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汉最后看了一眼生活了六十年的老屋,转身时,浑浊的泪水划过沟壑纵横的脸庞。

  第一天的路程还算顺利。他们沿着干涸的河床向北走,避开官道上的流民和可能出现的匪徒。

  傍晚时分,李二狗和大哥在野地里挖到些野菜,加上带来的杂粮,煮了一锅稀粥。

  虽然每人只能分到小半碗,但总比饿肚子强。

  第七天,灾难降临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本就泥泞的大地瞬间变成泥潭。

  李二狗背着发烧的小女儿,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中跋涉。

  突然,身后传来一声惊呼——他七十岁的老母亲滑倒了,摔进了湍急的临时溪流中。

  "娘!"李老汉和李大山同时跳进水中。

  当两人把老太太救上来时,她的脸色已经发青,一条腿以不正常的角度扭曲着。

  那天晚上,老太太发起了高烧,在痛苦中熬到天亮,永远闭上了眼睛。

  他们在山坡上挖了个浅坑,用树枝和石头做了个简易的坟。

  没有香烛,没有纸钱,只有全家人无声的哭泣。

  临走前,李老汉从行囊里取出半块干粮,轻轻放在坟头。

  "娘,您先吃着...等我们在菏洲关安顿好了,一定回来好好安葬您..."

  食物越来越少。原本计划二十天的口粮,因为路途艰难,十天就消耗了大半。

  王氏开始把自己的那份省下来给孩子们吃。李二狗发现时,她已经饿得走路都在摇晃。

  "你疯了吗?"李二狗红着眼睛低吼,"你要是倒下了,孩子们怎么办?"

  王氏只是虚弱地笑笑:"我撑得住...孩子们正在长身体..."

  第十七天清晨,王氏再也没有醒来。

  她安静地躺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嘴角甚至带着一丝微笑,仿佛只是睡着了。

  最小的孩子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趴在母亲身上喊着"娘亲起床",直到李二狗崩溃地抱起孩子,全家人才意识到,又一个亲人永远离开了。

  埋葬王氏后,李二狗像变了个人。

  他背着最小的孩子,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前方,仿佛那里有什么东西在召唤他。五岁的大女儿牵着他的衣角,怯生生地问:"爹,我们还要走多久?"

  "快了,就快了..."李二狗机械地回答,声音干涩得像砂纸摩擦。

  第二十三天,粮食彻底吃完了。

  李大山决定冒险去附近的村庄讨些食物。他临走时拍拍李二狗的肩膀:"照顾好爹娘和孩子们,我天黑前一定回来。"

  那天晚上,李大山没有回来。第二天也没有。

  第三天,李老汉拖着病体去寻找,只带回了儿子破烂的衣角和一摊已经发黑的血迹。

  "有...有狼..."李老汉回来后神志已经不太清醒,只是反复念叨着这两个字。

  现在,全家只剩下十口人了。他们开始吃树皮、草根,甚至泥土。

  李二狗最小的小妹李小花饿得走路都打晃,却坚持抱着三岁的侄子,轻声给他讲故事。

  "小翠,把孩子给我吧。"李二狗伸手想接过孩子。

  "不用,二哥..."李小花倔强地摇头,"我还能坚持..."

  第二天清晨,才十二岁的李小花再也没有醒来,怀里还紧紧抱着已经冰凉的小侄子——那孩子在夜里悄悄离开了人世。

  当菏洲关高大的城墙终于出现在地平线上时,李家原本的十三口人只剩下八个了。

  李老汉拄着树枝做的拐杖,李二狗背着生病的妹妹,其他孩子相互搀扶着,一步步向那座象征着希望的雄关走去。

  思绪回笼,李二狗擦了擦眼泪,带着亲人朝着前方走去。

  城墙下已经聚集了数百名衣衫褴褛的百姓,他们也是跟李二狗一家一样,为了一条活路,从江淮之地过来的。

  李二狗挤到告示前,上面清晰地写着:"凡江淮灾民,登记造册后,每丁授田五亩,给种子农具,三年免赋..."

  一个穿着军服的兵士站在临时搭建的木台上高声宣布:"大家不要挤!排好队一个个来登记!菏洲关新城需要大量劳力,只要肯干活,保证人人有饭吃,有地种!"

  李二狗感到一阵眩晕,他扶住城墙才没有倒下。

  自从大灾开始,田地被毁,一家人都在等死,如今,他第一次感到有了一丝希望。

  转过头,他看见父亲李老汉正用粗糙的手掌抹去眼泪,而活下来的孩子们眼中也闪烁着久违的光亮。

  "爹,我们...我们真的能分到地吗?"李二狗的小儿子怯生生地问。

  李老汉深吸一口气,挺直了佝偻的背脊:"能!菏洲关既然张了榜,就一定会兑现!因为,这可是冠军候着手办的事,他……可是我大羽的英雄,也是最有良心的贵人,从今往后,咱们老李家就在菏洲关扎根了!"

  城墙下,越来越多面黄肌瘦的灾民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他们中有的失去了父母,有的失去了孩子,有的失去了整个家族。为了能够活下去,他们最终选择了相信苏渊。

  此刻,他们知道自己的信任没有被辜负,眼中都燃起了同样的希望之火——在关外,那座正在崛起的新城,或许真能开始新的生活。

  远处,菏洲关的城门缓缓打开,一队官兵推着满载粮食的板车走了出来。

  灾民们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声,那声音如同春雷,在这片饱经苦难的土地上回荡。

  随着每家都分发到一定粮的粮食,李二狗一家又被分到一只队伍中,离开了菏洲关,朝着菏洲关外的新城赶去。

  因为新城离菏洲关有一百多里地,百姓们还要走上数天时间。

  等赶到新城时,差不多已经是十天后了。

  好在,路上有人供应食物,如今正值八月末,天气并不冷。路上还有医师相随,老弱和生病的,会有马车安置。

  并没有出现百姓亡故之事,沈幼娘在知道有灾民过来之后,就已经着手安排灾民的迎接工作。

  因此,灾民虽然还未正式到达新城建设之地,却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等李二狗一家赶到新城建设之地时,看着前方初见地基的巨大城池,以及在其中忙碌的身影,他的眼眶瞬间湿润了。

  周围同来的百姓,不少有抱头痛哭。路上的艰辛,在这一刻,化着委屈被他们宣泄着。

  可惜,他们当中有不少人的亲人,最终没有熬到这里。可他们若是不来的话,只怕,一家人都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