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习昌宇的指引下,江瀚很快便来到了丙字三号斋的教室外。
随着他推门迈进教室,原本还有些嘈杂的课堂,瞬间安静了下来。
七十三名童生齐刷刷地站起身来,声音清脆而整齐:
“山长好!”
见此情形,江瀚脸上露出一丝笑意,随即点了点头,伸手向下按了按:
“好,好,好,都坐。”
“坐下说话。”
孩子们这才依言坐下,腰杆挺得笔直,目光灼灼地聚焦在讲台之上。
第一堂课是国学启蒙,身旁侍立的昌宇也适时将一本《三字经》递到了江瀚手中。
作为启蒙读物,这些孩子们早已经将这本书背得滚瓜烂熟了。
如今授课,重在拆解其中义理。
今天要讲的部分,正好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江瀚拿起册子扫了一眼,只见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子,都是提前备好的教案。
这教案自然是昌宇早就准备好的,毕竟讲学归讲学,动动嘴就行了,哪能让日理万机的王上亲自动手准备。
江瀚略一沉吟,但他却并没有照本宣科。
在座的可都是孤儿,在他们面前讲孝顺父母,属实是有点不合时宜了。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讲讲‘孝’字。”
江瀚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角落,
“我知道,在座的都是双亲早亡的孤儿,对于孝,可能没什么概念。”
“其实,孝之一字,不仅仅是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
“咱们也可以将其引申为恩义二字。”
“有句话说得好,生恩不如养恩,大家应该都明白其中含义。”
“你们坐在这里,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有师长教导,有同窗相伴,这便是养恩。”
“同样,书院里的每一位教习,照顾你们起居的每一位管事,辛勤耕作供养米粮的农夫,工坊里打造桌椅的工匠……”
“他们各司其职,才有了你们今天的温饱和学业。”
“所以,书中所说的孝于亲,其核心并不只在于生身父母;其核心在于感恩与回报。”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回报呢?”
江瀚自问自答道:
“对于你们已经战死的父辈,最好的回报,就是不负他们的牺牲。”
“他们用战斗开辟了此间乐土,所以我希望你们能用学问和本事,继承遗志,守住这片美好.”
江瀚这番话,将孝字的内涵,从狭义的孝顺父母,巧妙地扩展到了知恩图报的层面。
同时,他也在这帮孩子们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
既然有恩要报,那么有仇呢?
在古代中国,孝道被人为提升到了一种极高的地位,以至于出现了“百善孝为先”的说法。
当然了,这并非坏事,孝顺父母乃是汉家儿女的传统美德,是值得推广和赞扬的。
在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社会里,家庭是社会组成的核心。
强调孝道,有利于维护家庭和家族的稳定,进而巩固整个社会的伦理秩序。
但问题是,有心之人,同样会利用孝字延伸,提出“忠孝一体”的观念。
这种观念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倡导,并将对家庭的孝顺引申为对君主的忠诚,成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思想工具。
这种观念,牢牢锁住了千百年来的百姓,很多人甚至将愚孝、愚忠,当成了一种美德,并传颂至今。
顺着这个思路,江瀚话锋一转,又开始引用了一些具体的例子。
但他这次选择的,是一些颇为极端的反面例子。
江瀚顿了顿,扫过在场的孩子们,缓缓开口道:
“说起孝道,古书里记载了很多故事,比如《二十四孝》。”
“其中有些故事颇为愚昧,大家听了,也要好好想一想,其中是不是真有道理,是不是都该学。”
“比如说,非常著名的卧冰求鲤。”
“说的是一个叫王祥的人,生母早逝,继母朱氏虐待他。”
“但王祥颇为孝顺,寒冬时分继母想吃鲤鱼,王祥就卧在结冰的河面,想用体温融化冰面,捞出鲤鱼供继母食用。”
“你们觉得,这故事怎么样?”
孩子们听完面面相觑,有些茫然。
沉默片刻后,其中有些大胆者的,开始小声嘀咕起来:
“冬天冰那么厚,人躺上去,只怕鱼没求到,自己先冻僵了。”
江瀚听罢,赞许地点了点头:
“不错,就是这个道理。”
“违背自然常识,**不通,堪称愚昧无知!”
紧接着,他继续引导着问道,
“此外,故事里还说,王祥生母早逝,继母经常虐待他。”
“假设你们是王祥,继母对你不好,不给你饭吃,不给你衣穿,你们会怎么做?”
