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三日,清晨。
免常朝。
小万历将内阁两大阁臣、六部在京堂官、一众票拟检详官全都召入文华殿。
近几日。
北境将有战事之传闻、辽东总兵李成梁被弹劾、内阁次辅吕调阳卧病在床,外加张居正父亲生前兼并田地达八万亩之事,将小万历搞得焦头烂额。
虽说北境将帅都已汇禀过情况,但仍让他感觉到北境有开战可能,需要提前提防。
这两日,官员们也都纷纷呈递奏疏。
有官员称:应立即遣使赴边,再与土默特部首领俺答签订补充协议,确定俺答不会向大明开战,只要土默特部不引战,大明便无惧其他部落。
有官员称:辽东总兵李成梁已成为辽东的不稳定因素,应立即将其调离,以免辽东出现兵变。
还有官员称:当下内阁次辅吕调阳经常有疾,内阁应再添阁臣,建议令习知边事的南京礼部尚书张四维返京,主持边防大局。
……
御座之上。
小万历环顾四周,开口道:“近日朝中事务繁杂,众卿纷纷上奏,意见不一,朕难以抉择,两位阁老,先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当即,马自强率先站了出来。
“陛下,北境有战之传闻无论是真是假,我们都应提前提防。南京礼部尚书张四维习知边事,对鞑靼各部的情况都较为了解,臣以为应遣其为使,前往北境了解情况,顺便巩固我们与土默特部族的关系。”
“辽东总兵李成梁被弹劾之事,虚甚于实,轻惩训诫即可。”
“至于张阁老父亲兼并田地之事,发生在全国丈田之前,张阁老不知此事,外加已补缴税赋,不算罪过,此事到此为止即可。”
马自强说罢,殷正茂站了出来。
“陛下,老臣对马阁老处理辽东总兵李成梁被弹劾之事和张阁老父亲兼并田地之事无异议,然对处理北境之事,有不同意见!”
“目前,还未确定有战,我们便急于遣使和谈,实在有伤大国之威。此外,我们若有此举动,只会让鞑靼各部觉得因全国丈田,我大明各地反叛者甚多,有可能使得本不敢战的他们迅速发起战争!”
“若有战,我们便迎战,大明立国以来,向来都是以战止战,而不是以和止战,即使发生了战事,影响了新政,耗尽了国库,我们也绝不可能低头,做出弯腰低头求和之事!”
……
“殷阁老所言,甚有道理,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数名官员都站出来认同殷正茂的说法,包括沈念也对殷正茂表示了支持。
大明从立国到现在,还未曾惧过战,还未曾向外掳弯过腰,低过头。
这时。
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炌站了出来。
“陛下,臣赞同殷阁老对北境战事的态度,然两位阁老对辽东总兵李成梁和张阁老父亲兼并田地之事的处理方式,不能认同!”
“辽东总兵李成梁被弹劾的三大罪名,满朝皆知并非无中生有,刚才马阁老称虚甚于实,说明这位李总兵确实有问题,臣觉得不能在其自陈辩解后,便轻惩了事,任何人的权力都不能高于《大明律》,臣建议再次派遣御史与厂卫对其调查,将调查结果公之于众,该如何惩罚便如何惩罚,若辽东没了这位总兵就乱了,那兵部、吏部与内阁应担主罪!”
“张阁老父亲私下兼并田地之事,虽然发生在全国丈田之前且张阁老已经补缴税款,但我朝当下面对兼并田地者,采取的态度向来是严惩严罚,臣以为朝廷除了需令湖广荆州地方官员将此事公示外,陛下还应对张阁老下旨训斥,以此展现对全国丈田的重视,彰显新政条令之严明!”
……
“臣附议!”
“臣附议!”
……
刑部尚书刘应节、大理寺卿陆光祖等数名官员分别表示附议。
这一刻,文华殿骤然变得安静下来。
沈念不由得看向马自强和殷正茂。
马自强提出的三道策略全被反驳,殷正茂支持马自强的两道策略也全被反驳。
这还是当朝第一次。
吕调阳病休,马自强与殷正茂掌控着内阁的决策权。
他们的想法,基本就代表着朝廷的想法,鲜有被其他官员否决。
这充分说明二阁老对朝堂的掌控不足,在百官心中的权威不够,包络他们的能力也有不足。
若是张居正来解决此事。
他绝对会想到百官知所想,然后说出的理由令所有人都无法反驳。
这时。
翰林院侍读陈经邦站了出来。
“我赞同两位阁老关于辽东总兵李成梁被弹劾与张阁老之父兼并田地的处理措施。”
“朝廷对于边防将帅,向来厚待,当下边防之重,重于吏治,李总兵即使私德有瑕,也应轻惩,因为当下的辽东就是离不开他。”
“你们口口声声称大明律高于一切,但有没有想过,若在当下重惩李总兵,引起军队哗变怎么办?引起辽东防御体系崩塌,使得土蛮部落来攻,东北女真部落暴乱怎么办?朝廷大事,必须要顾全大局!”
