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直入内舍
东阳书院每年有两个固定时间招生,但能进的人寥寥无几,即便这样还有不少人报名。
杨云来得不巧,东阳书院的春招三天前刚结束,门房以为他来晚了,才开口赶人。
见到门房对他是这种态度,杨云连忙抬手拦住他,神色略显不悦地说:
“我是来读书的,有老师的亲笔信在!”
下人听到杨云有书信在身,眼中闪过一丝怀疑,上下打量着杨云问:
“你老师是谁?该不会是哪个村里,不知天高地厚的秀才吧?”
东阳书院是东平县最负盛名的书院,不是随便什么人写封信推荐学生,东阳学院都会收。
看着下人一脸狐疑的神色,杨云无奈地撇撇嘴,伸手把罗孝荣的亲笔信拿出来,递过去,
“要不,你先替学院的先生们过一遍目?”
下人拆主人信件是大错,轻则被打一顿赶出家门,重则杖毙。
杨云嫌这下人刚态度不好,故意揶揄一句,想必他也没有哪个胆子拆信。
听到杨云的怂恿,下人翻个白眼,刚准备讥讽几句,却看到信封上写,卢毅兄亲启,弟罗孝荣敬上。
他的心中忍不住一惊,连忙问:“你老师是罗孝荣罗先生?”
罗孝荣经常跟书院的先生们往来,书院的下人都知道他的名字,更知道先生们都认为罗孝荣有大才,将来必能蟾宫折桂。
现下他推荐学生来书院读书,先生们看在他的面子上,肯定会是收下这个学生!
想到这里,下人知道他得罪错人,连忙换出一副热络的笑脸,推开书院小门说:
“原来是罗先生的弟子,小人真是有眼无珠,还请这位小先生勿怪。”
杨云看着前后判若两人的门房,嗤笑着摇摇头,故意问道:
“我能进去了?用不着等到九月了?”
下人知道杨云在挑他的理,连忙把信还给杨云,主动帮着拿被褥,不好意思地解释,
“小先生您别生我的气,之前有好几个错过春招时间的学生,非要进书院见先生。”
“我不把脸色摆得难看一点,他们是真的不走。”
每年都会有学生错过春招,在书院外面苦求再给一次机会。
这样的人,门房好言相劝,根本不走,只有摆出一副势利眼的架势,效果才最好。
杨云似笑非笑地看一眼门房,没计较他话语的真假,一路来到内舍先生卢毅的房间。
门房放下行李,站在门口高声冲里面说:
“卢先生,有学生持罗孝荣先生的亲笔书信求见。”
屋里传出一个沉稳厚重,听起来非常可靠的声音,
“知道了,让他进来吧。”
门房冲着杨云挤挤眼睛,杨云冲他微微拱手,整整衣冠,迈步走进房中。
卢毅房间的陈设十分简单,靠里的一面摆着四五个书架,上面堆得满满当当,靠窗的地方摆着一张书桌,桌上堆着不少纸张,想来应该是学生的作业。
书桌后面坐着一个看起来四十岁左右,方脸短须眉目粗硬的男人,他上下打量杨云一番,
“你是孝荣贤弟说的那个学生?他的书信在哪?拿来于我一观。”
之前罗孝荣已经跟卢毅打过招呼,说杨云是个好苗子,让他多多提点。
卢毅看完罗笑容的信,手指轻轻在页脚弹两下,抬头看着杨云说:
“孝荣在信中把你夸得天花乱坠,不知道是你真有这个本事,还是他看走眼。”
杨云知道卢毅这是有心要试试他的学问,拱手行礼,认真地说:
“请先生考校。”
卢毅倒也不客气,开口问一道四书精义题,杨云不假思索,立刻答出来。
见杨云回答得速度这么快,卢毅的问题也渐渐变难,最后甚至问一些偏题,怪题。
几遍杨云把四书集注和精义背的滚瓜烂熟,还是被问一身汗。
看到杨云能把所有问题都回答上来,卢毅眼中才闪过一丝满意,轻轻点头说:
“看来孝荣贤弟说得不假,但你确定要跟我学《易经》?”
