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要种。”
“学校也要修建。”
“人才是国家的根基啊。”
西海的宋国,
感受着身体正逐渐失去活力的赵裕,在南巡两河时,指着两岸青翠的杨柳,对随行身边的太子说道。
那些饮着西泾渭水的岸边树,
早已不是当年刘太公为嬴秦种下的羁绊之木,
而是赵裕掌权之后,下令四处兴修水利的同时,顺便种下的。
旧日的老树在战火中遭到焚毁,
困苦的百姓为了求取火焰的温暖,也被迫砍伐起为大河舒缓泥沙的杨柳。
长久的动乱过去,
留给新生宋国的,便是满地狼藉。
而如今,
两河的岸边,重新生长起了青青的杨柳。
附近的百姓,也渐渐褪去了慌张害怕,有了于河边悠闲,欣赏风景的从容。
这是宋国正走向兴盛的象征,
是宋国君臣认为的,诸夏天命正向着西海偏移的征兆。
“也是我迟迟没有让你继承位置的缘故。”
车架滚滚行过,
四十岁的太子听到自己的父亲这样说。
这话中的意味,实在是深长。
已经有了自己的孙儿,
一向被臣子们称赞“稳重有度”的太子,不由得忘记了城府,脸上流露出复杂的神色。
作为太子,
他与宋国的年纪一样。
作为赵裕的继承人,
他已经三十多年了。
作为赵裕迎娶了爱妻的第二年,便在一众长辈中出生的孩子,
他拥有了“承业”这个寓意美好的名字,也在很小的年纪,被父亲确立为赵氏的下一任主人。
他本该不为之后的兄弟而感到忧虑。
可家族与国家,是完全不同的。
承担它们的压力,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随着年纪的增长,
随着身后兄弟的追赶,
随着宋国的建立并强大,
赵承业即便是嫡长子,是受到父亲宠爱,臣子信赖的太子,也难免生出几分焦虑来。
偏偏赵裕还是个长寿之君。
给雄主做儿子,本就不容易。
更别说做寿命悠长的雄主的儿子。
“为父知道你难。”
看到长子微愣的神色,赵裕叹息了一声,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可国家的事,又有哪里不难呢?”
宋国建立,百废待兴。
当年西秦的荣光一点不见,
本就不够丰富的水土资源,更是在混乱中消耗了不少。
所以西海想要从乱世中走出,找回遗失的太平光景,花费的精力,比起中原要多上许多。
中原那片祖宗之地,是天下一等一的肥沃富足。
做了皇帝的赵裕每每宵衣旰食,省吃俭用的处理国事,就为了给府库多积攒一些钱粮时,都会想起中原和西海的差距,然后嫉妒的咬牙切齿。
酸的连椰枣都压不下去。
好在一切的辛苦,终究能获得回报。
他做了二十来年的君主,
总算养出来一代生于稳定之下的新人。
“知道我这次,为什么要带着你出巡吗?”
先前赵裕也曾巡视过西海之地,但都是让太子留守都城,监守国事的。
其他儿子则会跟随在他身边。
这是太子生出对兄弟忧虑、忌惮的原因之一。
毕竟赵裕作为开国之君,很多东西可以被他一言而决,没有人可以阻拦。
而他的兄弟中,显然也有怀抱着进步野心的。
因此,
当皇帝最新的出巡,连太子都捎上时,都城中的臣子都有些惊讶。
“原因就在这里。”
迎着儿子疑惑的目光,赵裕指了指那些街道上行走的少年郎。
他自信的说道:
“重建国家,虽有艰难险阻,但对我而言,并非难事。”
“但重建人的道德、思想,让他们从颓唐中走出来,恢复先祖的自信,却是很不容易的。”
乱世之下,
乱的不仅是中枢的朝政、地方的豪强藩镇,
还有那不可触及,不可望见的人心。
要不是有太平道早早的宣称:“化兽食人者,天下共击之”,并为了这个誓言付出了许多努力,
以西海当时的疯癫,菜人的哀嚎只会到处都是。
是以人心崩坏到了如何程度,也可以想见。
“你的能力并没有辜负我对你的期待,你会成为很好的守业之君。”
“但在重整山河,收拾人心这件事,你却还有所欠缺,而这样的事业,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不然的话,我早就退位,像你祖父那样,做个潇洒养老的太上皇了。”
赵承业听了父亲的话,想着这次出巡,自己听到的见过的,不由得沉默起来。
他记事的时候,
赵裕已经闯荡出了一些地位。
再长大一些,以赵氏后继者身份出门时,
赵裕更是做到了一地之主,走出了统治西海的第一步。
细细回忆,
他与乱世的真容之间,的确存在着距离。
而正如父亲的评价,
他也没有能力去收拾碎了一地的人心。
赵裕又说:
“如今二十年过去,人心总算得以重新凝聚。”
“那些生长在大宋治下,正值年少风流的年轻人,是你,还有你的孩子治理这个国家,让大宋迎来真正富足昌盛之时的重要助力。”
人才不是凭空产生的,
在很多时候,
只有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获得治理一个庞大国家所需的人才。
而这培养的基础,
又离不开耕耘积累起的财富,以及稳定发展,给抚养孩子的大人们带去的,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不然的话,
制造的纸张再多,印刷出来的书籍再多,
精明且善于生存的百姓,可不会掏出家里的钱财,增加肩上的负担,供养一个脱产学习的家中男儿。
“这些东西,为父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等你接手之后,自然会明白我的苦心。”
“……那弟弟们呢?”
