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和?
杨嗣昌不愧是朱由检最宠爱的重臣,竟然敢当面提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题。
一旁的王承恩听了,冷汗都吓出来了,连大气都不敢喘,只能小心翼翼地窥视着皇帝的脸色。
果不其然,朱由检闻言,眉头立刻紧锁起来,脸上露出了极度厌恶的神色。
增加剿饷暂且不提,光是这“议和”二字,就让他想起了那位号称“五年平辽”的袁督师。
袁崇焕当初也是深得宠幸,甚至连擅杀毛文龙这种事,朱由检也能捏着鼻子认下来。
可最后呢,还不是被片了三千刀,其中的罪名就有一条“擅主和议,专恃欺隐”。
如今杨嗣昌倒是没有“擅主和议”,可这种事情,怎么能当着崇祯的面摆出来呢?
身为大明皇帝,受命于天,统御万邦,如今却要主动与反贼、建虏和谈。
这要是传出去,让朱由检颜面何存?
史书工笔之下,自己岂不成了昏聩懦弱之君?
他实在拉不下这个脸。
杨嗣昌十分懂得察言观色,他见皇帝沉默不语、面色不豫,立刻猜到了其心结所在。
于是他重重叩首,声泪俱下的劝解道:
“陛下!”
“臣也知道此举有损天威,但实乃权宜之计,旨在为我大明争取戡乱定祸的宝贵时机啊!”
“昔年武帝北击匈奴,虽然卫、霍之功冠绝古今,然而早期也曾遣使与匈奴和亲,积蓄国力。”
“直至马邑之谋后,方才大举兴兵,终得封狼居胥!”
“又如唐太宗,即便英武天纵,也曾在渭水便桥与突厥颉利可汗立盟,以金帛换得边境暂宁。”
“待国库充盈、兵强马壮之后,才一举荡平突厥,加尊天可汗!”
“如此种种,皆乃青史明载,非但不损其英明,反而能窥见其雄主的韬略与变通。”
“陛下,忍一时之屈,方可成万世之业啊!”
朱由检听着这些耳熟能详的史事,紧绷的脸色渐渐缓和了些。
他也算熟读史书,自然知道杨嗣昌所言非虚。
汉武帝劳民伤财暂且不论,但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太宗皇帝,确实是他仰慕的先贤人杰。
就太宗皇帝这等雄主,也曾有过隐忍和妥协,那自己也不妨效仿一二……
朱由检长叹一口气,话虽如此,但公开议和,终究是奇耻大辱,他丢不起这个人。
而杨嗣昌见皇帝意动,立刻趁热打铁道:
“圣上,此事关乎国运,自然不可张扬。”
“微臣的意思,可以悄悄派遣心腹干练之人,私下与四川、辽东接触,假意周旋。”
“等中原流寇平定,我大明再无后顾之忧,届时是战是和,主动权尽在陛下之手。”
“此事仅在陛下与臣等寥寥数人之间,外人不得与闻,绝不会损及陛下圣誉。”
杨嗣昌这番话,可算是说到了朱由检的心坎里。
只要不公开议和,不留下白纸黑字的盟约,私底下的权宜之计,似乎……也并非不能接受。
朱由检沉吟良久,终于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唉,事急从权,便依杨卿所言。”
“只是……此事干系重大,毋使片言外泄,更不可对言官提及。”
“臣遵旨!”
杨嗣昌闻言,心中大喜,最难的一关总算是过去了。
朱由检随即又问道:
“既如此,这议和一事,具体该如何操办?”
“先与谁谈?”
杨嗣昌早已胸有成竹,立刻抬头回应道:
“陛下,依微臣浅见,这议和还需分真假。”
“先遣使悄悄前往四川,与那江瀚接触,假意谈和。”
“只要那姓江的不出兵攻打湖广,朝廷愿意支付岁币。”
“之后再视情况,与那后金真议和。”
听了这话,朱由检脸上写满了诧异:
“什么意思?”
