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婶一路小跑往家冲,棉鞋踩在积雪刚化的泥地上,溅得裤脚都是泥点也顾不上擦。
她家住在筒子楼三层,爬到二楼时就喘得直扶墙,还不忘跟楼道里碰见的王大娘喊:“王大娘!快回家拿菜票!菜站从明天起限量了,晚了就买不着好白菜了!”
王大娘正端着盆要去公共水龙头接水,一听这话手都抖了,盆里的水洒了半盆:“啥?限量?我家还剩两颗白菜呢,这哪够过冬啊!”
说着就把盆往墙角一放,转身往家跑,“我家老头子还在屋里修收音机,我得叫他赶紧去排队!”
张婶冲进家门时,她男人老陈正坐在小马扎上补袜子,线都穿错了针孔。
“老陈!别补了!” 张婶一把夺过他手里的袜子,翻箱倒柜找菜票,“菜站要限量了,再不去排队,今年冬天就得啃咸菜疙瘩!”
老陈愣了愣,赶紧站起来:“真的假的?我早上听厂里同事说邻县遭了霜灾,没想到影响这么大。票在哪?我这就去!”
张婶从樟木箱最底层翻出个蓝布包,里面整整齐齐叠着三张白菜票、两张萝卜票,还有一张皱巴巴的红薯票。
这是她攒了俩月舍不得用的,原本想等月底菜价降点再买,现在看来是等不及了。“都在这儿!你骑车去,快!顺便叫上对门的小李,他家刚添了娃,肯定也需要菜!”
老陈抓过票塞进兜里,蹬上自行车就往外冲。楼道里已经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在喊着找票、叫人,脚步声、说话声混在一起,比往常赶集还热闹。
与此同时,宋家院子里已经铺开了阵仗。周爱梅把竹筐里的白菜倒在水泥地上,碧绿的菜叶上还沾着泥点,她蹲下身,顺着菜叶的纹路剥老帮子,剥下来的老叶子也不扔,叠在一起放在旁边 —— 留着能喂胡同口张大爷家的兔子,不能浪费。
“妈,我来帮您!” 宋书意下班刚进门,放下帆布包就蹲下来帮忙。
她今天在单位跟黄科长核对了农闲工的粮菜需求表,忙到快天黑才回来,一进门就闻到了白菜的清香味。
“你刚下班,歇会儿再弄呗。”周爱梅抬头看她,见她额角还沾着汗,赶紧递过块毛巾,“擦擦汗,别着凉了。这白菜得仔细剥,老帮子多剥两层,腌出来才脆,不然嚼着像木头渣子。”
宋书意接过毛巾擦了擦,学着周爱梅的样子剥白菜:“黄科长说,咱们统计的需求表已经报给省总社了,吴主任跟那边通了电话,说下周就能调一批冬菜和粮食过来,到时候分去各个粮站和菜站,街坊们就不用愁了。”
“那可太好了!” 周爱梅停下手里的活,眼里亮了亮,“我昨天还跟张婶念叨,怕你二哥冬天跑运输没粮吃,现在能踏实了。对了,你二哥呢?说好下班回来帮忙晒白菜的,怎么还没到?”
话音刚落,院门口就传来 “吱呀” 的车轴声,宋老二骑着三轮车回来了,车斗里装着个旧木架 —— 是他从车队仓库里找的,用来晒白菜正合适。“妈,书意,我回来了!”
他跳下车,把木架扛进院子,“刚在胡同口碰见张大爷,他说他家的晒菜绳断了,我顺道给他拿了两根新的,都是车队里剩下的,结实着呢。”
周爱梅笑着点了点头:“你这孩子,就是心细。快把木架搭起来,咱们把剥好的白菜摆上去晒,得晒半干才能腌,不然水分太多容易烂。”
宋老二手脚麻利地搭好木架,宋书意和周爱梅把剥好的白菜一棵棵摆上去,碧绿的菜叶在夕阳下泛着光,院子里很快就摆满了。
正忙着,张婶匆匆跑来了,手里拎着个布兜,里面装着几颗白菜,脸色有点急:“爱梅,你这儿还有多余的白菜票不?我刚才去菜站,排队排到我时,白菜就剩这几颗蔫的了,我家小子还等着吃白菜炖豆腐呢。”
周爱梅赶紧站起来,从兜里掏出张白菜票递给她:“我这儿还剩一张,能买五斤,你拿去用。我家晒的白菜够多,腌两瓮没问题,你别着急。”
“这咋好意思啊!” 张婶接过票,眼眶有点红,“你家也等着腌菜呢,我拿了你的票,你咋办?”
