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知赵俣真有联金灭辽之意,萧得里底和韩昉顿时就傻眼了,连忙向萧普贤女问计。
想当初,耶律延禧刚继位,从同样昏庸不已的辽道宗耶律洪基手上接过来的辽国,虽然已经由盛转衰,但形势还远没有现在这么糟糕。
关键那时辽国还有西夏这个盟友。
就这样,辽国都打不过赵宋王朝。
最后还是靠送三位契丹公主和一大堆女人(甚至是将耶律延禧的文妃萧瑟瑟和她腹中的女儿耶律余里衍以及耶律延禧的婶娘萧普贤女送给赵俣),又退回所有岁币、将燕云十一州还给赵宋王朝,辽国才勉强保住了江山社稷。
现如今,辽国丢了燕云十一州和数千万岁币被赵宋王朝重创,又被耶律延禧这个昏君折腾了快十年,北方的女真还起兵反辽夺了东北的大片疆土包括辽国的四京之一的东京,而且辽国境内到处都是起义和叛乱,辽国的形势比十年前糟糕了十倍都不止。
反观赵宋王朝这边,原来最能掣肘赵宋王朝的西夏已经被赵宋王朝给消灭了并消化了,一块被赵宋王朝消化了的还有青唐地区和燕云十一州,关键,随着赵俣的改革成功,赵宋王朝变得更富有、更强大了。
此消彼长之下,单单是一个赵宋王朝,就能灭了辽国。
更何况,赵宋王朝还有一个实力不弱的盟友金国?
这要是让宋金两国真结上盟了,并且两国结盟的目标还是消灭辽国,辽国真是一点继存的机会都没有了。
形势如此明显,即便是**都能看出来,辽国肯定得想方设法说服赵宋王朝放弃消灭辽国,最好能说服赵宋王朝支持辽国剿灭金国,不然辽国就完了,更何况萧得里底和韩昉又不是**,而是辽国的重臣和辽国的后起之秀。他们深知,辽国的命运已悬于一线,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可问题是,想说服赵宋王朝放弃消灭辽国,谈何容易?
是。
自从《澶渊之盟》以后,宋辽之间只是在十年前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冲突,然后就又迅速恢复了和平,双方的贸易甚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可辽人十分清楚,在《澶渊之盟》发生之前,辽宋两国都想干掉对方完成大一统,解决自己最大的心腹大患。
《澶渊之盟》之所以爆发,根源就在于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大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直抵黄河北岸的澶州,剑锋直指赵宋王朝的都城开封府。彼时辽国国力鼎盛,萧太后雄才大略,意图一举荡平中原,将赵宋王朝纳入辽国版图,彻底终结南北对峙的局面。
然而,赵宋王朝虽在初期战事中节节败退,却在澶州一线稳住了阵脚。宋真宗在寇准等主战派大臣的力谏下御驾亲征,极大鼓舞了宋军的士气。更关键的是,辽国先锋大将萧挞凛在澶州城下被宋军床子弩射杀,这一意外让辽军锐气大挫,也让萧太后意识到灭宋并非易事——宋军虽不善野战,却擅长守城,澶州城防坚固,辽军久攻不下,后方补给线又过长,随时可能被宋军截断。
而赵宋王朝这边,虽有澶州之险,却也深知辽国骑兵的强悍,若执意开战,即便能击退辽军,自身也必将损失惨重,更何况朝堂上主和派呼声颇高。
双方就这样陷入了“谁都吃不掉对方”的僵局:辽国灭宋的野心受阻,赵宋王朝也无力北伐收复燕云。
最终,在双方都不愿再打下去的现实面前,《澶渊之盟》才应运而生——辽国放弃灭宋,赵宋王朝则以岁币换和平,这本质上是势均力敌下的妥协,而非真正的和解。
