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达不愧是从小在传媒圈长大的人,当即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些舆论不用急着理会,‘灯塔梦’是个加分项,尤其在灯塔国特别吃香。

  《福布斯》这篇专访一出,你立马就成了年轻人眼里的全能偶像,说不定还有不少人拿你当风向标呢。”

  莉迪亚点头认可,笑道:

  “你现在已经是全美热议的明星人物了,但热度来得快,也容易散。

  如果《Endless Joy》这张专辑卖得好,你的知名度就能稳下来,甚至甩开程龙、李晓龙等东方影星,真正成为灯塔国人最熟悉的亚洲面孔。”

  杜笙自然不介意什么灯塔梦,回到东方过一遍分分钟就能变成华夏梦。

  能够带来名气与影响力,谁管它叫什么。

  而赫斯特姐妹看问题的角度很准,分析也到位,这是站在他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那就按你们说的办。”

  阿曼达忽然想起什么,转头对杜笙眨了眨眼:

  “笙哥,你在华夏那边要是有新项目缺资金,不如让赫斯特风投也掺一脚?

  那边负责的是高俊姚,这人还算精明。

  我会想办法把他拉到我这边来,只要能投中你的好项目,他手里的回报率绝对飙升,

  我也好顺水推舟,让他帮我一起驾御赫斯特集团。”

  杜笙听完点点头,道:

  “没问题,TVING和联众平台的后续融资,你们可以继续参与。

  新闻集团已经收购了Pinterest,开始大举进军互联网媒体这一块。

  你们赫斯特作为老牌传媒巨头,总不能一直按兵不动。

  而你想真正掌控一个集团,光靠拉帮结派、搞点小圈子是不够的,得有清晰的战略方向,踏实推动执行,做出成绩来别人才会服你。”

  他顿了顿,语重心长地补充道:

  “现在玩点小手段没关系,但从长远看,还是要有个明确的发展蓝图才行。”

  阿曼达听着若有所思。

  她确实年纪不算大,虽然在人际手腕上很有天赋,懂得笼络人心、站队布局,但在整体战略层面还有所欠缺。

  而杜笙这番话,不仅像一盏灯点亮了方向,更像是给她画了一张通往权力高峰的地图。

  执掌一个庞大的跨国集团,不是靠几个亲信就能稳住的,必须要有口号、有目标、有实打实的成绩支撑,就像竞选总统一样,总得有个响亮的主张吧?

  杜笙接着说:

  “你可以从‘全面拥抱科技与互联网’这个方向切入,重点投资流媒体及新兴经济。

  等这些项目跑出来,你的声望自然就起来了。

  之后还可以推出网络报刊、杂志,走付费订阅模式,开辟新的增长引擎……”

  阿曼达越听越觉得靠谱。

  尤其是她对杜笙的信任几乎到了盲目的程度。

  压根没想过这些投资项目会失败。

  杜笙跟几位美女告别,随后在索尼主管和保镖的陪伴下,登上了飞往多伦多的航班。

  ……

  第二天,伊万咔正准备返回纽约,见李伊馨也要出门:

  “你今天不是休假么,起这么早干什么?”

  李伊馨一边刷牙一边兴奋地回答:

  “欧巴新专辑今天上市,难道你不想去凑凑热闹!”

  伊万咔心念一动:

  “我的事宜不急,那一起吧。”

  李伊馨催促道:

  “那你梳妆,晚了怕卖光了!”

  伊万咔瞥了眼表,翻了个白眼:

  “才八点,唱片店九点多才开门,你急什么?又不是限量版。”

  嘴上这么说,还是被李伊馨拉着匆匆出门了。

  她们的目的地,是洛杉矶阳光大道上的“巴拉德唱片店”。

  全球最著名的唱片连锁店,两层楼装满了各种黑胶唱片,堪称音乐爱好者的圣地。

  这里甚至还有一个小型演出厅,常有乐队来表演,气氛热烈得不行。

  两人到的时候才八点二十分,可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龙,队伍都快绕到后街去了。

  伊万咔一看这阵仗,整个人都懵了:

  “我来洛杉矶的次数也不少,还真没见过唱片店排队排成这样……

  这也太疯狂了吧!”

  她想起自己刚才那句“不急”,忍不住默默在心里打脸。

  这不是买不到的问题。

  这是连影子都没见着就已经要抢破头!