“没事,” 周爱梅拍了拍她的手,“书意他们单位说了,下周就有冬菜调过来,到时候我再买就行。你先去给孩子买白菜,别让孩子等急了。”
张婶千恩万谢地走了,宋书意看着她的背影,心里有点暖:“妈,您总是这么帮衬街坊。”
“咱们住一个胡同,就是一家人,互相帮衬是应该的。” 周爱梅继续摆白菜,“去年冬天,你发烧,还是张婶半夜跑去找的医生,给你煮了姜汤。做人得记恩,不能忘了人家的好。”
正说着,对门的李婶也来了,手里抱着个裂了缝的腌菜坛子,愁眉苦脸的:“爱梅,你家还有多余的腌菜坛子不?我家那只刚才搬的时候摔裂了,腌菜总漏汤,这可咋整啊?”
周爱梅想了想,指着菜窖方向:“我家还有只旧的,去年腌萝卜用的,你拿去用。就是坛口有点小,你少腌点就行。”
李婶高兴得直搓手:“太谢谢你了爱梅!我家那口子昨天还说,要是坛子修不好,今年冬天就没腌菜吃了,这下可好了!” 她抱着坛子刚要走,又想起什么,从兜里掏出个红薯递给周爱梅,“这是我早上买的,甜得很,你给书意和老二尝尝。”
周爱梅推辞不过,只好收下,看着李婶的背影笑着说:“你看,这就是互相帮忙,你帮我,我帮你,日子才过得热乎。”
接下来的几天,宋家院子里天天都热闹。街坊们要么来借晒菜架,要么来讨腌菜的方子,周爱梅都一一应着,还把自己家的盐分出点给缺盐的邻居。宋老二每天下班都要绕到菜站看看,回来给大家报信:“今天菜站来了点萝卜,就是有点糠心,大家要是不嫌弃,早点去买。”“粮站今天有玉米面卖,每人能买三斤,我帮张大爷带了点。”
张婶一路小跑往家冲,棉鞋踩在积雪刚化的泥地上,溅得裤脚都是泥点也顾不上擦。
她家住在筒子楼三层,爬到二楼时就喘得直扶墙,还不忘跟楼道里碰见的王大娘喊:“王大娘!快回家拿菜票!菜站从明天起限量了,晚了就买不着好白菜了!”
王大娘正端着盆要去公共水龙头接水,一听这话手都抖了,盆里的水洒了半盆:“啥?限量?我家还剩两颗白菜呢,这哪够过冬啊!”
说着就把盆往墙角一放,转身往家跑,“我家老头子还在屋里修收音机,我得叫他赶紧去排队!”
张婶冲进家门时,她男人老陈正坐在小马扎上补袜子,线都穿错了针孔。
“老陈!别补了!” 张婶一把夺过他手里的袜子,翻箱倒柜找菜票,“菜站要限量了,再不去排队,今年冬天就得啃咸菜疙瘩!”
老陈愣了愣,赶紧站起来:“真的假的?我早上听厂里同事说邻县遭了霜灾,没想到影响这么大。票在哪?我这就去!”
张婶从樟木箱最底层翻出个蓝布包,里面整整齐齐叠着三张白菜票、两张萝卜票,还有一张皱巴巴的红薯票。
这是她攒了俩月舍不得用的,原本想等月底菜价降点再买,现在看来是等不及了。“都在这儿!你骑车去,快!顺便叫上对门的小李,他家刚添了娃,肯定也需要菜!”
