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兰芝懒得没搭理他,只在前面带路,周福自讨没趣也没再多说。
崔大姐指的路不难找,穿过两条胡同,一棵歪脖子老槐树就出现在了视野里。
树下就是个朱漆斑驳的院门,门楼子都塌了半边,透着一股子破败劲儿。
院门虚掩着,里面人声嘈杂,混着孩子的哭闹声和女人的叫骂声,还有一股子蜂窝煤没烧透的呛人味儿。
“就这儿?”周福探头探脑,脸上那股子热乎劲儿凉了半截。
这地方,看着比招待所还不如。
陈兰芝推着车,直接进了院子。
这是一个标准的大杂院,四四方方,北边是正房,东西是厢房,他们进门这两间,就是采光最差的倒座房。
院子当中拉着好几道绳子,上面挂着五颜六色的衣裳被单,像万国旗似的。
一个豁牙的小子正追着鸡满院子跑,差点撞在周建军身上。
东厢房门口,一个穿着跨栏背心的大妈正“哗啦”一下泼出一盆洗脚水,水花溅了周福一裤腿。
“哎,你们找谁啊?”那大妈上下打量着他们这一家子和那辆扎眼的车,眼神里满是盘问。
“大姐,我们找聋三爷。”陈兰芝客气地问。
“聋三爷?”那大妈撇撇嘴,朝南边那两间黑洞洞的倒座房一努嘴,“喏,就那屋,跟他说话得用喊的,不然听不见。”
陈兰芝道了声谢,领着父子俩走了过去。
倒座房的门关得严严实实,窗户上糊的报纸都发了黄。
陈兰芝上前,抬手敲了敲门。
“咚咚咚。”
里面没动静。
她又加重了力气。
“咚!咚!咚!”
还是没动静。
周福急了,凑上前,扯开嗓子就喊:“三爷,我们是前进招待所的小崔介绍来的!”
他这一嗓子,中气十足,院里追鸡的小子吓得一哆嗦,那只鸡趁机扑腾着翅膀飞上了墙头。
屋里终于传来一阵拖沓的脚步声,门“吱呀”一声,开了一条缝。
一个干瘦的老头从门缝里探出半个脑袋,头发花白稀疏,脸上沟壑纵横,一双眼睛却浑浊又锐利。
他眯着眼,把三个人从头到脚扫了一遍,最后目光落在了那盘石磨上。
“干啥的?”老头的声音像破锣,沙哑难听。
“三爷!”周福又往前凑了一步,几乎是吼出来的,“我们是来租房子的!”
聋三爷掏了掏耳朵,眉头拧成一个疙瘩:“嚷嚷什么!我又不是听不见!租房子?我这儿不租给耍猴的!”
他指了指那盘石磨。
周福的脸一下子涨红了。
陈兰芝上前一步,把周福扒拉到身后,她没用喊的,只是提高了些音量,吐字清晰:“三爷,我们是前进招待所的小崔介绍来的,想租您手里的空房,长住。”
聋三爷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了然,但他还是没让开,指着那堆锅碗瓢盆:“你们这是要干啥?在我这院里支摊子?我告诉你们,门儿都没有!这院里住的都是正经人家,容不得乱七八糟的。”
“您误会了。”陈兰芝不急不躁地解释,“我们是从乡下来的,送孩子上大学,吃不惯外面的东西,就想着自己开火做饭,省几个钱,这些都是从家里带来的,过日子用的。”
她把周建军往前推了推。
周建军虽然穿着朴素,但人长得高大周正,眉眼间一股子书卷气,往那一站,就和耍猴的支摊子的区分开了。
聋三爷的目光在周建军身上停了停,又看了看陈兰芝,最后哼了一声,总算把门全打开了:“进来看看吧。”
屋里一股子陈年霉味,光线昏暗,几乎没什么家当。
两间房是通着的,外间稍大,里间小,墙皮脱落得厉害,露出里面的黄泥。
地上是坑坑洼洼的土地,踩上去都往下掉土渣子。
“就这两间,一个月十五块,水电费公摊,爱租不租。”聋三爷抱着胳膊,靠在门框上。
