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书意心里咯噔一下,昨晚琢磨的事更迫切了,还不到深秋,蔬菜就要限量,粮食要是也出问题可咋整?
正想着,队伍慢慢往前挪。
到她们时,老王头掀开盖在白菜上的麻袋,绿油油的白菜透着水灵。“周姐,给你留了两捆嫩的,” 老王头笑着递过白菜,“你家老二前阵子帮我拉过窖里的萝卜,这点忙得帮。”
周爱梅赶紧掏出票证,又塞给老王头两个煮鸡蛋:“多亏你想着,这鸡蛋你拿着补补,天儿冷,值班也遭罪。”
宋老二把白菜往车斗里码,又去搬萝卜。毛春天买了十五斤白菜,抱着费劲,宋老二见了,顺手帮她摞在自己车斗里:“毛嫂子,一会儿我送你回去,省得你累着。”
往回走时,太阳已经爬过了房顶。自行车碾过胡同里的石板路,白菜叶子上的露水顺着车斗滴下来,在地上洇出小水痕。周爱梅突然说:“书意,你看咱们胡同里的张大爷,去年冬天没腌菜,后来菜站断菜,还是咱们匀了他半瓮。今年要是真限量,得想着帮衬帮衬他。”
宋书意点点头,心里却在琢磨:张大爷只是一户,要是整个山城的老百姓都缺菜缺粮,光靠邻里帮衬可不够。她得想个法子,让领导知道储备粮食的重要性,还不能露了自己 “预知” 的底细 —— 总不能说 “我知道以后会有麻烦”,那不成了胡言乱语?
回到家,街坊四邻都出来帮忙。张婶拎着竹篮来择白菜,把老帮子剥下来留着喂鸡;李叔扛着梯子,帮着把白菜挂在房檐下晒 —— 腌菜得先晒半干,不然水分太多容易烂。宋老二则把萝卜往菜窖里搬,菜窖在院子西角,深两米多,里面铺着干草,能存菜到开春。
“书意,你过来学学!” 周爱梅坐在小板凳上,手里攥着把粗盐,正往白菜上撒,“一层白菜一层盐,盐要撒匀,根多撒点,叶少撒点 —— 根硬,得靠盐腌透。”
宋书意蹲在旁边学,手指沾了盐,凉丝丝的。她看着母亲熟练的动作,突然想起上河车间的农闲工 —— 那些乡亲冬天也靠腌菜过活,要是粮食不够,农闲工没力气干活,饲料厂的产能就得受影响,养猪场的猪肉供应也会出问题,这可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妈,” 宋书意试探着问,“要是今年冬天不光菜不够,粮食也紧张,可咋整啊?”
周爱梅手一顿,抬头看了她一眼:“别瞎琢磨,咱们市总供不是管着物资嘛,真要是粮食紧,领导肯定有办法。你去年帮着解决了养猪场的事,今年要是有啥苗头,跟领导提一嘴,别闷在心里。”
这话点醒了宋书意。她可以借着谈农闲工的民生问题,顺带提一句冬春季节的物资储备 —— 就说 “农闲工家里多是老人孩子,冬天菜粮要是不够,容易影响做工积极性”,这样既合情合理,又不会显得刻意。
下午,宋老二去车队交报表,回来时带了个消息:“车队李队长说,最近拉粮食的车比往常多了,都是往省粮库运的。他还说,粮站最近也有人打听能不能多买粮食,好像是怕冬天不够。”
宋书意心里更急了。她赶紧找出纸笔,把上河车间的农闲工人数、家庭情况、每月需要的口粮和菜量都列出来,又算了算饲料厂冬季的原料储备 —— 玉米、豆粕这些也得靠粮食供应,要是粮食紧张,饲料也得受影响。
“妈,我明天上班得早点去,跟黄科长汇报下农闲工的情况。” 宋书意把纸叠好放进包里,“顺便提提物资储备的事,别到时候出岔子。”
周爱梅正在封腌菜瓮,闻言点点头:“该提就提,你是为了老百姓好,领导会明白的。晚上我给你煮点红薯粥,你早点歇,明天才有精神跟领导说。”
睡前,宋书意又把清单看了一遍。窗外的月光洒在纸上,那些数字仿佛活了过来 —— 是一个个农闲工的饭碗,是一个个家庭的冬天。她想起菜站排队的街坊,想起上河村分拣玉米的张婶,想起车队里蹬车的二哥,突然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第二天一早,宋书意揣着清单去了市总供。黄科长刚到办公室,正擦着眼镜,看见她进来就笑:“小宋,今天这么早?是农闲工的事有进展了?”
