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下了合伙走私的章程后,邓玘和邓阳便各自紧锣密鼓地准备了起来。
邓玘立刻将麾下几名可靠的队官召集起来,并告知了他们,自己准备以走私解决欠饷的计划。
听了这个消息,在场的几个队官都兴奋不已,自家总兵总算是开窍了。
很快,邓玘部的川军们便迅速行动起来。
在各级队官的带领下,士兵们分成几队,一头钻进了苍茫的秦岭山脉中。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赶在冬天到来前,采集一些珍贵的药材、猎取各类动物的皮毛。
秦岭山脉气候多样,海拔落差大,其中孕育了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素有“天然药库”之称。
这次进山,士兵们需要找的是诸如天麻、党参、杜仲、猪苓等价值较高的药材。
此外,各种兽皮也是硬通货。
这帮川兵以小队为单位,在密林中展开拉网式的搜索。
专司采药的士兵拿着药锄、柴刀,攀爬于陡坡崖壁之间,仔细辨识着脚下的一草一木。
有人在一片背阴的腐殖土中发现了成片的猪苓,这玩意儿有利水渗湿的作用,价值不菲;
有人则在向阳的山坡上找到了多年生的党参,其根条粗壮,形态宛若小人,引得周围同袍啧啧称奇。
虽然翻山越岭异常辛苦,荆棘刮得腿上生疼,山中阴寒刺骨,但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久违的干劲和希望。
他们此前为了糊口,也没少进山采药。
但问题是,他们虽然采到了不少名贵药材,但却根本找不到什么销路。
要不就是没人收,要不就是价格压得很低。
如果换做正常年景,一株品相好的天麻、党参或许还能换个三五钱银子。
可如今兵荒马乱的,普通人谁还有闲钱寻医问诊,死了就死了。
没人看病,药铺要么关门,要么被大户人家垄断,药材价格压得极低。
往往辛苦一天所得,连换几个粗面烧饼都不够。
现在听说总兵找到了稳定的销路,而且价格公道,他们自然是个个全力以赴。
另一批士兵则组成了狩猎队。
他们认不清药材,便将精力放在了围猎野兽上。
人数多的队伍,胆子也大,专门盯上了秦岭里的大家伙,像是什么食铁兽、金钱豹、甚至偶尔还能发现大虫的踪迹。
这些猛兽的皮毛价值极高,但围猎起来也更麻烦,需要多人配合。
人数少的队伍,则专注于猎取中小型动物。
有经验丰富的,专门盯着赤狐猎杀。
赤狐皮毛细密柔软,色泽鲜艳,是制作贵妇衣领、裘帽的上佳材料,在达官贵人中间极受欢迎。
但赤狐极其机敏,稍有风吹草动便窜得无影无踪。
一个叫刘壮的士兵耐心地追了大半天,终于在一个灌木丛旁抓住了机会,一箭射出,正中靶心。
他赶紧冲上去捡起还在抽搐的狐狸,却发现箭矢射在了狐狸身子上,留下了一个不小的创口。
“可惜了。”
“要是能射中眼睛,这皮子就完美了,至少能多卖两三成价钱。”
刘壮一边自语,一边熟练地开始剥皮,他本是猎户出身,对此自然是轻车熟路。
与刘壮干这种精细活不同,还有一批人则是在山里专门寻找貉子的踪迹。
秦岭里貉子很多,比起赤狐更容易猎取。
貉子皮虽不如狐皮、豹皮名贵,但因其皮质厚实,保暖性好,是制作冬衣内胆、皮褥子的常用材料。
其价格适中,市场需求量大,属于走量的“大路货”。
就这样,邓玘部的川军们轮流出动,在秦岭山中忙碌了将近一个多月,终于在大雪封山前,搜集到了一批数量可观的药材和皮毛。
看着营中堆积如山的山货,所有人心中都充满了期待。
万事俱备,就等着邓阳那边安排交易了。
而邓阳这段时间也没闲着,他派出的信使在两地往返多次,总算是敲定了所有接货、付款、交换物资的细节。
接到邓玘的通知后,他便派出了自己的副将前往同沟寺,接应邓玘的商队。
这支商队需要经过邓阳的防区,才能踏上入川的道路。
看着车队缓缓离去的背影,邓玘的心中忐忑无比。
自己这个副总兵还能不能当稳,麾下两千多兄弟能不能吃饱,就全看这次走私了。
车队一路南行,经勉县,过宁强,进入了金牛道。
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保宁府的广元县。
此时的广元县,早已做好了接应准备。
董二柱亲自坐镇广元县统筹,早已为这支特殊的“商队”备齐了物资。
经过十来天翻山越岭,车队终于抵达了广元县外的一处驿站。
这帮川军们兴冲冲的涌进驿站,可没想到进入驿站的第一件事,竟是登记造册。
驿站外摆了张八仙桌,管事面无表情地守在门口,对着每个进来的邓玘部士兵盘问:
“姓名,籍贯。”
为首的士兵愣了一下,挠头道:
“掌柜的,啥意思?”