在那之后,辽国虽然不再直接跟赵宋王朝交战,但辽国始终用西夏给赵宋王朝放血,不断消耗赵宋王朝的国力,让赵宋王朝这百余年时间,一直都不好过。
西夏凭借辽国暗中支持的战马、军械与战略情报,在西北边境与赵宋王朝展开了无休止的拉锯。
好水川、定川寨等大战中,宋军动辄损兵数万,尸横遍野的惨状每年都在边境上演。抚恤阵亡将士的钱财每年就要耗去赵宋王朝国库的三成,更别提为补充兵力而持续征收的赋税,层层盘剥下,民间疾苦早已不堪重负。
而西夏的骑兵如同附骨之疽,时常绕过宋军防线,突袭秦州、渭州等富庶州县。他们掠走粮草、牲畜、人口,烧毁农田与村落,仅康定元年那次突袭,就导致关中平原千里沃野化为焦土,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赵宋朝廷为安置灾民、重建城防,耗费的钱财相当于全国半年的盐税收入。
更让赵宋王朝头疼的是,为了防备西夏入侵,不得不常年在西北屯驻四十万大军,军饷、粮草的转运成本惊人,仅陕西路的军费支出就占了全国财政的一半以上,硬生生拖慢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
辽国则坐观赵宋王朝与西夏互相消耗,每当西夏战事不利,便以“调停”为名向赵宋王朝施压,逼迫其割让土地、增加“岁赐”给西夏,实则间接让赵宋王朝的财富通过西夏流入辽国。
这百余年里,赵宋王朝就像被辽国用西夏这把钝刀反复切割,虽未致命,却始终血流不止,国力被一点点蚕食,连王安石变法都难掩西北战事带来的巨大窟窿。
辽人对此心知肚明。
如今回想起来,那些年赵宋君臣为边境战事焦头烂额的模样,更反衬出此刻辽国自身的绝境——当年用在赵宋王朝身上的手段,如今正以更猛烈的方式反噬辽国。
十年前,那一战,赵宋王朝大败辽国时,其实就有望消灭辽国了。
可在最后关头,是西夏帮辽国挡下了那致命的一刀。
这才让辽国又苟延残喘了十年。
如今时移世易,当年的平衡早已被打破,再也没有第二个西夏可以为辽国挡刀了。
萧得里底和韩昉心里很清楚,当年《澶渊之盟》是势均力敌的产物,后来赵俣同意跟耶律延禧议和,那是因为赵俣一心想要消灭西夏,不想节外生枝,如今宋强辽弱,赵俣已经消灭了所有后顾之忧,赵俣若想撕毁盟约,他们连讨价还价的资本都没有。
关键,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赵宋王朝不趁现在这个天赐良机消灭辽国,那更待何时?待辽国休养生息,卷土重来吗?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幻想。
辽国内忧外患,早已是风雨飘摇中的残烛,随时可能熄灭。
而赵宋王朝,正如日中天,兵强马壮,士气高昂,正是实现历代皇帝遗愿,一统天下的最佳时机。
等辽国喘息过来,或是金国崛起到无法遏制的地步,赵宋王朝再想图谋霸业,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历史的车轮从不停歇,机遇总是稍纵即逝,对于赵俣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而言,他显然不会让这样的机会白白溜走。
面对这样的局面,萧得里底和韩昉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寄希望于对赵俣十分了解的萧普贤女。
萧普贤女也没跟萧得里底和韩昉藏着掖着,而是直截了当地说:“我有上中下三策。”
萧得里底赶紧请教:“请娘娘救我大辽!”
