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邓玘后,邓阳不敢怠慢,立刻提笔修书一封,准备派人送往成都。
密信中,他不仅详述了邓玘来访的经过、其麾下川军的悲惨境况、以及邓玘言语间流露出的怨望和求助;
同时他也在末尾,着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邓玘及其部众军心涣散,生存压力极大,再加上思乡心切,导致这部明军对朝廷离心离德,有拉拢策反的可能。
恳请汉王定夺。
用火漆仔细封好密信后,邓阳召来心腹,并令其趁夜立刻出发,经米仓道送往成都,面呈汉王。
而几乎是同一时间,被困在石泉县城里的高迎祥,也往成都送出了一封密信。
高迎祥很无奈,他原本计划从附近的荔枝道南下入川,但城外却偏偏驻扎了一支明军,挡住了他的退路。
黑水峪一战后,孙传庭的精心伏击给他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让他变得畏手畏脚。
尤其是城下这部明军,每天只会朝城头上放两炮,毫无战意。
可明军越是故弄玄虚,高迎祥心里就越没底,生怕出城再遭到明军埋伏,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万般无奈下,高迎祥也只好亲自提笔写信,向江瀚求援。
他的意思,是想江瀚出兵佯攻,吸引明军注意,好让自己趁机溜走。
就这样,两波信使一前一后,沿着米仓古道悄然南下,进入了保宁府地界,星夜兼程赶往成都府。
此时,时间已经进入了深秋。
四川各个府县的秋收工作基本已经结束,田野间只剩下一片宁静。
而整个四川上下,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最后一件大事上——秋闱。
与之前在保宁府举行的、带有临时性质的考试不同。
这次秋闱,是江瀚立制后举行的全省范围的大考,旨在从生员中选拔举人。
按照学部主事王承弼制定的章程,秋闱定在了九月十日。
而且数月前,各州县已经下发通知,明确考试范围并给出了参考书目。
其中大量加入了像《农政全书》、《齐民要术》、《九章算术》等实用学问。
这段时间里,四川境内有意仕途的学子们,无一不卯足了劲,日夜钻研这些对他们颇为陌生的“杂书”。
这次参加考试的,不仅有秀才,而且还包括了一批大明的举人。
这些举人需要通过这场考试,才能将身份从“大明举人”转变为“新科举人”。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进一步参加来年的春闱会试,考取进士功名。
然而,与报考的秀才数量相比,参加这次秋闱的举人却少得可怜。
除了一些老顽固之外,这次四川省内参加乡试的举人仅有二十一位,而秀才则有三千八百余人。
造成这种悬殊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乡试和院试难度不同外,战乱造成的影响也很大。
尤其是此前席卷川中的“除五蠹”运动,更是从物理意义上消灭了一批大明的举人。
所谓“五蠹”,其中重要一蠹便是“学蠹”,即那些倚仗功名特权、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士绅。
举人,作为官绅与平民的实际分界线,享受的优免特权远胜秀才。
有明一代,举人可免除均徭、民壮、驿传等重役及其相关费用。
虽然理论上仍然需缴纳田赋,但绝大多数举人都会通过“诡寄”(将田产寄于他人名下)、“花分”(将田产分散登记以低于起征点)等手段进行规避。
再加上包揽诉讼、接受投献土地等,一个举人的年收入可高达数百两、上千两银子。
因此,在之前轰轰烈烈的“除五蠹”运动中,四川各地的举人老爷们几乎都成了重点清算的对象。
不是被愤怒的百姓们捣毁宅院、抄家灭族,就是被罚没田产家财,一夜之间跌落云端,任其自生自灭。
甚至后来,一些相对清白的举人、秀才之家也受到了波及。
虽然后来江瀚及时叫停了这场运动,但造成的恐惧和隔阂已然形成。
不少幸存下来的,或者其他州县听说此事举人和秀才,都对江瀚的新政权充满了疑虑、恐惧甚至是敌视。
所以这次秋闱,整个四川报名参加考试的举人和秀才,只有不到四千人。
而对于这种局面,江瀚也并没有太在意。
在他眼中,这些旧式文人大多思想僵化,除八股制艺外别无长处,本就是急待淘汰的对象。
一些老顽固,更是要被扫进故纸堆的**。
他所寄予厚望的,正是在成都西郊新设立的“天府书院”。
那里推行的,是他精心规划的新式教育体系,强调儒学为体,实学为用,这才是未来的教育模式。
只要书院第一期试点成功,他便会下令在全川推广,逐步取代旧的儒学教育体系。
并且,对于这次秋闱,江瀚不仅更换了考试内容,同时也做出了一项重大的制度调整。
他下令取消了录取名额的限制。
在以往的大明朝科举体系中,各级考试都有严格的录取名额限制。
以四川省乡试为例,在崇祯年间,每科录取的举人名额通常仅有六十五人左右。
而会试就更少了,在全国范围内,只有三百人左右,才能考中进士。
四川所属的“中卷”地区,通常只分配了十几个名额左右。
这与庞大的考生基数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导致了极其残酷的竞争。
范进中举虽然是文学创作,但其实一点也不夸张。
朝廷之所以需要设定名额限制,则是出于几点考量:
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控制官僚队伍的规模,保证科举功名的“稀缺性”和“含金量”。
朝廷对官僚系统的职位空缺是有大致预估的,录取名额与官缺数量大致匹配,也能避免产生过多的候任官员造成滞留和管理难题。
而明廷实行的分地域、定额录取的政策,也能很好地平衡不同地域间的**利益,维系广大疆域的稳定和统一。
通过科举名额分配,明朝将各地方精英统统纳入中央体系,缓解了地域矛盾。
但是,江瀚这次取消名额限制,背后的考量却截然不同。
首先第一点,便是迫切的人才需求。
四川经历战火,虽然现在初步稳定,但仍然有不少官位空缺了出来。
不少明廷官员殉国,所以江瀚急需大量受过教育、能处理实际政务的人才填充各级官府。
同时,取消名额限制,那就意味着只要考生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即可通过考试。
这为更多出身寒微、但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提供了上升通道,有助于打破旧官僚集团对地方官场的垄断。
最后,也是为了引导学风。
通过大幅增加录取人数,并配以注重实学的考试内容,大力引导四川学子的读书风气。
使他们从高高在上的四书五经、圣人之言中,逐步向实用、经世的方向转变。
再加上首次全省招考,需要以一种慷慨的方式,向川中百姓和学子展示新政权的稳定性和正统性,吸引更多人投效。
所以对于这次秋闱,整个成都府的中枢机构都十分重视,并将其列为了头等大事。
而正当江瀚在成都筹备抡才大典时,邓阳和高迎祥的信使几乎是前后脚的功夫,分别将密信送到了汉王府。
高迎祥的信件倒没什么特别之处,只是请求他出兵佯攻,然后打开荔枝道让他入川。
只不过令江瀚没想到的是,堵住高迎祥退路的,竟是自己派去的卧底。
这倒省去了他出兵佯攻的功夫,只需要让邓阳部从石泉县撤走,退回驻地即可。
反正方国安和邓玘两部明军都在磨洋工,逡巡不进,邓阳也没必要表现得太过积极。
万一到时候被朝廷发现他“忠心任事”,下令将他调离汉中这个关键位置,那可就坏事了。
只要邓阳一撤,高迎祥自然就能从荔枝道退入四川。
相比于高迎祥,邓阳寄来的密信,则是让江瀚觉得有些难办了。
这邓玘部川军的处境,竟然这么凄惨?
