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324章 着手经济改革

小说: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作者:就爱啃鸡翅 更新时间:2025-10-18 17:11:53 源网站:2k小说网
  “发行纸币?”

  “汉王宝钞?”

  听了这个大胆的提议,江瀚立马摇头,断然拒绝道:

  “不行,这步子迈得太大了!”

  他扫过赵胜和李兴怀,郑重其事地告诫道:

  “老朱家发行的大明宝钞,是怎么从信誉卓著变得形同废纸的,你们难道不清楚?”

  “当初号称通行天下,与铜钱兼行的宝钞,没过几年就开始贬值,以至于到了正统以后,宝钞就被全面废弃了。”

  “此事殷鉴不远,百姓如今对纸币的态度,恐怕是唯恐避之不及。”

  对于发行纸币一事,江瀚的态度异常谨慎。

  大明宝钞始于洪武八年,为了弥补战乱创伤、缓解财政压力,由太祖皇帝下令印制发行。

  初期,凭借明朝初立的国家信用和强制命令,宝钞流通甚广,确实解决了不少难题。

  可到后来,尝到了甜头的大明君臣开始不断地滥发宝钞,并造成了大规模的贬值,直至最后宝钞彻底被废弃。

  大明朝对于发行宝钞,有着三点制度上的重大缺陷。

  首先就是只发不收,没有回笼机制。

  明廷几乎从不使用宝钞进行财政支出以外的回收,也不接受用宝钞缴纳税赋,导致宝钞只出不进,市场泛滥。

  其二就是毫无准备金,无限超发。

  一旦财政吃紧,朝廷便开动印钞机,将宝钞作为弥补赤字的手段,发行量远远超过市场实际需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

  其三则是易于仿制,伪钞横行。

  虽然大明宝钞使用了不少防伪技术,但还是架不住有心人能买到废弃母版,从而印制伪钞。

  伪钞的大量出现,又进一步冲击了本已摇摇欲坠的货币信用。

  到了明中后期,宝钞已近乎废纸,民间交易只能回归银、钱本位。

  江瀚看着在场的两人,总结道:

  “发行纸币,绝非一拍脑门就能干成的事。”

  “它背后需要一套极其复杂的金融体系支撑,并非我们现在所能具备的。”

  他掰着手指,一条条分析道,

  “首先,纸币要有严格的发行准备。”

  “咱们发出去的每一张纸,背后必须有实实在在的东西撑着,或是充足的金银储备,或是等值的实物担保。”

  “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相信,纸片能换到真东西。”

  “其次,要经过精密的计算和严格的总量控制。”

  “发行多少纸币,必须与市面上流通的货物总量大致匹配。”

  “市场上货物就那么多,纸票子印多了,自然就不值钱了。”

  江瀚加重了语气,强调道,

  “最关键的是,必须建立畅通的回收渠道!”

  “发出去的纸币,必须想有办法收回来。”

  “要么,规定百姓可以用纸币来纳税、缴赋,让纸币通过税收体系自然回流国库;”

  “要么,由官府出面承诺,纸币随时可以按面值兑换成相应的金银、货物,而且是见票即兑。”

  “只有这样,有出有进,形成良性循环,才能维持币值稳定,建立信用。”

  “而这些条件,咱们现在都不具备。”

  “哪能像老朱家一样,管杀不管埋,只管把纸钞发出去用,之后就撒手不管了?”

  “咱们如今根基尚浅,信誉积累不易,决不能重蹈覆辙。”

  “你们……对这等经济事务了解不深,现在也绝非发行纸币的时机。”

  “还是先脚踏实地,把金属货币搞好再说。”

  听完江瀚这番鞭辟入里的分析,赵胜和李兴怀面面相觑。

  他们这才意识到,自己还是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不过说实话,这也怪不得他们。

  像赵胜和李兴怀这类,从小接受传统四书五经教育的文人,基本都对经济、金融事务缺乏深刻的认识。

  他们的观念大多还停留在“重农抑商”的老路上,认为农业是本,工商是末,只要抓好农业生产,国家自然安定。

  一些复杂的货币信用、市场流通等概念,对他们来说属于知识盲区。

  甚至放眼整个四川,估计也找不到真正通晓经济金融的人才。

  或许江浙沿海等商贸发达地区,会有几个这样的人物。

  但远水难解近渴,江瀚只能自己亲自上手,一点一点地制定策略,着手经济改革。

  他将手里的小册子递还给赵胜,吩咐道:

  “行了,货币一事,我心中自然有数。”

  “你们两个,还是先把我安排的事情做好。”

  “李主事,你农部要全力组织抗旱,挖掘公塘;赵主事,你们户部务必确保粮仓充盈、移民事务有序推进。”

  “还是那句话,粮食才是关键!”