“议和为什么要分真假?”
“陛下明鉴,”
杨嗣昌连忙解释道,
“那东虏虽然凶悍无匹,但毕竟地处辽东,还有祖大寿等人带着关宁劲旅镇守;”
“此外,还有卢象升总督宣大,防线愈加稳固,短期内东虏难以突破。”
“因此,辽东之事可以先放一放。”
“但四川则不然!”
“那江逆窃踞西南,手握长江上游水道,大明财税重地,皆在其兵锋之下。”
“如果其趁我中原剿寇正酣之时,再挥师东进,顺江而下,则湖广、南直隶等地危矣!”
“届时不仅流寇难剿,更恐官军腹背受敌!”
“此其一也。”
杨嗣昌顿了顿,观察了一眼皇帝的神色,继续道:
“其二,建奴非我族类,而流寇本吾赤子。”
“建奴造反,乃是外患,但刁民造反,还敢僭越称王,裂土分疆,此乃内乱,动摇国本!”
“必须全力镇压,以儆效尤,否则将来会有更多刁民效仿,国无宁日!”
这番内外有别,异族与赤子的论调,深深打动了朱由检。
在他看来,关外的蛮夷不过是贪图些财物和人口而已,但国内这帮反贼,尤其是敢称王称帝的,才是对皇权最直接的挑战。
朱由检微微颔首,示意杨嗣昌从地上起身回话。
“杨卿所言,句句切中要害!”
“这么一说,卿之前所提的攘外必先安内,这个‘内’,也包括了四川?”
杨嗣昌点点头,斩钉截铁地回答道:
“自然包括!”
“那姓江的贼寇,臣也仔细了解过。”
“他能从一介小旗趁乱而起,逐渐发展为割据两省、僭号称王的势力,其心机、其手段,实属不凡。”
“因此,绝不能再任由他攻占云南,彻底整合西南三省!”
“四川,朝廷是一定要管的,要么以重重封锁,阻止其北上东出;”
“要么则以重兵进剿,一举荡平西南!”
“依微臣之计,可先以议和稳住江瀚,集中全力先将中原流寇剿灭;”
“然后再调集全军,顺势合围四川。”
“届时,官军可从湖广、汉中、云南三面发动合围,彻底将其绞杀!”
“只要解决了内地这两股心腹大患,将来平定辽东,不过是易如反掌罢了。”
“因此,当前首要任务,便是先与四川假谈,麻痹那姓江的小贼,使其放松警惕,为中原平叛争取时间。”
崇祯闻言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不愧是杨卿,老成持国。”
但他随即话锋一转,
“只是江逆狡诈异常,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糊弄的。”
“要是被他识破,或者他狮子大开口,又该当如何?”
杨嗣昌淡然一笑,一副智珠在握的模样:
“陛下,虚与委蛇,讨价还价,本就是议和常态。”
“再加上四川山高路远,往来通信不便,谈判大可以慢慢来,能拖上一段时日,便是一段时日。”
“咱们只要能利用好这段时间,迅速剿灭中原流寇,那接下来,也就不用再议和了。”
“届时就是王师西进,天兵讨逆!”
为了避免多线作战的风险,杨嗣昌可谓是煞费苦心。
他仔细研读了陕北农民军的所有战役,既然你们可以诈降,那么自己来一个“诈和”,也是理所应当的。
听到这里,朱由检精神一振,不由得身体前倾,关切地问道:
“如果那江瀚同意休兵,那杨卿需要多久,能彻底剿灭中原流贼?”
杨嗣昌闻言,猛地挺直腰板,给出了一个所有人都为之震惊的答案:
“半年!”
“陛下,只需给臣半年时间,必定能荡平中原群丑!”
朱由检又惊又喜,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半年?”
“竟如此之快?爱卿有何良策?”