一位功勋卓著的副总兵,竟然跑到了参将营中诉苦求助,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
是真情流露,还是别有用心的试探?
尤其是江瀚不在现场,那就更不好判断了。
不过,信中邓阳则对此显得颇有信心,认为有机会把邓玘拉拢过来。
思虑再三,江瀚还是决定让邓阳试一试,毕竟属下有主观能动性是好事,不能开口就是打击。
江瀚在回信中指示道:
可以一试,但一定要在不暴露身份的前提下进行。
务必谨慎,以试探性接触为主,不可急于求成,强行策反。
在江瀚看来,最好的结果就是像之前招降马科一样,直接把邓玘部全部打包送进来。
对外就说哗变、叛乱,这样也能最大限度保障邓阳自身的安全,避免暴露。
写完回信并用火漆密封后,江瀚唤来亲兵:
“去,把密信交给邓阳的信使。”
“另外,传令剑州守将董二柱,让他在广元筹措一批粮饷,准备送往汉中邓阳处。”
很快,石泉县外的邓阳便接到了江瀚的回信。
见汉王同意了自己的计划,邓阳更是底气十足。
在他看来,拿下邓玘简直是手到擒来的小事,尤其是对方还把破绽送到了自己手上。
别忘了,他自己就是从明军里摸爬滚打过来的,太了解这些丘八和官将们的软肋和心思了。
邓阳随即依令从石泉撤围,率部返回了勉县附近的驻地。
他前脚刚走,城里的高迎祥后脚就溜出了石泉县,率部往西乡附近赶去。
由于金牛道和米仓道的北部入口,仍在明军的控制范围内,高迎祥不敢冒险强攻。
他只能选择更为崎岖,但相对安全的荔枝道南下入川。
这一路崇山峻岭,闯军至少需要跋涉大半个月,才能进入四川境内。
回到勉县驻地后,邓阳立刻行动起来。
他先从自己的辎重营中调拨了一批粮草,然后亲自押运,前往了邓玘部的驻地——同沟寺。
同沟寺位于照壁山脚下,临近汉水,地理位置颇为偏僻。
要说邓玘这部明军也确实凄惨,驻地都被安排在了这么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因为不堪忍受饥苦,邓玘营中已经有刺头带着部分人马,跑出去落草为寇了。
所以汉中府的瑞王朱常浩、以及知府王在台,担心邓玘部与这些“兵匪”里应外合,攻打府城。
他们索性就找了个理由,把邓玘打发到了同沟寺附近。
这里离邓阳驻守的勉县不算太远,万一邓玘部哗变,理论上还有明军可以镇压。
邓阳带着辎重队,走了不到五十里路,便抵达了邓玘的营地。
刚靠近营门,眼前的景象就让邓阳惊愕不已。
这所谓的营地,简陋的根本不像营地,反倒像是贫民窟一样。
外头栅栏歪斜,壕沟浅显,哨塔上更是看不见人影。
营内的士卒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大多无精打采地或坐或躺在地上晒太阳,眼神麻木空洞。
根本看不到什么像样的训练和警戒,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酸臭,充斥着绝望。
也不怪邓玘沮丧,他的营地与邓阳营地里规整有序、精神饱满的状态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邓阳一行人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军营,走了好一段,才终于有人注意到他们并上前阻拦。
来人正是邓玘的亲兵,之前跟随邓玘去过石泉县。
由于那几顿酒肉,所以他对邓阳这个财大气粗的参将,印象特别深刻。
那亲兵远远看见邓阳,连忙小跑过来,语气中甚至还带着一丝谄媚:
“邓参将!您怎么大驾光临了?”
“您稍等,咱这就去通报总兵!”
说罢,他就一溜烟地窜了出去。
邓阳刚想拦下他问话,没想到这小子眨眼就跑没影了,只留他一行人在原地面面相觑。
邓阳等了没多久,很快便见着邓玘急匆匆地赶了过来。
他脸上还带着惊讶和些许尴尬:
“邓兄弟?”
“石泉一别不过数日,怎的今天突然有空,到老哥我这破地方来了?”
