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会不会,你放心。”周福连忙摇摇头,保证道。
“还有。”陈兰芝的目光变得更加冷厉,“要是让我知道,周建业那个畜生又回来闹腾,我不光收拾他,连你一起收拾。”
“明白,明白。”周福额头上都冒汗了。
第二天一早,陈兰芝就出发了。
车上人不多,她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田野,心里盘算着接下来的计划。
广城那边,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起来了。
现在过去,正是最好的时机。
她要在那里站稳脚跟,为建军将来的发展铺路。
车子颠簸了大半天,才到市里。
陈兰芝没有停留,直接转乘南下的火车。
这次的路程更远,要三天两夜才能到。
火车上,她遇到了一个有趣的人。
那是个三十多岁的男人,穿着一身半新的中山装,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像个文化人。
他坐在陈兰芝对面,手里拿着一本《经济学原理》,看得津津有味。
“大哥也是去南边做生意的?”陈兰芝主动搭话。
男人抬起头,推了推眼镜:“算是吧,我叫林志华,是师范学院的老师,这次去广城考察,看看那边的发展情况。”
“哦,老师啊。”陈兰芝眼睛一亮,“我家老二也要上大学了,师范学院怎么样?”
“师范学院不错,培养老师的地方。”林志华合上书,来了兴致,“不过现在形势变了,光当老师可能不够,还得懂经济,懂市场。”
两人一路聊着,陈兰芝从他嘴里套出了不少有用的信息。
原来这个林志华,是被学院派到广城进行市场调研的。
他从包里掏出一叠厚厚的资料,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数据和分析。
“林老师,您这可是走在时代前沿啊。”陈兰芝语气带着几分敬佩,又带着几分好奇,“这广城,到底是个什么光景?”
林志华推了推眼镜,脸上露出几分兴奋:“不瞒您说,陈大娘,广城那地方,我去了两次,每次都有新发现,它就像一口沸腾的锅,到处都是机会,也到处都是风险。国家政策扶持,港商投资涌入,那边的人脑子活络,敢闯敢干,很多新鲜事物都是从那里冒出来的。”
他指了指资料上的一行字:“就拿这个三来一补来说,很多港商把原材料、设备运过来,我们这边提供劳动力,加工完再运出去,赚的是加工费。还有一些个体户,开始倒腾些小百货,电视机、收音机、手表,只要你能搞到货源,就不愁卖。”
陈兰芝听得认真,她知道这些都是未来经济发展的缩影。
她前世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那些耳熟能详的词汇,此刻从一个亲身考察者的口中说出,让她对广城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那边的消费水平怎么样?”陈兰芝问了一个实际的问题。
“高!比内地高不少。”林志华苦笑一声,“物价贵,房租也贵,一个普普通通的单间,可能就要几十块钱一个月。不过,赚钱的机会也多,只要肯吃苦,总能找到出路。”
陈兰芝心里有了数。
高消费意味着高利润,也意味着更高的门槛。
她手里有钱,但也不能坐吃山空。
“林老师,您对广城的未来怎么看?”她又问道。
林志华沉思片刻:“我个人认为,广城的潜力巨大,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才和资金,未来,它可能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他看着陈兰芝,眼神带着几分探究:“陈大娘,您去广城,是想做什么营生?”
陈兰芝笑了笑:“我一个乡下婆子,能做什么营生?就是想去看看,有没有什么能让家里孩子多学点知识的机会。”
她没说实话,也不需要说实话。
林志华没再追问,只是点了点头。
他觉得眼前这个老太太不简单,虽然穿着朴素,但言谈举止间透着一股不同寻常的精明和沉稳。
三天两夜的火车旅程,陈兰芝从林志华那里得到了不少宝贵的信息,也对广城的现状和未来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到达广城罗湖车站时,已是傍晚。
一股湿热的海风扑面而来,夹杂着咸腥味和远处工厂的柴油味,与北方的干燥截然不同。
车站外人头攒动,各种口音的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躁动不安的活力。
陈兰芝背着帆布包,随着人流走出车站。
她没有像其他初来乍到的人那样茫然四顾,而是径直走向车站旁的一个小报刊亭。
“同志,来一份今天的《广城特区报》。”她把钱递过去。
报刊亭的老板是个精瘦的中年男人,他接过钱,打量了陈兰芝一眼,见她穿着普通,便随手递了一份报纸过来。
陈兰芝接过报纸,没有急着看,而是目光锐利地扫过车站周围。
她看到一些操着港腔的人,西装革履,提着公文包,步履匆匆,也看到一些背着大包小包的内地人,脸上带着疲惫和对未来的迷茫。
更远处,一些简易的棚屋和高耸的脚手架交错林立,显示着这座城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
“大娘,住店吗?便宜又干净!”一个年轻的摩的司机凑了过来,脸上堆着殷勤的笑。
陈兰芝没理他,只是将报纸卷起,夹在腋下,朝着人群稀疏的方向走去,她要去看看那片滩涂地。
沿着一条泥泞的小路,穿过一片正在建设的工地,陈兰芝来到了沙头角附近的海边。
夕阳的余晖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
她站在一片光秃秃的滩涂地前,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脚下的泥土松软而潮湿。
这里就是她用田黄石换来的五十亩地。
放眼望去,除了星星点点的红树林和偶尔飞过的海鸟,这里空无一物,荒凉得让人心生绝望。
可陈兰芝的眼睛却亮得惊人,仿佛已经看到,几年后,这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成为广城最繁华的区域之一。
她深吸一口气,将海风灌入肺腑。
“不会不会,你放心。”周福连忙摇摇头,保证道。
“还有。”陈兰芝的目光变得更加冷厉,“要是让我知道,周建业那个畜生又回来闹腾,我不光收拾他,连你一起收拾。”
“明白,明白。”周福额头上都冒汗了。
第二天一早,陈兰芝就出发了。
车上人不多,她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田野,心里盘算着接下来的计划。
广城那边,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起来了。
现在过去,正是最好的时机。
她要在那里站稳脚跟,为建军将来的发展铺路。
车子颠簸了大半天,才到市里。
陈兰芝没有停留,直接转乘南下的火车。
这次的路程更远,要三天两夜才能到。
火车上,她遇到了一个有趣的人。
那是个三十多岁的男人,穿着一身半新的中山装,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像个文化人。
他坐在陈兰芝对面,手里拿着一本《经济学原理》,看得津津有味。
“大哥也是去南边做生意的?”陈兰芝主动搭话。
男人抬起头,推了推眼镜:“算是吧,我叫林志华,是师范学院的老师,这次去广城考察,看看那边的发展情况。”
“哦,老师啊。”陈兰芝眼睛一亮,“我家老二也要上大学了,师范学院怎么样?”