“张首辅之父兼并田地之事亦是如此,既然已补税,就不应再惩戒,不然于新政无利!”
“臣附议!”
“臣附议!”
……
陈经邦说完后,立即有数名官员站出拱手附议,但这些人刚附议完毕,又有官员站出来反对。
“陛下,臣反对。陈侍读竟称边防高于吏治,竟称为顾全大局可无视大明律,臣不敢苟同!”
“陛下,臣以为对李成梁三大罪之事必须严惩,绝不可徇私,不然辽东就变成了李成梁的辽东而非我大明的辽东!”
“一派胡言!辽东总兵李成梁在辽东的战绩,天下皆知,除了他,谁还能保辽东太平,不过是谣传之小错,暂无实据,你们听风便是雨,难道不是有意引起辽东动乱吗?”
……
官员们对李成梁被弹劾的执行策略不一,其实还是源于张居正对九边将帅的怀柔政策。
张居正乃是一个实用主义者。
九边将帅只要能打胜仗,他就对他们其他行径上的一些罪名轻待。
比如:贪腐会被当作犒赏兵丁;冒功会被当作统计误差,许多小过错都被断定为核查无实迹。
当然,如果罪过危及大明江山,张居正就不会客气了。
沈念不喜欢这种管理方式。
但这种方式已经在边境根深蒂固,一时间难以去弊。
……
文华殿内。
官员们面红耳赤地辩论着,各有各的道理。
马自强与殷正茂一开口,就被一些官员围攻,使得二人气愤得已不想说话。
这就是朝堂没有张居正的弊端,内阁根本管束不了群臣。
小万历看向下方,并没有喊停。
沈念曾教过他一招。
当官员们陷入激烈争吵,都会陷入自己的结论而不会听从别人之言,突然叫断,只会使得他们更加偏激,甚至激发他们更强烈的辩论欲望。
最好的方式就是:等他们辩论得疲惫无力说不出新论点时再叫停,如此,他们才会打开自己的耳朵。
此刻。
沈念没有参与争吵,他在想计策。
他觉得对待李成梁与张居正的父亲就是要公事公办,他相信张居正不会在意此事。
但李成梁有没有反骨就难说了。
当下最棘手的问题还是保障北境无战,保障辽东即使没有李成梁也没有战事。
如此,依照法令惩处李成梁便不会出现问题。
沈念不惧战。
若鞑靼真敢犯边,他绝对支持朝廷倾尽国库也要朝着死里揍对方。
但他不想战,特别是不愿引战。
因为打仗会死很多人,受苦受难的还是百姓,当下不是打仗的最佳时机。
……
约一刻钟后,辩论的声音越来越小。
砰!砰!砰!
小万历朝着御案上拍了三下,高声道:“都静一静吧,听朕说!”
顿时,文华殿安静了下来。
小万历缓了缓,说道:“先说元辅之父兼并田地之事,元辅之父已去世,外加元辅不知此事且已将税赋补上,朕不予追究,大明所有兼并田地者若能这样做,朕都可不予追究,此决定可拟旨告知地方!”
说罢,小万历环顾四周。
众官员都不再发言。
此事属于亡羊补牢,且即使严惩,也最多训斥张居正两句,让其在民间的名声臭一些而已。
张居正正在丁忧,小万历根本不舍得训斥他。
“好,此事就这样定了,不得再议!”
小万历缓了缓,接着道:“朕知当下朝廷对九边将帅过于恩宠,常年以来皆是小错小过不究,能打胜仗即可。然这样做也并没有错,若辽东失守,朝廷近几年靠新政攒下来的银子全都将被充作军费,甚至还不够!”
“至于是否遣使前往北境巩固与鞑靼人的关系,朕也很纠结。谁能想出一道策略,在不损国体的情况下,保证北境无战,如此,朕就能对李成梁之事不加宽恕,公事公办,以此使得九边将帅皆不敢以私忘公,不敢仰仗军功而傲慢犯错!”