  李伊馨也不理她,赶紧冲到队尾站好了位置。

  这种涉及到自家男人的好事,亲力亲为也是一种乐趣。

  没过一会儿,后面的人就开始陆陆续续赶来,队伍越来越长。

  媒体记者们早就守在这儿,摄像机不停地拍着,还随机采访排队的人。

  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出奇地一致:

  “当然是为了杜的新专辑!”

  上午九点,唱片店准时开门。

  由于店面宽敞,队伍流动还算顺畅。

  半个小时后,李伊馨终于进了店。

  刚进门,就听到店铺负责人对着电话大声喊道:

  “赶紧备货!差太多了!

  我们进的2.5万张几乎卖完了,只剩不到6千张库存!

  外面还在排长队,必须让华夏那边调货!”

  作为洛杉矶数一数二的唱片店,“巴拉德”这次进货量已经很大了,但依然抵挡不住这波热度。

  李伊馨迅速跑到摆放杜笙专辑的货架前,拿了四张。

  一张给自己,其他都是给好姐妹带的。

  正当她准备去结账时,伊万咔推着一辆购物车出现了。

  车上堆满了十几摞唱片,至少有几百张!

  李伊馨惊讶地问:

  “你买这么多干嘛?”

  伊万咔一脸淡定地说:

  “这张专辑这么火,我多拿点当礼物送客户挺合适的。

  再说我现在可是‘杜笙的绯闻女友’,要是连他的唱片都没有,那多丢人?”

  她目前已经进入特郞普集团当副总,继续道:

  “而且一张才18美元,便宜得很。

  要不是怕后面排队的人骂我,我都想把货架清空。”

  李伊馨这才明白为什么半小时内唱片就快卖光了。

  原来很多人都像伊万咔一样,一买就是一大摞!

  她想了想,也跟着多拿了十几张,然后一起排队结账。

  还没轮到她们结账,广播里就响起了通知:

  “各位顾客,非常抱歉,杜的新专辑已全部售罄,下一批货预计中午12点送达。”

  不仅这家唱片店,全美各大城市的音像店都在上演同样的盛况。

  杜笙的《Endless Joy》彻底引爆了灯塔国的音乐市场。

  而在东方,杜笙的实体专辑销售同样火爆。

  功夫派连锁店门前也排起了长龙。

  刘怡霏一大早就练完功,带着杨蜜和刘施诗来到家附近的音像店。

  她们来得早,所以排在队伍前面。

  看到长长的队伍,杨蜜忍不住说道:

  “还好施诗机灵,提前半小时到,要是听茜茜的话,肯定白忙活一趟。”

  刘怡霏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我以为大家都会在网上买呢。

  去年我们的专辑不是大部分都是网上卖的吗?没想到这次实体店这么多人。”

  刘施诗笑着解释:

  “这次全网都没多大折扣,很多人又想一睹为快,干脆买实体了。

  再加上前期宣传做得好,笙哥名气摆在那,大排长龙不出奇。”

  尽管杜笙还没回来,但这次英文专辑在国内的宣发不错。

  奇迹唱片利用国外的热度和好评,来提升国内听众对杜笙专辑的期待值。

  因此,最近几天,线上线下及各大媒体平台都在报道杜笙的消息:

  【杜笙再创奇迹,两首单曲登顶公告牌冠军!】

  【杜笙在芝加哥举办签售会,现场人山人海!】

  【泰勒:与杜比唱功,我自愧不如。】

  【《福布斯》专访,八页内容介绍杜笙,历史首次!】

  【索尼音乐总裁:请擦亮眼睛,杜的新专辑即将破纪录!】

  一开始,以上一些报道是奇迹唱片借势推流。

  但后来就成了各大媒体自发传播的内容,因为写这些新闻能吸引大量读者。

  这也算是少见的“粉丝经济”现象。

  此外,泱视也做了专题系列报道,这也算是另一种支持。

  这些话题在网络上越炒越热,直接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讨论狂潮。

  刘怡霏几个丫头今天来唱片店,除了凑热闹外,也有探探虚实的心思。

  发现杜笙的英文专辑都有排长龙抢,她们不心服口服都不行。

  提着大包小包出来坐上车后,刘施诗习惯性刷手机看新闻。

  她最喜欢的就是那些夸杜笙的文章,看着看着心情也能开朗。

  可没过多久,她的俏脸就开始变了。

  原来薪浪网上突然爆出一篇标题特别扎眼的文章:

  《信息茧房有多恐怖?揭穿杜笙在国际上的尴尬处境》

  文章开头先是一顿猛吹彩虹屁,说他电影、专辑在国内卖得多火爆,粉丝多热情,接着话锋一转,开始质疑这一切都是炒作!