“《易经》虽短,但其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学起来很难的。”
杨云早已坚定专攻《易经》的心,毫不犹豫地回答,
“愿意跟随先生学习。”
卢毅嘴角微微翘一下,极快地恢复成之前的沉静,淡淡地说:
“现下已经是巳时,上午的课业你赶不上。这样,你出去找管事,带你先去内舍的学舍住下,等下午上课之前,我带你去学堂。”
杨云应一声,出来找到书院的管事,言明要去内舍的学舍住下。
管事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知道是卢毅的话后,也没多说什么,将杨云带到一间小屋,指着其中一张空着的木床对他说:
“从今天开始,你住在那里,食宿全由书院负责,每个月三钱银子,”
“每天卯时三刻起床,亥时三刻睡觉,每月放假一天,有事需向先生请假,然持条离开书院。一旦发现夜不归宿或私自出入,轻则警告,重则开革,你记住了。”
东阳书院治学的规矩极严,即便有罗孝荣的面子,也不可能对杨云网开一面。
杨云轻轻点头,从身上拿出钱交完食宿银,把被褥打开,铺床。
这间学舍里面已经住着三个人,但中午的时候他们没有回来,想来应该是冬日天短,中午吃完饭去学堂学习了。
午饭后,卢毅找到书院院长卢温,恭敬地禀告说:
“院长,孝荣贤弟荐来的弟子我见过了。”
“其人学识还算出挑,待人接物也算大方,若是好好琢磨,说不定能成才。”
院长将桌上的笔整理一下,淡淡地说:
“既然是孝荣荐来的人,当对他更加严格才是,你多费些心力。”
卢毅点头应是,回到房间,却见杨云已经在门口等着。
他和杨云闲聊几句,带着杨云来到书院内的学堂,站在讲台之上,冲着学生们说:
“今天我们内舍新来一位同学,名叫杨云,从今以后,他便跟你们一起学习。”
东阳书院每年有两个固定时间招生,但能进的人寥寥无几,即便这样还有不少人报名。
杨云来得不巧,东阳书院的春招三天前刚结束,门房以为他来晚了,才开口赶人。
见到门房对他是这种态度,杨云连忙抬手拦住他,神色略显不悦地说:
“我是来读书的,有老师的亲笔信在!”
下人听到杨云有书信在身,眼中闪过一丝怀疑,上下打量着杨云问:
“你老师是谁?该不会是哪个村里,不知天高地厚的秀才吧?”
东阳书院是东平县最负盛名的书院,不是随便什么人写封信推荐学生,东阳学院都会收。
看着下人一脸狐疑的神色,杨云无奈地撇撇嘴,伸手把罗孝荣的亲笔信拿出来,递过去,
“要不,你先替学院的先生们过一遍目?”
下人拆主人信件是大错,轻则被打一顿赶出家门,重则杖毙。
杨云嫌这下人刚态度不好,故意揶揄一句,想必他也没有哪个胆子拆信。
听到杨云的怂恿,下人翻个白眼,刚准备讥讽几句,却看到信封上写,卢毅兄亲启,弟罗孝荣敬上。
他的心中忍不住一惊,连忙问:“你老师是罗孝荣罗先生?”
罗孝荣经常跟书院的先生们往来,书院的下人都知道他的名字,更知道先生们都认为罗孝荣有大才,将来必能蟾宫折桂。
现下他推荐学生来书院读书,先生们看在他的面子上,肯定会是收下这个学生!
想到这里,下人知道他得罪错人,连忙换出一副热络的笑脸,推开书院小门说:
“原来是罗先生的弟子,小人真是有眼无珠,还请这位小先生勿怪。”
杨云看着前后判若两人的门房,嗤笑着摇摇头,故意问道:
“我能进去了?用不着等到九月了?”