听了这话,孩子们纷纷举手。
有人回答说,以诚待人,以德报怨,进而感化朱氏;
有人则说勤恳做事,让继母挑不出错处。
可江瀚听了,却摇了摇头:
“都错了。”
“如果设身处地,假如书院里有教习无缘无故虐待你们,你们会逆来顺受吗?”
“错误的,如果有继母虐待,那就去找亲爹;如果有教习,那就来找山长。”
“当然了,有的亲爹不一定会替孩子出头,但山长,一定会替你们主持公道。”
毕竟是造反头子出身的,江瀚的话极具煽动性:
“如果朝廷官府苛待你,横征暴敛,让你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你也要顺从吗?”
“都好好想想吧,想想山长是怎么做的。”
台下有些孩子似乎听懂了,眼中闪烁着光芒。
孩子们还小,江瀚也没有再继续深入,而是岔开了话题:
“我们再讲一个,恣蚊饱血。”
“说的是一个叫吴猛的,因为家里穷,没有蚊帐。”
“夏天蚊子多,怕蚊子咬父亲,就自己光着身子躺在父亲床边,让蚊子来咬自己。”
“你们来说,这值得提倡吗?”
孩子们安静了一下,终于有一个胆子稍大的举起了手:
“山长,我觉得不值得,那吴猛有点蠢.”
话一出口,他自己也吓了一跳,怯生生地看着江瀚。
“哦?”
但江瀚却饶有兴趣地看着他:
“说下去,为什么说他蠢?”
得到鼓励,那孩子声音大了些:
“因为赶蚊子有很多办法啊,可以烧艾草,可以用扇子扇,干嘛非要躺着让蚊子咬?”
“这种**的法子,既害了自己,又白白让其父担忧。”
“要是害了病,恐怕连抓药的钱都拿不出来,只能等死。”
江瀚听完,一脸赞许地看着那孩子:
“好,说得很好!”
“孝亲之心可贵,但也要懂得保护自己,要用合理的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做些无用功。”
“而且,像是蛇虫鼠蚁这些东西,身上往往都带着污物。”
“这些看不见的污物进入人体,就容易导致发病。”
“你们当中,要是有人对此感兴趣,等以后长大了,可以深入研究研究,看看这些看不见的污物到底是什么。”
不经意间,他又埋下了一颗探索的种子。
就在此时,窗外传来了三道梆子声,也预示着下课的时间到了。
江瀚点点头,随即将手中的《三字经》合上,并对孩子们说道: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大家休息吧。”
“等有时间,我还会再来的。”
孩子们齐刷刷起身:
“恭送山长!”
走出教室,江瀚看向身旁的昌宇,询问道:
“下一节是什么课?”
昌宇立刻应道:
“回王上,是算学课。”
江瀚一听,顿时来了兴趣:
“我记得,算学课是那些泰西来的传教士在教吧?”
昌宇点点头:
“没错,山长,不过也有本地的秀才在其中。
“您想去教一教?”
江瀚略一沉吟,摆了摆手:
“算了,刚刚讲得有些口干舌燥,干脆旁听一节吧。”
“你查一查,今天哪间斋院是泰西人授课,我去听听他们讲得如何。”
昌宇闻言,立刻掏出一本小册子,翻阅起来。
“甲字一号斋、三号斋,乙字二号斋、三号斋等都是。”
“其中离我们最近的是乙字二号斋,您看?”
