是觉得心惊肉跳。

  陛下这一手要是落实了,整个大明的游戏规则都得为之改变。

  从长远来看,这必然是一件好事。

  宣义兵的存在,能有效抑制军队内的不正之风。

  但从短期来看,宣义兵的存在到底是好是坏,还真有点说不准。

  毕竟宣义兵加入军队,等同于是皇帝在收拢兵权,把军权重新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种掌控的程度,肯定要比以往更深,并且是更深很多!

  京营还好,由他于谦配合,应该不至于搞出什么大乱子,宣义兵能够比较顺利地发挥作用。

  其他地方呢?

  就算是偏向于皇帝的杨洪,面对皇帝要把军权拿走的行为,他真的会一点抵触都没有地把权力交出来吗?

  永远不要考验人性。

  人性也永远经不起考验。

  于谦一时又悲又喜,忧心忡忡。

  与此同时,京营二十万大军,已经开始有条不紊地修桥铺路。

  这不是在新开辟一条路,而是在原有的道路上进行修缮,工程量不是一个等级的。

  相比之下,后者要轻松得多。在二十万人的共同努力下,用不了几天时间,道路就能修好。

  只是这个过程,并不算一帆风顺。

  修路的第一天,军队里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是各支队伍之间配合不够默契,容易出乱子,然后互相推卸责任,引发矛盾。

  好在这些都是一些小问题,小麻烦。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逐一得到了解决。到了后来,士兵们的配合明显变得默契了许多,朱钰让军队修路的目的,也算是达到了。

  于谦最终还是没能忍住。

  他把自己对宣义兵在初期可能会带来的种种问题一一说了出来,向皇帝请教。

  朱钰眉头微挑,笑着回答:

  “于少保误会了。”

  “朕并不是想借此来夺取军权。”

  “宣义兵的存在,主要是为了确保军规军纪能够真正落实,不再像以前那样,军规军纪能不能执行,全看主将的性格。”

  “平时除非是特别重大的事情,否则宣义兵绝不会插手军队的日常运作。”

  “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由军将自己处理、自己决定。”

  旁边的石亨听到这话,羞愧地低下了头。

  这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居然脸上泛起了一丝红晕。

  他觉得自己是在被皇帝点名批评。

  毕竟在那些不靠谱的将领中,石亨可以说是样样都占。

  陛下说的那些烦心事,他一样都没少干。

  前几天更是在皇帝巡营时,被皇帝当场抓个正着,在军中私藏女人,挨了几十大板,至今伤口还没完全愈合。

  留下的伤疤暂且不说,如果剧烈运动,还可能渗出血来。

  还好皇帝宽宏大量,不然现在的石亨,哪还有这般威风?

  早就该在牢里吃白面馒头了。

  于谦听完皇帝的话,这才终于松了口气。

  他最担心的就是皇帝太着急,想要一口吃成胖子,这显然不现实。

  好在朱钰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稳重。

  和一般的年轻人完全不同,他做事不急不躁,该出手时出手,不该出手时绝不轻举妄动。

  就一个字——稳!

  殊不知,朱钰前世的年纪加上今生的年纪,加在一起,已经足以和于谦称兄道弟了。

  两人边走边聊,有军将不断从旁边递上各种资料。

  比如这座房屋的用途,建造花了多少钱,附近是什么地方,还附带了一份课程表……

  前几项,于谦大致翻了翻,并不在意。

  京营二十万勇士,都是他的死忠。

  从上到下每一个将领,和他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尤其是中层以上的官员,基本上都是于谦亲手提拔起来的。

  即便如今于谦已经名义上卸下了所有权力和责任,

  但若他真想调动军队,依旧能靠自己的面子做到。

  在这种情况下,于谦怎么敢表现出对军校的关注?

  平日里更是闭眼塞耳、装聋作哑,对军校的事情不闻不问,既不发表意见,也不关心过问,以此来撇清嫌疑。

  否则,恐怕用不了多久,朝廷上就要闹得沸沸扬扬了。

  这对君臣之间的关系,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于谦知道,陛下或许并不在意,依然会一如既往地信任自己。

  但他不想轻易触碰忌讳,然后再去指望皇帝的信任。

  众人边走边聊,于谦随意翻看着手中的资料。

  今天是军校的开业典礼,他受皇帝邀请前来参加,心情总算放松了一些。

  没必要刻意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听,做得太明显了,反而可能把好事变成坏事。

  看了一会儿,于谦突然发现课程表上有几个名字有些不对劲。

  仔细一看,顿时惊讶得瞪大了眼睛。

  “微臣是不是看错了?陛下竟然打算亲自来授课吗?”

  朱钰点点头,笑着说道:“朕以后会经常来军校,每个月基本上都会有几节课,头几个月,主要是讲解军中的条例。”

  “等这几个月过去,再考虑要不要讲点别的内容。”

  作为一个来自未来的大兵,朱钰对战术和战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这些东西,很多并不适用于大明这个封建时代。但要说完全没有价值,那也未免太过绝对。

  朱钰打算把这些比较有价值的内容整理出来,编成一本特种兵教材,以匿名的方式在军校里传播,顺便自己也偶尔去讲讲课。

  这不过是一步闲棋,能不能发挥作用,还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