杨嗣昌目光炯炯,分析道:
“陛下,这便是臣要奏对的第二件事,也是平贼的核心方略。”
“我将其称之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
“据臣所知,流寇多倚仗马匹,今日在河南,明日便可入湖广。”
“官军尾随追击,往往疲于奔命,难以歼灭其主力。”
“再加上各地督抚权责不一,划地自守,对于跨省剿贼一事,大多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尤其在多省交界之地,地方官员只求将流寇赶出自己辖区,便万事大吉,从而致使贼寇坐大。”
说着,他微微屈身告罪一声,然后示意一旁的太监将舆图摊开。
他指着舆图,仔细解释道,
“陛下请看,臣打算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个正面。”
“此四地为剿匪主要战场,负责分任剿防,主动出击。”
“再以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广西为隅面,负责协防,拦截贼寇,支援友军。”
“如此,四正主战,六隅协守,构成一张天罗地网!”
“再以严令约束各省巡抚、乃至总督、总理,使其不敢推脱延误,纵贼出入。”
“十面张网,流寇必定无处可逃,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可以说,杨嗣昌的这个战略构想,听起来确实非常宏大且周密。
但唯一的缺点就是贵,非常贵。
要想拉起这张史无前例的巨网,必须足食然后足兵。
在杨嗣昌的设想里,想要拉动这张网,需要新招募士卒十二万,步七马三。
其中步兵八万四千,骑兵三万六千。
一名步兵每日给饷五分,一年需十八两银子,总共算下来,一年需要饷银一百五十一万二千两。
每一名骑兵连带草料,每日给饷银一钱,一年需饷银三十六两,总共算下来,年需饷银一百二十九万六千两。
两者合计,一年需新增饷银二百八十万八千两!
杨嗣昌还特意强调:
这笔巨款,必须严格落实到总督、总理、各省巡抚头上,垂直管理,不得互相推诿,也不得互相混淆。
如此一来,才能确保这笔钱粮能落到实处,用以养兵练兵,而非落入**污吏之手。
从杨嗣昌这番谋划来看,他确实是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的,计算精准,方案也力求完美。
但问题来了,这二百多万两巨款,该从何而来?
杨嗣昌自己肯定是没钱的,而崇祯的内帑也不见得有多少,指望王公大臣们捐输,更是难如登天。
归根到底,只能找老百姓征税了。
既然已经开征了“辽饷”,那再多加征一个“剿饷”,也无可厚非吧?
可崇祯对此却有些犹豫不决。
他并非不知道民间疾苦,之前为了平定西北民变,他已经屡次下令加派。
随着朝廷加派越多越多,老百姓对于流寇的称呼,已经悄悄从“贼寇土匪”变成了“义军天兵”。
这一变化,让朱由检深感不安。
踌躇再三,他还是决定将加征一事,交付廷议,让朝臣们各抒己见,希望能找到一个更稳妥的办法。
结果可想而知,朝中上上下下,几乎没什么人赞同加饷。
其中,尤以新任陕西巡抚孙传庭的意见最为激烈,也最有理有据。
孙传庭在奏疏中痛心疾首地指出,剿贼已逾十载,而贼势愈剿愈炽。
其根源何在?
正在于加征不休,驱民从贼。
陕西等地早已是十室九空,幸存者非死即逃,只能投贼谋求生路。
当下人心思乱,最重要的应当是固本培元,休养生息。
只有减轻赋役,才能让百姓看到一线生机,避免争相从贼。
况且,如今各大军镇的兵员早已空虚,就连孙传庭这个陕西巡抚,手上也没几个可用之兵。
所以他只能白手起家,抽调卫军补充,以编练新军。
加征的饷银一旦发出去练兵,日后如果不能长期维持军饷,那这些兵丁岂不是又要跑去从贼?
更何况,练兵非一日之功,而花钱却如同流水。
谁又能保证,白花花的银子撒出去,一定能练出强军,彻底剿灭中原、乃至四川贼寇?
孙传庭的这封奏疏,言辞恳切,直指要害,无疑是对杨嗣昌最有力的反驳。
而朱由检心里也很清楚,自从加征辽响以来,老百姓的日子是一天不如一天。
他只是没良心而已,又不是真的傻。
征税人都死光了,谁还来缴税?