江瀚随即努了努嘴:
“行,前头带路。”
两人很快便来到了乙字二号斋外,恰逢此时,今日授课的教习也匆匆赶了过来。
此人鼻高目深,眼眶凹陷,一脸浓密的棕色胡须打理得还算整齐,但却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深蓝色直缀长袍,显得有些突兀。
那人见到江瀚,连忙上前,用带着口音的汉语躬身问安:
“参见汉王殿下。”
“卑职宋利奇,来自佛郎机。”
这位宋利奇,正是从澳门濠镜赶来的耶稣会传教士之一。
当初他接到费平托和乔昂的书信后,便带着一批精通航海、制图、天文、地理等学问的耶稣会精英,携带大量西方书籍,马不停蹄地赶来了四川。
他们刚到成都,就被江瀚一股脑地塞进了天府书院。
主要负责编纂教材、以及教授学生。
目前这些孩子年纪尚小,只能学些最基础的内容,更深奥的学问要等他们完成蒙学阶段后,才能继续传授。
这批传教士本来还想入川大展拳脚,兴修教堂,发展信徒。
可没想到,他们的活动范围,却被严格限制在了成都城内,不得随意走动。
不过,他们对此也不敢有什么怨言。
因为江瀚开出的条件是,必须为他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学生,然后才能获得自由、以及传教的度牒。
当然了,作为交换条件,传教士们也会获得一座由官府兴建的教堂。
地点就选在保宁府,听说占地足有三四亩。
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传教士去保宁府查看,但听说手续繁琐,当地官府一直还在选址。
而选址中遇到的困难也不少,不是征地遇到阻力,就是占了人家祖坟,风水不利。
对此,当地官府的答复永远是“正在加紧**”,但是汉王殿下对麾下土地有着严格规定,不准轻易买卖。
再加上地方百姓不肯配合,所以征地工作一直不顺利。
无奈之下,这帮传教士们也曾找到江瀚,想求他直接向地方官府下令,加紧督办此事。
但江瀚又怎么会轻易答应他们?
这征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本来就是他暗中授意的。
其目的,就是要让这帮传教士安心教学,免得一直惦记着想去传教。
要是这帮人都跑去传教了,谁还来替自己教学生。
不把这些泰西人脑子里的东西榨干,江瀚是不会轻易放人的。
随着梆子声再次响起,江瀚和宋利奇一同走进了教室。
孩子们照例起身问好:
“山长好!教习好!”
江瀚见状点了点头,随后便自顾自地在讲台下搬了把椅子坐下,并示意宋利奇开始上课。
见到汉王殿下想要旁听,宋利奇明显紧张起来,本就不太流利的汉语更是磕磕巴巴,半天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江瀚只好温言安慰了他两句,让他放松,只当自己不存在。
过了好一会儿,宋利奇才稍稍镇定下来,从随身布包里拿出一本《算学启蒙》,开始讲课。
今天的内容是复习昨天的加减法,并学习十以内的乘法。
宋利奇先在一块小黑板上写下了 、-、×,三个符号,并耐心地引导着孩子们复习起来。
“这个短十字,念作加,意思就是合起来;”
“这个念作乘,意思是同样的数,重复相加很多次……”
他尽量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比划着,情绪也渐渐放松下来。
紧接着,他又开始提出了一些简单的乘法,引导孩子们回忆和运用九九乘法表。
有几个孩子反应快,回答得很利索,宋利奇的脸上也十分欣慰。
这可是教学成果啊,总算让汉王殿下见着了,想必殿下应该很满意吧。
可令宋利奇想不到的是,江瀚此时的关注点却不在他身上。
江瀚看着手中《算学启蒙》上印着的“九九歌”,有些神游天外。
这九九歌,也就是后世的九九乘法表,其表格展现形式,使用的阿拉伯数字,让他倍感亲切。
“真好啊,老祖宗的智慧”
看着这熟悉的内容,江瀚不禁在心中暗自感叹。
九九乘法表,这可是地地道道出自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广泛流传和使用。
泰西人可没有这种好东西。
很快,随着窗外几声梆子响起,一堂算学课也终于顺利结束。
在一众孩童们的欢送声中,江瀚带着宋利奇缓缓走出了教室。
江瀚看着略显紧张的宋利奇,勉励道:
“今天讲得不错,循序渐进,以后就这样教。”
“教堂的事情,你们也别太心急,我会再发文催一催保宁府衙门。”
“放心,只要你们安心教学,等把这批孩子带出来,答应你们的教堂,一定会建成的。”
宋利奇闻言,一脸激动,连忙躬身应道:
“多谢汉王殿下!”
“殿下放心,我等耶稣会成员,定当竭尽全力,教导学生。”
行完礼后,他便转身匆匆离去,想必是急于将这个“好消息”,告知会中同僚。
看着宋利奇远去的背影,江瀚嘴角却泛起了一丝冷笑。
他招手叫来昌宇,低声吩咐道:
“交代你一件要紧事。”
“给我把这帮泰西人盯紧了,教学就是教学,绝对不允许他们掺杂私货,偷偷传播教义!”
“一旦发现有任何传教的苗头,先把人控制住,然后立刻报于王府。”
江瀚顿了顿,接着补充道,
“还有.”