邓阳叹了口气,脸上挤出一副诚恳的表情:
“唉,不瞒老哥。”
“那天晚上饮酒,我听兄长一席话,言辞真切,句句辛酸。”
“小弟回去后思虑再三,心中实在难安,老哥处境艰难,但却又爱兵如子,简直是我辈楷模。”
“这趟呢,就是特地从营中拉了些粮食给老哥送过来,略尽绵薄之力。”
说罢,他朝身旁亲兵努努嘴,使了个眼色。
亲兵会意,立刻让后面的辎重队掀开了大车上的油布。
邓玘抬眼望去,只见十几辆大车上,堆满了麻袋装的粮食,甚至还有几辆车上装着用盐腌好的猪肉!
他顿时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眼前的一幕。
自己上次只是酒后诉苦,随口一提。
遭到邓阳回绝后,他也没放在心上,毕竟这年头粮食都珍贵无比,无论是谁都捂在怀里,舍不得分出来。
没想到邓阳竟然当真了,而且还送来如此厚礼!
看着眼前的邓玘,邓阳只是微微一笑:
“如何?老哥?”
“东西不多,也就一百来石粗粮,百十来斤腌肉罢了,都是从附近一些流寇山匪手里缴获的。”
“我营中还有些富余,实在不忍心看哥哥的麾下儿郎们挨饿受冻。”
“赶紧收下吧,给弟兄们好好打打牙祭,安稳军心要紧!”
邓玘下意识地就想开口推辞,毕竟他和邓阳也就只有喝顿酒的交情,这些粮食和腌肉,显然不是这点交情能换来的。
有句话说得好,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邓玘胆子小,不敢轻易收下这些东西。
可问题是,他拒绝的话还没说出口,周围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围满了大批士卒!
这些都是邓玘营里的士兵。
当看见辎重队车上的粮米时,他们早就闻着味涌了上来。
尤其是那几辆装着腌肉的车前,更是被围得水泄不通。
一双双饿得发绿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车上的腌肉,不时还传来吞咽口水的声音。
要不是顾忌邓玘这位主将还在场,恐怕士卒们此时已经开始哄抢了。
邓玘看到这一幕,到了嘴边的推辞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了。
他长长叹了口气,脸上神色复杂,最终用力对邓阳拱了拱手:
“兄弟雪中送炭,大恩不言谢!”
而邓阳只是摆摆手,故作关切道:
“老哥客气了。”
“弟兄们都饿成这样了,还是赶紧让伙头军开锅造饭吧。”
“我看这架势,要是再拖一会儿,怕是真要出乱子。”
邓玘听罢点了点头,立刻招呼亲兵,领着辎重队前往后营,准备将粮草卸车。
而周围的士兵们也寸步不离地跟着车队,簇拥着粮车向后营涌去,生怕粮食从眼前溜走了。
邓阳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暗喜。
他之所以选择在众目睽睽之下亮出粮食,就是要成心让邓玘无法拒绝。
这帮川兵都饿成这样了,他不信邓玘敢拒绝自己的“资助”。
要是邓玘敢开口拒绝,说不定真得被手底下的士兵给撕了。
现在,邓玘不仅得收下这笔粮草,还得谢谢他呢。
果不其然,邓玘看着麾下士兵兴高采烈的模样,立马补了一句:
“一群没规矩的东西!还不快谢谢邓参将的活命之恩?!”
“没了邓参将仗义援手,你们今天又得喝那稀粥度日了!”
周围的士兵们闻言,纷纷转过头,先是齐齐爆发出喝彩,随后又七嘴八舌的向邓阳喊着:
“多谢邓参将!”
“参将大人恩德!”
听着诸如此类的话语,邓阳则是面带微笑,朝着他们挥手示意。
直到粮车和士卒消失在视野后,一旁的邓玘才开口道:
“多亏兄弟了!”
“快随我进帐,咱哥俩必须好好喝一顿,叙叙旧!”
邓玘不由分说,拉着邓阳的手就往中军大帐里走。
而邓阳也不拦着,只是示意亲兵提来两坛酒,跟上他的脚步。
很快,两人便在大帐中推杯换盏起来。
邓玘举起酒碗,情绪激动:
“多谢兄弟了,这次雪中送炭的情义,老哥记在心里了!”
“以后兄弟但凡有什么事,只要打个招呼,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说罢,他举起酒碗一饮而尽,甚至还激动地连干了三碗。
邓阳也不阻拦,陪饮一碗后,他只是叹了口气:
“唉,老哥,咱们自家兄弟,不说两家话。”
“恕我直言,你这么着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啊。”
“眼下朝廷是指望不上了,粮饷还得靠咱们自己想办法解决。”
“否则下面弟兄离心离德,迟早要出大乱子。”
邓玘深以为然,重重地点了点头,这话简直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汉中这三部明军,就属他这个副总兵官最大,却也最憋屈、最窝囊。
营中甚至有人跑去当了山大王,说出来简直令人耻笑。
邓阳见状,继续趁热打铁道:
“光靠兄弟我偶尔接济,终究是杯水车薪。”
“老弟不才,有个路子,不知道老哥敢不敢做?”
邓玘闻言,酒意醒了几分,凑上前问道:
“哦?兄弟还有门路?”
邓阳身体前倾,压低了声音:
“王府的生意虽然油水多,但咱们插不上手,最多蹭点边角料,收点过路费。”
“不过嘛……咱们可以自己搞点私盐买卖!”
“买卖私盐?!”
邓玘惊得差点从座位上窜起来,脸色都变了,
“这……这勾当罪名不小,再说了,咱们可是官军……”
邓阳抬手打断他,不以为意地反问道:
“官军怎么了?”
“谁说官军就不能做点买卖,补贴军需了?!”
“老哥你也是行伍之人,难道就没听说过九边的事情?”