“咱不识字,能解释解释不?”
那管事诧异地瞥了他一眼:
“叫什么名字,老家是哪儿的?”
士兵这才反应过来,连忙回道:
“哦哦,我在家排行老三,村里都叫我何老三。”
“老家在广元县东边,五十里外的何家沟。”
管事点点头,提笔在册子上写下“何老三,广元何家沟”几个字;
随后头也不回地继续喊道:
“行了,进去吧,家伙事儿都收好了。”
“想进城,刀枪棍棒一律不得携带。”
“下一个!”
后面的士兵依次上前,报上姓名籍贯。
“张勇,广元县南三十里,小垭子村。”
“曹成,广元县西南四十里,水草坪。”
……
毕竟第一次交易,邓玘也留了个心眼。
他派来的士兵,基本都是家住广元县的附近的士兵。
虽然这些人几年不曾回家,但毕竟是本地人,对广元县更熟悉,万一有什么变故也更容易应对;
四川毕竟已经被贼人占据,要是这些本地的士兵发现什么异常,邓玘也好提早准备。
但他万万没想到,人家只是设了道卡,就轻而易举地将他麾下士兵的姓名、籍贯等信息拿到了手上。
与此同时,驿站空地上的车队也开始卸货。
士兵们紧张地围在自家车队旁,寸步不离地守着车上的山货,生怕出了什么错漏。
时值冬月,天空中还飘着细碎的雪花,寒气刺骨。
这帮川兵们衣着单薄,被冻得脸色发青,瑟瑟发抖,只能紧紧挤在一起取暖。
可即便如此,但他们的目光却紧紧地盯着车上的皮货,颇有些卖炭翁心忧炭**愿天寒的味道。
这都是他们钻了一个月林子的收获,可轻易马虎不得。
经过仔细清点,这次邓玘部带来的货物有:
豹皮、虎皮等大型兽皮共八张;
赤狐皮三十二张,貉子皮、草兔皮、黄鼬皮等共计三百五十七张。
另有天麻、党参等各类药材两百余捆。
四五个经验丰富的伙计在前头仔细验货,他们身后是两名拿着算盘和账册的管事。
“豹皮一张,品相上等,胸腹部有箭眼四个。”
“天麻,鲜货,重三斤二两……”
随着伙计报出每样货物的品相、重量等信息,身后的管事们则飞快地拨动算盘,噼啪作响,一切井然有序。
说实话,四个箭眼的皮子算不上什么上等货色,各种药材也需要扣除大量水分,按干货计价。
但验货的伙计和算账的管事,对此却选择了视而不见。
来之前,他们就得到过明确指示,这批货物的定价,一律往高了算。
虽然心中疑惑,但既然是上头的意思,他们也不敢多问,只管照办就是了。
最终核算下来,皮货总作价四百两白银;药材共八十两。
这个数字让在场的川兵们兴奋不已,低声交头接耳,看来多跑几趟,吃饭问题真的能解决了!
然而,当他们听到粮食价格时,刚刚激动的心又凉了半截。
对方报出的粮价是,每石粳米四两银子!