“这帮泰西人有恶癖,千万不能让他们单独接触孩童。”
“你回去之后,把在书院里做事的掌令们都召集起来,将我的意思传达下去。”
“让大家招子放亮些,平时多留心,也多问问孩子们,务必严防死守!”
江瀚正色道,
“往小了说,这事关乎教学质量;往大了说,事关我汉家天下安危。”
“儒家传承千年,虽然有糟粕,但骨子里还是可用的。”
“我可不想书院里出来的学子,最后都成了只认西法、不认祖宗的货色。”
“你们都是我麾下肱股,这件事,我就托付给你们了!”
昌宇神色一凛,郑重地点了点头:
“王上放心!”
“卑职明白其中利害!定当严密布置,不负王上重托!”
江瀚用力地拍了拍他的肩头,随即抬头看了看:
“走吧,时辰不早了,到中午饭点儿了。”
“去饭堂看看,顺便吃点东西,检查检查。”
紧接着,江瀚带着昌宇又来到了书院的饭堂。
饭堂有两个,一前一后,此时正值午饭时间,孩子们正在有序地排队打饭。
江瀚没有惊动太多人,只是悄悄地绕到了后厨。
他先是勉励一番后厨众人,随后便开始仔细查看起了米粮的成色、饭菜的口味,还特意询问了肉食的供应情况和来源。
江瀚找来负责膳食的管事,语重心长地叮嘱道:
“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伙食一定给我安排好了,绝不能克扣!”
“他们可都是英烈嗣子,要保证每天有荤腥,饭菜一定要干净!”
“要是被抽查到以次充好,甚至出现集体中毒事件,我拿你脑袋祭旗!”
说到最后,江瀚语气越来越重,吓得管事面色苍白,连连点头。
随后,江瀚也跟着打了份饭菜,和昌宇一起坐在饭堂里刨了起来。
饭菜很简单,一荤一素,但分量足,味道也还过得去。
江瀚边吃边对昌宇说:
“你们盯紧点,我不在书院的时候,食堂后勤之类的工作,我就全权交给你们了。”
“要是人手不够,只管往王府写信,我会立刻调人来的。”
“身体是根本,只有吃好了,才有力气读书训练。”
稍事休息后,下午江瀚又来到了甲字三号斋,下午有一堂格物启蒙课等着他。
格物启蒙倒是很轻松,主要就是引导这些孩子们观察自然现象,为日后的科学教育,埋下种子。
比如为什么下雨天,先见到闪电,然后再听到雷声;
为什么雨后会有彩虹,为什么扔出去的石子会落在地上
这些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一步一步引导着孩子们思考。
旁观的昌宇倒是颇为不解,这天地万物,自有其理,何必深究其中原因。
江瀚也懒得跟他解释,成年人的思维都已经形成了定势,想把他们的认知扭转过来,还不如从头开始培养。
为此,江瀚还做了一个小实验。
实验很简单,要用到的,只有一枚铜钱和一根空心的芦管。
“孩子们,来看这碗水。”
说着,江瀚将铜钱投入水中,一点点看着铜钱沉入碗底。
“我问你们,铜钱为何在水中下沉?”
“因为重!”
江瀚不置可否,他随后又将铜钱绑上芦管,一并放入水中。
看着漂浮在水上的芦管,江瀚继续问道:
“芦管加上铜钱,比单纯的铜钱更重,但为何能浮在水面上?”
看着周围好奇的目光,江瀚笑了笑:
“这个问题,你们回去好好想想。”
“有的东西看似很重,但却能浮在水上,这到底是为什么。”
“很多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还要深究其背后的道理。”
“等哪天你们参透了沉浮的奥妙,他日或许就能造出巨舰,纵横四海。”
格物课上完后,便到了下午的操练时间。
内容是队列、体能训练,主要由昌宇等,从军中退下来的教习负责。
江瀚站在阅武台上,静静地看着这帮孩子们,有的正练习整齐行进,有的则绕着校场跑圈。
年长一些的,则在西北角的靶场练习射箭。
看着眼前的场景,江瀚对身旁的昌宇感叹道:
“礼、乐、射、御、书、数,乃古之六艺,是求全才之道。”
“今日天府书院的课业,我又在其中加入了格物,西学。”
“他们将来,不仅要通晓圣贤之道,更要明察世界大势,掌握经世实学,能守土安民。”
“等着吧,有朝一日,这帮孩子中会出现许多人才的。”
“如此,才能重塑我汉唐雄风!”