“宣府、大同的边将在走私粮食;甘肃、宁夏的边将在倒腾茶砖……”
“不仅如此,一些胆子大的,甚至军械铁器都敢卖给蒙古诸部。”
“他们连杀头的买卖都敢干,咱们不过是卖点盐巴赚些辛苦钱,最多也就是打打板子罢了,怕什么?”
“我跟你说,四川的井盐便宜得很,就算运到汉中来,价钱也比官盐低得多,这其中的利润可是不小。”
“而且,四川的粮价也比汉中低。”
“咱们可以从秦岭里收些山货、皮子运过去,一来一回,能赚两笔!”
听邓阳这么一分析,邓玘才慢慢坐下来,但脸上还是有些惊疑不定。
没办法,邓玘也不是什么胆大妄为之辈,否则历史上他也不会因为部下兵变,被吓得慌不择路,坠墙而死。
要是换个胆子大点的,早点头应承下来了。
但邓阳却丝毫不急,因为他还握着杀手锏,这是一个邓玘几乎无法拒绝的条件。
他端起酒碗,继续补充道:
“老哥,你上次不是说,麾下弟兄们离家七载,思乡情切吗?”
“咱们这走私的买卖,不仅能给军中牟利,解决粮饷问题,还能顺便让弟兄们回乡看看!”
“哦?”
邓玘眼睛猛地一亮。
邓阳凑上去,低声道:
“老哥你听我细细道来。”
“押运货物总得派兵护送吧?每次派一队人,轮换着来。”
“从广元到汉中,路途不近,来回一趟怎么也得个把月。”
“时间一长,你营中的弟兄,不就都能轮着回乡探亲了吗?”
“如此一举两得,既解决了粮饷问题,又能缓解弟兄们的思乡之苦,岂不美哉?!”
听了这话,邓玘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邓阳的走私计划,简直完美地解决了他的所有难题!
说实话,自从四川被贼兵攻陷后,邓玘营里的这些川军们早就坐不住了。
谁都想回家看看,到底自己家里有没有遭到兵灾。
尤其是和流寇作战多年,这些川军深知流寇的习性,生怕自己家里出了什么意外。
钱财被抢走还好,就怕性命也保不住。
邓玘对这个走私计划十分意动,这条路子看起来风险可控,而收益也颇丰。
他思前想后,不断权衡利弊,最终,还是对麾下部将的责任感占了上风。
邓玘猛地一拍大腿,下定了决心:
“干了!”
“兄弟,你这路子好!老哥我跟你干了!”
他举起酒碗,但随即又想到一个现实问题,面露难色:
“只是……不知道咱们该怎么分工?”
“不瞒兄弟说,老哥我如今是囊中羞涩,这去四川买盐也是要本钱的。”
“我这营中的情况,兄弟你也看到了,实在是拿不出本钱来了。”
邓阳还以为有什么难题,没想到只是这点小事。
于是他大手一挥,豪爽地拍了拍胸膛:
“小事一桩!本钱我先垫上!”
“咱们兄弟合伙,老哥你只需要出些可靠的人手,负责护送押运就行了。”
“咱们只需要用通商的名义走货,任谁也挑不出错来。”
邓玘闻言,感动得无以复加,觉得邓阳简直是他的再生父母。
他又连连敬酒,连干了好几碗。
不知道是酒意上涌,还是情绪激动,邓玘拉着邓阳的手,舌头都捋不直了:
“好……兄弟!够义气!”
说着,他一把将邓阳从椅子上拽了起来,
“咱……咱俩今天就效仿桃园结义,烧黄纸、饮血酒结为兄弟!”
“以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邓玘不顾邓阳的推辞,执意命人准备香案、黄纸等物件。
于是,就在这简陋的中军大帐内,两个姓邓的将领,对着临时书写的“关圣帝君”牌位,焚香叩拜。
邓玘口中口中念念有词:
“皇天在上,后土为证,我邓玘今日愿与邓阳结为兄弟。”
“从此生死相托,福祸相依,患难相扶……”
邓玘神情庄重,甚至眼角泛泪,仿佛找到了人生的一大知己。
而看着邓玘醉意醺醺、却又无比认真的模样,邓阳心中真是哭笑不得。
没想到,区区几百石粮食、一个画出来的大饼,竟然就这么轻易地将一位大明副总兵绑上了战车。
邓阳之所以处心积虑的拉着邓玘做生意,就是要通过捆绑利益的方式,让邓玘在事实上与自己成为“共犯”,逐步脱离明廷体制的约束。
其次,邓玘的部队尝到走私的甜头,逐渐习惯于这种“自谋生路”的模式,自然就会对朝廷的微薄粮饷逐渐轻视,甚至厌恶。
这部明军的忠诚度必然会急剧下降。
当邓玘部上上下下都依赖于这条走私通通道时,江瀚就等同于掌握了他们的经济命脉和人心向背。
届时只需要振臂一呼,邓玘也只能捏着鼻子被策反。
而最关键的一点,邓玘这部川军,说是回乡探亲,但到底有多少人愿意重新回来当兵呢?
现在的四川和汉中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但凡脑子正常的官兵,都知道**往哪边儿坐。
届时,恐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趁机脱离军队,回家过日子,或者干脆就留在四川不再回来。
邓玘的兵力,只会在这个过程中被不断地稀释、流失,最终彻底瓦解。
这种温和的刀子,比利刃更加难防。
而邓玘却丝毫看不到这一点,反而掏出腰刀,用力在手掌上勒了一道口子,让鲜血滴进了酒碗。
他一本正经地将腰刀递给邓阳,而邓阳也不推辞,有样学样地滴了碗血酒,递给对面的邓玘。
“老哥啊老哥,这可不是老弟在算计你。”
“我这是拉你跳出火坑,同享荣华富贵啊!”