此话一出,小万历将问题丢在了众人的头上。
唰!唰!唰!
这一刻,官员们都看向沈念。
他们觉得这种两全其美的“奇策”,只有沈念能够想得出来。
沈念感受到众官员的目光后,直接低下了脑袋。
此刻,他心中无策。
即使有策,他也不愿说。
被百官经常这样依赖,官员们将会逐渐失去思考国策的能力,沈念在众人不断的期盼中,将会越来越累,大概率英年早逝。
就在这时。
掌翰林院事、翰林侍讲学士申时行站了出来。
“陛下,臣有策!”
唰!
小万历与众官员都看向申时行。
申时行挺起胸膛,高声道:“陛下,遣使议和,有伤国体,然若遣使经商,便是扬我国威了!”
“当下,北方商贸正兴。臣建议,朝廷可新置商贸使,入鞑靼,与鞑靼各部商讨贸易互市合作之策,在边境开设更多贸易关口。”
“主动与我们交好者,便增开市集,不断挑衅我们者,则拒与其有贸易往来,辽东区域的土蛮人之所以不断侵袭辽东,其主要目的就是想与我们互市。我们的茶叶、布匹、丝绸、瓷器、酒水、药材都是他们眼中的宝贝。我们可通过此方式,孤立侵扰边境的部落。”
“打仗,我们能赢,但是以损失大量人力物力为代价,但是经商,我们是那些鞑靼人的祖宗,我们闭着眼睛都做不了赔本买卖!”
……
听到此话,小万历与众官员的眼睛都亮了。
这还真是一道良策。
大明完全拥有以贸易制裁与孤立鞑靼各个部落的能力。
且这样做,能使得鞑靼各部对大明越来越依赖,久而久之,大明想扶持谁就能扶持谁,想让谁吃不饱肚子就能让谁吃不饱肚子。
“好计策!”小万历忍不住称赞道。
“臣无异议!”
“臣无异议!”
“臣无异议!”
……
殿小所有官员都拱手附议。
王锡爵惊讶地看向申时行,喃喃道:“这……这不是他的水准啊,这个申时行,是想要入阁啊!”
当下,依照申时行的资历与官职,本就站在了内阁的门槛外。
而这道两全其美之策,足以让他半只脚迈入内阁。
小万历高兴过后,问道:“那应该派遣谁来担任商贸使呢?”
“陛下,臣举荐南京礼部尚书张四维,当下有威望之官员中,唯有他最了解鞑靼!”一名官员拱手说道。
听到此话,王锡爵率先站了出来。
“陛下,臣反对!”
“商贸之事,不宜派遣职位过高的官员,且不宜派遣凤磐公言商,臣建议派遣一名五品左右的官员即可。”
小万历点了点头。
“确实,凤磐公若去北境,鞑靼人下意识就会觉得他是来议和的,其官位过高,不合适!”
这时。
几名官员扭脸看向从五品的沈念。
小万历一愣,然后连忙说道:“不行,沈侍讲不能离京!”
听到此话,官员们都差点儿忍不住要笑了。
在张居正丁忧的情况下,沈念简直就是朝堂的主心骨,根本不可能让其离开。
沈念微微一笑,他也不愿离京。
这时。
沈念眼睛一亮,想起一个合适人选,不由得站了出来。
“陛下,臣举荐去年的状元郎,翰林修撰沈懋学!”
“子珩,莫开玩笑,沈修撰,擅于修史著经,完全不懂经商!”申时行说道。
沈念笑着道:“论经商,朝堂百官皆不如民间商人,边境论商,主要执行的应该是随行的商人,而商贸使代表的是朝廷的脸面和仪态。”
“试问诸位,沈修撰前往边境,对那些鞑靼人引经据典,他们谁能不顶礼膜拜,他品阶不高,但却能彰显我大国之威,另外顶着状元郎的身份,鞑靼人还不敢对其行凶……”
听到沈念这份解释,官员们顿时觉得沈懋学确实可以。
沈懋学中状元之前,便名震天下,一身正气。
其他官员可能被鞑靼人的野蛮武力吓到,但沈懋学却完全不会。
作为大明对外的脸面,他确实是最佳人选。
小万历见沈念解释后,官员们都无异议,当即道:“好,商贸使的人选就定为翰林修撰沈懋学了!”