(本章完)
随着他推门迈进教室,原本还有些嘈杂的课堂,瞬间安静了下来。
七十三名童生齐刷刷地站起身来,声音清脆而整齐:
“山长好!”
见此情形,江瀚脸上露出一丝笑意,随即点了点头,伸手向下按了按:
“好,好,好,都坐。”
“坐下说话。”
孩子们这才依言坐下,腰杆挺得笔直,目光灼灼地聚焦在讲台之上。
第一堂课是国学启蒙,身旁侍立的昌宇也适时将一本《三字经》递到了江瀚手中。
作为启蒙读物,这些孩子们早已经将这本书背得滚瓜烂熟了。
如今授课,重在拆解其中义理。
今天要讲的部分,正好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江瀚拿起册子扫了一眼,只见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子,都是提前备好的教案。
这教案自然是昌宇早就准备好的,毕竟讲学归讲学,动动嘴就行了,哪能让日理万机的王上亲自动手准备。
江瀚略一沉吟,但他却并没有照本宣科。
在座的可都是孤儿,在他们面前讲孝顺父母,属实是有点不合时宜了。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讲讲‘孝’字。”
江瀚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角落,
“我知道,在座的都是双亲早亡的孤儿,对于孝,可能没什么概念。”
“其实,孝之一字,不仅仅是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
“咱们也可以将其引申为恩义二字。”
“有句话说得好,生恩不如养恩,大家应该都明白其中含义。”
“你们坐在这里,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有师长教导,有同窗相伴,这便是养恩。”
“同样,书院里的每一位教习,照顾你们起居的每一位管事,辛勤耕作供养米粮的农夫,工坊里打造桌椅的工匠……”
“他们各司其职,才有了你们今天的温饱和学业。”
“所以,书中所说的孝于亲,其核心并不只在于生身父母;其核心在于感恩与回报。”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回报呢?”
江瀚自问自答道:
“对于你们已经战死的父辈,最好的回报,就是不负他们的牺牲。”
“他们用战斗开辟了此间乐土,所以我希望你们能用学问和本事,继承遗志,守住这片美好.”
江瀚这番话,将孝字的内涵,从狭义的孝顺父母,巧妙地扩展到了知恩图报的层面。
同时,他也在这帮孩子们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
既然有恩要报,那么有仇呢?
在古代中国,孝道被人为提升到了一种极高的地位,以至于出现了“百善孝为先”的说法。
当然了,这并非坏事,孝顺父母乃是汉家儿女的传统美德,是值得推广和赞扬的。
在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社会里,家庭是社会组成的核心。
强调孝道,有利于维护家庭和家族的稳定,进而巩固整个社会的伦理秩序。
但问题是,有心之人,同样会利用孝字延伸,提出“忠孝一体”的观念。
这种观念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倡导,并将对家庭的孝顺引申为对君主的忠诚,成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思想工具。
这种观念,牢牢锁住了千百年来的百姓,很多人甚至将愚孝、愚忠,当成了一种美德,并传颂至今。
顺着这个思路,江瀚话锋一转,又开始引用了一些具体的例子。
但他这次选择的,是一些颇为极端的反面例子。
江瀚顿了顿,扫过在场的孩子们,缓缓开口道:
“说起孝道,古书里记载了很多故事,比如《二十四孝》。”
“其中有些故事颇为愚昧,大家听了,也要好好想一想,其中是不是真有道理,是不是都该学。”
“比如说,非常著名的卧冰求鲤。”
“说的是一个叫王祥的人,生母早逝,继母朱氏虐待他。”
“但王祥颇为孝顺,寒冬时分继母想吃鲤鱼,王祥就卧在结冰的河面,想用体温融化冰面,捞出鲤鱼供继母食用。”
“你们觉得,这故事怎么样?”
孩子们听完面面相觑,有些茫然。
沉默片刻后,其中有些大胆者的,开始小声嘀咕起来:
“冬天冰那么厚,人躺上去,只怕鱼没求到,自己先冻僵了。”
江瀚听罢,赞许地点了点头:
“不错,就是这个道理。”
“违背自然常识,**不通,堪称愚昧无知!”
紧接着,他继续引导着问道,
“此外,故事里还说,王祥生母早逝,继母经常虐待他。”
“假设你们是王祥,继母对你不好,不给你饭吃,不给你衣穿,你们会怎么做?”