半晌之后,赵承业忽然说起另一个话题。
他在这狭小的,却装载了天下九州最尊贵的几对父子之一的车架中,向赵裕敞开胸怀问道:
“为什么要对青雀、雉奴他们那样疼爱?”
以至于让其生出了可以取代自己的想法,给予自己偌大压力。
也许是西海流行崇拜“玄鸟”的缘故,
这里的人总爱用羽类,来为孩子取小名。
赵裕入乡随俗,
加上秦赵本为一体,都是玄鸟的子孙,自然不会排斥这一传统。
赵裕听到长子的质问,便解释起来:
“你们几个,都是一母同胞。”
“我既疼爱你,自然也会疼爱他们。”
“而且宋国疆土联络,道路却不通达,想要守住这份社稷,来日必然需要你们兄弟之间,互相帮助扶持。”
人心呐,到底是肉长的,有些事情即便有先例,可终究没办法不为之动容。
但赵裕最后,还是给了长子一个保障。
“回去之后,我会安排他们就藩。”
“至于他们去往的封地,到底是哪里……就由你来指定!”
赵裕此前,
仿效今汉的做法,对成年的儿子们都进行了挽留,让亲人能够相聚在安都城中,围绕在长辈身边,享受天伦之乐。
所以宋国的皇子们虽有王号与封地,却还只浮于表面,未曾真正落实。
结果这样有着美好期待的做法,却引发了近乎养蛊的不良反应。
他又**起儿子的肩膀,带着老者的迟暮感慨道:
“我听说今汉明帝与他的几个兄弟,感情十分亲近,互相之间也甚为扶持,便想要你们也做到这样。”
赵裕很喜欢拿宋国,去与汉朝的各方面比较,以验证天命的归属。
但如今看来,
他在做父亲和训导子嗣这件事上,是差了汉光武帝一些的。
赵承业跟着低下头,有些惭愧的说道:
“我的才能,只怕比不上汉明帝。”
“妄自菲薄干什么!”
赵裕哈哈笑了起来,“你只要拿出监国时的姿态,再比他活得久一些,就很好了!”
今汉皇帝的寿命,在赵裕看来,可是个绝对的、会伤及根本的大问题。
小皇帝连连上位,会使得某些事情,陷入循环之中。
而国家的力量,人心的力量,
往往会伴随着内部的拉扯停滞,而不断削弱。
幸好,
他跟太平道的高德道长们处得不错。
在用隋太祖的手法,调解了国家与教派间的关系后,
赵裕便从各地,乃至于新夏,邀请一些善于养生的道长过来,教导子孙蓄养精神的办法,以防止宋室,也出现汉室那样“后继乏力”的问题。
可惜,
今汉却没办法做到这一点。
在辽东的燕国倒下后,汉室虽逐渐取消了当年对太平道的各种限制,可警惕并没有消失。
最起码,
汉家天子们请名医过来为自己调理身体时,是不敢请道士的。
……
“罗马国的使者过来了?”
回到安都城,
赵裕还没有从巡视疆土的劳累中恢复,便收到了这样的消息。
他因此意识到:
“怕是那位奥古斯都坐稳了位置,不然他哪里敢派使者,大摇大摆的来我这里?”
