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弑母换荣华?这世子不当也罢! 第115章 拜师

小说:让我弑母换荣华?这世子不当也罢! 作者:老君 更新时间:2025-05-18 21:22:11 源网站:2k小说网
  第一百一十五章 拜师

  杨灿身子一振,不知道他哪里露破绽,强作镇定地说:“是姜姨去敲门的,跟我没有关系。”

  姜梅搅乱老侯爷和杨云的谈兴,老侯爷心里肯定有气,杨灿当然不能承认是他指使的。

  老侯爷瞄一眼杨灿,看着他一脸无辜的样子,没有戳穿他的小花招,只是淡淡地说:

  “灿儿,你是侯府世子,可知道在你这个位置上,最重要的是什么?”

  杨灿心中一喜,爷爷这是在考校他,只要回答得好,必然能得到他的认可!

  他心里仔细琢磨好一会儿后,才抬头看着老侯爷说:

  “最重要的当然是忠孝,对陛下忠,对父母孝,这样才是一个好世子。”

  老侯爷微微一笑,似没有把杨灿的话放在心上,不紧不慢地说:

  “忠孝是为人之本,不管是世子还是农夫,都要做到这两点。”

  “做世子与农夫不同的一点,在于容人之量。”

  “一个农夫,即便没有容人之量,只要把家中的几亩田地侍弄好,照样可以活得好好的。”

  “但一个世子,若是没有容人之量,身边的谄媚溜须之徒会越来越多,最终害人害己。”

  “以后你的眼光要放长远一点,心胸要宽广一点,明白吗?”

  姜梅到底是不是被杨灿指使着去敲门,老侯爷早已看出来。

  只是杨灿毕竟是他的亲孙子,得给他留些脸面,才这样拐弯抹角地提醒杨灿,用不着针对杨云。

  他跟杨云的感情再深,也不可能威胁到杨灿的世子之位,毕竟杨灿才是亲生的。

  若是杨灿大度一点,主动接纳杨云,那他能得到一个毫无威胁,但对侯府忠心耿耿的得力帮手,两人联手,必然能让天应侯府更加兴盛。

  可惜杨灿根本看不到这一步,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地位和富贵,生怕被别人夺走。

  杨灿心中不屑地冷哼,宽广一点?

  你是不是觉得,我应该把世子之位让给杨云,继续回青山村种地你才满意?

  看来爷爷是真上岁数,连里外亲疏都不分,竟说出这种糊涂话。

  杨灿腹诽归腹诽,表面上却摆出一副受教的样子,恭恭敬敬地说:

  “爷爷的教诲,孙儿一定铭记在心,从今以后宽以待人,不做一时之争。”

  老侯爷一生阅人无数,只是瞟一眼已知道,杨灿肯定没把他的话听进去。

  他刚准备再劝几句,脑海中忽然冒出个念头,若是杨云在这,必然能领会他话中之意。

  想到这里,老侯爷觉得有些意兴阑珊,轻轻地应一声,闭目养神,不再说话。

  杨灿见爷爷闭上眼睛,隔着车厢向杨云家的方向看一眼,无论如何,总算没让他回京。

  杨云目送老侯爷的车队离开,拿着木盒跟姜梅回到堂屋,打开一看,木盒里面放着几张地契和房契。

  房契是东平县城一处三进三出的大宅子,环境清幽,地段优越,邻居不是县中有名的富户,就是诗书传家的书香门第。

  地契是东平县郊外的三千亩良田,上下关系已经打点好,杨云只要坐等收租就行。

  看着老侯爷留下的两样东西,杨云心中满是暖意,轻轻叹一声,低声说:

  “爷爷,孙儿多谢您的好意,祝您一路顺风。”

  房契保证杨云有地方住,地契保证杨云每年有稳定收入。

  这样他就算什么都不干,也能衣食无忧地过完后半辈子。

  姜梅看不出老侯爷的深意,却知道,木盒里的房契地契至少值两万两银子。

  老侯爷出手这么大方,看来他是真疼杨云这个孙子。

  杨云把房契地契收好,恍若没有发生过这件事一样,继续开始读书。

  老侯爷送这么多的东西,他必须得做出点功绩,不让爷爷失望才行!

  转眼到正月十六,杨云收拾好东西去四方村上课。

  周仲查过学生们的功课,才带着杨云来到后堂,满脸轻松地问:“年过完了,你的课业有没有落下?”

  杨云只有年前忙几天,年后基本上是在家里读书,他颇为满意地回道:

  “四书和精义我都温习过一遍,连五经也全部念得滚瓜烂熟。”

  听到杨云这么勤奋,连过年都不忘读书,周仲笑着点点头,“那好。我过年的时候去拜访罗师,顺道提过你想拜他为经师的事。”

  “罗师已经答应,你回去准备一下,我明天带你去县城拜师。”

  杨云大喜,有经师,他能在五经上更进一步,也有考功名的实力!

  第二天,杨云带着准备好的束脩,和周忠一起来到县城。

  两人先是在文宝坊买一套字画做拜师礼,才来到罗孝荣的家。

  罗家下人早知道周仲要来,十分客气地将两人引入客厅之中。

  侍女上过茶,罗孝荣才从内堂出来,笑呵呵地跟两人打过招呼,问道:

  “杨云,我听周仲说,你四书五经念得很熟?”

  这是考校杨云的功课,虽然周仲把他夸得天花乱坠,但终究要亲自问问才行。

  杨云神色一凛,知道这是拜师前的最后考验,连忙整整衣冠,起身回道:“不敢说熟,但其中内容全都记得。”

  读书人崇尚谦逊,杨云就算把四书倒背如流,也必须得这么说。

  罗孝荣对杨云的态度、回答都很满意,张口问道:

  “四书集注之中的八条目,你可知道是哪八条?”

  这题是基础中的基础,十分简单,杨云不假思索地说: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见到杨云回答如此迅速,罗孝荣满意地点点头,思维敏捷,基础扎实,确实是个好苗子。

  他又问几个问题,杨云全都对答如流。

  坐在旁边的周仲脸上也带着笑意,杨云是他推荐的,杨云表现这么好,他脸上也有光。

  直到最后一题,罗孝荣突然问道:

  “杨云,你四书读得如此熟稔,可知道《中庸》的中,作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