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这个角度来看,于谦文武兼备,在文官和武官这两个利益集团中都有自己的位置,而且实际上拥有的权力也不小。

  这难道不是权臣的表现吗?

  可以说,此刻的于谦,比起历史上董卓、曹操之流,毫不逊色,甚至有许多超越之处!

  毕竟董卓与曹操等人,没有他那样的功劳,也没有他那样好的名声,更没有他这么多的支持者!

  朱祁钰心中豁然开朗,难怪御史会站出来弹劾于谦,原来如此啊!

  在文武百官看来,于谦的权力实在太大,几乎一手遮天,皇帝怎么可能容忍他继续活着?

  所谓的少保之位,既是无上的荣耀,又何尝不是一种捧杀?

  于谦成为少保,等同于直接超越了所有的文官武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已经与下面的利益集团脱节了。

  再加上他之前触犯的禁忌——废立皇帝的事情。

  恐怕在文武百官眼中,他们的陛下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除掉于谦了。

  但碍于各种考虑,不好立刻动手,否则无论面子还是里子都会很难看。

  于是有御史上前主动请缨,把自己当作皇帝手中的利刃!

  如果皇帝有意,就能用这把御史之刀刺穿于谦的胸膛,让他一命呜呼。

  究竟是在沉默中选择放任御史对林清源的攻击,还是站出来为林清源辩护,甚至给予严厉的惩罚?又或者支持御史深入调查?甚至利用这个机会,以某种名义直接对林清源采取行动,也并非不可能!

  林靖远并没有立刻做出决定,而是先为自己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林清源不是李林甫,更不是严嵩,他是我的谢安!除非林清源先背叛,否则我绝不会背叛林清源。御史这条路,绝不能走,也不想走。

  林靖远的目光转向林清源,心中依旧存疑。“御史点名林清源是可以理解的,他可能想以死明志,让自己的名字留在史册上。”

  “但为何特别提到林清源?”难道这其中有什么隐情?

  这种做法,林靖远一时难以捉摸。不过,作为皇帝,他并不惧怕试探。无论是何种势力,什么阴谋诡计,试试便知。

  “林大人,求荣得荣,求辱得辱,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这是朕为自己立下的规矩。”

  “林大人在边关坚守三月有余,未曾退缩半步,这份忠诚值得嘉奖。不知林大人有何要求?”

  俞士悦一听,额头瞬间渗出冷汗。他甚至开始后悔没有挖个地洞躲起来。眼前的局面实在太棘手了,稍有差池便可能万劫不复。不仅是他自己性命堪忧,就连全家的安危也岌岌可危!

  这御史究竟想干什么?

  大明版的“”行动

  来到命运的关键节点——悬崖边上。

  俞士悦迅速思索对策,他低头答道:“启奏陛下,臣确实曾驻守德胜门五日五夜,不曾离开一步,盔甲未脱。”

  “这也能算是功劳吗?”

  “陛下亲赴战场,在德胜门外运筹帷幄,成就盖世功勋。而臣不过是守住了城门,犹如萤火之光难比皓月之辉;与城外的将士相比,更是望尘莫及。”

  “臣不敢居功!”

  “臣什么也不求……”

  听到这样的回答,朱祁钰眉头微皱。这位刑部尚书的表情,不像是事先知晓此事的样子,倒像是被人陷害,硬生生推到了风口浪尖。否则,怎会如此惊慌失措?看他现在这副模样——嘴唇发白,面容憔悴,额头冷汗直流。

  若不知内情的人见了,恐怕还会以为他刚从烟花之地赶来,直接奔赴奉天殿,否则又怎么会虚弱至此?

  实际上,这次俞士悦真的被狠狠坑了一把。他之所以在德胜门坚守五天五夜,甚至不脱盔甲,正是为了平衡功过,避免更大的麻烦。

  俞士悦将自己的家眷送往南方,在当时京城的情况下,这顶多只是一件不太体面的事情。但随着局势变化,这件事对于他来说却成了一个无法挽回的污点,更何况这个污点还被皇帝知道了。

  如果想要保全自己的,俞士悦就必须想办法消除这个污点,或者用功劳来抵消过错。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想出了一个主意:亲自到城门楼上值守,连续蹲守五天五夜,以此表明态度以求弥补过错!