“师范学院不错,培养老师的地方。”林志华合上书,来了兴致,“不过现在形势变了,光当老师可能不够,还得懂经济,懂市场。”
两人一路聊着,陈兰芝从他嘴里套出了不少有用的信息。
原来这个林志华,是被学院派到广城进行市场调研的。
他从包里掏出一叠厚厚的资料,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数据和分析。
“林老师,您这可是走在时代前沿啊。”陈兰芝语气带着几分敬佩,又带着几分好奇,“这广城,到底是个什么光景?”
林志华推了推眼镜,脸上露出几分兴奋:“不瞒您说,陈大娘,广城那地方,我去了两次,每次都有新发现,它就像一口沸腾的锅,到处都是机会,也到处都是风险。国家政策扶持,港商投资涌入,那边的人脑子活络,敢闯敢干,很多新鲜事物都是从那里冒出来的。”
他指了指资料上的一行字:“就拿这个三来一补来说,很多港商把原材料、设备运过来,我们这边提供劳动力,加工完再运出去,赚的是加工费。还有一些个体户,开始倒腾些小百货,电视机、收音机、手表,只要你能搞到货源,就不愁卖。”
陈兰芝听得认真,她知道这些都是未来经济发展的缩影。
她前世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那些耳熟能详的词汇,此刻从一个亲身考察者的口中说出,让她对广城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那边的消费水平怎么样?”陈兰芝问了一个实际的问题。
“高!比内地高不少。”林志华苦笑一声,“物价贵,房租也贵,一个普普通通的单间,可能就要几十块钱一个月。不过,赚钱的机会也多,只要肯吃苦,总能找到出路。”
陈兰芝心里有了数。
高消费意味着高利润,也意味着更高的门槛。
她手里有钱,但也不能坐吃山空。
“林老师,您对广城的未来怎么看?”她又问道。
林志华沉思片刻:“我个人认为,广城的潜力巨大,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才和资金,未来,它可能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他看着陈兰芝,眼神带着几分探究:“陈大娘,您去广城,是想做什么营生?”
陈兰芝笑了笑:“我一个乡下婆子,能做什么营生?就是想去看看,有没有什么能让家里孩子多学点知识的机会。”
她没说实话,也不需要说实话。
林志华没再追问,只是点了点头。
他觉得眼前这个老太太不简单,虽然穿着朴素,但言谈举止间透着一股不同寻常的精明和沉稳。
三天两夜的火车旅程,陈兰芝从林志华那里得到了不少宝贵的信息,也对广城的现状和未来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到达广城罗湖车站时,已是傍晚。
一股湿热的海风扑面而来,夹杂着咸腥味和远处工厂的柴油味,与北方的干燥截然不同。
车站外人头攒动,各种口音的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躁动不安的活力。
陈兰芝背着帆布包,随着人流走出车站。
她没有像其他初来乍到的人那样茫然四顾,而是径直走向车站旁的一个小报刊亭。
“同志,来一份今天的《广城特区报》。”她把钱递过去。
报刊亭的老板是个精瘦的中年男人,他接过钱,打量了陈兰芝一眼,见她穿着普通,便随手递了一份报纸过来。
陈兰芝接过报纸,没有急着看,而是目光锐利地扫过车站周围。
她看到一些操着港腔的人,西装革履,提着公文包,步履匆匆,也看到一些背着大包小包的内地人,脸上带着疲惫和对未来的迷茫。
更远处,一些简易的棚屋和高耸的脚手架交错林立,显示着这座城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
“大娘,住店吗?便宜又干净!”一个年轻的摩的司机凑了过来,脸上堆着殷勤的笑。
陈兰芝没理他,只是将报纸卷起,夹在腋下,朝着人群稀疏的方向走去,她要去看看那片滩涂地。
沿着一条泥泞的小路,穿过一片正在建设的工地,陈兰芝来到了沙头角附近的海边。
夕阳的余晖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
她站在一片光秃秃的滩涂地前,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脚下的泥土松软而潮湿。
这里就是她用田黄石换来的五十亩地。
放眼望去,除了星星点点的红树林和偶尔飞过的海鸟,这里空无一物,荒凉得让人心生绝望。
可陈兰芝的眼睛却亮得惊人,仿佛已经看到,几年后,这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成为广城最繁华的区域之一。
她深吸一口气,将海风灌入肺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