还是孙传庭提出的法子更好,能够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
而对于朝中的反对之声,杨嗣昌也早就有心理准备。
他声称孙传庭等人不识时务,只知道空谈误国。
一派胡言,谁说加征就一定要全部压在小民头上?
天下之财,又岂在升斗小民之手?
那些豪绅富商盘踞地方,整日锦衣玉食,难道就不该为君分忧、为国出力吗?
因此,杨嗣昌也提出了自己的一套解决方案,分别是“因粮、溢地、事例、驿递”。
所谓因粮,就是按照田亩面积加派钱粮,这是大头;
溢地是指,凡是土地超出原有额度的,按照超出部分加征赋税。
事例则是向富户们出售,国子监监生等名额,以筹集钱粮;
驿递是指裁撤各地驿站,将省下来的经费挪用到练兵上。
根据杨嗣昌的估算,通过这几种手段并行,大概能搞到近两百万两银子,勉强可以覆盖新增军费。
同时,为了扩大税基,增加收入,他还把卢象升推行的“因粮输饷”政策给改了。
本来卢象升提出的方法,是按照缴纳地亩,实行累进税制,富户多缴,贫户可以少缴或不缴。
但杨嗣昌觉得这方法太过复杂,豪绅地主还是能通过种种手段偷税漏税,所以他又把税法改了回去。
为了简便高效,他大手一挥,又把税法改了回去,统一按亩征收!
管你是家财万贯的士绅,还是一贫如洗的小农,统统按田亩数,一视同仁地给朝廷缴税!
咋一看,杨嗣昌的考虑没什么大问题。
毕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要执行不力,总会被豪绅地主钻空子。
但是他却没想到,在以前,豪绅地主们可能还要装装样子,遮掩遮掩。
可税法改回去后,他们连演都不用演了,直接把赋税一股脑加在了小农头上。
崇祯听了杨嗣昌这套方案,心中隐约觉得有些不妥,孙传庭的警告犹在耳边环绕,但半年平贼又实在太有诱惑力。
就在他权衡利弊之际,杨嗣昌再次站了出来,给了定音一锤。
“陛下!”
“此等刁民,不肯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
“他们自寻死路,朝廷又何须过于怜惜?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
“臣愿以身家性命担保,只要陛下允臣之策,只需三个月,臣必能彻底解决中原流寇!”
“待中原事了,只消半年即可平定四川,收复西南失地!”
“若计不能成,臣甘愿伏斧钺之诛!”
杨嗣昌此人,才华是有的,气节和忠心也是有的,他是真的有一颗想挽大明于既倒之心。
在早年担任地方官,他甚至是以“青天大老爷”的形象,出现在百姓面前,做了不少免税减租、惩治**的好事。
然而,当他一旦进入权利中枢,什么赈灾,什么安民,统统都丢到了脑后。
在稳固皇权面前,什么都得靠边站!
到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天下的老百姓,来“理解”朝廷的苦衷了。
他这个人,可恨就可恨在,他看到老百姓日子过得苦,好意思掩面而泣,却绝不吝啬少征赋税。
一面装模作样的拿出点洒水银子赈灾,一边数以百万计的疯狂征税。
说到底,无非是为了忠君事主,为了维护皇权阶级的利益,不顾百姓死活罢了。
而正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也难怪朱由检会如此宠爱和信赖杨嗣昌了,甚至还曾对其感叹“用卿恨晚!”
听到“三月平贼、六月复地”的口号,朱由检终于坐不住了。
为了早日实现中兴大业,只能再苦一苦百姓了。
至于骂名,朕一肩担之!