听了这话,孩子们纷纷举手。
有人回答说,以诚待人,以德报怨,进而感化朱氏;
有人则说勤恳做事,让继母挑不出错处。
可江瀚听了,却摇了摇头:
“都错了。”
“如果设身处地,假如书院里有教习无缘无故虐待你们,你们会逆来顺受吗?”
“错误的,如果有继母虐待,那就去找亲爹;如果有教习,那就来找山长。”
“当然了,有的亲爹不一定会替孩子出头,但山长,一定会替你们主持公道。”
毕竟是造反头子出身的,江瀚的话极具煽动性:
“如果朝廷官府苛待你,横征暴敛,让你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你也要顺从吗?”
“都好好想想吧,想想山长是怎么做的。”
台下有些孩子似乎听懂了,眼中闪烁着光芒。
孩子们还小,江瀚也没有再继续深入,而是岔开了话题:
“我们再讲一个,恣蚊饱血。”
“说的是一个叫吴猛的,因为家里穷,没有蚊帐。”
“夏天蚊子多,怕蚊子咬父亲,就自己光着身子躺在父亲床边,让蚊子来咬自己。”
“你们来说,这值得提倡吗?”
孩子们安静了一下,终于有一个胆子稍大的举起了手:
“山长,我觉得不值得,那吴猛有点蠢.”
话一出口,他自己也吓了一跳,怯生生地看着江瀚。
“哦?”
但江瀚却饶有兴趣地看着他:
“说下去,为什么说他蠢?”
得到鼓励,那孩子声音大了些:
“因为赶蚊子有很多办法啊,可以烧艾草,可以用扇子扇,干嘛非要躺着让蚊子咬?”
“这种**的法子,既害了自己,又白白让其父担忧。”
“要是害了病,恐怕连抓药的钱都拿不出来,只能等死。”
江瀚听完,一脸赞许地看着那孩子:
“好,说得很好!”
“孝亲之心可贵,但也要懂得保护自己,要用合理的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做些无用功。”
“而且,像是蛇虫鼠蚁这些东西,身上往往都带着污物。”
“这些看不见的污物进入人体,就容易导致发病。”
“你们当中,要是有人对此感兴趣,等以后长大了,可以深入研究研究,看看这些看不见的污物到底是什么。”
不经意间,他又埋下了一颗探索的种子。
就在此时,窗外传来了三道梆子声,也预示着下课的时间到了。
江瀚点点头,随即将手中的《三字经》合上,并对孩子们说道: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大家休息吧。”
“等有时间,我还会再来的。”
孩子们齐刷刷起身:
“恭送山长!”
走出教室,江瀚看向身旁的昌宇,询问道:
“下一节是什么课?”
昌宇立刻应道:
“回王上,是算学课。”
江瀚一听,顿时来了兴趣:
“我记得,算学课是那些泰西来的传教士在教吧?”
昌宇点点头:
“没错,山长,不过也有本地的秀才在其中。
“您想去教一教?”
江瀚略一沉吟,摆了摆手:
“算了,刚刚讲得有些口干舌燥,干脆旁听一节吧。”
“你查一查,今天哪间斋院是泰西人授课,我去听听他们讲得如何。”
昌宇闻言,立刻掏出一本小册子,翻阅起来。
“甲字一号斋、三号斋,乙字二号斋、三号斋等都是。”
“其中离我们最近的是乙字二号斋,您看?”