“黄科长,我正想跟您汇报这个。” 宋书意把清单递过去,“这是上河车间农闲工的家庭情况,我统计了下,他们大多是上有老下有小,冬天要是菜和粮食不够,不光影响做工,家里也难捱。咱们饲料厂冬季的原料也得靠粮食,要是粮食紧张,玉米、豆粕供应不上,饲料产能就得降,养猪场的猪肉也会受影响。”
黄科长看着清单,眉头渐渐皱起来:“你说得有道理。我昨天去粮站,也听说有人囤粮了。这样,你跟我一起去找吴主任,把这事跟他说说,看看能不能协调下,多储备点粮食和冬菜,保障农闲工和老百姓的需求。”
吴主任听完汇报,手指在桌上敲了敲:“小宋这个提醒很及时。我昨天跟省供销总社通了电话,他们也提到邻县粮食收成一般,咱们得提前做准备。这样,黄科长你负责统计全市农闲工和低收入家庭的粮菜需求,小宋你结合饲料厂的原料需求,咱们做个详细的储备计划,明天就报给省总社,争取多调拨些粮菜过来。”
走出吴主任办公室,宋书意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走廊的木地板上,暖融融的。她想起昨天早上菜站的长队,想起母亲封瓮时的认真,突然觉得,所谓 “为民办事”,从来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把老百姓的柴米油盐放在心上,在菜不够时想着调菜,在粮可能紧时想着储备,让家家户户的冬菜瓮都满着,让每个人的饭碗都端得稳。
晚上回家,宋书意把协调储备粮菜的事告诉了周爱梅。周爱梅正往菜窖里搬腌好的白菜瓮,闻言笑得眼睛都眯了:“还是我闺女能干!这下不光咱们家,整个山城的老百姓都能安心过冬了。”
宋书意心里咯噔一下,昨晚琢磨的事更迫切了,还不到深秋,蔬菜就要限量,粮食要是也出问题可咋整?
正想着,队伍慢慢往前挪。
到她们时,老王头掀开盖在白菜上的麻袋,绿油油的白菜透着水灵。“周姐,给你留了两捆嫩的,” 老王头笑着递过白菜,“你家老二前阵子帮我拉过窖里的萝卜,这点忙得帮。”
周爱梅赶紧掏出票证,又塞给老王头两个煮鸡蛋:“多亏你想着,这鸡蛋你拿着补补,天儿冷,值班也遭罪。”
宋老二把白菜往车斗里码,又去搬萝卜。毛春天买了十五斤白菜,抱着费劲,宋老二见了,顺手帮她摞在自己车斗里:“毛嫂子,一会儿我送你回去,省得你累着。”
往回走时,太阳已经爬过了房顶。自行车碾过胡同里的石板路,白菜叶子上的露水顺着车斗滴下来,在地上洇出小水痕。周爱梅突然说:“书意,你看咱们胡同里的张大爷,去年冬天没腌菜,后来菜站断菜,还是咱们匀了他半瓮。今年要是真限量,得想着帮衬帮衬他。”
宋书意点点头,心里却在琢磨:张大爷只是一户,要是整个山城的老百姓都缺菜缺粮,光靠邻里帮衬可不够。她得想个法子,让领导知道储备粮食的重要性,还不能露了自己 “预知” 的底细 —— 总不能说 “我知道以后会有麻烦”,那不成了胡言乱语?