就这样,他不顾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毅然下达了诏书:
“流寇延蔓,生民涂炭,不集兵无以平寇,不增赋无以饷兵。”
“勉从廷议,暂累吾民一年,除此腹心大患。”
(本章完)
杨嗣昌不愧是朱由检最宠爱的重臣,竟然敢当面提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题。
一旁的王承恩听了,冷汗都吓出来了,连大气都不敢喘,只能小心翼翼地窥视着皇帝的脸色。
果不其然,朱由检闻言,眉头立刻紧锁起来,脸上露出了极度厌恶的神色。
增加剿饷暂且不提,光是这“议和”二字,就让他想起了那位号称“五年平辽”的袁督师。
袁崇焕当初也是深得宠幸,甚至连擅杀毛文龙这种事,朱由检也能捏着鼻子认下来。
可最后呢,还不是被片了三千刀,其中的罪名就有一条“擅主和议,专恃欺隐”。
如今杨嗣昌倒是没有“擅主和议”,可这种事情,怎么能当着崇祯的面摆出来呢?
身为大明皇帝,受命于天,统御万邦,如今却要主动与反贼、建虏和谈。
这要是传出去,让朱由检颜面何存?
史书工笔之下,自己岂不成了昏聩懦弱之君?
他实在拉不下这个脸。
杨嗣昌十分懂得察言观色,他见皇帝沉默不语、面色不豫,立刻猜到了其心结所在。
于是他重重叩首,声泪俱下的劝解道:
“陛下!”
“臣也知道此举有损天威,但实乃权宜之计,旨在为我大明争取戡乱定祸的宝贵时机啊!”
“昔年武帝北击匈奴,虽然卫、霍之功冠绝古今,然而早期也曾遣使与匈奴和亲,积蓄国力。”
“直至马邑之谋后,方才大举兴兵,终得封狼居胥!”
“又如唐太宗,即便英武天纵,也曾在渭水便桥与突厥颉利可汗立盟,以金帛换得边境暂宁。”
“待国库充盈、兵强马壮之后,才一举荡平突厥,加尊天可汗!”
“如此种种,皆乃青史明载,非但不损其英明,反而能窥见其雄主的韬略与变通。”
“陛下,忍一时之屈,方可成万世之业啊!”
朱由检听着这些耳熟能详的史事,紧绷的脸色渐渐缓和了些。
他也算熟读史书,自然知道杨嗣昌所言非虚。
汉武帝劳民伤财暂且不论,但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太宗皇帝,确实是他仰慕的先贤人杰。
就太宗皇帝这等雄主,也曾有过隐忍和妥协,那自己也不妨效仿一二……
朱由检长叹一口气,话虽如此,但公开议和,终究是奇耻大辱,他丢不起这个人。
而杨嗣昌见皇帝意动,立刻趁热打铁道:
“圣上,此事关乎国运,自然不可张扬。”
“微臣的意思,可以悄悄派遣心腹干练之人,私下与四川、辽东接触,假意周旋。”
“等中原流寇平定,我大明再无后顾之忧,届时是战是和,主动权尽在陛下之手。”
“此事仅在陛下与臣等寥寥数人之间,外人不得与闻,绝不会损及陛下圣誉。”
杨嗣昌这番话,可算是说到了朱由检的心坎里。
只要不公开议和,不留下白纸黑字的盟约,私底下的权宜之计,似乎……也并非不能接受。
朱由检沉吟良久,终于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唉,事急从权,便依杨卿所言。”
“只是……此事干系重大,毋使片言外泄,更不可对言官提及。”
“臣遵旨!”
杨嗣昌闻言,心中大喜,最难的一关总算是过去了。
朱由检随即又问道:
“既如此,这议和一事,具体该如何操办?”
“先与谁谈?”
杨嗣昌早已胸有成竹,立刻抬头回应道:
“陛下,依微臣浅见,这议和还需分真假。”
“先遣使悄悄前往四川,与那江瀚接触,假意谈和。”
“只要那姓江的不出兵攻打湖广,朝廷愿意支付岁币。”
“之后再视情况,与那后金真议和。”
听了这话,朱由检脸上写满了诧异:
“什么意思?”