就这样,心怀各异的两人共同举起酒碗,将血酒一饮而尽。
(本章完)
密信中,他不仅详述了邓玘来访的经过、其麾下川军的悲惨境况、以及邓玘言语间流露出的怨望和求助;
同时他也在末尾,着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邓玘及其部众军心涣散,生存压力极大,再加上思乡心切,导致这部明军对朝廷离心离德,有拉拢策反的可能。
恳请汉王定夺。
用火漆仔细封好密信后,邓阳召来心腹,并令其趁夜立刻出发,经米仓道送往成都,面呈汉王。
而几乎是同一时间,被困在石泉县城里的高迎祥,也往成都送出了一封密信。
高迎祥很无奈,他原本计划从附近的荔枝道南下入川,但城外却偏偏驻扎了一支明军,挡住了他的退路。
黑水峪一战后,孙传庭的精心伏击给他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让他变得畏手畏脚。
尤其是城下这部明军,每天只会朝城头上放两炮,毫无战意。
可明军越是故弄玄虚,高迎祥心里就越没底,生怕出城再遭到明军埋伏,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万般无奈下,高迎祥也只好亲自提笔写信,向江瀚求援。
他的意思,是想江瀚出兵佯攻,吸引明军注意,好让自己趁机溜走。
就这样,两波信使一前一后,沿着米仓古道悄然南下,进入了保宁府地界,星夜兼程赶往成都府。
此时,时间已经进入了深秋。
四川各个府县的秋收工作基本已经结束,田野间只剩下一片宁静。
而整个四川上下,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最后一件大事上——秋闱。
与之前在保宁府举行的、带有临时性质的考试不同。
这次秋闱,是江瀚立制后举行的全省范围的大考,旨在从生员中选拔举人。
按照学部主事王承弼制定的章程,秋闱定在了九月十日。
而且数月前,各州县已经下发通知,明确考试范围并给出了参考书目。
其中大量加入了像《农政全书》、《齐民要术》、《九章算术》等实用学问。
这段时间里,四川境内有意仕途的学子们,无一不卯足了劲,日夜钻研这些对他们颇为陌生的“杂书”。
这次参加考试的,不仅有秀才,而且还包括了一批大明的举人。
这些举人需要通过这场考试,才能将身份从“大明举人”转变为“新科举人”。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进一步参加来年的春闱会试,考取进士功名。
然而,与报考的秀才数量相比,参加这次秋闱的举人却少得可怜。
除了一些老顽固之外,这次四川省内参加乡试的举人仅有二十一位,而秀才则有三千八百余人。
造成这种悬殊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乡试和院试难度不同外,战乱造成的影响也很大。
尤其是此前席卷川中的“除五蠹”运动,更是从物理意义上消灭了一批大明的举人。
所谓“五蠹”,其中重要一蠹便是“学蠹”,即那些倚仗功名特权、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士绅。
举人,作为官绅与平民的实际分界线,享受的优免特权远胜秀才。
有明一代,举人可免除均徭、民壮、驿传等重役及其相关费用。
虽然理论上仍然需缴纳田赋,但绝大多数举人都会通过“诡寄”(将田产寄于他人名下)、“花分”(将田产分散登记以低于起征点)等手段进行规避。
再加上包揽诉讼、接受投献土地等,一个举人的年收入可高达数百两、上千两银子。
因此,在之前轰轰烈烈的“除五蠹”运动中,四川各地的举人老爷们几乎都成了重点清算的对象。
不是被愤怒的百姓们捣毁宅院、抄家灭族,就是被罚没田产家财,一夜之间跌落云端,任其自生自灭。
甚至后来,一些相对清白的举人、秀才之家也受到了波及。
虽然后来江瀚及时叫停了这场运动,但造成的恐惧和隔阂已然形成。
不少幸存下来的,或者其他州县听说此事举人和秀才,都对江瀚的新政权充满了疑虑、恐惧甚至是敌视。
所以这次秋闱,整个四川报名参加考试的举人和秀才,只有不到四千人。
而对于这种局面,江瀚也并没有太在意。
在他眼中,这些旧式文人大多思想僵化,除八股制艺外别无长处,本就是急待淘汰的对象。
一些老顽固,更是要被扫进故纸堆的**。
他所寄予厚望的,正是在成都西郊新设立的“天府书院”。
那里推行的,是他精心规划的新式教育体系,强调儒学为体,实学为用,这才是未来的教育模式。
只要书院第一期试点成功,他便会下令在全川推广,逐步取代旧的儒学教育体系。
并且,对于这次秋闱,江瀚不仅更换了考试内容,同时也做出了一项重大的制度调整。
他下令取消了录取名额的限制。
在以往的大明朝科举体系中,各级考试都有严格的录取名额限制。
以四川省乡试为例,在崇祯年间,每科录取的举人名额通常仅有六十五人左右。
而会试就更少了,在全国范围内,只有三百人左右,才能考中进士。
四川所属的“中卷”地区,通常只分配了十几个名额左右。
这与庞大的考生基数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导致了极其残酷的竞争。
范进中举虽然是文学创作,但其实一点也不夸张。
朝廷之所以需要设定名额限制,则是出于几点考量:
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控制官僚队伍的规模,保证科举功名的“稀缺性”和“含金量”。
朝廷对官僚系统的职位空缺是有大致预估的,录取名额与官缺数量大致匹配,也能避免产生过多的候任官员造成滞留和管理难题。
而明廷实行的分地域、定额录取的政策,也能很好地平衡不同地域间的**利益,维系广大疆域的稳定和统一。
通过科举名额分配,明朝将各地方精英统统纳入中央体系,缓解了地域矛盾。
但是,江瀚这次取消名额限制,背后的考量却截然不同。
首先第一点,便是迫切的人才需求。
四川经历战火,虽然现在初步稳定,但仍然有不少官位空缺了出来。
不少明廷官员殉国,所以江瀚急需大量受过教育、能处理实际政务的人才填充各级官府。
同时,取消名额限制,那就意味着只要考生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即可通过考试。
这为更多出身寒微、但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提供了上升通道,有助于打破旧官僚集团对地方官场的垄断。
最后,也是为了引导学风。
通过大幅增加录取人数,并配以注重实学的考试内容,大力引导四川学子的读书风气。
使他们从高高在上的四书五经、圣人之言中,逐步向实用、经世的方向转变。
再加上首次全省招考,需要以一种慷慨的方式,向川中百姓和学子展示新政权的稳定性和正统性,吸引更多人投效。
所以对于这次秋闱,整个成都府的中枢机构都十分重视,并将其列为了头等大事。
而正当江瀚在成都筹备抡才大典时,邓阳和高迎祥的信使几乎是前后脚的功夫,分别将密信送到了汉王府。
高迎祥的信件倒没什么特别之处,只是请求他出兵佯攻,然后打开荔枝道让他入川。
只不过令江瀚没想到的是,堵住高迎祥退路的,竟是自己派去的卧底。
这倒省去了他出兵佯攻的功夫,只需要让邓阳部从石泉县撤走,退回驻地即可。
反正方国安和邓玘两部明军都在磨洋工,逡巡不进,邓阳也没必要表现得太过积极。
万一到时候被朝廷发现他“忠心任事”,下令将他调离汉中这个关键位置,那可就坏事了。
只要邓阳一撤,高迎祥自然就能从荔枝道退入四川。
相比于高迎祥,邓阳寄来的密信,则是让江瀚觉得有些难办了。
这邓玘部川军的处境,竟然这么凄惨?