“这……这连张床都没有啊?”周福看着这四面漏风的屋子,心又凉了。
“要床?加钱!一个月二十!”聋三爷眼皮都没抬。
“你这不抢钱吗!”周福下意识地就嚷嚷了出来。
陈兰芝狠狠瞪了他一眼,周福立刻把后半句话咽了回去。
陈兰芝在屋里走了一圈,外间地方不小,靠墙正好能放下石磨,另一边支起锅灶也绰绰有余。
里间虽然小,但搭个板子也能睡下三个人。
最重要的是,这屋子有独立的后门,通向外面的一条小胡同。
这就方便多了。
“行,我们租了。”陈兰芝拍板。
她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钱,数出四十五块递过去:“三爷,这是三个月的房租,我们先付了。”
聋三爷没想到她这么痛快,愣了一下,接过钱,一张一张地在手指上捻过,确认无误后,才从腰上解下一串钥匙,扔给陈兰芝。
“水电费月底找我要单子,院里有公用的水龙头和厕所,自己看着点用,少给我惹麻烦。”说完,老头背着手,慢悠悠地回自己屋了。
门一关上,周福就垮了脸:“兰芝,这地方咋住人啊?连个炕都没有,地上还都是土。”
“有的住就不错了。”陈兰芝把钥匙揣好,“有土,咱们就拿水洒了,把它踩实了,没床,咱们就去买木板自己搭,还能让尿憋死?”
她看了一眼周建军:“建军,去,跟你爸把东西搬进来,先把石磨和锅安置好。”
周建军二话不说,转身就出去搬东西。
周福看着陈兰芝那副雷厉风行的样子,再看看儿子已经开始往里搬东西,叹了口气,也只能认命地跟着干活。
一家人开始热火朝天地收拾新家。
这番动静,自然引来了院里邻居的围观。
东厢房那个泼洗脚水的大妈又凑了过来,倚在门口,一边嗑瓜子一边问:“哎,我说新来的,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听口音不像京市的。”
“大姐,我们是从农村来的,送孩子上学。”陈兰芝一边擦着锅,一边笑着回答。
“上大学?哪个大学啊?”
陈兰芝懒得没搭理他,只在前面带路,周福自讨没趣也没再多说。
崔大姐指的路不难找,穿过两条胡同,一棵歪脖子老槐树就出现在了视野里。
树下就是个朱漆斑驳的院门,门楼子都塌了半边,透着一股子破败劲儿。
院门虚掩着,里面人声嘈杂,混着孩子的哭闹声和女人的叫骂声,还有一股子蜂窝煤没烧透的呛人味儿。
“就这儿?”周福探头探脑,脸上那股子热乎劲儿凉了半截。
这地方,看着比招待所还不如。
陈兰芝推着车,直接进了院子。
这是一个标准的大杂院,四四方方,北边是正房,东西是厢房,他们进门这两间,就是采光最差的倒座房。
院子当中拉着好几道绳子,上面挂着五颜六色的衣裳被单,像万国旗似的。
一个豁牙的小子正追着鸡满院子跑,差点撞在周建军身上。
东厢房门口,一个穿着跨栏背心的大妈正“哗啦”一下泼出一盆洗脚水,水花溅了周福一裤腿。
“哎,你们找谁啊?”那大妈上下打量着他们这一家子和那辆扎眼的车,眼神里满是盘问。
“大姐,我们找聋三爷。”陈兰芝客气地问。
“聋三爷?”那大妈撇撇嘴,朝南边那两间黑洞洞的倒座房一努嘴,“喏,就那屋,跟他说话得用喊的,不然听不见。”
陈兰芝道了声谢,领着父子俩走了过去。
倒座房的门关得严严实实,窗户上糊的报纸都发了黄。
陈兰芝上前,抬手敲了敲门。
“咚咚咚。”
里面没动静。
她又加重了力气。
“咚!咚!咚!”
还是没动静。
周福急了,凑上前,扯开嗓子就喊:“三爷,我们是前进招待所的小崔介绍来的!”