“议和为什么要分真假?”
“陛下明鉴,”
杨嗣昌连忙解释道,
“那东虏虽然凶悍无匹,但毕竟地处辽东,还有祖大寿等人带着关宁劲旅镇守;”
“此外,还有卢象升总督宣大,防线愈加稳固,短期内东虏难以突破。”
“因此,辽东之事可以先放一放。”
“但四川则不然!”
“那江逆窃踞西南,手握长江上游水道,大明财税重地,皆在其兵锋之下。”
“如果其趁我中原剿寇正酣之时,再挥师东进,顺江而下,则湖广、南直隶等地危矣!”
“届时不仅流寇难剿,更恐官军腹背受敌!”
“此其一也。”
杨嗣昌顿了顿,观察了一眼皇帝的神色,继续道:
“其二,建奴非我族类,而流寇本吾赤子。”
“建奴造反,乃是外患,但刁民造反,还敢僭越称王,裂土分疆,此乃内乱,动摇国本!”
“必须全力镇压,以儆效尤,否则将来会有更多刁民效仿,国无宁日!”
这番内外有别,异族与赤子的论调,深深打动了朱由检。
在他看来,关外的蛮夷不过是贪图些财物和人口而已,但国内这帮反贼,尤其是敢称王称帝的,才是对皇权最直接的挑战。
朱由检微微颔首,示意杨嗣昌从地上起身回话。
“杨卿所言,句句切中要害!”
“这么一说,卿之前所提的攘外必先安内,这个‘内’,也包括了四川?”
杨嗣昌点点头,斩钉截铁地回答道:
“自然包括!”
“那姓江的贼寇,臣也仔细了解过。”
“他能从一介小旗趁乱而起,逐渐发展为割据两省、僭号称王的势力,其心机、其手段,实属不凡。”
“因此,绝不能再任由他攻占云南,彻底整合西南三省!”
“四川,朝廷是一定要管的,要么以重重封锁,阻止其北上东出;”
“要么则以重兵进剿,一举荡平西南!”
“依微臣之计,可先以议和稳住江瀚,集中全力先将中原流寇剿灭;”
“然后再调集全军,顺势合围四川。”
“届时,官军可从湖广、汉中、云南三面发动合围,彻底将其绞杀!”
“只要解决了内地这两股心腹大患,将来平定辽东,不过是易如反掌罢了。”
“因此,当前首要任务,便是先与四川假谈,麻痹那姓江的小贼,使其放松警惕,为中原平叛争取时间。”
崇祯闻言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不愧是杨卿,老成持国。”
但他随即话锋一转,
“只是江逆狡诈异常,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糊弄的。”
“要是被他识破,或者他狮子大开口,又该当如何?”
杨嗣昌淡然一笑,一副智珠在握的模样:
“陛下,虚与委蛇,讨价还价,本就是议和常态。”
“再加上四川山高路远,往来通信不便,谈判大可以慢慢来,能拖上一段时日,便是一段时日。”
“咱们只要能利用好这段时间,迅速剿灭中原流寇,那接下来,也就不用再议和了。”
“届时就是王师西进,天兵讨逆!”
为了避免多线作战的风险,杨嗣昌可谓是煞费苦心。
他仔细研读了陕北农民军的所有战役,既然你们可以诈降,那么自己来一个“诈和”,也是理所应当的。
听到这里,朱由检精神一振,不由得身体前倾,关切地问道:
“如果那江瀚同意休兵,那杨卿需要多久,能彻底剿灭中原流贼?”
杨嗣昌闻言,猛地挺直腰板,给出了一个所有人都为之震惊的答案:
“半年!”
“陛下,只需给臣半年时间,必定能荡平中原群丑!”
朱由检又惊又喜,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半年?”
“竟如此之快?爱卿有何良策?”