这当然是邓阳的特意安排。
实际上,此时的四川境内由于江瀚的大力整顿和农业政策,粮价相当稳定。
每斗米价格仅在二钱银子左右。
之所以故意抬高粮价,就是为了避免邓玘部通过几次交易,就能彻底解决粮饷问题。
通过这种法子,才能让他们长期依赖这条走私渠道,从而被牢牢掌控。
同时,高昂的粮价还能消耗他们手头的大部分利润,使其更难积累资本,脱离控制。
面对这个远高于预期的粮价,邓玘的副将卢晨虽然觉得肉痛,却也无可奈何。
毕竟这是在人家的地盘上交易,而且就算每石四两,比起汉中府如今高达每斗六钱的粮价,还是要便宜不少。
就这样,卢晨一咬牙,便将全部售货所得,换成了八十石粮食和六千斤熟盐。
粮食几乎没什么利润空间,算上运输损耗,最多也就是保本而已。
主要的指望就放在这六千斤盐上了。
驿站的管事告知卢晨,调集这批粮食和盐还需要三五天时间,请他在驿站稍事休息。
卢晨也并未起疑,正好趁这个机会,给手下这些士兵们放个假,让他们回乡探探亲。
就这样,这些离家七年之久的川兵们,怀着近乡情怯的心情,踏上了熟悉的归途。
可沿途的所见所闻,却让他们大为惊异。
家乡并没像他们想象中那样,因战乱而残破凋敝,反而是一副秩序井然的模样。
已经入冬了,田间地头除了挖河泥的乡亲,甚至还能见到不少新修的水车、挖开的沟渠等等。
而更令他震惊的是,这贼兵入川后竟然没有大肆劫掠搜刮,反而还把大户家的地分了出来。
参军之前,乡里可是有不少无产的佃户,现在却都分到了土地。
就连他们这些“官军”的家属,只要符合条件,竟然也分到了田产!
回到家中的士兵,自然受到了家人隆重的迎接。
可一阵嘘寒问暖后,家人看着他们藏在内里的明军号衣,脸色却突然变得凝重起来。
父母妻儿拉着他们的手,紧张地询问道:
“你竟然还在朝廷里当差?”
“这趟突然跑回来,要是被汉王的官府发现了咋办?”
“他们会不会把咱们的地收回去?会不会把你抓起来?”
有的人家,甚至开始自发地劝说起了这帮回乡探亲的士卒:
“以前跟着大明朝廷,饷银见不到几个,苦头却吃了不少。”
“要不……就别回那劳什子官军了,留在家里吧?”
“现在汉王治下,咱们好歹有了活路,分了地,日子有了盼头。”
“去官府自首坦白,说不定汉王仁慈,还能从轻发落……”
听着自家亲眷的劝说,这帮士卒们心里可谓是五味杂陈,很不是滋味。
他们离家七年,转战万里,自认为是在为国杀贼,博取功名,光耀门楣。
可谁知浴血归来,等待他们的不是荣光,反而是亲人争相劝其“投贼”的尴尬场面。
不得不说,这简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虽然家乡的变化、以及亲人的劝说让这帮川兵们颇为意动,但他们毕竟跟随邓玘征战多年,胸中还是有几分忠义之心的。
再加上这趟走私,终于搞到了粮食,解决了燃眉之急,短时间内不至于饿死。
因此,除了少部分人最终选择留下外,其他人还是在规定时间内返回了广元城外的驿站。
邓玘副将卢晨对此也并不在意,三五个人而已,无伤大雅。
就这样,等粮食和熟盐备齐后,车队再次启程,重新驶向了汉中。
一直在同沟寺焦急等待的邓玘,终于盼回了自家的车队。
当他看到车上实实在在的粮食和雪白的熟盐后,他悬着的心总算落回了肚子里。
听完卢晨的汇报后,邓玘才算是彻底打消了疑虑,心中对邓阳更是感激不尽:
“这买卖做得真值,不愧是我结拜兄弟的门路!”