萧普贤女说:“上策,割让燕地五州、平滦营三州及居庸关、古北口、松亭关、榆关等地给我大宋,请我大宋全力支持你家平叛剿灭女真。”
“这……”
燕云地区是赵宋王朝历代想收回的战略要地,如果辽国主动归还,能极大地满足赵宋王朝的核心利益,有望打动赵宋王朝放弃联金灭辽,转而支持辽国对抗金国。借助赵宋王朝的兵力、粮草等资源,辽国能增强对抗金国的实力,缓解自身的军事压力。
最不济,归还燕云给赵宋王朝,可以稳住赵宋王朝,使其没有借口参战助金国一臂之力,让辽国能集中精力应对金国,避免陷入腹背受敌的死局,为自身争取喘息之机。
对此时风雨飘摇的辽国来说,保住政权是首要目标。以燕云地区为代价,若能换来赵宋王朝的中立甚至合作,或许能延缓灭亡命运,哪怕是偏安一隅,也比彻底覆灭更有希望。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本质上是辽国在绝境下的无奈之举,燕云地区对辽国同样重要,失去燕云地区会严重削弱辽国的战略屏障和国力。
但在生死存亡关头,这可能是换取生存机会的唯一筹码。
因此,虽然萧普贤女的上策也没那么上,但萧得里底和韩昉觉得,这也不失为是一个解决辽国困境的办法。
只是,但凡还有别的路可以走,没有人愿意走割地这条屈辱的道路。
所以萧得里底问:“那中策为何?”
萧普贤女说:“先以重利稳住我大宋一段时日,再孤注一掷,集结所有兵力,同时寻求与女真有宿仇的高丽的援助,集两国之力与女真决一死战,若一战击败女真,便可暂时压下内患,震慑我大宋,或能挽回一些局势。但此策风险极大,一旦战败,你家必将万劫不复,再无翻身之日,便是从此史书之上再无契丹一族之名亦有可能。”
萧得里底和韩昉知道,萧普贤女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辽国现在的形势真就这么危险,要是选择了中策,就等于是将辽国的一切都押在了赌桌上,一旦那一战辽国打输了,后果必将不堪设想。
萧得里底又问:“那下策又为何?”
萧普贤女轻叹一声,缓缓说道:“多给我大宋送礼,美人、金银、特产,对了,牙不里快十六了,可送给我大宋皇帝陛下讨其欢喜,我这里再想办法为你家斡旋一下,教我大宋暂时保持中立,两不相帮,若你家诚意足够,我这里可请我家皇帝陛下卖粮、卖兵甲给你家,助你家解决国内粮食短缺及兵甲不足难题,你家再视情况计较。”
牙不里,就是耶律牙不里,耶律延禧的长女。
不同于之前辽国送给赵俣的四位契丹公主只是皇室之女,耶律牙不里虽然只是宫人所生,却的的确确是辽国皇帝之女,真正的辽国公主,身份上要高出很多。
而这时候用真正的公主和亲、给岁币等方式稳住赵宋王朝,为辽国争取到消灭内患的时间,也算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因此,萧得里底和韩昉听言,眼睛一亮,萧得里底忙不迭地问道:“娘娘可有把握?”
萧普贤女很自信地说:“我在我大宋皇帝陛下那里还是说得上话的,你家再送来公主、美人、重利,我未尝不能说服我大宋皇帝陛下坐山观虎斗。”
听萧普贤女这么说,萧得里底和韩昉倒是相信了萧普贤女所说的。
让赵俣放弃消灭辽国这个宿敌收复赵宋王朝历任皇帝都想收复的燕云地区,确实不现实,但要是说服赵宋王朝看着辽金两国相互放血,坐等收渔翁之利,就有可能了。
只是,这样一来,等辽金互耗得差不多了,赵宋王朝还是会出手,消灭已经非常虚弱的辽国或者金国,然后赵宋王朝不仅会收复燕云地区,还有可能会吞并辽国的所有疆土,成为这个世界最大的帝国。
也就是说,萧普贤女的下策,只是治标不治本,最多也就能让辽国苟延残喘一段时间。
这么一看,萧普贤女的下策确实不如萧普贤女的上策和中策。
萧得里底和韩昉问萧普贤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了?