  其中特别提到,杜笙其实在国外不算大明星,所谓的“国际巨星”只是他公司包装出来的假象,目的就是骗国内粉丝消费。

  然后列举了几个所谓“证据”:

  譬如杜笙上北美访谈节目,收视率惨淡。

  后续节目还被临时取消,电视台觉得请他会影响收视,宁愿赔钱也不让他来了。

  此外,他在脱口秀上的表现也是“冷场专业户”。

  主持人对他不冷不热,杜笙上台后还被整蛊了。

  最后,文章还贴了几张北美社交平台截图,上面全是嘲讽杜笙靠女人上位的评论,比如:

  “杜笙就是个靠名媛养的小白脸,活该被玩。”

  “他以为自己真红了?灯塔国人只当他是个笑话。”

  “他的成功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信息差骗局。”

  这篇文章写得像模像样,配上所谓“数据”和“截图”,看起来还挺有说服力。

  评论区很快炸锅,有支持的,也有骂的,更多人则是半信半疑。

  “咱们偶像在国外到底红不红?”

  这个问题,对很多人来说就跟问“你妈和你媳妇掉水里先救谁”一样,是情绪炸弹。

  这篇爆文一看就是懂行的人写的。

  它把真实发生过的事儿重新剪辑、换个角度,硬生生拼出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

  ‘杜笙在国外根本不受欢迎,他只是靠包装忽悠国内粉丝罢了。’

  这个年代国内外的网络,如同隔着一道天堑。

  特别是被海内外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后,各种妖魔鬼怪都能变现。

  不明就里的网友看了,还真以为是那么回事。

  阴谋论从来都不缺流量,再加上杜笙这人树大招风,敌人也不少。

  各种言论开始刷屏:

  “人在灯塔,文章揭露得不错。

  杜笙确实被那边的人笑话了,人家把他当成猴子耍呢。”

  “杜笙不是超有钱吗?还能被人耍?”

  “一个黄种人,怎么可能在欧美娱乐圈吃得开?别再自我感动了。”

  “幸好我没买专辑,不然就上当了,这就是个信息差詐骗!”

  ……

  网络世界就是这样,真假难辨,情绪先行。

  刘施诗越看越来气,几乎要把手机屏幕瞪穿。

  一旁的杨蜜见状,笑笑道:

  “别理这种带节奏的,最近你看得还少了?

  等笙哥专辑销量数据出来,这些谣言就会自打嘴脸。

  笙哥说过不让咱们在网上替他说话,你忘了?”

  刘施诗咬了咬嘴唇,仔细一想也对。

  杜笙确实交代过,不让她们掺和网络上的争执。

  而在公司内部,钟甄、叶瀞芷也注意到这波舆论风暴。

  她们不清楚这次是谁在背后煽风点火,打算先降温冷处理。

  结果粉丝们急着替偶像辩解,反倒哭笑不得有种越描越黑。

  话题#杜笙借助国内外信息茧房,一直欺骗华夏人#迅速登上热搜。

  尤其是一些自称“灯塔国生活多年”的“资深观察者”带头煽风点火,风向开始一边倒:

  “他在那边根本没多少人知道,大家只当他是个笑话。”

  “他名声差得很,在好莱坞口碑不行。”

  “所谓的‘国际巨星’全是假象,索尼花钱买的热度。”

  这些人个个履历光鲜,不是留学多年,就是有海外亲戚朋友,说起来头头是道:

  “我表弟就在洛杉矶,他说根本没人认识杜笙。”

  “我同学的朋友在索尼工作,说这些都是合约要求的宣传。”

  不明真相的群众一听:

  哇哦,有人说得这么详细,肯定是真的!

  于是网络上骂声四起,仿佛杜笙这次真的要“凉凉”了。

  华宜、荣新达、鑫保源、澄天娱乐等竞争对手,一个个乐得合不拢嘴,觉得杜笙这次不死也要脱层皮。

  结果,现实直接给了他们狠狠一个大嘴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