于是邓玘立刻下令,让营中士兵们乔装打扮,将这六千斤熟盐分几批,偷偷运往府城周边各州县售卖。
四川井盐成本低,质量好,当初在广元县买回来的价格是一两银子四十斤。
而这批盐,运到汉中的价格则是高了不少,市面上大概是一两银子三十斤,利润空间不小。
邓玘原本还想让邓阳帮忙销售,但却被邓阳以“避免混淆财物”为由婉拒了。
邓阳只是提了个小建议,让邓玘把价格再稍微降低一点,薄利多销,这样才能更快回拢资金,进行下一次走私。
这个建议表面上看没什么问题,邓玘自然也就从善如流,开始在汉中府周边降价卖私盐。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邓阳就等着他降价呢。
私盐这个行业,自古以来都是暴利,尤其是现在战乱年间,价格更是一年比一年高。
就种暴利行业,怎么可能没人经营。
突然涌入市场的低价私盐,瞬间引起了汉中几家大户的注意。
这几家大户不是别人,正是瑞王府和汉中的知府、同知等一干官员。
明代实行的是盐引制度,导致了盐业专卖的利润极其丰厚。
而藩王作为特权阶层,往往能从皇帝手里获得大量盐引,直接参与盐利分配。
就拿瑞王朱常浩来说,他虽然不直接管理盐务,但他的王府通过占窝、转卖盐引、入股盐商等方式,攫取着巨额的盐利。
而汉中的地方官员,则是审批盐引、加征盐税,暗中纵容或者参与走私等方式,从中分一杯羹。
他们不仅掌握这明面上的官盐交易,同时也是黑市私盐最大的东家。
俗话说,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
邓玘这六千斤私盐虽然不多,但胜在质优价廉。
所以一经出现,就迅速挤压了原本的官盐和私盐市场,使得瑞王府和汉中府官员们的灰色收入锐减。
正当瑞王朱常浩和知府王在台为此大发雷霆,下令严查私盐来源时。
两封分别从勉县和南郑送来的匿名检举信,就“及时”地出现在了他们的案头。
信中明确指出,贩卖私盐者,正是那位屡次请粮饷不至、曾纵兵扰民、如今正驻军同沟寺的四川副总兵邓玘!
得知竟然是邓玘这个武夫在捣鬼,朱常浩和王在台勃然大怒:
“好你个丘八!朝廷屡欠粮饷,你不想着克勤克俭,为国分忧,竟敢私下贩卖私盐,中饱私囊!”
“你想干什么?”
“积聚钱粮,收买军心,莫非想拥兵自重不成?!”
盛怒之下,他们立刻联名向陕西巡抚孙传庭上书,强烈要求孙传庭彻查邓玘贩运私盐、扰乱盐法之罪。
而此时,孙传庭也正在气头上。
他之前严令汉中明军围剿高迎祥,结果三路兵马阳奉阴违,最终让高迎祥溜之大吉。
尤其是这个邓玘,竟以“缺粮无饷,恐士卒鼓噪生事”为由拒绝出兵。
孙传庭起初还信以为真,体谅其困难,甚至打算等来年屯田稍有起色,就优先拨付一些粮草给他。
万万没想到,邓玘一边喊着缺饷,一边竟然搞来大批私盐牟利!
这简直是公然欺瞒上官,藐视法纪!
孙传庭大怒,立刻发了封措辞极严厉的公文,申饬邓玘;
并勒令其立即停止一切私盐交易,听候查处,否则定将据实上奏朝廷,严惩不贷!
与此同时,汉中府各级官员也纷纷发力,以“整顿官课、缉拿盐枭”为名,下令在各关卡要道严查私盐。
一时间,整个汉中府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更有甚者,直接将查缉公文派人送到了邓玘的军营,其中的警告意味不言而喻。
各方压力劈头盖脸砸来,刚刚还在为挣到粮饷,而沾沾自喜的邓玘瞬间慌了。
他完全搞不懂发生了什么,自己只想找点外快,给麾下这帮兄弟们发点粮米度日。
怎么突然就惹怒了整个汉中府的官场?