江瀚随即努了努嘴:
“行,前头带路。”
两人很快便来到了乙字二号斋外,恰逢此时,今日授课的教习也匆匆赶了过来。
此人鼻高目深,眼眶凹陷,一脸浓密的棕色胡须打理得还算整齐,但却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深蓝色直缀长袍,显得有些突兀。
那人见到江瀚,连忙上前,用带着口音的汉语躬身问安:
“参见汉王殿下。”
“卑职宋利奇,来自佛郎机。”
这位宋利奇,正是从澳门濠镜赶来的耶稣会传教士之一。
当初他接到费平托和乔昂的书信后,便带着一批精通航海、制图、天文、地理等学问的耶稣会精英,携带大量西方书籍,马不停蹄地赶来了四川。
他们刚到成都,就被江瀚一股脑地塞进了天府书院。
主要负责编纂教材、以及教授学生。
目前这些孩子年纪尚小,只能学些最基础的内容,更深奥的学问要等他们完成蒙学阶段后,才能继续传授。
这批传教士本来还想入川大展拳脚,兴修教堂,发展信徒。
可没想到,他们的活动范围,却被严格限制在了成都城内,不得随意走动。
不过,他们对此也不敢有什么怨言。
因为江瀚开出的条件是,必须为他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学生,然后才能获得自由、以及传教的度牒。
当然了,作为交换条件,传教士们也会获得一座由官府兴建的教堂。
地点就选在保宁府,听说占地足有三四亩。
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传教士去保宁府查看,但听说手续繁琐,当地官府一直还在选址。
而选址中遇到的困难也不少,不是征地遇到阻力,就是占了人家祖坟,风水不利。
对此,当地官府的答复永远是“正在加紧**”,但是汉王殿下对麾下土地有着严格规定,不准轻易买卖。
再加上地方百姓不肯配合,所以征地工作一直不顺利。
无奈之下,这帮传教士们也曾找到江瀚,想求他直接向地方官府下令,加紧督办此事。
但江瀚又怎么会轻易答应他们?
这征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本来就是他暗中授意的。
其目的,就是要让这帮传教士安心教学,免得一直惦记着想去传教。
要是这帮人都跑去传教了,谁还来替自己教学生。
不把这些泰西人脑子里的东西榨干,江瀚是不会轻易放人的。
随着梆子声再次响起,江瀚和宋利奇一同走进了教室。
孩子们照例起身问好:
“山长好!教习好!”
江瀚见状点了点头,随后便自顾自地在讲台下搬了把椅子坐下,并示意宋利奇开始上课。
见到汉王殿下想要旁听,宋利奇明显紧张起来,本就不太流利的汉语更是磕磕巴巴,半天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江瀚只好温言安慰了他两句,让他放松,只当自己不存在。
过了好一会儿,宋利奇才稍稍镇定下来,从随身布包里拿出一本《算学启蒙》,开始讲课。
今天的内容是复习昨天的加减法,并学习十以内的乘法。
宋利奇先在一块小黑板上写下了 、-、×,三个符号,并耐心地引导着孩子们复习起来。
“这个短十字,念作加,意思就是合起来;”
“这个念作乘,意思是同样的数,重复相加很多次……”
他尽量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比划着,情绪也渐渐放松下来。
紧接着,他又开始提出了一些简单的乘法,引导孩子们回忆和运用九九乘法表。
有几个孩子反应快,回答得很利索,宋利奇的脸上也十分欣慰。
这可是教学成果啊,总算让汉王殿下见着了,想必殿下应该很满意吧。
可令宋利奇想不到的是,江瀚此时的关注点却不在他身上。
江瀚看着手中《算学启蒙》上印着的“九九歌”,有些神游天外。
这九九歌,也就是后世的九九乘法表,其表格展现形式,使用的阿拉伯数字,让他倍感亲切。
“真好啊,老祖宗的智慧”
看着这熟悉的内容,江瀚不禁在心中暗自感叹。
九九乘法表,这可是地地道道出自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广泛流传和使用。
泰西人可没有这种好东西。
很快,随着窗外几声梆子响起,一堂算学课也终于顺利结束。
在一众孩童们的欢送声中,江瀚带着宋利奇缓缓走出了教室。
江瀚看着略显紧张的宋利奇,勉励道:
“今天讲得不错,循序渐进,以后就这样教。”
“教堂的事情,你们也别太心急,我会再发文催一催保宁府衙门。”
“放心,只要你们安心教学,等把这批孩子带出来,答应你们的教堂,一定会建成的。”
宋利奇闻言,一脸激动,连忙躬身应道:
“多谢汉王殿下!”
“殿下放心,我等耶稣会成员,定当竭尽全力,教导学生。”
行完礼后,他便转身匆匆离去,想必是急于将这个“好消息”,告知会中同僚。
看着宋利奇远去的背影,江瀚嘴角却泛起了一丝冷笑。
他招手叫来昌宇,低声吩咐道:
“交代你一件要紧事。”
“给我把这帮泰西人盯紧了,教学就是教学,绝对不允许他们掺杂私货,偷偷传播教义!”
“一旦发现有任何传教的苗头,先把人控制住,然后立刻报于王府。”
江瀚顿了顿,接着补充道,
“还有.”