回到家,街坊四邻都出来帮忙。张婶拎着竹篮来择白菜,把老帮子剥下来留着喂鸡;李叔扛着梯子,帮着把白菜挂在房檐下晒 —— 腌菜得先晒半干,不然水分太多容易烂。宋老二则把萝卜往菜窖里搬,菜窖在院子西角,深两米多,里面铺着干草,能存菜到开春。
“书意,你过来学学!” 周爱梅坐在小板凳上,手里攥着把粗盐,正往白菜上撒,“一层白菜一层盐,盐要撒匀,根多撒点,叶少撒点 —— 根硬,得靠盐腌透。”
宋书意蹲在旁边学,手指沾了盐,凉丝丝的。她看着母亲熟练的动作,突然想起上河车间的农闲工 —— 那些乡亲冬天也靠腌菜过活,要是粮食不够,农闲工没力气干活,饲料厂的产能就得受影响,养猪场的猪肉供应也会出问题,这可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妈,” 宋书意试探着问,“要是今年冬天不光菜不够,粮食也紧张,可咋整啊?”
周爱梅手一顿,抬头看了她一眼:“别瞎琢磨,咱们市总供不是管着物资嘛,真要是粮食紧,领导肯定有办法。你去年帮着解决了养猪场的事,今年要是有啥苗头,跟领导提一嘴,别闷在心里。”
这话点醒了宋书意。她可以借着谈农闲工的民生问题,顺带提一句冬春季节的物资储备 —— 就说 “农闲工家里多是老人孩子,冬天菜粮要是不够,容易影响做工积极性”,这样既合情合理,又不会显得刻意。
下午,宋老二去车队交报表,回来时带了个消息:“车队李队长说,最近拉粮食的车比往常多了,都是往省粮库运的。他还说,粮站最近也有人打听能不能多买粮食,好像是怕冬天不够。”
宋书意心里更急了。她赶紧找出纸笔,把上河车间的农闲工人数、家庭情况、每月需要的口粮和菜量都列出来,又算了算饲料厂冬季的原料储备 —— 玉米、豆粕这些也得靠粮食供应,要是粮食紧张,饲料也得受影响。
“妈,我明天上班得早点去,跟黄科长汇报下农闲工的情况。” 宋书意把纸叠好放进包里,“顺便提提物资储备的事,别到时候出岔子。”
周爱梅正在封腌菜瓮,闻言点点头:“该提就提,你是为了老百姓好,领导会明白的。晚上我给你煮点红薯粥,你早点歇,明天才有精神跟领导说。”
睡前,宋书意又把清单看了一遍。窗外的月光洒在纸上,那些数字仿佛活了过来 —— 是一个个农闲工的饭碗,是一个个家庭的冬天。她想起菜站排队的街坊,想起上河村分拣玉米的张婶,想起车队里蹬车的二哥,突然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第二天一早,宋书意揣着清单去了市总供。黄科长刚到办公室,正擦着眼镜,看见她进来就笑:“小宋,今天这么早?是农闲工的事有进展了?”
“黄科长,我正想跟您汇报这个。” 宋书意把清单递过去,“这是上河车间农闲工的家庭情况,我统计了下,他们大多是上有老下有小,冬天要是菜和粮食不够,不光影响做工,家里也难捱。咱们饲料厂冬季的原料也得靠粮食,要是粮食紧张,玉米、豆粕供应不上,饲料产能就得降,养猪场的猪肉也会受影响。”
黄科长看着清单,眉头渐渐皱起来:“你说得有道理。我昨天去粮站,也听说有人囤粮了。这样,你跟我一起去找吴主任,把这事跟他说说,看看能不能协调下,多储备点粮食和冬菜,保障农闲工和老百姓的需求。”
吴主任听完汇报,手指在桌上敲了敲:“小宋这个提醒很及时。我昨天跟省供销总社通了电话,他们也提到邻县粮食收成一般,咱们得提前做准备。这样,黄科长你负责统计全市农闲工和低收入家庭的粮菜需求,小宋你结合饲料厂的原料需求,咱们做个详细的储备计划,明天就报给省总社,争取多调拨些粮菜过来。”
走出吴主任办公室,宋书意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走廊的木地板上,暖融融的。她想起昨天早上菜站的长队,想起母亲封瓮时的认真,突然觉得,所谓 “为民办事”,从来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把老百姓的柴米油盐放在心上,在菜不够时想着调菜,在粮可能紧时想着储备,让家家户户的冬菜瓮都满着,让每个人的饭碗都端得稳。
晚上回家,宋书意把协调储备粮菜的事告诉了周爱梅。周爱梅正往菜窖里搬腌好的白菜瓮,闻言笑得眼睛都眯了:“还是我闺女能干!这下不光咱们家,整个山城的老百姓都能安心过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