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这朗朗上口的歌谣,是北方流传的谚俗。

  王安平他们这江南水乡边陲的小村落,虽与北方相隔千里,但年关将近时,那份忙碌与期盼却相差无几。

  只是这具体做些什么,却带着鲜明的地域烙印。

  二十三,他们这边的重头戏是做炒米饼。

  选上好的晚稻米,细细磨成粉,加水在大铁锅里慢慢熬煮。待米浆渐稠,便要耐着性子,用长柄锅铲不停地翻炒,直炒得米香四溢,水分收干,变成一锅热气腾腾、色泽微黄的熟米糕。

  这需要力气,更需要火候,稍不留神就容易糊底。炒好的熟米粉被倒进大盆里,趁着烫手的热乎劲儿,得赶紧揉搓,揉到柔韧光滑,像揉面团一样。

  接着,像包包子似的,把精心炒制的馅料——咸香扑鼻的腌咸菜、切成小丁的香干和油亮亮的五花肉丁——包进去,封好口,压成圆饼。

  最后,大锅里倒入金黄的菜籽油,将米饼两面煎得焦黄酥脆,那**的香气能飘出半条巷子。

  王安平深知,这炒米饼的灵魂就在于用料实在。街边摊上一块钱一个的那种,面皮稀软,馅料寡淡,哪能跟自家舍得放好米、好油、好肉丁的比?此外,还得专门做几个没馅的素饼,这是供奉灶王爷的规矩。

  吃饼前,必得先请灶王爷享用,还得在院子里“噼里啪啦”放上一挂鞭炮,才算礼数周全。

  那场初雪,到了夜里几点停歇的,王安平睡得沉,并不知晓。只是第二天清晨推开门,一股寒气裹挟着刺眼的白光扑面而来——积雪竟快要没过膝盖了!他站在门口,望着这银装素裹、几乎封门的世界,不得不再次感叹,这年月的雪,势头真是凶猛得超乎想象。

  他不敢耽搁,一早就去邻家借了把高梯,踩着嘎吱作响的积雪,小心翼翼地爬上自家茅草屋顶。

  屋顶上积雪沉甸甸地压着,有些地方甚至能看出稻草不堪重负的凹陷。他挥动扫帚,奋力将厚厚的雪层推扫下去,碎雪簌簌落下,在屋檐下堆起新的小丘。

  这活计必须干,村里队长王兴业天不亮就带着人挨家挨户吆喝通知了:各家各户务必赶紧清扫屋顶积雪!茅草房最怕这个,雪积厚了,下面冻住粘在草上,分量惊人,真能把屋顶压塌了。

  不像瓦房,瓦片溜滑,天一暖和雪水融化,积雪自己就滑落下来。

  腊月二十二,村东头的三爷爷王信家杀年猪。王安平早早订好的二十斤肉,如约提了回来。沉甸甸的肉条,散发着新鲜的血气和油脂香。

  十五块钱,七毛五分一斤——五十年代末的猪肉,价格确实比后来六十年代要金贵些。

  腊月二十三,小年。王安平没再费事做炒米饼,家里材料也差不多用尽了。

  他干脆切了一大碗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浓油赤酱地烧了锅喷香的红烧肉,又炒了几个时令小菜,简简单单,却也热气腾腾地算是过了个小年。

  二十四,全家总动员大扫除,扫去一年的尘埃晦气。

  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接连几天,王安平倒是难得的清闲。他揣着手,在村子里信步闲逛。

  整个村子却像上了发条,家家户户都忙得脚不沾地。今天这家院子里飘出磨豆浆的豆腥气和点卤的微酸,是做豆腐;

  明天那户人家猪圈旁响起家猪被拖拽时惊恐的嚎叫和最后那声凄厉的嘶鸣,是杀年猪。

  此起彼伏的猪叫声,成了这几日村子独特的背景音。王安平这清闲人,倒也没少吃“杀猪饭”。东家请,西家叫,连着几顿,吃得满嘴油光。

  他不得不承认,这年月用柴火灶、养足日子的中华小土猪做出来的杀猪菜,那股子原始醇厚的肉香,真是能把人香迷糊了!

  尤其是那新鲜的猪血旺、滑嫩的内脏、肥而不腻的扣肉,混着柴火气,一口下去,仿佛瞬间穿越回童年最馋肉的时光。

  这老祖宗传下来的土猪滋味,是现代那些速成白猪完全无法比拟的。只可惜,后世为了追求速度,这美味近乎绝迹了。

  腊月二十八,年味已浓得化不开。天刚蒙蒙亮,王安平就麻利地将从村里买来的大红公鸡和老鹅宰杀收拾干净。

  上午,大姐夫庄屠户冒着寒气来了,提了两刀沉甸甸的连皮带骨好肉,外加一桶自家磨的嫩豆腐,足有七八斤的分量。

  厨房里,大锅正蒸着糯米,浓郁的米香混合着水汽,暖暖地弥漫了整个屋子。

  王安平掀开锅盖,氤氲的热气扑面而来。

  他拿起锅铲,将蒸得晶莹剔透、粒粒分明的糯米饭盛进一个厚实的陶盆里,跟着把一碗剁得细碎的姜末均匀地撒在热腾腾的饭上。

  他舀起一瓢冷水,快速将手浸湿降温,然后深吸一口气,开始揉搓盆中滚烫的糯米。这需要技巧和忍耐,既要趁热将糯米和姜末揉匀、揉出黏性,又要小心别烫伤了手。

  “哥,大圆子最好吃是不是?你会不会做啊!你要是做不好吃的话,等妈回来做。”三妹王安慧像个小尾巴似的黏在厨房门口,一边眼巴巴地看着,一边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好吃你就多吃点,”王安平头也不抬,专注着手里的力道,“不好吃的话,你就少吃点。”

