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山河 第三百九十章、老奸巨猾

小说:复山河 作者:新海月1 更新时间:2025-06-03 03:05:09 源网站:2k小说网
  “首辅的提议,诸位爱卿可有想法?”

  永宁帝神色恍惚的问道。

  “参照云南旧例,在勋贵中挑选一员大将镇守边疆,以减轻朝廷的财政支出”。

  这份提案,首辅事先可没有和他通过气。

  昨天大家沟通的,也只是压制江南系官员,把钱从地方上收回来。

  现在不赶紧落实,等到总督换了人,未来再想操作就难了。

  没有军队压制,江南士绅可不会乖乖听话。

  唯有先把事情做实,形成了制度,后续才能延续下去。

  从结果上来看,万俊辉这位首辅无疑是合格的。

  携大势压制住了江南系的官员,没有让他这个皇帝亲自上阵冲锋。

  不过后面的提议,永宁帝就迟疑了。

  设立都护府,册封勋贵镇守安南,确实省钱疗法。

  面子里子都有了,交趾布政司在程序上也恢复了,只是条件不成熟暂时没有落实。

  在史书上,可以堂而皇之的记录永宁朝收复交趾布政司,建立安南都护府管理南疆。

  等过上一些年,地方局势稳定了,当地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再恢复府县制度大虞又增加了一个省。

  可直觉告诉他,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搞不清楚状况,索性就把问题抛给群臣,看大家的反应。

  “陛下,此事不妥。”

  “交趾脱离我朝上百年,当地早就蛮夷化。

  安南国的历史,更是传承了数百年,期间经历了五代十国和宋元。

  期间虽然有王权更替,可一直都是独立政权,足以证明他们不服王化。

  想要治理好当地,绝不是简单的册封勋贵镇守就行了,还必须投入大量的军力,以镇压四方不服。”

  武乡侯当即反对道。

  首辅的提议太过明显,有资格镇守安南的,勋贵系中就那么几位。

  无论是哪一位留在地方上,对勋贵集团来说,都是不小的打击。

  按照以往的惯例,内阁成员通常保持在三到五人,极端情况下才会增减。

  勋贵系四大巨头回朝,正好和他们形成平衡。

  多的不敢保证,最少一二十年内,能够和文官集团抗衡。

  在这期间获得的**资源,各家都能够吃饱。

  如果运气好的话,下一代领军人物也有不俗的**手段,那么就会形成**惯性。

  “侯爷,此言差矣!”

  “设立都护府,册封勋贵将领镇守安南,不等于朝廷就不投入军力。

  主要是相较于常规省份,世袭的镇守将领拥有更大的权限,能够更灵活的处理地方事务。

  就比如说现在,交趾缺乏地方官员,上报朝廷等吏部选人,一年半载都不一定能够完成。

  如果有足够自主权,地方上直接任命即可。

  倘若地方发生变故,镇守勋贵也能自主决定出兵,而不是上报兵部和都督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昔日大唐就是在收复安南之后,在地方上长期纠缠,才被活活拖垮的。

  同样的错误,我大虞不能再犯。

  相较于大唐,我们有现成的案例。

  我朝太祖皇帝雄才伟略,在处理云南事务时,就开创性的采取了册封勋贵镇守地方。

  数十年后,云南得以大治,为我大虞增加一省。

  哪怕过去了两百多年,当地依然我大虞最安稳的省份。”

  谷嘉熙笑着回应道。

  论起耍嘴皮子,十名勋贵也干不过一名文官。

  不同于靠血脉世袭的勋贵,能够站在朝堂上的文官,都是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

  尤其是一众阁臣,不仅都是诡辩高手,一个个还博古通今。

  同他们进行争辩,各种历史典故,那是信手拈来。

  哪怕没理,凭借渊博的知识,也能说出花来。

  稍有不慎,就掉进人家挖的坑中,而不自知。

  “谷阁老言重了!”

  “大唐覆灭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把责任归结到安南身上,未免有些牵强。

  在征讨安南之前,唐王朝的皇都就沦陷了多次,江山社稷早就摇摇欲坠。

  相比之下,我大虞朝就不一样了。

  陛下雄才伟略,朝堂上贤臣猛将层出不穷,岂会畏惧一小小的安南。

  等蜀地战事平息,朝廷的财政就会从赤字转向盈余,完全有能力重建交趾布政司!”