两个国家相邻,
赵裕还一直心心念念的想要从罗马手中收复玉壁城,
对于对方国中的动静,自然时常关注。
当年罗马复刻嬴秦经典“四代乱政”时,
赵裕曾试图趁虚而入,夺取现在的康斯坦丁堡,秦国的西京,罗**东京。
奈何老秦人在搞大工程这件事上,向来是认真严肃的,从来没有地域歧视。
川蜀那梳理了岷江数百年,成就了天府之国的都江堰是这样,
中原北疆那防御了草原引弓之民数百年,维护了多地平安的长城是这样,
跑到西边复立宗庙,修建出来的,象征着西秦荣光的玉壁城,也是这样。
后者的坚固**,
让赵裕派去的宋军碰了一次又一次,皆无功而返,品尝到了当年罗马人觊觎玉壁,却总是碰壁失败的痛苦——
嗯,
从这点上看,
罗马不愧是“大秦”,
宋国也当真是西秦的继业者。
总而言之,
当那位身世尴尬,智力不详的秦罗后裔,登上君位后,赵裕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并推测出了对方的处境。
他为此还做好了送走第五任罗马皇帝的准备。
结果却总是出人意料。
“想来是个难对付的家伙。”
能够派出国使,呈递国书。
这起码证明,罗马国中的各方势力,达成了大体一致。
不然的话,
大家沉迷内斗,哪里有空以国家的名义,安排使者来和邻居联络友好?
而考虑到罗马向来的刁民风气,还有狂野的禁卫军们,
赵裕不由得对太子说道,“希望他能走在你前面吧!”
一个能够调和罗马诸多派系,还能稳坐君位,不被已经习惯自我选择领导的禁卫军掀下来的君主,
对宋国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东西。
早点死了最好!
他又低头看了看自己花白的胡须,感慨的说:
“我怕是熬不过的。”
赵承业没有说客套话,只是点了点头,带着些许沉重应下了父亲的话语。
国中的生机刚刚恢复,
外面的敌人便跟着兴起,
问题永远一件接着一件。
好在宋国初建,那荡平乱世的锐气还没有散去。
赵承业并不会因为自己是个“守成之君”,而对外敌生出胆怯逃避的情绪。
于是,
父子两打起精神,接见了罗**使者。
旁边围观的死鬼抱着手对屋大维哼哼唧唧:
“这下还跟我太祖约架吗?”
西秦先帝众多,
除了嬴辟疆几个不太着家之外,总有留守西海,窝在家里守坟的。
别说,
世道混乱的时候,
除了秦恭帝这个不肖子孙打起了靠祖坟赚钱的主意,
还有好些军阀,意图通过开发西秦诸帝坟头,来补充后勤的。
要没有死鬼看着,
想来个个都逃不过摸金校尉的光顾。
刚刚从东方返回,还没来得及回到罗马,了解近况的屋大维只保持沉默。
他先前为了防止那“疯傻”的混血,让罗**国势进一步恶化,从而影响到自己死后的安宁,直接拒绝了这几年一切来自罗**消息。
只停留在东方的中原鬼国,逃避极有可能发生的王朝覆灭惨剧。
谁想生前死后,难得的软弱避事一回,却收获了这样大的惊喜。
听罗马使者的转述,
那混血不仅整合了国中的势力,还将手伸向了北秦,夺取了后者邻近罗**几个郡县。
啧,
看来以前都是装疯卖傻的。
不过,
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屋大维对那留守西海的秦国君主说道:
“约定如何,现在还不能下结论。”
“我需要回到罗马,知晓这些年它的变化后,再回复你的问题。”
那混血若当真能中兴罗马,自然是很好的。
但如果他心里怀念着诸夏,利用地位和权势,让诸夏人占据罗马,取代了母狼后代对地中海的统治,变成真正的“大秦”,
那屋大维可不会认同!
再者说,
对方继位时便已年近五十,现在变得更加苍老,还有多少精力去治理国家呢?
难道罗马也要跟汉朝一样,走上那奇妙的循环之路吗?
“这都是你的错!”
回归罗**路上,
屋大维又对甘英发出呵斥。
受到罗马太祖翘首以待,并在死后,又被之一路拖来罗**甘英也不满的抱着自己强调:
“我说了多少遍!”
“我不会咒术,不懂谶纬,更没有掌握什么神秘的东方力量!”
罗马跟秦人做了几百年邻居,最后好的坏的都学了过去,
凭什么怪罪到他身上!