  他端着揉好的糯米团走到堂屋,取下挂在墙上的圆簸箕,铺上一块干净的麻布,又抓了把干燥的糯米粉在手上搓了搓防粘。

  他揪下一小块糯米团,在掌心快速搓成光滑的圆球,轻轻滚上一层干粉,放到簸箕里。

  “草儿,给我打碗冷水来放这儿。”王安平吩咐道。

  “知道了。”草儿应声,很快端了一碗清水放在桌角,“平哥,要不要我帮忙搓?”

  “不用,你看着火就行。”

  不一会儿,圆圆的簸箕里就整齐地码放了一层大小均匀、裹着薄薄粉衣的白色糯米圆子,像一颗颗温润的珍珠。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在王安平家乡,这大圆子(糯米圆)和小圆子(纯肉圆)是年夜饭上不可或缺的压轴菜,寓意着一家老小团团圆圆,好事成双。

  大圆子的做法,便是这糯米加姜末、盐揉匀搓成团,下油锅炸至金黄酥脆。讲究些的人家,也会在糯米团里拌入一点剁碎的肉末增香。

  至于小圆子,那就全是实打实的精肉剁馅,团成小球炸透。

  “三妹,别在这儿杵着了,去屋里陪小妹玩会儿。”王安平看三妹还在探头探脑。

  “小妹有草儿陪着呢,”王安慧理直气壮,“我等着吃大圆子!”

  王安平无奈地摇摇头:“你这馋猫,真是没治了。”三妹嘿嘿一笑,从口袋里摸出几颗炒花生,丢进嘴里嚼得嘎嘣响。

  王安平将做好的生圆子端到水缸盖上暂放。他回到灶间,用锅铲小心地将蒸糯米饭锅底那层焦黄酥脆的锅巴铲起来。“三妹,锅巴吃不吃?”

  “哥,锅铲能不能沾点油烘一下再铲?那样更香脆!”王安慧立刻出主意。

  “还放油?这锅巴吸油得很,不放!爱吃不吃?草儿,你来一块?”王安平递过去一大块金黄焦香的锅巴。

  草儿腼腆地接过去,小口咬着:“嗯,谢谢平哥。”

  王安平舀起一瓢水倒进锅里,“刺啦”一声,蒸汽腾起,快速将锅洗净。“草儿,烧火吧。小点火,火太猛油温升太快,圆子外面糊了里面还不熟。”

  “我知道的。”草儿嘴里**香脆的锅巴,坐到灶膛前的小板凳上,抓了一把引火的稻草,“平哥,烧柴还是烧草?”

  “烧柴吧,家里草料不多了,省着点。”王安平说着,弯腰从碗柜底下抱出家里仅存的一个五斤装小陶罐,里面是金黄的菜籽油。他小心地将油全部倒入那口稍小的铁锅里。转身又从碗柜里端出一大盘已经团好的、粉嫩嫩的小肉圆。

  锅里的油渐渐升温,冒出细密的小泡,发出轻微的“滋滋”声。

  王安平用手在油面上方感受了一下温度,觉得合适了,便拿起一个肉圆子,贴着锅边轻轻滑入油中。一个,两个,三个……油锅里很快热闹起来,圆子们在金黄的油浪中翻滚沉浮,发出悦耳的“噼啪”声,浓郁的肉香瞬间炸开,霸道地盖过了之前的糯米香。

  王安平用长竹筷小心地拨动着,防止粘连。直到肉圆个个变得金黄饱满,表皮酥脆,他才用细密的铁丝漏勺将它们捞起,控着油,倒进旁边垫着吸油纸的大海碗里。

  几乎就在他刚放下漏勺的瞬间,眼疾手快的王安慧已经伸出小手,闪电般从碗里偷走了一个滚烫的小肉圆,一边呼呼吹气,一边就要往嘴里塞。

  王安平一回头,正好看见,立刻拉下脸瞪着她:“嘿!你这丫头!”

  “哥,我就吃一个!就一个!尝尝味儿嘛!”三妹赶紧护住嘴边的肉圆,大眼睛眨巴着讨饶。

  “就准吃这一个!”王安平板着脸强调,“这些可是要留着吃到正月十五的!是待客的年菜!”

  “哎呀,怎么就不多做点呢?”王安慧小口咬着酥脆滚烫的肉圆,满足地眯起眼,还不忘抱怨,“我就最爱吃这小肉圆子了!”

  “你说呢?”王安平没好气地白了她一眼,目光扫过那见底的油罐子。这金贵的菜籽油,可是全家过年的底气,得精打细算用到元宵节呢。

  他转身,将簸箕里白生生的糯米大圆子,小心地一个个滑入温热的油锅中。新一轮的“滋滋”声响起,糯米混合着姜末的独特香气,渐渐弥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