一位功勋卓著的副总兵,竟然跑到了参将营中诉苦求助,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
是真情流露,还是别有用心的试探?
尤其是江瀚不在现场,那就更不好判断了。
不过,信中邓阳则对此显得颇有信心,认为有机会把邓玘拉拢过来。
思虑再三,江瀚还是决定让邓阳试一试,毕竟属下有主观能动性是好事,不能开口就是打击。
江瀚在回信中指示道:
可以一试,但一定要在不暴露身份的前提下进行。
务必谨慎,以试探性接触为主,不可急于求成,强行策反。
在江瀚看来,最好的结果就是像之前招降马科一样,直接把邓玘部全部打包送进来。
对外就说哗变、叛乱,这样也能最大限度保障邓阳自身的安全,避免暴露。
写完回信并用火漆密封后,江瀚唤来亲兵:
“去,把密信交给邓阳的信使。”
“另外,传令剑州守将董二柱,让他在广元筹措一批粮饷,准备送往汉中邓阳处。”
很快,石泉县外的邓阳便接到了江瀚的回信。
见汉王同意了自己的计划,邓阳更是底气十足。
在他看来,拿下邓玘简直是手到擒来的小事,尤其是对方还把破绽送到了自己手上。
别忘了,他自己就是从明军里摸爬滚打过来的,太了解这些丘八和官将们的软肋和心思了。
邓阳随即依令从石泉撤围,率部返回了勉县附近的驻地。
他前脚刚走,城里的高迎祥后脚就溜出了石泉县,率部往西乡附近赶去。
由于金牛道和米仓道的北部入口,仍在明军的控制范围内,高迎祥不敢冒险强攻。
他只能选择更为崎岖,但相对安全的荔枝道南下入川。
这一路崇山峻岭,闯军至少需要跋涉大半个月,才能进入四川境内。
回到勉县驻地后,邓阳立刻行动起来。
他先从自己的辎重营中调拨了一批粮草,然后亲自押运,前往了邓玘部的驻地——同沟寺。
同沟寺位于照壁山脚下,临近汉水,地理位置颇为偏僻。
要说邓玘这部明军也确实凄惨,驻地都被安排在了这么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因为不堪忍受饥苦,邓玘营中已经有刺头带着部分人马,跑出去落草为寇了。
所以汉中府的瑞王朱常浩、以及知府王在台,担心邓玘部与这些“兵匪”里应外合,攻打府城。
他们索性就找了个理由,把邓玘打发到了同沟寺附近。
这里离邓阳驻守的勉县不算太远,万一邓玘部哗变,理论上还有明军可以镇压。
邓阳带着辎重队,走了不到五十里路,便抵达了邓玘的营地。
刚靠近营门,眼前的景象就让邓阳惊愕不已。
这所谓的营地,简陋的根本不像营地,反倒像是贫民窟一样。
外头栅栏歪斜,壕沟浅显,哨塔上更是看不见人影。
营内的士卒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大多无精打采地或坐或躺在地上晒太阳,眼神麻木空洞。
根本看不到什么像样的训练和警戒,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酸臭,充斥着绝望。
也不怪邓玘沮丧,他的营地与邓阳营地里规整有序、精神饱满的状态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邓阳一行人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军营,走了好一段,才终于有人注意到他们并上前阻拦。
来人正是邓玘的亲兵,之前跟随邓玘去过石泉县。
由于那几顿酒肉,所以他对邓阳这个财大气粗的参将,印象特别深刻。
那亲兵远远看见邓阳,连忙小跑过来,语气中甚至还带着一丝谄媚:
“邓参将!您怎么大驾光临了?”
“您稍等,咱这就去通报总兵!”
说罢,他就一溜烟地窜了出去。
邓阳刚想拦下他问话,没想到这小子眨眼就跑没影了,只留他一行人在原地面面相觑。
邓阳等了没多久,很快便见着邓玘急匆匆地赶了过来。
他脸上还带着惊讶和些许尴尬:
“邓兄弟?”
“石泉一别不过数日,怎的今天突然有空,到老哥我这破地方来了?”