  “万一真出现了大灾,就算有满库的金银珠宝,也填不饱百姓肚子;唯有实实在在的粮食,才能稳住大局!”

  赵胜和李兴怀神色一凛,齐声应道:

  “臣等明白!”

  说罢,两人便躬身行礼,步履匆匆地离开了大帐。

  回到户部衙门后,赵胜立刻召集各司主事,并传达了江瀚对旱情的担忧。

  他下令再次核查各州府存粮实数,并且派出了精干吏员分赴各地,暗中巡视,严防仓吏舞弊、粮仓出现亏空。

  与此同时,赵胜本人则是坐镇户部,仔细地规划起了向贵州移民的路线、安置与钱粮借贷之事。

  而李兴怀则更为忙碌。

  他回去后,便立刻行文各州县,将开挖大型公塘的指令传达下去,并派遣农部干吏分赴各地督导。

  一时间,川东、川南的村落都忙碌了起来。

  农户们以二十或三十户为一组,按照农部定下的规制,挖掘深阔的公塘蓄水。

  而在这段时间里,江瀚也开始埋头于案牍之间,仔细研究起了历代的经济政策、以及货币制度。

  为此,他还特地命人去王府的藏书楼里,将一些有关经济的典籍都找了出来,仔细研读。

  他翻阅《管子》的轻重诸篇,其中确实提到了国家通过调节物价,来增加收入的法子,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

  然后是《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了解了汉代国家经营工商业、平抑物价的“平准”政策;

  还有《盐铁论》,记录了汉代那场关于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经济政策的大辩论。

  但翻来阅去,江瀚却怎么也不满意。

  这些古代的经济思想,固然有其闪光点,比如认识到了国家调控的重要性,关注民生与财政。

  但其核心局限性也非常明显:

  首先,这些经济改革,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君主专制,而并非为了发展经济和改善民众生活。

  其次,很多书都强调“重本抑末”,将商业视为需要压制和防范的对象,缺乏对商业流通价值的深刻认识。

  再者,这些理论多是经验性、政策性的总结,缺乏严谨的数学工具和系统的经济学理论支撑。

  对于货币的本质、信用创造、通货膨胀等关键问题,认识非常模糊,甚至还有不少错误。

  依靠这些典籍,难以构建一套适合新时代的、能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经济体系。

  眼看从故纸堆中找不到理想的答案,江瀚又转变思路,召见了一些成都及周边的商人。

  他想从实践层面了解这个时代的商业逻辑,探讨探讨经济发展的可能。

  但很可惜,前来觐见的商人,基本都是些小商小贩,经营的也多是一些布匹、杂货等传统行当。

  由于此前战乱、以及对旧有豪绅势力的清算,四川境内的大商贾基本已经不复存在。

  而这些中小商人,在江瀚问及如何促进商贸、稳定物价、建立信用时,大多语焉不详。

  话语间的意思,无非就是希望获得某种商品的专营权、降低关卡税厘等老一套。

  对此,江瀚也很无奈。

  在这个权力主导的社会里,商人想发大财,往往只能寻求垄断和特权庇护。

  真正的市场创新和商业智慧,在这种环境下难以孕育,他们的见解也难称高明。

  无奈之下,江瀚也只能自己亲自动手,结合一些后世的观点,先设计最初步、最基础的经济改革框架。

  在新框架下,首先重农肯定是没错的,必须坚持。

  在这个生产力相对匮乏的时代,农业是绝对的基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饭问题,无农不稳。

  但对于传统的抑商政策,那就有待商榷了。

  要想办法让官员士人们意识到,商业在促进物资流通、活跃经济、增加税收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江瀚的设计中,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