“学校也要修建。”
“人才是国家的根基啊。”
西海的宋国,
感受着身体正逐渐失去活力的赵裕,在南巡两河时,指着两岸青翠的杨柳,对随行身边的太子说道。
那些饮着西泾渭水的岸边树,
早已不是当年刘太公为嬴秦种下的羁绊之木,
而是赵裕掌权之后,下令四处兴修水利的同时,顺便种下的。
旧日的老树在战火中遭到焚毁,
困苦的百姓为了求取火焰的温暖,也被迫砍伐起为大河舒缓泥沙的杨柳。
长久的动乱过去,
留给新生宋国的,便是满地狼藉。
而如今,
两河的岸边,重新生长起了青青的杨柳。
附近的百姓,也渐渐褪去了慌张害怕,有了于河边悠闲,欣赏风景的从容。
这是宋国正走向兴盛的象征,
是宋国君臣认为的,诸夏天命正向着西海偏移的征兆。
“也是我迟迟没有让你继承位置的缘故。”
车架滚滚行过,
四十岁的太子听到自己的父亲这样说。
这话中的意味,实在是深长。
已经有了自己的孙儿,
一向被臣子们称赞“稳重有度”的太子,不由得忘记了城府,脸上流露出复杂的神色。
作为太子,
他与宋国的年纪一样。
作为赵裕的继承人,
他已经三十多年了。
作为赵裕迎娶了爱妻的第二年,便在一众长辈中出生的孩子,
他拥有了“承业”这个寓意美好的名字,也在很小的年纪,被父亲确立为赵氏的下一任主人。
他本该不为之后的兄弟而感到忧虑。
可家族与国家,是完全不同的。
承担它们的压力,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随着年纪的增长,
随着身后兄弟的追赶,
随着宋国的建立并强大,
赵承业即便是嫡长子,是受到父亲宠爱,臣子信赖的太子,也难免生出几分焦虑来。
偏偏赵裕还是个长寿之君。
给雄主做儿子,本就不容易。
更别说做寿命悠长的雄主的儿子。
“为父知道你难。”
看到长子微愣的神色,赵裕叹息了一声,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可国家的事,又有哪里不难呢?”
宋国建立,百废待兴。
当年西秦的荣光一点不见,
本就不够丰富的水土资源,更是在混乱中消耗了不少。
所以西海想要从乱世中走出,找回遗失的太平光景,花费的精力,比起中原要多上许多。
中原那片祖宗之地,是天下一等一的肥沃富足。
做了皇帝的赵裕每每宵衣旰食,省吃俭用的处理国事,就为了给府库多积攒一些钱粮时,都会想起中原和西海的差距,然后嫉妒的咬牙切齿。
酸的连椰枣都压不下去。
好在一切的辛苦,终究能获得回报。
他做了二十来年的君主,
总算养出来一代生于稳定之下的新人。
“知道我这次,为什么要带着你出巡吗?”
先前赵裕也曾巡视过西海之地,但都是让太子留守都城,监守国事的。
其他儿子则会跟随在他身边。
这是太子生出对兄弟忧虑、忌惮的原因之一。
毕竟赵裕作为开国之君,很多东西可以被他一言而决,没有人可以阻拦。
而他的兄弟中,显然也有怀抱着进步野心的。
因此,
当皇帝最新的出巡,连太子都捎上时,都城中的臣子都有些惊讶。
“原因就在这里。”
迎着儿子疑惑的目光,赵裕指了指那些街道上行走的少年郎。
他自信的说道:
“重建国家,虽有艰难险阻,但对我而言,并非难事。”
“但重建人的道德、思想,让他们从颓唐中走出来,恢复先祖的自信,却是很不容易的。”
乱世之下,
乱的不仅是中枢的朝政、地方的豪强藩镇,
还有那不可触及,不可望见的人心。
要不是有太平道早早的宣称:“化兽食人者,天下共击之”,并为了这个誓言付出了许多努力,
以西海当时的疯癫,菜人的哀嚎只会到处都是。
是以人心崩坏到了如何程度,也可以想见。
“你的能力并没有辜负我对你的期待,你会成为很好的守业之君。”
“但在重整山河,收拾人心这件事,你却还有所欠缺,而这样的事业,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不然的话,我早就退位,像你祖父那样,做个潇洒养老的太上皇了。”
赵承业听了父亲的话,想着这次出巡,自己听到的见过的,不由得沉默起来。
他记事的时候,
赵裕已经闯荡出了一些地位。
再长大一些,以赵氏后继者身份出门时,
赵裕更是做到了一地之主,走出了统治西海的第一步。
细细回忆,
他与乱世的真容之间,的确存在着距离。
而正如父亲的评价,
他也没有能力去收拾碎了一地的人心。
赵裕又说:
“如今二十年过去,人心总算得以重新凝聚。”
“那些生长在大宋治下,正值年少风流的年轻人,是你,还有你的孩子治理这个国家,让大宋迎来真正富足昌盛之时的重要助力。”
人才不是凭空产生的,
在很多时候,
只有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获得治理一个庞大国家所需的人才。
而这培养的基础,
又离不开耕耘积累起的财富,以及稳定发展,给抚养孩子的大人们带去的,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不然的话,
制造的纸张再多,印刷出来的书籍再多,
精明且善于生存的百姓,可不会掏出家里的钱财,增加肩上的负担,供养一个脱产学习的家中男儿。
“这些东西,为父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等你接手之后,自然会明白我的苦心。”
“……那弟弟们呢?”