来自上级的责问,同僚的排挤、乃至藩王的指控,这些从四面八方袭来的深切恶意,让邓玘感到手脚冰凉。
尤其是孙传庭那封措辞严厉的公函,更是让他隐约间,看见了诏狱在向自己招手。
这种被整个体制针对和抛弃的恐惧感,让他本能地想要抓住最近的救命稻草——结拜兄弟邓阳。
为此邓玘甚至下令,将营地挪到了勉县附近,紧挨着邓阳的驻地。
仿佛离得近些,就能多几分安全感。
而这,恰恰是邓阳计划中关键的一环,通过外部压力,彻底切断邓玘对朝廷官府的幻想,逼他向自己靠拢。
可正当邓阳觉得火候差不多了,准备进一步策反时,一个不速之客却突然打乱了他的节奏。
(本章完)
邓玘立刻将麾下几名可靠的队官召集起来,并告知了他们,自己准备以走私解决欠饷的计划。
听了这个消息,在场的几个队官都兴奋不已,自家总兵总算是开窍了。
很快,邓玘部的川军们便迅速行动起来。
在各级队官的带领下,士兵们分成几队,一头钻进了苍茫的秦岭山脉中。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赶在冬天到来前,采集一些珍贵的药材、猎取各类动物的皮毛。
秦岭山脉气候多样,海拔落差大,其中孕育了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素有“天然药库”之称。
这次进山,士兵们需要找的是诸如天麻、党参、杜仲、猪苓等价值较高的药材。
此外,各种兽皮也是硬通货。
这帮川兵以小队为单位,在密林中展开拉网式的搜索。
专司采药的士兵拿着药锄、柴刀,攀爬于陡坡崖壁之间,仔细辨识着脚下的一草一木。
有人在一片背阴的腐殖土中发现了成片的猪苓,这玩意儿有利水渗湿的作用,价值不菲;
有人则在向阳的山坡上找到了多年生的党参,其根条粗壮,形态宛若小人,引得周围同袍啧啧称奇。
虽然翻山越岭异常辛苦,荆棘刮得腿上生疼,山中阴寒刺骨,但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久违的干劲和希望。
他们此前为了糊口,也没少进山采药。
但问题是,他们虽然采到了不少名贵药材,但却根本找不到什么销路。
要不就是没人收,要不就是价格压得很低。
如果换做正常年景,一株品相好的天麻、党参或许还能换个三五钱银子。
可如今兵荒马乱的,普通人谁还有闲钱寻医问诊,死了就死了。
没人看病,药铺要么关门,要么被大户人家垄断,药材价格压得极低。
往往辛苦一天所得,连换几个粗面烧饼都不够。
现在听说总兵找到了稳定的销路,而且价格公道,他们自然是个个全力以赴。
另一批士兵则组成了狩猎队。
他们认不清药材,便将精力放在了围猎野兽上。
人数多的队伍,胆子也大,专门盯上了秦岭里的大家伙,像是什么食铁兽、金钱豹、甚至偶尔还能发现大虫的踪迹。
这些猛兽的皮毛价值极高,但围猎起来也更麻烦,需要多人配合。
人数少的队伍,则专注于猎取中小型动物。
有经验丰富的,专门盯着赤狐猎杀。
赤狐皮毛细密柔软,色泽鲜艳,是制作贵妇衣领、裘帽的上佳材料,在达官贵人中间极受欢迎。
但赤狐极其机敏,稍有风吹草动便窜得无影无踪。
一个叫刘壮的士兵耐心地追了大半天,终于在一个灌木丛旁抓住了机会,一箭射出,正中靶心。
他赶紧冲上去捡起还在抽搐的狐狸,却发现箭矢射在了狐狸身子上,留下了一个不小的创口。
“可惜了。”
“要是能射中眼睛,这皮子就完美了,至少能多卖两三成价钱。”
刘壮一边自语,一边熟练地开始剥皮,他本是猎户出身,对此自然是轻车熟路。
与刘壮干这种精细活不同,还有一批人则是在山里专门寻找貉子的踪迹。
秦岭里貉子很多,比起赤狐更容易猎取。
貉子皮虽不如狐皮、豹皮名贵,但因其皮质厚实,保暖性好,是制作冬衣内胆、皮褥子的常用材料。
其价格适中,市场需求量大,属于走量的“大路货”。
就这样,邓玘部的川军们轮流出动,在秦岭山中忙碌了将近一个多月,终于在大雪封山前,搜集到了一批数量可观的药材和皮毛。
看着营中堆积如山的山货,所有人心中都充满了期待。
万事俱备,就等着邓阳那边安排交易了。
而邓阳这段时间也没闲着,他派出的信使在两地往返多次,总算是敲定了所有接货、付款、交换物资的细节。
接到邓玘的通知后,他便派出了自己的副将前往同沟寺,接应邓玘的商队。
这支商队需要经过邓阳的防区,才能踏上入川的道路。
看着车队缓缓离去的背影,邓玘的心中忐忑无比。
自己这个副总兵还能不能当稳,麾下两千多兄弟能不能吃饱,就全看这次走私了。
车队一路南行,经勉县,过宁强,进入了金牛道。
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保宁府的广元县。
此时的广元县,早已做好了接应准备。
董二柱亲自坐镇广元县统筹,早已为这支特殊的“商队”备齐了物资。
经过十来天翻山越岭,车队终于抵达了广元县外的一处驿站。
这帮川军们兴冲冲的涌进驿站,可没想到进入驿站的第一件事,竟是登记造册。
驿站外摆了张八仙桌,管事面无表情地守在门口,对着每个进来的邓玘部士兵盘问:
“姓名,籍贯。”
为首的士兵愣了一下,挠头道:
“掌柜的,啥意思?”