“这帮泰西人有恶癖,千万不能让他们单独接触孩童。”
“你回去之后,把在书院里做事的掌令们都召集起来,将我的意思传达下去。”
“让大家招子放亮些,平时多留心,也多问问孩子们,务必严防死守!”
江瀚正色道,
“往小了说,这事关乎教学质量;往大了说,事关我汉家天下安危。”
“儒家传承千年,虽然有糟粕,但骨子里还是可用的。”
“我可不想书院里出来的学子,最后都成了只认西法、不认祖宗的货色。”
“你们都是我麾下肱股,这件事,我就托付给你们了!”
昌宇神色一凛,郑重地点了点头:
“王上放心!”
“卑职明白其中利害!定当严密布置,不负王上重托!”
江瀚用力地拍了拍他的肩头,随即抬头看了看:
“走吧,时辰不早了,到中午饭点儿了。”
“去饭堂看看,顺便吃点东西,检查检查。”
紧接着,江瀚带着昌宇又来到了书院的饭堂。
饭堂有两个,一前一后,此时正值午饭时间,孩子们正在有序地排队打饭。
江瀚没有惊动太多人,只是悄悄地绕到了后厨。
他先是勉励一番后厨众人,随后便开始仔细查看起了米粮的成色、饭菜的口味,还特意询问了肉食的供应情况和来源。
江瀚找来负责膳食的管事,语重心长地叮嘱道:
“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伙食一定给我安排好了,绝不能克扣!”
“他们可都是英烈嗣子,要保证每天有荤腥,饭菜一定要干净!”
“要是被抽查到以次充好,甚至出现集体中毒事件,我拿你脑袋祭旗!”
说到最后,江瀚语气越来越重,吓得管事面色苍白,连连点头。
随后,江瀚也跟着打了份饭菜,和昌宇一起坐在饭堂里刨了起来。
饭菜很简单,一荤一素,但分量足,味道也还过得去。
江瀚边吃边对昌宇说:
“你们盯紧点,我不在书院的时候,食堂后勤之类的工作,我就全权交给你们了。”
“要是人手不够,只管往王府写信,我会立刻调人来的。”
“身体是根本,只有吃好了,才有力气读书训练。”
稍事休息后,下午江瀚又来到了甲字三号斋,下午有一堂格物启蒙课等着他。
格物启蒙倒是很轻松,主要就是引导这些孩子们观察自然现象,为日后的科学教育,埋下种子。
比如为什么下雨天,先见到闪电,然后再听到雷声;
为什么雨后会有彩虹,为什么扔出去的石子会落在地上
这些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一步一步引导着孩子们思考。
旁观的昌宇倒是颇为不解,这天地万物,自有其理,何必深究其中原因。
江瀚也懒得跟他解释,成年人的思维都已经形成了定势,想把他们的认知扭转过来,还不如从头开始培养。
为此,江瀚还做了一个小实验。
实验很简单,要用到的,只有一枚铜钱和一根空心的芦管。
“孩子们,来看这碗水。”
说着,江瀚将铜钱投入水中,一点点看着铜钱沉入碗底。
“我问你们,铜钱为何在水中下沉?”
“因为重!”
江瀚不置可否,他随后又将铜钱绑上芦管,一并放入水中。
看着漂浮在水上的芦管,江瀚继续问道:
“芦管加上铜钱,比单纯的铜钱更重,但为何能浮在水面上?”
看着周围好奇的目光,江瀚笑了笑:
“这个问题,你们回去好好想想。”
“有的东西看似很重,但却能浮在水上,这到底是为什么。”
“很多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还要深究其背后的道理。”
“等哪天你们参透了沉浮的奥妙,他日或许就能造出巨舰,纵横四海。”
格物课上完后,便到了下午的操练时间。
内容是队列、体能训练,主要由昌宇等,从军中退下来的教习负责。
江瀚站在阅武台上,静静地看着这帮孩子们,有的正练习整齐行进,有的则绕着校场跑圈。
年长一些的,则在西北角的靶场练习射箭。
看着眼前的场景,江瀚对身旁的昌宇感叹道:
“礼、乐、射、御、书、数,乃古之六艺,是求全才之道。”
“今日天府书院的课业,我又在其中加入了格物,西学。”
“他们将来,不仅要通晓圣贤之道,更要明察世界大势,掌握经世实学,能守土安民。”
“等着吧,有朝一日,这帮孩子中会出现许多人才的。”
“如此,才能重塑我汉唐雄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