邓阳叹了口气,脸上挤出一副诚恳的表情:
“唉,不瞒老哥。”
“那天晚上饮酒,我听兄长一席话,言辞真切,句句辛酸。”
“小弟回去后思虑再三,心中实在难安,老哥处境艰难,但却又爱兵如子,简直是我辈楷模。”
“这趟呢,就是特地从营中拉了些粮食给老哥送过来,略尽绵薄之力。”
说罢,他朝身旁亲兵努努嘴,使了个眼色。
亲兵会意,立刻让后面的辎重队掀开了大车上的油布。
邓玘抬眼望去,只见十几辆大车上,堆满了麻袋装的粮食,甚至还有几辆车上装着用盐腌好的猪肉!
他顿时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眼前的一幕。
自己上次只是酒后诉苦,随口一提。
遭到邓阳回绝后,他也没放在心上,毕竟这年头粮食都珍贵无比,无论是谁都捂在怀里,舍不得分出来。
没想到邓阳竟然当真了,而且还送来如此厚礼!
看着眼前的邓玘,邓阳只是微微一笑:
“如何?老哥?”
“东西不多,也就一百来石粗粮,百十来斤腌肉罢了,都是从附近一些流寇山匪手里缴获的。”
“我营中还有些富余,实在不忍心看哥哥的麾下儿郎们挨饿受冻。”
“赶紧收下吧,给弟兄们好好打打牙祭,安稳军心要紧!”
邓玘下意识地就想开口推辞,毕竟他和邓阳也就只有喝顿酒的交情,这些粮食和腌肉,显然不是这点交情能换来的。
有句话说得好,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邓玘胆子小,不敢轻易收下这些东西。
可问题是,他拒绝的话还没说出口,周围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围满了大批士卒!
这些都是邓玘营里的士兵。
当看见辎重队车上的粮米时,他们早就闻着味涌了上来。
尤其是那几辆装着腌肉的车前,更是被围得水泄不通。
一双双饿得发绿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车上的腌肉,不时还传来吞咽口水的声音。
要不是顾忌邓玘这位主将还在场,恐怕士卒们此时已经开始哄抢了。
邓玘看到这一幕,到了嘴边的推辞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了。
他长长叹了口气,脸上神色复杂,最终用力对邓阳拱了拱手:
“兄弟雪中送炭,大恩不言谢!”
而邓阳只是摆摆手,故作关切道:
“老哥客气了。”
“弟兄们都饿成这样了,还是赶紧让伙头军开锅造饭吧。”
“我看这架势,要是再拖一会儿,怕是真要出乱子。”
邓玘听罢点了点头,立刻招呼亲兵,领着辎重队前往后营,准备将粮草卸车。
而周围的士兵们也寸步不离地跟着车队,簇拥着粮车向后营涌去,生怕粮食从眼前溜走了。
邓阳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暗喜。
他之所以选择在众目睽睽之下亮出粮食,就是要成心让邓玘无法拒绝。
这帮川兵都饿成这样了,他不信邓玘敢拒绝自己的“资助”。
要是邓玘敢开口拒绝,说不定真得被手底下的士兵给撕了。
现在,邓玘不仅得收下这笔粮草,还得谢谢他呢。
果不其然,邓玘看着麾下士兵兴高采烈的模样,立马补了一句:
“一群没规矩的东西!还不快谢谢邓参将的活命之恩?!”
“没了邓参将仗义援手,你们今天又得喝那稀粥度日了!”
周围的士兵们闻言,纷纷转过头,先是齐齐爆发出喝彩,随后又七嘴八舌的向邓阳喊着:
“多谢邓参将!”
“参将大人恩德!”
听着诸如此类的话语,邓阳则是面带微笑,朝着他们挥手示意。
直到粮车和士卒消失在视野后,一旁的邓玘才开口道:
“多亏兄弟了!”
“快随我进帐,咱哥俩必须好好喝一顿,叙叙旧!”
邓玘不由分说,拉着邓阳的手就往中军大帐里走。
而邓阳也不拦着,只是示意亲兵提来两坛酒,跟上他的脚步。
很快,两人便在大帐中推杯换盏起来。
邓玘举起酒碗,情绪激动:
“多谢兄弟了,这次雪中送炭的情义,老哥记在心里了!”
“以后兄弟但凡有什么事,只要打个招呼,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说罢,他举起酒碗一饮而尽,甚至还激动地连干了三碗。
邓阳也不阻拦,陪饮一碗后,他只是叹了口气:
“唉,老哥,咱们自家兄弟,不说两家话。”
“恕我直言,你这么着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啊。”
“眼下朝廷是指望不上了,粮饷还得靠咱们自己想办法解决。”
“否则下面弟兄离心离德,迟早要出大乱子。”
邓玘深以为然,重重地点了点头,这话简直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汉中这三部明军,就属他这个副总兵官最大,却也最憋屈、最窝囊。
营中甚至有人跑去当了山大王,说出来简直令人耻笑。
邓阳见状,继续趁热打铁道:
“光靠兄弟我偶尔接济,终究是杯水车薪。”
“老弟不才,有个路子,不知道老哥敢不敢做?”
邓玘闻言,酒意醒了几分,凑上前问道:
“哦?兄弟还有门路?”
邓阳身体前倾,压低了声音:
“王府的生意虽然油水多,但咱们插不上手,最多蹭点边角料,收点过路费。”
“不过嘛……咱们可以自己搞点私盐买卖!”
“买卖私盐?!”
邓玘惊得差点从座位上窜起来,脸色都变了,
“这……这勾当罪名不小,再说了,咱们可是官军……”
邓阳抬手打断他,不以为意地反问道:
“官军怎么了?”
“谁说官军就不能做点买卖,补贴军需了?!”
“老哥你也是行伍之人,难道就没听说过九边的事情?”