当即。
这场临时朝会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
小万历甚是喜悦,没有想到,这么多棘手的问题,竟在一个多时辰内全解决了。
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
朝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以后遇到问题,便多开朝会。
免常朝。
小万历将内阁两大阁臣、六部在京堂官、一众票拟检详官全都召入文华殿。
近几日。
北境将有战事之传闻、辽东总兵李成梁被弹劾、内阁次辅吕调阳卧病在床,外加张居正父亲生前兼并田地达八万亩之事,将小万历搞得焦头烂额。
虽说北境将帅都已汇禀过情况,但仍让他感觉到北境有开战可能,需要提前提防。
这两日,官员们也都纷纷呈递奏疏。
有官员称:应立即遣使赴边,再与土默特部首领俺答签订补充协议,确定俺答不会向大明开战,只要土默特部不引战,大明便无惧其他部落。
有官员称:辽东总兵李成梁已成为辽东的不稳定因素,应立即将其调离,以免辽东出现兵变。
还有官员称:当下内阁次辅吕调阳经常有疾,内阁应再添阁臣,建议令习知边事的南京礼部尚书张四维返京,主持边防大局。
……
御座之上。
小万历环顾四周,开口道:“近日朝中事务繁杂,众卿纷纷上奏,意见不一,朕难以抉择,两位阁老,先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当即,马自强率先站了出来。
“陛下,北境有战之传闻无论是真是假,我们都应提前提防。南京礼部尚书张四维习知边事,对鞑靼各部的情况都较为了解,臣以为应遣其为使,前往北境了解情况,顺便巩固我们与土默特部族的关系。”
“辽东总兵李成梁被弹劾之事,虚甚于实,轻惩训诫即可。”
“至于张阁老父亲兼并田地之事,发生在全国丈田之前,张阁老不知此事,外加已补缴税赋,不算罪过,此事到此为止即可。”
马自强说罢,殷正茂站了出来。
“陛下,老臣对马阁老处理辽东总兵李成梁被弹劾之事和张阁老父亲兼并田地之事无异议,然对处理北境之事,有不同意见!”
“目前,还未确定有战,我们便急于遣使和谈,实在有伤大国之威。此外,我们若有此举动,只会让鞑靼各部觉得因全国丈田,我大明各地反叛者甚多,有可能使得本不敢战的他们迅速发起战争!”
“若有战,我们便迎战,大明立国以来,向来都是以战止战,而不是以和止战,即使发生了战事,影响了新政,耗尽了国库,我们也绝不可能低头,做出弯腰低头求和之事!”
……
“殷阁老所言,甚有道理,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数名官员都站出来认同殷正茂的说法,包括沈念也对殷正茂表示了支持。
大明从立国到现在,还未曾惧过战,还未曾向外掳弯过腰,低过头。
这时。
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炌站了出来。
“陛下,臣赞同殷阁老对北境战事的态度,然两位阁老对辽东总兵李成梁和张阁老父亲兼并田地之事的处理方式,不能认同!”
“辽东总兵李成梁被弹劾的三大罪名,满朝皆知并非无中生有,刚才马阁老称虚甚于实,说明这位李总兵确实有问题,臣觉得不能在其自陈辩解后,便轻惩了事,任何人的权力都不能高于《大明律》,臣建议再次派遣御史与厂卫对其调查,将调查结果公之于众,该如何惩罚便如何惩罚,若辽东没了这位总兵就乱了,那兵部、吏部与内阁应担主罪!”
“张阁老父亲私下兼并田地之事,虽然发生在全国丈田之前且张阁老已经补缴税款,但我朝当下面对兼并田地者,采取的态度向来是严惩严罚,臣以为朝廷除了需令湖广荆州地方官员将此事公示外,陛下还应对张阁老下旨训斥,以此展现对全国丈田的重视,彰显新政条令之严明!”
……
“臣附议!”
“臣附议!”
……
刑部尚书刘应节、大理寺卿陆光祖等数名官员分别表示附议。
这一刻,文华殿骤然变得安静下来。
沈念不由得看向马自强和殷正茂。
马自强提出的三道策略全被反驳,殷正茂支持马自强的两道策略也全被反驳。
这还是当朝第一次。
吕调阳病休,马自强与殷正茂掌控着内阁的决策权。
他们的想法,基本就代表着朝廷的想法,鲜有被其他官员否决。
这充分说明二阁老对朝堂的掌控不足,在百官心中的权威不够,包络他们的能力也有不足。
若是张居正来解决此事。
他绝对会想到百官知所想,然后说出的理由令所有人都无法反驳。
这时。
翰林院侍读陈经邦站了出来。
“我赞同两位阁老关于辽东总兵李成梁被弹劾与张阁老之父兼并田地的处理措施。”
“朝廷对于边防将帅,向来厚待,当下边防之重,重于吏治,李总兵即使私德有瑕,也应轻惩,因为当下的辽东就是离不开他。”
“你们口口声声称大明律高于一切,但有没有想过,若在当下重惩李总兵,引起军队哗变怎么办?引起辽东防御体系崩塌,使得土蛮部落来攻,东北女真部落暴乱怎么办?朝廷大事,必须要顾全大局!”