他这一嗓子,中气十足,院里追鸡的小子吓得一哆嗦,那只鸡趁机扑腾着翅膀飞上了墙头。
屋里终于传来一阵拖沓的脚步声,门“吱呀”一声,开了一条缝。
一个干瘦的老头从门缝里探出半个脑袋,头发花白稀疏,脸上沟壑纵横,一双眼睛却浑浊又锐利。
他眯着眼,把三个人从头到脚扫了一遍,最后目光落在了那盘石磨上。
“干啥的?”老头的声音像破锣,沙哑难听。
“三爷!”周福又往前凑了一步,几乎是吼出来的,“我们是来租房子的!”
聋三爷掏了掏耳朵,眉头拧成一个疙瘩:“嚷嚷什么!我又不是听不见!租房子?我这儿不租给耍猴的!”
他指了指那盘石磨。
周福的脸一下子涨红了。
陈兰芝上前一步,把周福扒拉到身后,她没用喊的,只是提高了些音量,吐字清晰:“三爷,我们是前进招待所的小崔介绍来的,想租您手里的空房,长住。”
聋三爷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了然,但他还是没让开,指着那堆锅碗瓢盆:“你们这是要干啥?在我这院里支摊子?我告诉你们,门儿都没有!这院里住的都是正经人家,容不得乱七八糟的。”
“您误会了。”陈兰芝不急不躁地解释,“我们是从乡下来的,送孩子上大学,吃不惯外面的东西,就想着自己开火做饭,省几个钱,这些都是从家里带来的,过日子用的。”
她把周建军往前推了推。
周建军虽然穿着朴素,但人长得高大周正,眉眼间一股子书卷气,往那一站,就和耍猴的支摊子的区分开了。
聋三爷的目光在周建军身上停了停,又看了看陈兰芝,最后哼了一声,总算把门全打开了:“进来看看吧。”
屋里一股子陈年霉味,光线昏暗,几乎没什么家当。
两间房是通着的,外间稍大,里间小,墙皮脱落得厉害,露出里面的黄泥。
地上是坑坑洼洼的土地,踩上去都往下掉土渣子。
“就这两间,一个月十五块,水电费公摊,爱租不租。”聋三爷抱着胳膊,靠在门框上。
“这……这连张床都没有啊?”周福看着这四面漏风的屋子,心又凉了。
“要床?加钱!一个月二十!”聋三爷眼皮都没抬。
“你这不抢钱吗!”周福下意识地就嚷嚷了出来。
陈兰芝狠狠瞪了他一眼,周福立刻把后半句话咽了回去。
陈兰芝在屋里走了一圈,外间地方不小,靠墙正好能放下石磨,另一边支起锅灶也绰绰有余。
里间虽然小,但搭个板子也能睡下三个人。
最重要的是,这屋子有独立的后门,通向外面的一条小胡同。
这就方便多了。
“行,我们租了。”陈兰芝拍板。
她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钱,数出四十五块递过去:“三爷,这是三个月的房租,我们先付了。”
聋三爷没想到她这么痛快,愣了一下,接过钱,一张一张地在手指上捻过,确认无误后,才从腰上解下一串钥匙,扔给陈兰芝。
“水电费月底找我要单子,院里有公用的水龙头和厕所,自己看着点用,少给我惹麻烦。”说完,老头背着手,慢悠悠地回自己屋了。
门一关上,周福就垮了脸:“兰芝,这地方咋住人啊?连个炕都没有,地上还都是土。”
“有的住就不错了。”陈兰芝把钥匙揣好,“有土,咱们就拿水洒了,把它踩实了,没床,咱们就去买木板自己搭,还能让尿憋死?”
她看了一眼周建军:“建军,去,跟你爸把东西搬进来,先把石磨和锅安置好。”
周建军二话不说,转身就出去搬东西。
周福看着陈兰芝那副雷厉风行的样子,再看看儿子已经开始往里搬东西,叹了口气,也只能认命地跟着干活。
一家人开始热火朝天地收拾新家。
这番动静,自然引来了院里邻居的围观。
东厢房那个泼洗脚水的大妈又凑了过来,倚在门口,一边嗑瓜子一边问:“哎,我说新来的,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听口音不像京市的。”
“大姐,我们是从农村来的,送孩子上学。”陈兰芝一边擦着锅,一边笑着回答。
“上大学?哪个大学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