  镇东侯的接话,一下子引爆了朝堂。

  哪怕反应最迟钝的官员,经过这么一折腾,此时也明白了过来。

  看似是治理安南的方案之争,实则是文武之争。

  首辅先发制人,抢在勋贵系巨头回朝前,准备先把其中一位踢出局。

  自认为洞悉了本质,一众文官纷纷跟风下场。

  转瞬的功夫,朝堂上就吵作一团,各种唾沫星子乱飞,就差上演全武行。

  “肃静!”

  “看看你们一个个的像什么样?”

  “当自己是街头卖艺的,要比吆喝的声音大?”

  “今天先到这里,首辅留下,其余人都退下吧!”

  永宁帝当即爆发道。

  对皇帝来说,手下一团和气是灾难,可整天斗个不停一样是问题。

  大虞朝的党争本来就激烈,因为利益的缘故,朝堂上大小派系经常混战。

  不过那些文官内斗,都属于小儿科级别。

  文武之争,才是最要命的。

  稍有不慎,就会动摇国本。

  对擅自挑起冲突的首辅,此刻他是怎么看,都怎么不顺眼。

  ……

  “陛下,留下臣在最后,不知所为何事?”

  群臣退下之后,万俊辉故作疑惑的问道。

  “哼!”

  “首辅,这是欺朕无知么?”

  永宁帝冷漠的质问道。

  点燃战火容易,平息战火难。

  文武之争一旦开启,后续局势会走向何方,谁也说不清楚。

  文官集团影响力更大,在地方上有广泛群臣基础,可勋贵们也不是吃素的。

  常规的斗争不是对手,架不住人家手中有兵,逼急了能掀翻桌子。

  一般这种情况下,文官集团会拉拢九边将门,对勋贵集团形成制衡。

  然而这种制衡,多是威慑性的,不具备实际意义。

  总不能为了打击对手,就调集军队干一架。

  调外兵入京,就算内阁敢下令,他这个皇帝也不会允许。

  勋贵们最少是忠于皇帝的,就算闹腾也是和文官争话语权,又不是和他这皇帝争。

  换成辽东那帮家伙,谁知道里面会不会出一个“大虞版的董卓”。

  “陛下,您这是误会微臣了。”

  “哪里有什么文武之争,这就是单纯的政务分歧。”

  “臣在此时提出这份建议,也是为了江山社稷。

  成国公、镇远侯、舞阳侯、汉水侯,皆是我大虞的人杰,为朝廷立下了赫赫战功,忠心也无需怀疑。

  有他们辅佐,定能扫平四方不臣。

  可权力需要制衡,朝堂需要平衡。

  勋贵系中三足鼎立,就是最理想的格局。

  汉水侯的出现,让这种平衡被打破了。

  最关键的是他和镇远侯是叔侄关系,一门双侯让李家成为我朝第一豪门。

  如果只是这些也没什么,还有成国公和舞阳侯能制衡他们。

  怎奈汉水侯太过年轻,现在有人能压制他,未来就说不定了。

  军中遍地都是他的门生故旧,等到二十年后,勋贵系就会一家独大。

  若是再立下大功,很容易出现功高震主。

  陛下雄才伟略,能够容得下汉水侯,但朝臣容不下。

  一旦有小人自作聪明,故意制造是非挑拨君臣关系,时间长了君臣难免生出间隙。

  万一发生了不忍之事,恐于陛下名声不利!

  此时把汉水侯留镇安南,既可以安定南疆,也是对他的保护。

  有黔国公的旧例,正好成就一段君臣佳话。

  为江山社稷计,臣愿意做这个恶人。

  汉水侯若是不理解,臣愿意亲自上门,向他做出解释。”

  万俊辉一脸真诚的解释道。

  虽然夹带了不少私货,但大都是肺腑之言。

  以他对永宁帝的了解,一旦出现了功高震主,君臣相残是迟早的事情。

  勋贵系现在是大虞的支柱,一旦皇帝对他们下手,帝国崩溃近在咫尺。

  既然李牧自己愿意退让,又符合文官集团的利益,还有利于江山社稷。

  三赢的局面,他自然要全力推动。

  “难道在爱卿眼中,朕就这么无容人之量?”