萧普贤女摇摇头,表示她只有这三个办法,辽国也可以不采纳她的办法,自己想办法。
萧得里底和韩昉走后,赵俣从屏风后面走出来,问道:“你猜耶律延禧会选择哪一策?”
萧普贤女连考虑都没考虑就断言:“必是下策。”
“为何?”赵俣问。
萧普贤女毫不掩饰她对耶律延禧的不屑:“他没有壁虎断尾的决断,又没有孤注一掷的勇气,只能选择看似稳妥,实则愚蠢至极的下策。”
不难看出,萧普贤女对耶律延禧的讨厌,已经深入骨髓。
这从历史上,萧普贤女两次支持耶律淳夺取耶律延禧的皇位上,就不难看出来。
如今,虽然历史已经发生了改变,萧普贤女的男人已经从耶律i淳换成了赵俣。
但这依旧不影响萧普贤女对耶律延禧的讨厌。
甚至可以说,因为耶律延禧把她和一大堆辽国的女人、辽国的燕云十一州、辽国好不容易才抢去的岁币全都输给了赵俣,以至于辽国必亡无疑,萧普贤女更厌恶也更恨耶律延禧了。
所以萧普贤女要报复耶律延禧,要让耶律延禧为他的昏庸无能付出巨大的代价,让他永远都活在自责与愧疚当中。
赵俣抱住萧普贤女,将手伸入她的怀中,**着她的木瓜,又问:“为何帮我索要耶律延禧的女儿?我不记得我说过想要她啊。”
萧普贤女也不知是出于报复耶律延禧的目的,还是出于讨好赵俣的目的,总之,她说:“官家不是最喜爱夺取敌**女以驭之,臣妾自然要助官家一臂之力。”
萧普贤女越说越兴奋,她眼睛十分明亮地说:“臣妾不仅要为官家夺取阿果的所有女儿,还要为官家夺取他的所有女人,尤其是皇后夺里懒、元妃贵哥,官家有所不知,她二人皆是世间难得的尤物,定能教官家欲仙欲死……”
……
得知赵俣真有联金灭辽之意,萧得里底和韩昉顿时就傻眼了,连忙向萧普贤女问计。
想当初,耶律延禧刚继位,从同样昏庸不已的辽道宗耶律洪基手上接过来的辽国,虽然已经由盛转衰,但形势还远没有现在这么糟糕。
关键那时辽国还有西夏这个盟友。
就这样,辽国都打不过赵宋王朝。
最后还是靠送三位契丹公主和一大堆女人(甚至是将耶律延禧的文妃萧瑟瑟和她腹中的女儿耶律余里衍以及耶律延禧的婶娘萧普贤女送给赵俣),又退回所有岁币、将燕云十一州还给赵宋王朝,辽国才勉强保住了江山社稷。
现如今,辽国丢了燕云十一州和数千万岁币被赵宋王朝重创,又被耶律延禧这个昏君折腾了快十年,北方的女真还起兵反辽夺了东北的大片疆土包括辽国的四京之一的东京,而且辽国境内到处都是起义和叛乱,辽国的形势比十年前糟糕了十倍都不止。
反观赵宋王朝这边,原来最能掣肘赵宋王朝的西夏已经被赵宋王朝给消灭了并消化了,一块被赵宋王朝消化了的还有青唐地区和燕云十一州,关键,随着赵俣的改革成功,赵宋王朝变得更富有、更强大了。
此消彼长之下,单单是一个赵宋王朝,就能灭了辽国。
更何况,赵宋王朝还有一个实力不弱的盟友金国?
这要是让宋金两国真结上盟了,并且两国结盟的目标还是消灭辽国,辽国真是一点继存的机会都没有了。
形势如此明显,即便是**都能看出来,辽国肯定得想方设法说服赵宋王朝放弃消灭辽国,最好能说服赵宋王朝支持辽国剿灭金国,不然辽国就完了,更何况萧得里底和韩昉又不是**,而是辽国的重臣和辽国的后起之秀。他们深知,辽国的命运已悬于一线,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可问题是,想说服赵宋王朝放弃消灭辽国,谈何容易?