“咱不识字,能解释解释不?”
那管事诧异地瞥了他一眼:
“叫什么名字,老家是哪儿的?”
士兵这才反应过来,连忙回道:
“哦哦,我在家排行老三,村里都叫我何老三。”
“老家在广元县东边,五十里外的何家沟。”
管事点点头,提笔在册子上写下“何老三,广元何家沟”几个字;
随后头也不回地继续喊道:
“行了,进去吧,家伙事儿都收好了。”
“想进城,刀枪棍棒一律不得携带。”
“下一个!”
后面的士兵依次上前,报上姓名籍贯。
“张勇,广元县南三十里,小垭子村。”
“曹成,广元县西南四十里,水草坪。”
……
毕竟第一次交易,邓玘也留了个心眼。
他派来的士兵,基本都是家住广元县的附近的士兵。
虽然这些人几年不曾回家,但毕竟是本地人,对广元县更熟悉,万一有什么变故也更容易应对;
四川毕竟已经被贼人占据,要是这些本地的士兵发现什么异常,邓玘也好提早准备。
但他万万没想到,人家只是设了道卡,就轻而易举地将他麾下士兵的姓名、籍贯等信息拿到了手上。
与此同时,驿站空地上的车队也开始卸货。
士兵们紧张地围在自家车队旁,寸步不离地守着车上的山货,生怕出了什么错漏。
时值冬月,天空中还飘着细碎的雪花,寒气刺骨。
这帮川兵们衣着单薄,被冻得脸色发青,瑟瑟发抖,只能紧紧挤在一起取暖。
可即便如此,但他们的目光却紧紧地盯着车上的皮货,颇有些卖炭翁心忧炭**愿天寒的味道。
这都是他们钻了一个月林子的收获,可轻易马虎不得。
经过仔细清点,这次邓玘部带来的货物有:
豹皮、虎皮等大型兽皮共八张;
赤狐皮三十二张,貉子皮、草兔皮、黄鼬皮等共计三百五十七张。
另有天麻、党参等各类药材两百余捆。
四五个经验丰富的伙计在前头仔细验货,他们身后是两名拿着算盘和账册的管事。
“豹皮一张,品相上等,胸腹部有箭眼四个。”
“天麻,鲜货,重三斤二两……”
随着伙计报出每样货物的品相、重量等信息,身后的管事们则飞快地拨动算盘,噼啪作响,一切井然有序。
说实话,四个箭眼的皮子算不上什么上等货色,各种药材也需要扣除大量水分,按干货计价。
但验货的伙计和算账的管事,对此却选择了视而不见。
来之前,他们就得到过明确指示,这批货物的定价,一律往高了算。
虽然心中疑惑,但既然是上头的意思,他们也不敢多问,只管照办就是了。
最终核算下来,皮货总作价四百两白银;药材共八十两。
这个数字让在场的川兵们兴奋不已,低声交头接耳,看来多跑几趟,吃饭问题真的能解决了!
然而,当他们听到粮食价格时,刚刚激动的心又凉了半截。
对方报出的粮价是,每石粳米四两银子!