  永宁帝不爽的问道。

  尽管内心深处,他也在忌惮勋贵系做大,可绝对没有起杀心。

  既是不能,也是不敢。

  皇权在十步之外,千里之内。

  甭管再怎么强势的皇帝,身边都需要有人守护。

  大虞朝承担保护皇帝安全重任的,恰好就是勋贵子弟。

  勋贵系四巨头中,除了舞阳侯没有多少根基外,景李两家都是开国初年传承下来的。

  光明面上的力量就非常惊人,暗地里有多少后手,谁也不清楚。

  一旦举起了屠刀,就必须把这些力量全部连根拔起,不然他这皇帝往后就别想睡个安稳觉。

  偏偏勋贵联姻无数代,这一刀砍下去,整个勋贵集团都得废掉大半。

  天下是皇帝的,同样也是勋贵们的。

  如果没有这种认识,勋贵集团也不会那么积极的平叛,更不会顶着压力在东南八省搞税制改革。

  一切的前提条件是:双方的共识不能打破,否则局面如何发展,谁也不清楚。

  永宁帝的权谋手段虽然稚嫩,但他绝对不傻。

  “难为爱卿了!”

  迟疑了一阵之后,永宁帝缓缓说道。

  内心深处,他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对万俊辉的擅自行动不满,另一方面他又认同了万俊辉的忠心。

  相较于勋贵,文官最大的短板,就是手中权力难以世代传承。

  大虞朝传承这么多年,都没有父子两代担任首辅的。

  皇帝会刻意压制,其他官员也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

  文官中的顶尖二代们,一般都是前期仕途发展顺利,但到了最后登顶的时候,就会遭遇瓶颈。

  在这种背景下,万俊辉跳出来做恶人得罪勋贵集团,无疑是要承担风险的。

  若是对方心胸宽广还好,倘若遇上记仇的小心眼,可是会祸及子孙的。

  “陛下放心,汉水侯不是小肚鸡肠之人。

  只要把事情说开,他是会理解的。

  成国公、镇远侯、舞阳侯也都是顾全大局之人,臣只要约束好了文官,这场文武之争打不起来。

  真要是惹出麻烦,臣也会一力承当,绝不会让陛下名声受损!”

  万俊辉大义凛然的表演道。

  难得有机会刷皇帝的好感,自然要把握机会。

  可以肯定此事之后,他在朝野的威望必然大增。

  既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又获得了文官的拥戴,还向李牧卖了一个大人情。

  同双方的约定相比,他提出来的方案,可是进一步扩大了其权柄。

  “辛苦爱卿了!”

  “此事就这么办。

  汉水侯那边,还是要安抚一下。

  他太过年轻,未必能读懂爱卿的善意。

  具体怎么处理,爱卿看着办吧!”

  有人主动背锅,解决了安南问题和功臣问题,打消了永宁帝最后的顾虑。

  原本对万俊辉的不满,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一刻,连更换首辅的心思,都被冲的烟消云散。

  ……

  蜀地。

  看着叛军送来的书信,李原一时间哭笑不得。

  万万没有想到,叛军居然会主动给他送买路钱。

  谈条件的筹码,也非常的奇葩。

  不是什么鱼死网破的威胁,而是用焚毁财物,藏匿金银做要挟。

  方式虽然奇特了一点,但效果确实不错。

  送上门的钱,不收白不收。

  就算叛军把交易宣扬出去,也不会有人信。

  如果叛军想要进入关中,或者是进入云贵、湖广之地,他肯定会毫不犹豫的拒绝。

  可敌人居然要去乌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

  这两个鬼地方,都是鸟不拉屎之地。

  别说发展壮大,不被饿死,就算幸运的。

  叛军自己找死,他自然不能拦着。

  以他对两地的了解,叛军在撤离途中,就会出现大量非战斗减员。

  到了地方上,当地土司也不是好欺负的,任由这些外来户抢夺财物奴隶。

  什么都不用干,看着叛军和土司厮杀,同时为朝廷消除两个隐患,他完全找不到拒绝的理由。

  “告诉来人,让他们先准备十天的东西。

  带不走的东西,全部给本侯留着,一律不准破坏。

  只要他们按照约定路线前进,收到货之后,未来十天内官军不会出兵追击。”

  李原淡定的说道。

  嘴角的笑意,却是怎么也掩盖不住。

  派兵抢劫叛军,哪有敌人自己送货上门爽。

  理论上来说,把叛军全部剿灭干净,他们手中的财宝都可以拿过来。

  可打过仗的都知道,战场上的缴获,仅仅只是一小部分。

  敌人保不住财货,但人家可以销毁财货。

  其他的东西都无所谓,最怕敌军把民间的粮食集中起来,一把火给烧了。

  到时候蜀地遍地饥民,几百万人向他这位总督伸手要饭吃,那就真要抓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