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宁的登基大典在即,楚国国都内的人潮开始汹涌起来。

  街道上熙熙攘攘,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来自各地的使臣、商贾、游侠和看热闹的百姓纷纷涌入城中,使得这座原本就繁华的都城更加热闹非凡。

  然而,随着人流的增加,城内的治安压力也随之而来。

  为了防止有人趁机生事,城防营的士兵们日夜不停地巡逻,城门处的盘查也愈发严格。

  街角巷尾,随处可见身着铁甲的士兵手持长矛,目光警惕地扫视着过往行人。

  城内的酒楼、茶肆和烟花柳巷之地,更是人声鼎沸。

  在这些地方,消息传播得最快,也最容易被添油加醋。

  而就在这登基大典前的前几天,一则令人震惊的传闻开始在城中流传开来。

  大周的武秀宁公主和楚国的楚天世子出了六道题,竟难倒了来自大唐、大汉和魏国的三位大儒,裴琰智、司马辉和崔高轩。

  这消息如同一阵风,迅速席卷了整个都城。

  在城中最负盛名的“醉仙楼”内,二楼靠窗的位置坐满了衣着华贵的商人和文人。

  酒过三巡,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这则传闻上。

  一名身着锦袍的中年商人拍案笑道:“你们听说了吗?那三位大儒竟然连六道题都答不上来,还自称什么‘学富五车’,真是笑话!”

  旁边一名年轻书生摇头晃脑地说道:“可不是嘛!我听闻那六道题中有一道是关于从郢都出发,沿沅水西行三百里,再折向北过苍梧山,最终抵达何处的问题。”

  “这题在我朝连三岁孩童都能答上几句,可那三位大儒却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哈哈哈哈!”

  另一名满脸络腮胡的江湖豪客大笑:“我看他们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平日里高高在上,如今却连两个小辈的问题都答不上,真是丢尽了脸面!”

  角落里,一名老者捋着胡须,慢悠悠地说道:“此事恐怕没那么简单。”

  “那武秀宁公主和楚天世子年纪虽小,但据说天赋异禀,尤其是楚天世子,自幼博览群书,聪慧过人。”

  “而那三位大儒,或许是一时轻敌,才着了道。”

  “轻敌?”

  一名年轻女子嗤笑一声:“大儒之名,岂是儿戏?若连这点考验都经受不住,还谈什么‘治国平天下’?”

  酒楼内的议论声越来越大,众人的嘲讽之意也愈发明显。

  有人甚至编起了打油诗,嘲笑三位大儒的“无能”。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便传遍了整个都城。

  不仅是酒楼,就连烟花柳巷之地也未能免俗。

  在“怡红院”内,几名歌姬一边调琴,一边低声议论。

  “听说那三位大儒在驿馆里气得直跳脚呢!”一名身穿粉色纱裙的女子掩嘴轻笑。

  “活该!”

  另一名绿衣女子撇了撇嘴:“平日里摆出一副清高模样,瞧不起我们这些风尘女子,如今却连小孩子的问题都答不上,真是报应!”

  一名年长些的女子叹了口气,道:“不过这事儿也蹊跷,那三位大儒毕竟是名满天下的人物,怎会如此不堪一击?莫不是有人故意设局?”

  “管他呢!”

  粉裙女子笑道:“反正现在全城的人都在看他们的笑话,我看他们还有什么脸面在登基大典上露面!”

  这些传闻终于传到了裴琰智、司马辉和崔高轩的耳中。

  驿馆内,裴琰智气得脸色铁青,手中的茶杯被他狠狠砸在地上,碎片四溅。

  “楚宁这厮,果然没安好心!”

  裴琰智怒喝道:“故意派那两个小鬼来请教问题,目的就是想搞砸我们的名声!真是卑鄙!”

  司马辉坐在一旁,手中的羽扇罕见地没有摇动。

  他眉头紧锁,沉声道:“看来楚宁已经察觉了我们的计划,抢先一步动手。如今我们的名声受损,就算在登基大典上发难,恐怕也难以撼动他的地位。”

  崔高轩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阴狠:“他以为这样就能让我们认输?”

  “哼,这次我们可是有备而来!楚宁,你就等着吧,看老夫如何坏你的好事!”

  裴琰智仍旧不甘心,咬牙切齿地说道:“可城内的谣言怎么办?如今全城的人都在嘲笑我们,这口气我咽不下去!”

  崔高轩冷哼一声,道:“还有几天就是登基大典,我们这几日好好准备,不要被这些谣言扰乱了心神。”

  “名声固然重要,但完成陛下交代的任务才是重中之重!”

  裴琰智深吸一口气,勉强压下心中的怒火,点了点头:“好,就依你所言,不过,楚宁这笔账,我迟早要跟他算清楚!”

  与此同时,楚国的皇宫内,楚宁正站在御书房的窗前,眺望着远处的街景。

  他的嘴角微微上扬,显然对城内的传闻颇为满意。

  “殿下,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身穿绯红色官服的贾羽亲自前来禀报。

  楚宁轻轻点头:“很好,那三位大儒现在想必已经焦头烂额了吧?”

  贾羽恭敬地答道:“据探子回报,裴琰智在驿馆内大发雷霆,司马辉和崔高轩虽然表面镇定,但私下里也在加紧谋划。”

  楚宁冷笑一声:“让他们折腾去吧,名声扫地之后,他们的话还有谁会信?”

  贾羽犹豫了一下,又道:“殿下,属下还是担心他们会狗急跳墙,在登基大典上做出极端之事。”

  楚宁摆了摆手,淡淡道:“无妨,本宫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就等他们自投罗网。”

  随着登基大典的临近,楚国都城的戒备愈发森严。

  城防营的士兵们日夜轮班,街上的巡逻队伍也比往日多了数倍。

  百姓们虽然对三位大儒的“丑闻”津津乐道,但更多人还是将目光投向了即将到来的盛典。

  而在驿馆内,裴琰智、司马辉和崔高轩也开始了最后的准备。

  他们深知,这一次的行动不仅关乎他们的名声,更关乎各自国家的利益。无论如何,他们都不能失败。

  “楚宁,你以为这样就能打败我们?”

  崔高轩望着窗外的夜色,冷冷地说道:“真正的较量,现在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