下人知道杨云在挑他的理,连忙把信还给杨云,主动帮着拿被褥,不好意思地解释,
“小先生您别生我的气,之前有好几个错过春招时间的学生,非要进书院见先生。”
“我不把脸色摆得难看一点,他们是真的不走。”
每年都会有学生错过春招,在书院外面苦求再给一次机会。
这样的人,门房好言相劝,根本不走,只有摆出一副势利眼的架势,效果才最好。
杨云似笑非笑地看一眼门房,没计较他话语的真假,一路来到内舍先生卢毅的房间。
门房放下行李,站在门口高声冲里面说:
“卢先生,有学生持罗孝荣先生的亲笔书信求见。”
屋里传出一个沉稳厚重,听起来非常可靠的声音,
“知道了,让他进来吧。”
门房冲着杨云挤挤眼睛,杨云冲他微微拱手,整整衣冠,迈步走进房中。
卢毅房间的陈设十分简单,靠里的一面摆着四五个书架,上面堆得满满当当,靠窗的地方摆着一张书桌,桌上堆着不少纸张,想来应该是学生的作业。
书桌后面坐着一个看起来四十岁左右,方脸短须眉目粗硬的男人,他上下打量杨云一番,
“你是孝荣贤弟说的那个学生?他的书信在哪?拿来于我一观。”
之前罗孝荣已经跟卢毅打过招呼,说杨云是个好苗子,让他多多提点。
卢毅看完罗笑容的信,手指轻轻在页脚弹两下,抬头看着杨云说:
“孝荣在信中把你夸得天花乱坠,不知道是你真有这个本事,还是他看走眼。”
杨云知道卢毅这是有心要试试他的学问,拱手行礼,认真地说:
“请先生考校。”
卢毅倒也不客气,开口问一道四书精义题,杨云不假思索,立刻答出来。
见杨云回答得速度这么快,卢毅的问题也渐渐变难,最后甚至问一些偏题,怪题。
几遍杨云把四书集注和精义背的滚瓜烂熟,还是被问一身汗。
看到杨云能把所有问题都回答上来,卢毅眼中才闪过一丝满意,轻轻点头说:
“看来孝荣贤弟说得不假,但你确定要跟我学《易经》?”
“《易经》虽短,但其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学起来很难的。”
杨云早已坚定专攻《易经》的心,毫不犹豫地回答,
“愿意跟随先生学习。”
卢毅嘴角微微翘一下,极快地恢复成之前的沉静,淡淡地说:
“现下已经是巳时,上午的课业你赶不上。这样,你出去找管事,带你先去内舍的学舍住下,等下午上课之前,我带你去学堂。”
杨云应一声,出来找到书院的管事,言明要去内舍的学舍住下。
管事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知道是卢毅的话后,也没多说什么,将杨云带到一间小屋,指着其中一张空着的木床对他说:
“从今天开始,你住在那里,食宿全由书院负责,每个月三钱银子,”
“每天卯时三刻起床,亥时三刻睡觉,每月放假一天,有事需向先生请假,然持条离开书院。一旦发现夜不归宿或私自出入,轻则警告,重则开革,你记住了。”
东阳书院治学的规矩极严,即便有罗孝荣的面子,也不可能对杨云网开一面。
杨云轻轻点头,从身上拿出钱交完食宿银,把被褥打开,铺床。
这间学舍里面已经住着三个人,但中午的时候他们没有回来,想来应该是冬日天短,中午吃完饭去学堂学习了。
午饭后,卢毅找到书院院长卢温,恭敬地禀告说:
“院长,孝荣贤弟荐来的弟子我见过了。”
“其人学识还算出挑,待人接物也算大方,若是好好琢磨,说不定能成才。”
院长将桌上的笔整理一下,淡淡地说:
“既然是孝荣荐来的人,当对他更加严格才是,你多费些心力。”
卢毅点头应是,回到房间,却见杨云已经在门口等着。
他和杨云闲聊几句,带着杨云来到书院内的学堂,站在讲台之上,冲着学生们说:
“今天我们内舍新来一位同学,名叫杨云,从今以后,他便跟你们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