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开局退婚 第二百二十章 难题终于被攻克

小说:四合院:开局退婚 作者:躺平的咸鱼 更新时间:2025-07-21 05:51:36 源网站:2k小说网
  第二天一早,陈守信特意找到柳九州和苏长风。柳九州正在院子里擦拭他那把老式**,苏长风则靠在墙边,手上的护腕在晨光中泛着淡淡的光芒。

  陈守信严肃地说:“子轩就拜托你们了,他身体还没完全好,别让他太累着。”

  “放心吧姐夫,有我们在,保证把他安全送到内蒙古。”柳九州拍着胸脯保证。

  苏长风也点点头:“我这护腕可不是摆设,真遇到危险,保命还是没问题的。”

  陈守信这才稍感安心。柳九州有着不可思议的好运气,苏长风手上还戴着系统兑换的护腕。有这两人保护,周子轩应该不会出事。

  开车到林场边缘时,青莲已经在等着了。她手里提着个深蓝色碎花布袋,还有一把散发着凛冽气息的长弓。那弓上似乎沾染了太多生命的气息,让人不寒而栗。

  青莲默默上了后座,动作利落而安静。

  “你箭术如何?能跟百步穿杨比吗?”陈守信一边发动汽车,一边随口问道。

  他已经打定主意,等回到京城后,就让青莲去给苏雨菲当助手。那位华清大学的副教授,一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正好需要这样一个能干的姑娘照顾。

  青莲没有回答,只是轻轻**着手中的长弓,仿佛在**一位老朋友。车子缓缓驶出林场,驶向远方的天际。晨雾中,李家峪村渐渐消失在后视镜里,连同那座孤独的小木屋,都化作了记忆中的一抹淡影。

  沈阳飞机制造厂的航站楼上,一架崭新的歼-8歼击机正在进行试飞。银色的机身在三千米高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阳光洒在金属表面,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这是1969年7月5日上午9时,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时刻。

  指挥塔内,陈守信双手撑在操控台上,目光紧紧追随着那架以500公里时速飞行的战机。他的指节因用力而发白,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报告总师,飞机进入平飞状态,即将进行跨音速测试。”通讯员的声音透过耳机传来。

  陈守信微微颔首,虽然试飞取得了初步成功,但跨音速抖振的技术难关依然如同一座大山,横亘在所有研究人员面前。

  站在一旁的郑工程师叹了口气,眼中满是疲惫:“陈总师,这个问题已经困扰我们好几年了,每次试飞到这个阶段都会出现剧烈抖动,我们试过很多方案,都没能彻底解决。”

  “继续观察。”陈守信简短地回应,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监控屏幕上。

  果然,当战机速度逐渐接近音速时,机身开始出现明显的抖动。驾驶舱内的仪表疯狂跳动,发出刺耳的警报声。

  “立即中止试验!”陈守信当机立断下达命令。

  试飞员娴熟地操控战机降低速度,抖动现象随之消失。整个指挥室里的人都松了一口气,但沉重的气氛依然笼罩着每个人。

  技术主管走过来,递给陈守信一份数据报告:“按照历史经验,这个问题至少还需要两年时间才能解决,但现在上级给我们的期限只有半年。”

  陈守信接过报告,眉头紧锁。如果按照历史轨迹发展,确实需要整整两年才能攻克这个难关。但现在,他来了。他拥有超越这个时代的知识,或许能够改变这一切。

  北航第三研究所的招待所里,陈守信正埋头研究最新的技术资料。桌上堆满了各种图纸和计算数据,墙上贴满了空气动力学分析图表。

  身后传来轻微的脚步声,青莲端着一杯热茶走了进来。她动作轻柔地将茶杯放在桌角,目光不经意间扫过陈守信疲惫的侧脸。

  “您该休息了,已经工作十六个小时了。”青莲轻声提醒。

  陈守信揉了揉酸痛的太阳穴:“再给我一会儿,我觉得快要找到突破口了。”

  青莲欲言又止,最终只是默默退到一旁。这一个月来,她亲眼见证了陈守信给整个研究团队带来的巨大变化。那些曾经自诩精英的科研人员,在陈守信面前都变得谦逊起来。

  因为陈守信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问题的核心,并给出最优解决方案。他提出的很多想法都超前于当前的技术水平,却又恰到好处地符合现有条件的限制。

  深夜的实验室里,陈守信正在进行风洞试验。模型在高速气流中发出尖锐的啸叫,他专注地观察着每一个细节,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数据。

  “总师,要不要先休息?”值班的技术员忍不住问道。

  陈守信摇摇头:“再做最后一组实验。”他的声音有些沙哑,但眼神依然锐利。

  连续一周的实验后,陈守信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他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气动优化方案,包括对机翼外形的细微调整和对襟翼系统的改进。

  方案在团队内部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质疑这些改动是否值得冒险,也有人担心时间太紧迫。

  气动组组长在会议上直言不讳:“理论上可行,但风险太大了,如果改动后效果不理想,我们就真的来不及重新设计了。”

  陈守信站在投影幕布前,用激光笔指着关键数据:“我可以用数学模型证明这个方案的可行性。”他开始在白板上推导一串复杂的公式。

  随着公式逐渐展开,在场的专家们的表情从怀疑变成了惊讶,最后化为钦佩。陈守信的计算不仅严密,而且巧妙地解决了几个关键的技术难点。

  “就按这个方案执行。”最终,项目负责人拍板决定。

  改装工作立即展开。车间里日夜赶工,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想要看看这个大胆的设想能否成功。

  一个月后,改装完成的战机再次升空。

  指挥塔内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当战机逐渐加速接近音速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速度0.95马赫,机身状态正常!”

  “0.98马赫,没有异常抖动!”

  “突破音速!一切正常!”

  随着试飞员兴奋的报告传来,指挥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个困扰了他们多年的难题,终于被攻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