“张首辅之父兼并田地之事亦是如此,既然已补税,就不应再惩戒,不然于新政无利!”
“臣附议!”
“臣附议!”
……
陈经邦说完后,立即有数名官员站出拱手附议,但这些人刚附议完毕,又有官员站出来反对。
“陛下,臣反对。陈侍读竟称边防高于吏治,竟称为顾全大局可无视大明律,臣不敢苟同!”
“陛下,臣以为对李成梁三大罪之事必须严惩,绝不可徇私,不然辽东就变成了李成梁的辽东而非我大明的辽东!”
“一派胡言!辽东总兵李成梁在辽东的战绩,天下皆知,除了他,谁还能保辽东太平,不过是谣传之小错,暂无实据,你们听风便是雨,难道不是有意引起辽东动乱吗?”
……
官员们对李成梁被弹劾的执行策略不一,其实还是源于张居正对九边将帅的怀柔政策。
张居正乃是一个实用主义者。
九边将帅只要能打胜仗,他就对他们其他行径上的一些罪名轻待。
比如:贪腐会被当作犒赏兵丁;冒功会被当作统计误差,许多小过错都被断定为核查无实迹。
当然,如果罪过危及大明江山,张居正就不会客气了。
沈念不喜欢这种管理方式。
但这种方式已经在边境根深蒂固,一时间难以去弊。
……
文华殿内。
官员们面红耳赤地辩论着,各有各的道理。
马自强与殷正茂一开口,就被一些官员围攻,使得二人气愤得已不想说话。
这就是朝堂没有张居正的弊端,内阁根本管束不了群臣。
小万历看向下方,并没有喊停。
沈念曾教过他一招。
当官员们陷入激烈争吵,都会陷入自己的结论而不会听从别人之言,突然叫断,只会使得他们更加偏激,甚至激发他们更强烈的辩论欲望。
最好的方式就是:等他们辩论得疲惫无力说不出新论点时再叫停,如此,他们才会打开自己的耳朵。
此刻。
沈念没有参与争吵,他在想计策。
他觉得对待李成梁与张居正的父亲就是要公事公办,他相信张居正不会在意此事。
但李成梁有没有反骨就难说了。
当下最棘手的问题还是保障北境无战,保障辽东即使没有李成梁也没有战事。
如此,依照法令惩处李成梁便不会出现问题。
沈念不惧战。
若鞑靼真敢犯边,他绝对支持朝廷倾尽国库也要朝着死里揍对方。
但他不想战,特别是不愿引战。
因为打仗会死很多人,受苦受难的还是百姓,当下不是打仗的最佳时机。
……
约一刻钟后,辩论的声音越来越小。
砰!砰!砰!
小万历朝着御案上拍了三下,高声道:“都静一静吧,听朕说!”
顿时,文华殿安静了下来。
小万历缓了缓,说道:“先说元辅之父兼并田地之事,元辅之父已去世,外加元辅不知此事且已将税赋补上,朕不予追究,大明所有兼并田地者若能这样做,朕都可不予追究,此决定可拟旨告知地方!”
说罢,小万历环顾四周。
众官员都不再发言。
此事属于亡羊补牢,且即使严惩,也最多训斥张居正两句,让其在民间的名声臭一些而已。
张居正正在丁忧,小万历根本不舍得训斥他。
“好,此事就这样定了,不得再议!”
小万历缓了缓,接着道:“朕知当下朝廷对九边将帅过于恩宠,常年以来皆是小错小过不究,能打胜仗即可。然这样做也并没有错,若辽东失守,朝廷近几年靠新政攒下来的银子全都将被充作军费,甚至还不够!”
“至于是否遣使前往北境巩固与鞑靼人的关系,朕也很纠结。谁能想出一道策略,在不损国体的情况下,保证北境无战,如此,朕就能对李成梁之事不加宽恕,公事公办,以此使得九边将帅皆不敢以私忘公,不敢仰仗军功而傲慢犯错!”
