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我的老婆是徐慧珍 第656章

小说:四合院:我的老婆是徐慧珍 作者:黄宾 更新时间:2025-07-24 20:31:30 源网站:2k小说网
  ();

  一番深思熟虑后,她发现按照何雨柱所说的运营状况,确实差不多能实现这样的利润水平。

  毕竟,在这现实的商业世界里摸爬滚打多年,她深知市场需求并非是那深不见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尽宝藏,不是简单地通过无限制地叠加产能,就能如同贪心的渔夫,将所有生意都轻而易举地揽入怀中,这种想法在实际的商业运作中根本就行不通。

  平日里,**世界大肆鼓吹的自由贸易,看似美好得如同梦幻泡影,可若是剥开那光鲜亮丽的表象,深入探究其本质,不过是迷惑大众、哄骗世人的欺骗手段罢了。

  就拿当下最为热门的服装生意来说,欧美各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纷纷对香江产品的出口设置了重重阻碍,提高关税、设置配额,各种限制手段层出不穷,无所不用其极。

  尽管何雨柱目前主营的电子产品,暂时还未遭受此类限制,但他在商场沉浮多年,对市场规律有着深刻的洞察,心里明镜似的,明白绝不能毫无节制地盲目扩张,否则必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何雨柱目光深邃,神色凝重,微微皱着眉头,缓声说道:“这是最后一批设备了,如今工厂已达到这般规模,电子产品的生产能力已然抵达极限。”

  目前这 8栋工业大厦,凭借着完备的生产线和熟练的工人团队,每年理论上能够生产出上千万台收音机。

  然而,从市场份额来看,当前市场虽对收音机有一定需求,但饱和度正逐渐提升,新增需求增长缓慢;从产能消化层面而言,销售渠道拓展面临瓶颈,难以在短期内大幅提升销量以消化更多产能;再从行业竞争格局分析,众多竞争对手纷纷发力,市场竞争激烈,进一步挤压了可拓展空间。

  综合多方因素考量,继续扩张生产线已无现实可能性。

  当然,实际情况是,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并未达到理论上的千万台之多。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成本控制以及市场多样化需求等因素,相当一部分零部件被挑选出来批发出去。

  这些零部件流入市场后,被用于生产其他各类电器,从简单的小型风扇,到复杂的家用冰箱,它们在更广阔的家电市场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这 6栋工业大厦所需的所有设备,均为何雨柱凭借自身独特能力,在空间中亲自精心制作而成。

  制作过程中,他日夜钻研设备图纸,反复打磨每一个零件的精度,凝聚着他无数的心血与超凡的智慧。

  何雨柱目光如炬,神色坚定地望向远方,眼眸之中似有熊熊烈火在燃烧,仿佛已然透过重重迷雾,清晰地看见了公司未来那巍峨耸立、气势恢宏的宏伟蓝图。

  他深吸一口气,胸膛微微鼓起,语气之中满是自信与豪情,掷地有声地说道:“这一年,咱们必须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除了那两栋酒楼的建设投入,其余赚得的每一分钱,都要分毫不错地用来购置官地,随后大兴土木,新建工业大厦。”

  彼时,时针刚刚悄然迈过 1962年的门坎,在周遭旁人眼中,前路仿若被浓重的迷雾所笼罩,未来尽是未知与变数,处处潜藏着难以预料的风险。

  可何雨柱却截然不同,他拥有着远超常人想象的巨大优势。

  因为,他实则来自遥远的未来,脑海之中宛如镌刻着一部详尽的时代发展史书,对接下来几年的风云变幻有着刻骨铭心、细致入微的记忆。

  他清晰得如同亲眼所见一般,记得在 1965年和 1966年,香江这片土地上的产业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巅峰。

  那时,各行各业似雨后春笋般竞相崛起,工厂机器轰鸣不断,商业街市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进出口贸易往来频繁,整座城市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繁荣昌盛到极致的景象。

  然而,何雨柱同样深知,这繁荣盛景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宁静。

  紧随其后的,将是一场犹如海啸般来势汹汹、铺天盖地,足以席卷整个香江的严重金融危机。

  在这场风暴之中,哪怕是在金融界久负盛名、根基深厚如参天巨擘一般的恒生银行,也难以凭借自身之力在狂风巨浪中独善其身。

  最终,只能在无奈与不甘之中,眼睁睁看着银行易主,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无可奈何地走向新的局面。

  正因如此,何雨柱凭借着来自未来的敏锐洞察力,精准地察觉到当下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稍纵即逝的绝佳时机。

  若能果断出手,购买土地建造工业大厦,而后巧妙布局,在 1965年或 1966年,趁着市场行情攀升至高位之时,将这些精心打造的工业大厦果断出售。

  如此这般环环相扣的操作,不仅能够如同在汹涌波涛中精准掌舵一般,巧妙避开金融危机即将带来的惊涛骇浪与巨大损失,还能凭借对市场走势的精准判断,从中斩获极为丰厚的利润。

  细细想来,这无疑是一笔经过深思熟虑、精于算计,极为划算的生意,一旦成功,足以改变公司乃至他个人在香江的商业格局。

  一旁的廖烈樱听闻何雨柱的计划,眼中瞬间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惊讶之色,情不自禁地脱口问道:“咱们公司如今已经坐拥 28栋工业大厦了,规模已然十分可观,在业内也算小有名气,你为何还要继续盖工业大厦呢?这计划听起来实在是太过激进了些。”

  她眉头轻蹙,对何雨柱看似大胆冒险的计划感到困惑不已。

  何雨柱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温和的微笑,轻轻点了点头,而后耐心地解释道:“你有没有留意到,今年的生意相较去年,有着极为明显的起色?”