杨嗣昌目光炯炯,分析道:
“陛下,这便是臣要奏对的第二件事,也是平贼的核心方略。”
“我将其称之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
“据臣所知,流寇多倚仗马匹,今日在河南,明日便可入湖广。”
“官军尾随追击,往往疲于奔命,难以歼灭其主力。”
“再加上各地督抚权责不一,划地自守,对于跨省剿贼一事,大多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尤其在多省交界之地,地方官员只求将流寇赶出自己辖区,便万事大吉,从而致使贼寇坐大。”
说着,他微微屈身告罪一声,然后示意一旁的太监将舆图摊开。
他指着舆图,仔细解释道,
“陛下请看,臣打算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个正面。”
“此四地为剿匪主要战场,负责分任剿防,主动出击。”
“再以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广西为隅面,负责协防,拦截贼寇,支援友军。”
“如此,四正主战,六隅协守,构成一张天罗地网!”
“再以严令约束各省巡抚、乃至总督、总理,使其不敢推脱延误,纵贼出入。”
“十面张网,流寇必定无处可逃,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可以说,杨嗣昌的这个战略构想,听起来确实非常宏大且周密。
但唯一的缺点就是贵,非常贵。
要想拉起这张史无前例的巨网,必须足食然后足兵。
在杨嗣昌的设想里,想要拉动这张网,需要新招募士卒十二万,步七马三。
其中步兵八万四千,骑兵三万六千。
一名步兵每日给饷五分,一年需十八两银子,总共算下来,一年需要饷银一百五十一万二千两。
每一名骑兵连带草料,每日给饷银一钱,一年需饷银三十六两,总共算下来,年需饷银一百二十九万六千两。
两者合计,一年需新增饷银二百八十万八千两!
杨嗣昌还特意强调:
这笔巨款,必须严格落实到总督、总理、各省巡抚头上,垂直管理,不得互相推诿,也不得互相混淆。
如此一来,才能确保这笔钱粮能落到实处,用以养兵练兵,而非落入**污吏之手。
从杨嗣昌这番谋划来看,他确实是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的,计算精准,方案也力求完美。
但问题来了,这二百多万两巨款,该从何而来?
杨嗣昌自己肯定是没钱的,而崇祯的内帑也不见得有多少,指望王公大臣们捐输,更是难如登天。
归根到底,只能找老百姓征税了。
既然已经开征了“辽饷”,那再多加征一个“剿饷”,也无可厚非吧?
可崇祯对此却有些犹豫不决。
他并非不知道民间疾苦,之前为了平定西北民变,他已经屡次下令加派。
随着朝廷加派越多越多,老百姓对于流寇的称呼,已经悄悄从“贼寇土匪”变成了“义军天兵”。
这一变化,让朱由检深感不安。
踌躇再三,他还是决定将加征一事,交付廷议,让朝臣们各抒己见,希望能找到一个更稳妥的办法。
结果可想而知,朝中上上下下,几乎没什么人赞同加饷。
其中,尤以新任陕西巡抚孙传庭的意见最为激烈,也最有理有据。
孙传庭在奏疏中痛心疾首地指出,剿贼已逾十载,而贼势愈剿愈炽。
其根源何在?
正在于加征不休,驱民从贼。
陕西等地早已是十室九空,幸存者非死即逃,只能投贼谋求生路。
当下人心思乱,最重要的应当是固本培元,休养生息。
只有减轻赋役,才能让百姓看到一线生机,避免争相从贼。
况且,如今各大军镇的兵员早已空虚,就连孙传庭这个陕西巡抚,手上也没几个可用之兵。
所以他只能白手起家,抽调卫军补充,以编练新军。
加征的饷银一旦发出去练兵,日后如果不能长期维持军饷,那这些兵丁岂不是又要跑去从贼?
更何况,练兵非一日之功,而花钱却如同流水。
谁又能保证,白花花的银子撒出去,一定能练出强军,彻底剿灭中原、乃至四川贼寇?