此话一出,小万历将问题丢在了众人的头上。
唰!唰!唰!
这一刻,官员们都看向沈念。
他们觉得这种两全其美的“奇策”,只有沈念能够想得出来。
沈念感受到众官员的目光后,直接低下了脑袋。
此刻,他心中无策。
即使有策,他也不愿说。
被百官经常这样依赖,官员们将会逐渐失去思考国策的能力,沈念在众人不断的期盼中,将会越来越累,大概率英年早逝。
就在这时。
掌翰林院事、翰林侍讲学士申时行站了出来。
“陛下,臣有策!”
唰!
小万历与众官员都看向申时行。
申时行挺起胸膛,高声道:“陛下,遣使议和,有伤国体,然若遣使经商,便是扬我国威了!”
“当下,北方商贸正兴。臣建议,朝廷可新置商贸使,入鞑靼,与鞑靼各部商讨贸易互市合作之策,在边境开设更多贸易关口。”
“主动与我们交好者,便增开市集,不断挑衅我们者,则拒与其有贸易往来,辽东区域的土蛮人之所以不断侵袭辽东,其主要目的就是想与我们互市。我们的茶叶、布匹、丝绸、瓷器、酒水、药材都是他们眼中的宝贝。我们可通过此方式,孤立侵扰边境的部落。”
“打仗,我们能赢,但是以损失大量人力物力为代价,但是经商,我们是那些鞑靼人的祖宗,我们闭着眼睛都做不了赔本买卖!”
……
听到此话,小万历与众官员的眼睛都亮了。
这还真是一道良策。
大明完全拥有以贸易制裁与孤立鞑靼各个部落的能力。
且这样做,能使得鞑靼各部对大明越来越依赖,久而久之,大明想扶持谁就能扶持谁,想让谁吃不饱肚子就能让谁吃不饱肚子。
“好计策!”小万历忍不住称赞道。
“臣无异议!”
“臣无异议!”
“臣无异议!”
……
殿小所有官员都拱手附议。
王锡爵惊讶地看向申时行,喃喃道:“这……这不是他的水准啊,这个申时行,是想要入阁啊!”
当下,依照申时行的资历与官职,本就站在了内阁的门槛外。
而这道两全其美之策,足以让他半只脚迈入内阁。
小万历高兴过后,问道:“那应该派遣谁来担任商贸使呢?”
“陛下,臣举荐南京礼部尚书张四维,当下有威望之官员中,唯有他最了解鞑靼!”一名官员拱手说道。
听到此话,王锡爵率先站了出来。
“陛下,臣反对!”
“商贸之事,不宜派遣职位过高的官员,且不宜派遣凤磐公言商,臣建议派遣一名五品左右的官员即可。”
小万历点了点头。
“确实,凤磐公若去北境,鞑靼人下意识就会觉得他是来议和的,其官位过高,不合适!”
这时。
几名官员扭脸看向从五品的沈念。
小万历一愣,然后连忙说道:“不行,沈侍讲不能离京!”
听到此话,官员们都差点儿忍不住要笑了。
在张居正丁忧的情况下,沈念简直就是朝堂的主心骨,根本不可能让其离开。
沈念微微一笑,他也不愿离京。
这时。
沈念眼睛一亮,想起一个合适人选,不由得站了出来。
“陛下,臣举荐去年的状元郎,翰林修撰沈懋学!”
“子珩,莫开玩笑,沈修撰,擅于修史著经,完全不懂经商!”申时行说道。
沈念笑着道:“论经商,朝堂百官皆不如民间商人,边境论商,主要执行的应该是随行的商人,而商贸使代表的是朝廷的脸面和仪态。”
“试问诸位,沈修撰前往边境,对那些鞑靼人引经据典,他们谁能不顶礼膜拜,他品阶不高,但却能彰显我大国之威,另外顶着状元郎的身份,鞑靼人还不敢对其行凶……”
听到沈念这份解释,官员们顿时觉得沈懋学确实可以。
沈懋学中状元之前,便名震天下,一身正气。
其他官员可能被鞑靼人的野蛮武力吓到,但沈懋学却完全不会。
作为大明对外的脸面,他确实是最佳人选。
小万历见沈念解释后,官员们都无异议,当即道:“好,商贸使的人选就定为翰林修撰沈懋学了!”
当即。
这场临时朝会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
小万历甚是喜悦,没有想到,这么多棘手的问题,竟在一个多时辰内全解决了。
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
朝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以后遇到问题,便多开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