这当然是邓阳的特意安排。
实际上,此时的四川境内由于江瀚的大力整顿和农业政策,粮价相当稳定。
每斗米价格仅在二钱银子左右。
之所以故意抬高粮价,就是为了避免邓玘部通过几次交易,就能彻底解决粮饷问题。
通过这种法子,才能让他们长期依赖这条走私渠道,从而被牢牢掌控。
同时,高昂的粮价还能消耗他们手头的大部分利润,使其更难积累资本,脱离控制。
面对这个远高于预期的粮价,邓玘的副将卢晨虽然觉得肉痛,却也无可奈何。
毕竟这是在人家的地盘上交易,而且就算每石四两,比起汉中府如今高达每斗六钱的粮价,还是要便宜不少。
就这样,卢晨一咬牙,便将全部售货所得,换成了八十石粮食和六千斤熟盐。
粮食几乎没什么利润空间,算上运输损耗,最多也就是保本而已。
主要的指望就放在这六千斤盐上了。
驿站的管事告知卢晨,调集这批粮食和盐还需要三五天时间,请他在驿站稍事休息。
卢晨也并未起疑,正好趁这个机会,给手下这些士兵们放个假,让他们回乡探探亲。
就这样,这些离家七年之久的川兵们,怀着近乡情怯的心情,踏上了熟悉的归途。
可沿途的所见所闻,却让他们大为惊异。
家乡并没像他们想象中那样,因战乱而残破凋敝,反而是一副秩序井然的模样。
已经入冬了,田间地头除了挖河泥的乡亲,甚至还能见到不少新修的水车、挖开的沟渠等等。
而更令他震惊的是,这贼兵入川后竟然没有大肆劫掠搜刮,反而还把大户家的地分了出来。
参军之前,乡里可是有不少无产的佃户,现在却都分到了土地。
就连他们这些“官军”的家属,只要符合条件,竟然也分到了田产!
回到家中的士兵,自然受到了家人隆重的迎接。
可一阵嘘寒问暖后,家人看着他们藏在内里的明军号衣,脸色却突然变得凝重起来。
父母妻儿拉着他们的手,紧张地询问道:
“你竟然还在朝廷里当差?”
“这趟突然跑回来,要是被汉王的官府发现了咋办?”
“他们会不会把咱们的地收回去?会不会把你抓起来?”
有的人家,甚至开始自发地劝说起了这帮回乡探亲的士卒:
“以前跟着大明朝廷,饷银见不到几个,苦头却吃了不少。”
“要不……就别回那劳什子官军了,留在家里吧?”
“现在汉王治下,咱们好歹有了活路,分了地,日子有了盼头。”
“去官府自首坦白,说不定汉王仁慈,还能从轻发落……”
听着自家亲眷的劝说,这帮士卒们心里可谓是五味杂陈,很不是滋味。
他们离家七年,转战万里,自认为是在为国杀贼,博取功名,光耀门楣。
可谁知浴血归来,等待他们的不是荣光,反而是亲人争相劝其“投贼”的尴尬场面。
不得不说,这简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虽然家乡的变化、以及亲人的劝说让这帮川兵们颇为意动,但他们毕竟跟随邓玘征战多年,胸中还是有几分忠义之心的。
再加上这趟走私,终于搞到了粮食,解决了燃眉之急,短时间内不至于饿死。
因此,除了少部分人最终选择留下外,其他人还是在规定时间内返回了广元城外的驿站。
邓玘副将卢晨对此也并不在意,三五个人而已,无伤大雅。
就这样,等粮食和熟盐备齐后,车队再次启程,重新驶向了汉中。
一直在同沟寺焦急等待的邓玘,终于盼回了自家的车队。
当他看到车上实实在在的粮食和雪白的熟盐后,他悬着的心总算落回了肚子里。
听完卢晨的汇报后,邓玘才算是彻底打消了疑虑,心中对邓阳更是感激不尽:
“这买卖做得真值,不愧是我结拜兄弟的门路!”