  这件事俞士悦提前告诉了过于谦。

  于谦知道俞士悦的小算盘,也愿意给他几分薄面,免得把事情闹得太僵,影响大明的稳定。所以最终并没有将此事记录在他的功劳簿上,算是功过相抵,日后大概也不会有人再追究俞士悦送家人南下的事情……这一切都属于心照不宣的默契。

  按理说,没人会去揭穿这件事,因为在那段时期内这样做的人并不少,而敢于公开指责的人则会被视为触碰了禁忌。

  这种人不仅会遭到打压,甚至在路上莫名其妙掉进水坑淹死都不是不可能的事!

  谁承想,这位御史居然在大战后的首次早朝上就直接揭露了这个秘密!

  更过分的是,他还特意点名批评了俞士悦!

  这下子,李慕然彻底慌了神。

  杨昭刚开始还有些想不通,这么一件小事,李慕然竟然没有事先跟他打招呼。

  后来,杨昭忽然发现那个弹劾李慕然的御史似乎有些眼熟,好像不久前也是他揭发了李慕然暗中倒卖军粮的事情。

  顿时哑口无言。

  原来,李慕然根本就是一个顺便踩一脚的小角色啊!

  今天这位御史来了,就没打算活着回去。

  他是抱着用自己的性命换取千古美名的决心来的。

  前几天,李慕然暗中倒卖军粮的行为闹得太过难看,被他主动上报给了皇帝。

  因此,在这一天的早朝上,这位御史索性在攻击李慕然的同时,顺便拉上了杨昭一起。

  他的意思很简单明了:

  “反正今天我注定要死在这里,成就千古美名,杨大人不如陪我一起**吧。这样一来,大家骂你的时候,是不是也会顺便提到我的名字?”

  杨昭真是莫名其妙地成了别人的垫脚石。

  李慕然看穿了这些事情背后的逻辑后,心里叹了口气,终于深刻理解了御史这份工作的本质:

  论当疯狗,他们可是专业的!

  “杨大人,朕前阵子交代你的事情办得如何了?”李慕然主动给杨昭递了个台阶。

  杨昭听到这话,立刻拿出几本小册子呈递给皇帝。

  “陛下,已经全部办妥,这些都是我整理好的条文。”

  自从决定推行盐政改革以来,李慕然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这套政策融入现有的大明管理体系中。

  真正要将这些事情详细落实的人,当然不会是他这位皇帝,但身为皇帝,总不能不懂政策。

  不然到时候被所有人指责。之前,李慕然给杨昭安排了一个任务。

  你不是户部尚书吗?那就由你来为我编写一本关于《盐政新章》的入门书籍吧,顺便整理一下有关漕运法的相关条款,然后呈上来。

  现在杨昭交上来的这些册子,就是这段时间他的成果。

  李慕然粗略翻阅了一下,果然,杨昭听进了自己的话。

  整本书都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的,每个条款和关键词都被简单明了且详细的语句解释了一番。

  整体做得非常不错,用来给政策小白入门相当合适。

  把这些册子放进袖子里,李慕然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随意地挥挥手。

  “行了,杨大人,你回去吧。”

  旁边的那位御史愣住了。

  情况似乎有些不对劲啊?

  李慕然的事情直接就被当场略过去了。

  杨昭这个小插曲,难道也要这样轻轻放过了?

  御史有些急了,刚想开口劝诫:“陛下……”

  还没等他说完,杨昭已经控制不住情绪,指着他说:“我的功劳我自己清楚,需要你来提醒?”

  “陛下,微臣一点功劳也没有,绝无虚言!”

  朱祁钰差点笑出声来,点点头说道:“你回去吧。”

  那御史还想再说,却见年轻皇帝朝自己指了指。

  “你也得回去了。”

  无奈之下,只好退后几步,回到人群中。

  事情似乎就这样结束了。

  表面上看只是一场闹剧,但若处理不当,极有可能演变成一场灾难。

  刑部尚书俞士悦全家被满门抄斩,少保于谦被当堂问罪,这两件事一旦爆发,会让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更加岌岌可危。

  甚至直接当场崩溃,也不是没有可能!

  国家大事无小事,正是这个道理。

  哪怕表面上看似一场闹剧,但如果处理不当,立即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

  轮到你表演,轮到我登场。

  这时,另一位御史抢在别人前面站了出来,开口就说:“陛下,微臣有事启奏,于谦独断专权,调动六部人马,实属大不敬……”

  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京城备战期间,为了确保军令畅通,朱祁钰特意授予于谦便宜行事之权。

  于谦以兵部尚书的身份,指挥六部,统领三军,确实有些冒犯规矩。

  但在皇帝的命令下,面对外敌入侵,文武百官都愿意给面子,配合行动。

  在这段时间里,御史作为言官,少不了要出来刷存在感,于是弹劾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