老陈抓过票塞进兜里,蹬上自行车就往外冲。楼道里已经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在喊着找票、叫人,脚步声、说话声混在一起,比往常赶集还热闹。
与此同时,宋家院子里已经铺开了阵仗。周爱梅把竹筐里的白菜倒在水泥地上,碧绿的菜叶上还沾着泥点,她蹲下身,顺着菜叶的纹路剥老帮子,剥下来的老叶子也不扔,叠在一起放在旁边 —— 留着能喂胡同口张大爷家的兔子,不能浪费。
“妈,我来帮您!” 宋书意下班刚进门,放下帆布包就蹲下来帮忙。
她今天在单位跟黄科长核对了农闲工的粮菜需求表,忙到快天黑才回来,一进门就闻到了白菜的清香味。
“你刚下班,歇会儿再弄呗。”周爱梅抬头看她,见她额角还沾着汗,赶紧递过块毛巾,“擦擦汗,别着凉了。这白菜得仔细剥,老帮子多剥两层,腌出来才脆,不然嚼着像木头渣子。”
宋书意接过毛巾擦了擦,学着周爱梅的样子剥白菜:“黄科长说,咱们统计的需求表已经报给省总社了,吴主任跟那边通了电话,说下周就能调一批冬菜和粮食过来,到时候分去各个粮站和菜站,街坊们就不用愁了。”
“那可太好了!” 周爱梅停下手里的活,眼里亮了亮,“我昨天还跟张婶念叨,怕你二哥冬天跑运输没粮吃,现在能踏实了。对了,你二哥呢?说好下班回来帮忙晒白菜的,怎么还没到?”
话音刚落,院门口就传来 “吱呀” 的车轴声,宋老二骑着三轮车回来了,车斗里装着个旧木架 —— 是他从车队仓库里找的,用来晒白菜正合适。“妈,书意,我回来了!”
他跳下车,把木架扛进院子,“刚在胡同口碰见张大爷,他说他家的晒菜绳断了,我顺道给他拿了两根新的,都是车队里剩下的,结实着呢。”
周爱梅笑着点了点头:“你这孩子,就是心细。快把木架搭起来,咱们把剥好的白菜摆上去晒,得晒半干才能腌,不然水分太多容易烂。”
宋老二手脚麻利地搭好木架,宋书意和周爱梅把剥好的白菜一棵棵摆上去,碧绿的菜叶在夕阳下泛着光,院子里很快就摆满了。
正忙着,张婶匆匆跑来了,手里拎着个布兜,里面装着几颗白菜,脸色有点急:“爱梅,你这儿还有多余的白菜票不?我刚才去菜站,排队排到我时,白菜就剩这几颗蔫的了,我家小子还等着吃白菜炖豆腐呢。”
周爱梅赶紧站起来,从兜里掏出张白菜票递给她:“我这儿还剩一张,能买五斤,你拿去用。我家晒的白菜够多,腌两瓮没问题,你别着急。”
“这咋好意思啊!” 张婶接过票,眼眶有点红,“你家也等着腌菜呢,我拿了你的票,你咋办?”
“没事,” 周爱梅拍了拍她的手,“书意他们单位说了,下周就有冬菜调过来,到时候我再买就行。你先去给孩子买白菜,别让孩子等急了。”
张婶千恩万谢地走了,宋书意看着她的背影,心里有点暖:“妈,您总是这么帮衬街坊。”
“咱们住一个胡同,就是一家人,互相帮衬是应该的。” 周爱梅继续摆白菜,“去年冬天,你发烧,还是张婶半夜跑去找的医生,给你煮了姜汤。做人得记恩,不能忘了人家的好。”
正说着,对门的李婶也来了,手里抱着个裂了缝的腌菜坛子,愁眉苦脸的:“爱梅,你家还有多余的腌菜坛子不?我家那只刚才搬的时候摔裂了,腌菜总漏汤,这可咋整啊?”
周爱梅想了想,指着菜窖方向:“我家还有只旧的,去年腌萝卜用的,你拿去用。就是坛口有点小,你少腌点就行。”
李婶高兴得直搓手:“太谢谢你了爱梅!我家那口子昨天还说,要是坛子修不好,今年冬天就没腌菜吃了,这下可好了!” 她抱着坛子刚要走,又想起什么,从兜里掏出个红薯递给周爱梅,“这是我早上买的,甜得很,你给书意和老二尝尝。”
周爱梅推辞不过,只好收下,看着李婶的背影笑着说:“你看,这就是互相帮忙,你帮我,我帮你,日子才过得热乎。”
接下来的几天,宋家院子里天天都热闹。街坊们要么来借晒菜架,要么来讨腌菜的方子,周爱梅都一一应着,还把自己家的盐分出点给缺盐的邻居。宋老二每天下班都要绕到菜站看看,回来给大家报信:“今天菜站来了点萝卜,就是有点糠心,大家要是不嫌弃,早点去买。”“粮站今天有玉米面卖,每人能买三斤,我帮张大爷带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