孙传庭的这封奏疏,言辞恳切,直指要害,无疑是对杨嗣昌最有力的反驳。
而朱由检心里也很清楚,自从加征辽响以来,老百姓的日子是一天不如一天。
他只是没良心而已,又不是真的傻。
征税人都死光了,谁还来缴税?
还是孙传庭提出的法子更好,能够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
而对于朝中的反对之声,杨嗣昌也早就有心理准备。
他声称孙传庭等人不识时务,只知道空谈误国。
一派胡言,谁说加征就一定要全部压在小民头上?
天下之财,又岂在升斗小民之手?
那些豪绅富商盘踞地方,整日锦衣玉食,难道就不该为君分忧、为国出力吗?
因此,杨嗣昌也提出了自己的一套解决方案,分别是“因粮、溢地、事例、驿递”。
所谓因粮,就是按照田亩面积加派钱粮,这是大头;
溢地是指,凡是土地超出原有额度的,按照超出部分加征赋税。
事例则是向富户们出售,国子监监生等名额,以筹集钱粮;
驿递是指裁撤各地驿站,将省下来的经费挪用到练兵上。
根据杨嗣昌的估算,通过这几种手段并行,大概能搞到近两百万两银子,勉强可以覆盖新增军费。
同时,为了扩大税基,增加收入,他还把卢象升推行的“因粮输饷”政策给改了。
本来卢象升提出的方法,是按照缴纳地亩,实行累进税制,富户多缴,贫户可以少缴或不缴。
但杨嗣昌觉得这方法太过复杂,豪绅地主还是能通过种种手段偷税漏税,所以他又把税法改了回去。
为了简便高效,他大手一挥,又把税法改了回去,统一按亩征收!
管你是家财万贯的士绅,还是一贫如洗的小农,统统按田亩数,一视同仁地给朝廷缴税!
咋一看,杨嗣昌的考虑没什么大问题。
毕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要执行不力,总会被豪绅地主钻空子。
但是他却没想到,在以前,豪绅地主们可能还要装装样子,遮掩遮掩。
可税法改回去后,他们连演都不用演了,直接把赋税一股脑加在了小农头上。
崇祯听了杨嗣昌这套方案,心中隐约觉得有些不妥,孙传庭的警告犹在耳边环绕,但半年平贼又实在太有诱惑力。
就在他权衡利弊之际,杨嗣昌再次站了出来,给了定音一锤。
“陛下!”
“此等刁民,不肯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
“他们自寻死路,朝廷又何须过于怜惜?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
“臣愿以身家性命担保,只要陛下允臣之策,只需三个月,臣必能彻底解决中原流寇!”
“待中原事了,只消半年即可平定四川,收复西南失地!”
“若计不能成,臣甘愿伏斧钺之诛!”
杨嗣昌此人,才华是有的,气节和忠心也是有的,他是真的有一颗想挽大明于既倒之心。
在早年担任地方官,他甚至是以“青天大老爷”的形象,出现在百姓面前,做了不少免税减租、惩治**的好事。
然而,当他一旦进入权利中枢,什么赈灾,什么安民,统统都丢到了脑后。
在稳固皇权面前,什么都得靠边站!
到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天下的老百姓,来“理解”朝廷的苦衷了。
他这个人,可恨就可恨在,他看到老百姓日子过得苦,好意思掩面而泣,却绝不吝啬少征赋税。
一面装模作样的拿出点洒水银子赈灾,一边数以百万计的疯狂征税。
说到底,无非是为了忠君事主,为了维护皇权阶级的利益,不顾百姓死活罢了。
而正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也难怪朱由检会如此宠爱和信赖杨嗣昌了,甚至还曾对其感叹“用卿恨晚!”
听到“三月平贼、六月复地”的口号,朱由检终于坐不住了。
为了早日实现中兴大业,只能再苦一苦百姓了。
至于骂名,朕一肩担之!
就这样,他不顾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毅然下达了诏书:
“流寇延蔓,生民涂炭,不集兵无以平寇,不增赋无以饷兵。”
“勉从廷议,暂累吾民一年,除此腹心大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