是。
自从《澶渊之盟》以后,宋辽之间只是在十年前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冲突,然后就又迅速恢复了和平,双方的贸易甚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可辽人十分清楚,在《澶渊之盟》发生之前,辽宋两国都想干掉对方完成大一统,解决自己最大的心腹大患。
《澶渊之盟》之所以爆发,根源就在于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大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直抵黄河北岸的澶州,剑锋直指赵宋王朝的都城开封府。彼时辽国国力鼎盛,萧太后雄才大略,意图一举荡平中原,将赵宋王朝纳入辽国版图,彻底终结南北对峙的局面。
然而,赵宋王朝虽在初期战事中节节败退,却在澶州一线稳住了阵脚。宋真宗在寇准等主战派大臣的力谏下御驾亲征,极大鼓舞了宋军的士气。更关键的是,辽国先锋大将萧挞凛在澶州城下被宋军床子弩射杀,这一意外让辽军锐气大挫,也让萧太后意识到灭宋并非易事——宋军虽不善野战,却擅长守城,澶州城防坚固,辽军久攻不下,后方补给线又过长,随时可能被宋军截断。
而赵宋王朝这边,虽有澶州之险,却也深知辽国骑兵的强悍,若执意开战,即便能击退辽军,自身也必将损失惨重,更何况朝堂上主和派呼声颇高。
双方就这样陷入了“谁都吃不掉对方”的僵局:辽国灭宋的野心受阻,赵宋王朝也无力北伐收复燕云。
最终,在双方都不愿再打下去的现实面前,《澶渊之盟》才应运而生——辽国放弃灭宋,赵宋王朝则以岁币换和平,这本质上是势均力敌下的妥协,而非真正的和解。
在那之后,辽国虽然不再直接跟赵宋王朝交战,但辽国始终用西夏给赵宋王朝放血,不断消耗赵宋王朝的国力,让赵宋王朝这百余年时间,一直都不好过。
西夏凭借辽国暗中支持的战马、军械与战略情报,在西北边境与赵宋王朝展开了无休止的拉锯。
好水川、定川寨等大战中,宋军动辄损兵数万,尸横遍野的惨状每年都在边境上演。抚恤阵亡将士的钱财每年就要耗去赵宋王朝国库的三成,更别提为补充兵力而持续征收的赋税,层层盘剥下,民间疾苦早已不堪重负。
而西夏的骑兵如同附骨之疽,时常绕过宋军防线,突袭秦州、渭州等富庶州县。他们掠走粮草、牲畜、人口,烧毁农田与村落,仅康定元年那次突袭,就导致关中平原千里沃野化为焦土,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赵宋朝廷为安置灾民、重建城防,耗费的钱财相当于全国半年的盐税收入。
更让赵宋王朝头疼的是,为了防备西夏入侵,不得不常年在西北屯驻四十万大军,军饷、粮草的转运成本惊人,仅陕西路的军费支出就占了全国财政的一半以上,硬生生拖慢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
辽国则坐观赵宋王朝与西夏互相消耗,每当西夏战事不利,便以“调停”为名向赵宋王朝施压,逼迫其割让土地、增加“岁赐”给西夏,实则间接让赵宋王朝的财富通过西夏流入辽国。
这百余年里,赵宋王朝就像被辽国用西夏这把钝刀反复切割,虽未致命,却始终血流不止,国力被一点点蚕食,连王安石变法都难掩西北战事带来的巨大窟窿。
辽人对此心知肚明。
如今回想起来,那些年赵宋君臣为边境战事焦头烂额的模样,更反衬出此刻辽国自身的绝境——当年用在赵宋王朝身上的手段,如今正以更猛烈的方式反噬辽国。
十年前,那一战,赵宋王朝大败辽国时,其实就有望消灭辽国了。
可在最后关头,是西夏帮辽国挡下了那致命的一刀。