“宣府、大同的边将在走私粮食;甘肃、宁夏的边将在倒腾茶砖……”
“不仅如此,一些胆子大的,甚至军械铁器都敢卖给蒙古诸部。”
“他们连杀头的买卖都敢干,咱们不过是卖点盐巴赚些辛苦钱,最多也就是打打板子罢了,怕什么?”
“我跟你说,四川的井盐便宜得很,就算运到汉中来,价钱也比官盐低得多,这其中的利润可是不小。”
“而且,四川的粮价也比汉中低。”
“咱们可以从秦岭里收些山货、皮子运过去,一来一回,能赚两笔!”
听邓阳这么一分析,邓玘才慢慢坐下来,但脸上还是有些惊疑不定。
没办法,邓玘也不是什么胆大妄为之辈,否则历史上他也不会因为部下兵变,被吓得慌不择路,坠墙而死。
要是换个胆子大点的,早点头应承下来了。
但邓阳却丝毫不急,因为他还握着杀手锏,这是一个邓玘几乎无法拒绝的条件。
他端起酒碗,继续补充道:
“老哥,你上次不是说,麾下弟兄们离家七载,思乡情切吗?”
“咱们这走私的买卖,不仅能给军中牟利,解决粮饷问题,还能顺便让弟兄们回乡看看!”
“哦?”
邓玘眼睛猛地一亮。
邓阳凑上去,低声道:
“老哥你听我细细道来。”
“押运货物总得派兵护送吧?每次派一队人,轮换着来。”
“从广元到汉中,路途不近,来回一趟怎么也得个把月。”
“时间一长,你营中的弟兄,不就都能轮着回乡探亲了吗?”
“如此一举两得,既解决了粮饷问题,又能缓解弟兄们的思乡之苦,岂不美哉?!”
听了这话,邓玘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邓阳的走私计划,简直完美地解决了他的所有难题!
说实话,自从四川被贼兵攻陷后,邓玘营里的这些川军们早就坐不住了。
谁都想回家看看,到底自己家里有没有遭到兵灾。
尤其是和流寇作战多年,这些川军深知流寇的习性,生怕自己家里出了什么意外。
钱财被抢走还好,就怕性命也保不住。
邓玘对这个走私计划十分意动,这条路子看起来风险可控,而收益也颇丰。
他思前想后,不断权衡利弊,最终,还是对麾下部将的责任感占了上风。
邓玘猛地一拍大腿,下定了决心:
“干了!”
“兄弟,你这路子好!老哥我跟你干了!”
他举起酒碗,但随即又想到一个现实问题,面露难色:
“只是……不知道咱们该怎么分工?”
“不瞒兄弟说,老哥我如今是囊中羞涩,这去四川买盐也是要本钱的。”
“我这营中的情况,兄弟你也看到了,实在是拿不出本钱来了。”
邓阳还以为有什么难题,没想到只是这点小事。
于是他大手一挥,豪爽地拍了拍胸膛:
“小事一桩!本钱我先垫上!”
“咱们兄弟合伙,老哥你只需要出些可靠的人手,负责护送押运就行了。”
“咱们只需要用通商的名义走货,任谁也挑不出错来。”
邓玘闻言,感动得无以复加,觉得邓阳简直是他的再生父母。
他又连连敬酒,连干了好几碗。
不知道是酒意上涌,还是情绪激动,邓玘拉着邓阳的手,舌头都捋不直了:
“好……兄弟!够义气!”
说着,他一把将邓阳从椅子上拽了起来,
“咱……咱俩今天就效仿桃园结义,烧黄纸、饮血酒结为兄弟!”
“以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邓玘不顾邓阳的推辞,执意命人准备香案、黄纸等物件。
于是,就在这简陋的中军大帐内,两个姓邓的将领,对着临时书写的“关圣帝君”牌位,焚香叩拜。
邓玘口中口中念念有词:
“皇天在上,后土为证,我邓玘今日愿与邓阳结为兄弟。”
“从此生死相托,福祸相依,患难相扶……”
邓玘神情庄重,甚至眼角泛泪,仿佛找到了人生的一大知己。
而看着邓玘醉意醺醺、却又无比认真的模样,邓阳心中真是哭笑不得。
没想到,区区几百石粮食、一个画出来的大饼,竟然就这么轻易地将一位大明副总兵绑上了战车。
邓阳之所以处心积虑的拉着邓玘做生意,就是要通过捆绑利益的方式,让邓玘在事实上与自己成为“共犯”,逐步脱离明廷体制的约束。
其次,邓玘的部队尝到走私的甜头,逐渐习惯于这种“自谋生路”的模式,自然就会对朝廷的微薄粮饷逐渐轻视,甚至厌恶。
这部明军的忠诚度必然会急剧下降。
当邓玘部上上下下都依赖于这条走私通通道时,江瀚就等同于掌握了他们的经济命脉和人心向背。
届时只需要振臂一呼,邓玘也只能捏着鼻子被策反。
而最关键的一点,邓玘这部川军,说是回乡探亲,但到底有多少人愿意重新回来当兵呢?
现在的四川和汉中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但凡脑子正常的官兵,都知道**往哪边儿坐。
届时,恐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趁机脱离军队,回家过日子,或者干脆就留在四川不再回来。
邓玘的兵力,只会在这个过程中被不断地稀释、流失,最终彻底瓦解。
这种温和的刀子,比利刃更加难防。
而邓玘却丝毫看不到这一点,反而掏出腰刀,用力在手掌上勒了一道口子,让鲜血滴进了酒碗。
他一本正经地将腰刀递给邓阳,而邓阳也不推辞,有样学样地滴了碗血酒,递给对面的邓玘。
“老哥啊老哥,这可不是老弟在算计你。”
“我这是拉你跳出火坑,同享荣华富贵啊!”
就这样,心怀各异的两人共同举起酒碗,将血酒一饮而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