半晌之后,赵承业忽然说起另一个话题。
他在这狭小的,却装载了天下九州最尊贵的几对父子之一的车架中,向赵裕敞开胸怀问道:
“为什么要对青雀、雉奴他们那样疼爱?”
以至于让其生出了可以取代自己的想法,给予自己偌大压力。
也许是西海流行崇拜“玄鸟”的缘故,
这里的人总爱用羽类,来为孩子取小名。
赵裕入乡随俗,
加上秦赵本为一体,都是玄鸟的子孙,自然不会排斥这一传统。
赵裕听到长子的质问,便解释起来:
“你们几个,都是一母同胞。”
“我既疼爱你,自然也会疼爱他们。”
“而且宋国疆土联络,道路却不通达,想要守住这份社稷,来日必然需要你们兄弟之间,互相帮助扶持。”
人心呐,到底是肉长的,有些事情即便有先例,可终究没办法不为之动容。
但赵裕最后,还是给了长子一个保障。
“回去之后,我会安排他们就藩。”
“至于他们去往的封地,到底是哪里……就由你来指定!”
赵裕此前,
仿效今汉的做法,对成年的儿子们都进行了挽留,让亲人能够相聚在安都城中,围绕在长辈身边,享受天伦之乐。
所以宋国的皇子们虽有王号与封地,却还只浮于表面,未曾真正落实。
结果这样有着美好期待的做法,却引发了近乎养蛊的不良反应。
他又**起儿子的肩膀,带着老者的迟暮感慨道:
“我听说今汉明帝与他的几个兄弟,感情十分亲近,互相之间也甚为扶持,便想要你们也做到这样。”
赵裕很喜欢拿宋国,去与汉朝的各方面比较,以验证天命的归属。
但如今看来,
他在做父亲和训导子嗣这件事上,是差了汉光武帝一些的。
赵承业跟着低下头,有些惭愧的说道:
“我的才能,只怕比不上汉明帝。”
“妄自菲薄干什么!”
赵裕哈哈笑了起来,“你只要拿出监国时的姿态,再比他活得久一些,就很好了!”
今汉皇帝的寿命,在赵裕看来,可是个绝对的、会伤及根本的大问题。
小皇帝连连上位,会使得某些事情,陷入循环之中。
而国家的力量,人心的力量,
往往会伴随着内部的拉扯停滞,而不断削弱。
幸好,
他跟太平道的高德道长们处得不错。
在用隋太祖的手法,调解了国家与教派间的关系后,
赵裕便从各地,乃至于新夏,邀请一些善于养生的道长过来,教导子孙蓄养精神的办法,以防止宋室,也出现汉室那样“后继乏力”的问题。
可惜,
今汉却没办法做到这一点。
在辽东的燕国倒下后,汉室虽逐渐取消了当年对太平道的各种限制,可警惕并没有消失。
最起码,
汉家天子们请名医过来为自己调理身体时,是不敢请道士的。
……
“罗马国的使者过来了?”
回到安都城,
赵裕还没有从巡视疆土的劳累中恢复,便收到了这样的消息。
他因此意识到:
“怕是那位奥古斯都坐稳了位置,不然他哪里敢派使者,大摇大摆的来我这里?”