这才让辽国又苟延残喘了十年。
如今时移世易,当年的平衡早已被打破,再也没有第二个西夏可以为辽国挡刀了。
萧得里底和韩昉心里很清楚,当年《澶渊之盟》是势均力敌的产物,后来赵俣同意跟耶律延禧议和,那是因为赵俣一心想要消灭西夏,不想节外生枝,如今宋强辽弱,赵俣已经消灭了所有后顾之忧,赵俣若想撕毁盟约,他们连讨价还价的资本都没有。
关键,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赵宋王朝不趁现在这个天赐良机消灭辽国,那更待何时?待辽国休养生息,卷土重来吗?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幻想。
辽国内忧外患,早已是风雨飘摇中的残烛,随时可能熄灭。
而赵宋王朝,正如日中天,兵强马壮,士气高昂,正是实现历代皇帝遗愿,一统天下的最佳时机。
等辽国喘息过来,或是金国崛起到无法遏制的地步,赵宋王朝再想图谋霸业,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历史的车轮从不停歇,机遇总是稍纵即逝,对于赵俣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而言,他显然不会让这样的机会白白溜走。
面对这样的局面,萧得里底和韩昉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寄希望于对赵俣十分了解的萧普贤女。
萧普贤女也没跟萧得里底和韩昉藏着掖着,而是直截了当地说:“我有上中下三策。”
萧得里底赶紧请教:“请娘娘救我大辽!”
萧普贤女说:“上策,割让燕地五州、平滦营三州及居庸关、古北口、松亭关、榆关等地给我大宋,请我大宋全力支持你家平叛剿灭女真。”
“这……”
燕云地区是赵宋王朝历代想收回的战略要地,如果辽国主动归还,能极大地满足赵宋王朝的核心利益,有望打动赵宋王朝放弃联金灭辽,转而支持辽国对抗金国。借助赵宋王朝的兵力、粮草等资源,辽国能增强对抗金国的实力,缓解自身的军事压力。
最不济,归还燕云给赵宋王朝,可以稳住赵宋王朝,使其没有借口参战助金国一臂之力,让辽国能集中精力应对金国,避免陷入腹背受敌的死局,为自身争取喘息之机。
对此时风雨飘摇的辽国来说,保住政权是首要目标。以燕云地区为代价,若能换来赵宋王朝的中立甚至合作,或许能延缓灭亡命运,哪怕是偏安一隅,也比彻底覆灭更有希望。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本质上是辽国在绝境下的无奈之举,燕云地区对辽国同样重要,失去燕云地区会严重削弱辽国的战略屏障和国力。
但在生死存亡关头,这可能是换取生存机会的唯一筹码。
因此,虽然萧普贤女的上策也没那么上,但萧得里底和韩昉觉得,这也不失为是一个解决辽国困境的办法。
只是,但凡还有别的路可以走,没有人愿意走割地这条屈辱的道路。
所以萧得里底问:“那中策为何?”
萧普贤女说:“先以重利稳住我大宋一段时日,再孤注一掷,集结所有兵力,同时寻求与女真有宿仇的高丽的援助,集两国之力与女真决一死战,若一战击败女真,便可暂时压下内患,震慑我大宋,或能挽回一些局势。但此策风险极大,一旦战败,你家必将万劫不复,再无翻身之日,便是从此史书之上再无契丹一族之名亦有可能。”
萧得里底和韩昉知道,萧普贤女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辽国现在的形势真就这么危险,要是选择了中策,就等于是将辽国的一切都押在了赌桌上,一旦那一战辽国打输了,后果必将不堪设想。
萧得里底又问:“那下策又为何?”