于是邓玘立刻下令,让营中士兵们乔装打扮,将这六千斤熟盐分几批,偷偷运往府城周边各州县售卖。
四川井盐成本低,质量好,当初在广元县买回来的价格是一两银子四十斤。
而这批盐,运到汉中的价格则是高了不少,市面上大概是一两银子三十斤,利润空间不小。
邓玘原本还想让邓阳帮忙销售,但却被邓阳以“避免混淆财物”为由婉拒了。
邓阳只是提了个小建议,让邓玘把价格再稍微降低一点,薄利多销,这样才能更快回拢资金,进行下一次走私。
这个建议表面上看没什么问题,邓玘自然也就从善如流,开始在汉中府周边降价卖私盐。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邓阳就等着他降价呢。
私盐这个行业,自古以来都是暴利,尤其是现在战乱年间,价格更是一年比一年高。
就种暴利行业,怎么可能没人经营。
突然涌入市场的低价私盐,瞬间引起了汉中几家大户的注意。
这几家大户不是别人,正是瑞王府和汉中的知府、同知等一干官员。
明代实行的是盐引制度,导致了盐业专卖的利润极其丰厚。
而藩王作为特权阶层,往往能从皇帝手里获得大量盐引,直接参与盐利分配。
就拿瑞王朱常浩来说,他虽然不直接管理盐务,但他的王府通过占窝、转卖盐引、入股盐商等方式,攫取着巨额的盐利。
而汉中的地方官员,则是审批盐引、加征盐税,暗中纵容或者参与走私等方式,从中分一杯羹。
他们不仅掌握这明面上的官盐交易,同时也是黑市私盐最大的东家。
俗话说,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
邓玘这六千斤私盐虽然不多,但胜在质优价廉。
所以一经出现,就迅速挤压了原本的官盐和私盐市场,使得瑞王府和汉中府官员们的灰色收入锐减。
正当瑞王朱常浩和知府王在台为此大发雷霆,下令严查私盐来源时。
两封分别从勉县和南郑送来的匿名检举信,就“及时”地出现在了他们的案头。
信中明确指出,贩卖私盐者,正是那位屡次请粮饷不至、曾纵兵扰民、如今正驻军同沟寺的四川副总兵邓玘!
得知竟然是邓玘这个武夫在捣鬼,朱常浩和王在台勃然大怒:
“好你个丘八!朝廷屡欠粮饷,你不想着克勤克俭,为国分忧,竟敢私下贩卖私盐,中饱私囊!”
“你想干什么?”
“积聚钱粮,收买军心,莫非想拥兵自重不成?!”
盛怒之下,他们立刻联名向陕西巡抚孙传庭上书,强烈要求孙传庭彻查邓玘贩运私盐、扰乱盐法之罪。
而此时,孙传庭也正在气头上。
他之前严令汉中明军围剿高迎祥,结果三路兵马阳奉阴违,最终让高迎祥溜之大吉。
尤其是这个邓玘,竟以“缺粮无饷,恐士卒鼓噪生事”为由拒绝出兵。
孙传庭起初还信以为真,体谅其困难,甚至打算等来年屯田稍有起色,就优先拨付一些粮草给他。
万万没想到,邓玘一边喊着缺饷,一边竟然搞来大批私盐牟利!
这简直是公然欺瞒上官,藐视法纪!
孙传庭大怒,立刻发了封措辞极严厉的公文,申饬邓玘;
并勒令其立即停止一切私盐交易,听候查处,否则定将据实上奏朝廷,严惩不贷!
与此同时,汉中府各级官员也纷纷发力,以“整顿官课、缉拿盐枭”为名,下令在各关卡要道严查私盐。
一时间,整个汉中府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更有甚者,直接将查缉公文派人送到了邓玘的军营,其中的警告意味不言而喻。
各方压力劈头盖脸砸来,刚刚还在为挣到粮饷,而沾沾自喜的邓玘瞬间慌了。
他完全搞不懂发生了什么,自己只想找点外快,给麾下这帮兄弟们发点粮米度日。
怎么突然就惹怒了整个汉中府的官场?
来自上级的责问,同僚的排挤、乃至藩王的指控,这些从四面八方袭来的深切恶意,让邓玘感到手脚冰凉。
尤其是孙传庭那封措辞严厉的公函,更是让他隐约间,看见了诏狱在向自己招手。
这种被整个体制针对和抛弃的恐惧感,让他本能地想要抓住最近的救命稻草——结拜兄弟邓阳。
为此邓玘甚至下令,将营地挪到了勉县附近,紧挨着邓阳的驻地。
仿佛离得近些,就能多几分安全感。
而这,恰恰是邓阳计划中关键的一环,通过外部压力,彻底切断邓玘对朝廷官府的幻想,逼他向自己靠拢。
可正当邓阳觉得火候差不多了,准备进一步策反时,一个不速之客却突然打乱了他的节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