两个国家相邻,
赵裕还一直心心念念的想要从罗马手中收复玉壁城,
对于对方国中的动静,自然时常关注。
当年罗马复刻嬴秦经典“四代乱政”时,
赵裕曾试图趁虚而入,夺取现在的康斯坦丁堡,秦国的西京,罗**东京。
奈何老秦人在搞大工程这件事上,向来是认真严肃的,从来没有地域歧视。
川蜀那梳理了岷江数百年,成就了天府之国的都江堰是这样,
中原北疆那防御了草原引弓之民数百年,维护了多地平安的长城是这样,
跑到西边复立宗庙,修建出来的,象征着西秦荣光的玉壁城,也是这样。
后者的坚固**,
让赵裕派去的宋军碰了一次又一次,皆无功而返,品尝到了当年罗马人觊觎玉壁,却总是碰壁失败的痛苦——
嗯,
从这点上看,
罗马不愧是“大秦”,
宋国也当真是西秦的继业者。
总而言之,
当那位身世尴尬,智力不详的秦罗后裔,登上君位后,赵裕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并推测出了对方的处境。
他为此还做好了送走第五任罗马皇帝的准备。
结果却总是出人意料。
“想来是个难对付的家伙。”
能够派出国使,呈递国书。
这起码证明,罗马国中的各方势力,达成了大体一致。
不然的话,
大家沉迷内斗,哪里有空以国家的名义,安排使者来和邻居联络友好?
而考虑到罗马向来的刁民风气,还有狂野的禁卫军们,
赵裕不由得对太子说道,“希望他能走在你前面吧!”
一个能够调和罗马诸多派系,还能稳坐君位,不被已经习惯自我选择领导的禁卫军掀下来的君主,
对宋国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东西。
早点死了最好!
他又低头看了看自己花白的胡须,感慨的说:
“我怕是熬不过的。”
赵承业没有说客套话,只是点了点头,带着些许沉重应下了父亲的话语。
国中的生机刚刚恢复,
外面的敌人便跟着兴起,
问题永远一件接着一件。
好在宋国初建,那荡平乱世的锐气还没有散去。
赵承业并不会因为自己是个“守成之君”,而对外敌生出胆怯逃避的情绪。
于是,
父子两打起精神,接见了罗**使者。
旁边围观的死鬼抱着手对屋大维哼哼唧唧:
“这下还跟我太祖约架吗?”
西秦先帝众多,
除了嬴辟疆几个不太着家之外,总有留守西海,窝在家里守坟的。
别说,
世道混乱的时候,
除了秦恭帝这个不肖子孙打起了靠祖坟赚钱的主意,
还有好些军阀,意图通过开发西秦诸帝坟头,来补充后勤的。
要没有死鬼看着,
想来个个都逃不过摸金校尉的光顾。
刚刚从东方返回,还没来得及回到罗马,了解近况的屋大维只保持沉默。
他先前为了防止那“疯傻”的混血,让罗**国势进一步恶化,从而影响到自己死后的安宁,直接拒绝了这几年一切来自罗**消息。
只停留在东方的中原鬼国,逃避极有可能发生的王朝覆灭惨剧。
谁想生前死后,难得的软弱避事一回,却收获了这样大的惊喜。
听罗马使者的转述,
那混血不仅整合了国中的势力,还将手伸向了北秦,夺取了后者邻近罗**几个郡县。
啧,
看来以前都是装疯卖傻的。
不过,
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屋大维对那留守西海的秦国君主说道:
“约定如何,现在还不能下结论。”
“我需要回到罗马,知晓这些年它的变化后,再回复你的问题。”
那混血若当真能中兴罗马,自然是很好的。
但如果他心里怀念着诸夏,利用地位和权势,让诸夏人占据罗马,取代了母狼后代对地中海的统治,变成真正的“大秦”,
那屋大维可不会认同!
再者说,
对方继位时便已年近五十,现在变得更加苍老,还有多少精力去治理国家呢?
难道罗马也要跟汉朝一样,走上那奇妙的循环之路吗?
“这都是你的错!”
回归罗**路上,
屋大维又对甘英发出呵斥。
受到罗马太祖翘首以待,并在死后,又被之一路拖来罗**甘英也不满的抱着自己强调:
“我说了多少遍!”
“我不会咒术,不懂谶纬,更没有掌握什么神秘的东方力量!”
罗马跟秦人做了几百年邻居,最后好的坏的都学了过去,
凭什么怪罪到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