萧普贤女轻叹一声,缓缓说道:“多给我大宋送礼,美人、金银、特产,对了,牙不里快十六了,可送给我大宋皇帝陛下讨其欢喜,我这里再想办法为你家斡旋一下,教我大宋暂时保持中立,两不相帮,若你家诚意足够,我这里可请我家皇帝陛下卖粮、卖兵甲给你家,助你家解决国内粮食短缺及兵甲不足难题,你家再视情况计较。”
牙不里,就是耶律牙不里,耶律延禧的长女。
不同于之前辽国送给赵俣的四位契丹公主只是皇室之女,耶律牙不里虽然只是宫人所生,却的的确确是辽国皇帝之女,真正的辽国公主,身份上要高出很多。
而这时候用真正的公主和亲、给岁币等方式稳住赵宋王朝,为辽国争取到消灭内患的时间,也算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因此,萧得里底和韩昉听言,眼睛一亮,萧得里底忙不迭地问道:“娘娘可有把握?”
萧普贤女很自信地说:“我在我大宋皇帝陛下那里还是说得上话的,你家再送来公主、美人、重利,我未尝不能说服我大宋皇帝陛下坐山观虎斗。”
听萧普贤女这么说,萧得里底和韩昉倒是相信了萧普贤女所说的。
让赵俣放弃消灭辽国这个宿敌收复赵宋王朝历任皇帝都想收复的燕云地区,确实不现实,但要是说服赵宋王朝看着辽金两国相互放血,坐等收渔翁之利,就有可能了。
只是,这样一来,等辽金互耗得差不多了,赵宋王朝还是会出手,消灭已经非常虚弱的辽国或者金国,然后赵宋王朝不仅会收复燕云地区,还有可能会吞并辽国的所有疆土,成为这个世界最大的帝国。
也就是说,萧普贤女的下策,只是治标不治本,最多也就能让辽国苟延残喘一段时间。
这么一看,萧普贤女的下策确实不如萧普贤女的上策和中策。
萧得里底和韩昉问萧普贤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了?
萧普贤女摇摇头,表示她只有这三个办法,辽国也可以不采纳她的办法,自己想办法。
萧得里底和韩昉走后,赵俣从屏风后面走出来,问道:“你猜耶律延禧会选择哪一策?”
萧普贤女连考虑都没考虑就断言:“必是下策。”
“为何?”赵俣问。
萧普贤女毫不掩饰她对耶律延禧的不屑:“他没有壁虎断尾的决断,又没有孤注一掷的勇气,只能选择看似稳妥,实则愚蠢至极的下策。”
不难看出,萧普贤女对耶律延禧的讨厌,已经深入骨髓。
这从历史上,萧普贤女两次支持耶律淳夺取耶律延禧的皇位上,就不难看出来。
如今,虽然历史已经发生了改变,萧普贤女的男人已经从耶律i淳换成了赵俣。
但这依旧不影响萧普贤女对耶律延禧的讨厌。
甚至可以说,因为耶律延禧把她和一大堆辽国的女人、辽国的燕云十一州、辽国好不容易才抢去的岁币全都输给了赵俣,以至于辽国必亡无疑,萧普贤女更厌恶也更恨耶律延禧了。
所以萧普贤女要报复耶律延禧,要让耶律延禧为他的昏庸无能付出巨大的代价,让他永远都活在自责与愧疚当中。
赵俣抱住萧普贤女,将手伸入她的怀中,**着她的木瓜,又问:“为何帮我索要耶律延禧的女儿?我不记得我说过想要她啊。”
萧普贤女也不知是出于报复耶律延禧的目的,还是出于讨好赵俣的目的,总之,她说:“官家不是最喜爱夺取敌**女以驭之,臣妾自然要助官家一臂之力。”
萧普贤女越说越兴奋,她眼睛十分明亮地说:“臣妾不仅要为官家夺取阿果的所有女儿,还要为官家夺取他的所有女人,尤其是皇后夺里懒、元妃贵哥,官家有所不知,她二人皆是世间难得的尤物,定能教官家欲仙欲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