  实际上,自 1959年起,香江的商业环境便如同被春风轻柔拂过,逐渐从之前的低迷中回暖复苏。

  1959年时,进出口总货值仅为 81亿元,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这一数值虽说不上惨淡,但也难言乐观。

  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到了 1961年,这一数字便如火箭般大幅攀升至 99亿元,如此迅猛的增长势头,在短短两年间得以彰显。

  这一清晰且显著的数据变化,无疑有力地表明,香江的经济正以一种蓬勃向上的姿态飞速发展,市场需求也随之与日俱增,愈发旺盛。

  而且,何雨柱凭借自己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判断,这种上升趋势并不会在短期内戛然而止,还将持续数年之久,一直延续到 1967年之后,才会因金融危机的冲击而遭受波折。

  在这期间,地价的上涨态势更是尤为引人注目,以中环的旧楼为例,其出售价格从原本的 400平方尺,一路如同坐了直升机般飙升至 1000平方尺,即便价格涨幅如此之大,令人咋舌,可市场依旧呈现出购销两旺的繁荣景象,买家们如同发现了宝藏一般趋之若鹜,卖家们则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赚得盆满钵满。

  廖烈樱眉头轻皱,眼神中透露出一丝隐忧,郑重其事地提醒道:“你可别忘了,公司目前还有 1500万的贷款尚未偿还呢!”

  这笔数额庞大的欠款,犹如一座沉重的大山,时刻沉甸甸地压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之上,成为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然而,何雨柱听闻此言,却显得极为淡定从容,只见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轻松回应道:“放心吧,咱们再借一年,等到 1963年的时候再去偿还也不迟。”

  原来,那 1500万的贷款年利率仅为一分,细细换算下来,每年所需支付的利息不过 150万而已。

  以如今何雨柱公司蒸蒸日上的盈利能力,这区区 150万的利息支出,在他眼中实在算不得什么。

  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犹如一台高效运转的印钞机,仅仅只需半个月的时间,便能从源源不断的营收中轻松赚取回来这笔利息钱。

  所以,就目前的经营状况而言,利息压力对他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全然不足为惧。

  不过,倘若要超出 1500万的额度来归还贷款,那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

  何雨柱精心规划的这一年资金安排恐怕就要捉襟见肘,许多既定计划,诸如扩大生产线、开拓新市场、研发新产品等,都将因为资金短缺而难以实施。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年恐怕就什么大事都做不了啦,公司发展的步伐也将因此而被迫停滞。

  不仅如此,何雨柱脑海中还萌生出一个大胆且富有挑战性的想法——拿现有的工业大厦去做抵押贷款。

  他深知,当前的房地产市场虽然看似繁荣,但竞争也愈发激烈,若想在这片红海中开辟出更广阔的天地,就得另辟蹊径。

  将抵押获得的资金继续投入到房地产事业当中,能够进一步拓展公司在房地产领域的版图,或是开发新的商业综合体,或是打造高端住宅区,为公司创造更多的盈利增长点。

  当然,这样的决策犹如在悬崖边跳舞,风险与机遇并存。

  一方面,抵押贷款意味着公司将背负沉重的债务压力,一旦资金回笼出现问题,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便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

  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变幻莫测,政策调控、经济形势波动等因素都可能对市场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这需要经过深思熟虑,进行详细的谋划计算。

  财务团队要精确核算抵押成本、利率变化对还款的影响,市场调研团队要深入分析房地产市场未来的走势、不同区域的发展潜力,法务团队则要确保整个抵押贷款流程合规合法。

  综合权衡利弊之后,才能谨慎做出决定。

  毕竟,现在公司名下已经拥有多达 28栋的工业大厦,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这些工业大厦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工业园区,占据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与资金成本。

  当公司资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市场的容纳度与接受度便成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倘若再继续大规模建造一二十栋大厦,到时候在市场下行或竞争激烈时,会不会出现滞销的情况呢?

  市场下行时,企业扩张意愿降低,对工业大厦的租赁与购买需求锐减;竞争激烈时,同行的低价策略、优质服务等,都可能让自家新建的大厦在市场中失去竞争力。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头疼、亟待深入研究的难题,关乎公司未来的兴衰存亡。

  “行吧,这个事情就由你拿主意吧。”

  廖烈樱坐在宽大的真皮座椅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眉头微蹙,思考良久后,带着一丝无奈缓缓说道。

  她在商业领域历经无数风雨,摸爬滚打了许多年,对于市场的风吹草动向来敏感。

  近期,她自然也注意到经济形势正悄然发生变化,有明显好转的迹象。

  此刻,面对公司发展方向的抉择,她内心经过一番激烈的权衡,明白自己的顾虑或许有些保守。

  再想到何雨柱过往在商业布局上,总是能精准捕捉商机,展现出远超常人的眼光与魄力,那些成功案例历历在目。

  于是,她不再过多坚持自己的意见,选择相信何雨柱的判断与决策。

  次日,何雨柱早早来到公司,全身心地投入到梳理公司事务的工作中。

  他身着笔挺的衬衫,沉稳地端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前,面前如同小山般堆满了各类数据报表与文件资料。

  他戴着老花镜,眼神专注,逐页细细查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公司决策的细微之处。

  他对公司的营收、成本、库存、销售渠道等关键数据进行深入剖析,手中的铅笔不时在报表边缘写下批注。(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