  农为国之基,商为国之富,农商并举,两者缺一不可。

  没有农业的稳定,商业是无根之木;而没有商业的繁荣,农业也难以实现更高的价值和剩余转化。

  对于这个想法,江瀚还特意将刑部主事薛志恒找了过来,想与他一起探讨此事。

  薛志恒现在虽然是刑部主事,但当年在龙安府时,他薛家好歹也是走遍松潘、卫藏经商的大家族。

  而听了江瀚的想法,薛志恒敏锐的意识到,自家王上很可能有大动作了。

  说实话,对于现在刑部主事这个岗位,薛志恒心里是有些不甘的。

  虽然名义上,刑部主事也能算作大九卿之一,是一等一的大官。

  但这个职位听起来虽好,可手中权利却不怎么样。

  原因无他,因为刑部实在没什么大案子办,纯属闲差。

  当初平定四川时,各地的百姓和兵将,早就已经把该杀都杀了,哪还轮得到他。

  在明晃晃的钢刀下,谁又还敢再作奸犯科?

  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地方官府早就自行解决了,哪还轮得到他这个中枢的刑部主事上手?

  薛志恒最近的日子可谓是颇为悠闲,每天在衙门里泡茶闲谈,一待就是一天。

  看看自己,再看看学部、农部、户部的忙碌模样,他心里别提有多羡慕了。

  因此,当薛志恒听完江瀚的经济改革想法后,他便敏锐的意识到,自己翻身的机会来了。

  他绞尽脑汁,随后小心翼翼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王上英明,商贾一事虽然看似简单,但其中门道可多了。”

  “依微臣浅见,如果王上想要改革经济框架,首先便要统一币制。”

  “而统一币值,则需要小心奸钱日繁,正钱日亡的现象。”

  听了这话,上首的江瀚眼前一亮:

  “哦?”

  “你仔细说说,什么叫‘奸钱日繁,正钱日亡’?”

  薛志恒见状,连忙补充道:

  “王上明鉴,容我举个例子说明一二。”

  “请王上试想,如果汉王府发行有两种钱,皆是当十文面值。”

  “一种以精铜所铸,一枚实值十文;而另一种则以劣铜杂铅锡,其本身价值不过五六文。”

  “要是普通百姓拿到这两种钱币,会如何做?”

  不等上首的江瀚回答,他便自问自答道:

  “如果微臣手上有这两种钱,必定是将精铜好钱藏于家中,然后将劣质烂钱拿出去交易置物。”

  “甚至微臣心再黑一点,还可以把精铜好钱融了,铸成劣质烂钱,从而达到价值翻倍的效果!”

  “试想一下,如果长此以往,市面上流通的都将是劣钱,而好钱荡然无存。”

  “此后物价腾贵,民间怨声载道,官府信用扫地。”

  “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奸钱日繁,正钱日亡’。”

  薛志恒洋洋洒洒地讲了半天,而江瀚则是一脸惊异地看着他。

  没想到啊,没想到,这个薛志恒竟然还懂“劣币驱逐良币”的道理。

  江瀚有些诧异:

  “这是你自己总结出来的?”

  薛志恒听罢,摇了摇头:

  “非也。”

  “这是前人早已有之的观点,并非是臣下总结出来的。”

  “只不过”

  江瀚追问道:

  “只不过什么?”

  薛志恒挠了挠头,有些难以启齿:

  “只不过我薛家之前就是这么干的。”

  “当时在明廷治下,我薛家就经常熔炼官钱,私铸劣钱”

  他生怕江瀚误会,连忙补充道:

  “王上放心,这些都是之前干的。”

  “臣下已经改过自新,而且薛家也都搬来了成都,府里更没有什么工坊能够再私铸铜钱。”

  江瀚听了这话,差点没一口茶水喷出来。

  好家伙,原来这厮以前就干过这买卖,果然是实践出真知,难怪这么熟悉。

  不过他也没有再深究,只是摆了摆手:

  “行了,今天来不是翻旧账的。”

  “我看你对经济事务也有些见解,那便给你加加担子。”

  薛志恒听罢,立马挺直了腰板,他等的就是江瀚这句话。

  为什么他不惜揭发自家老底,也要把此事讲明白,不就是想让王上看到他的能力吗?

  现在看来,总算是如愿以偿了。

  江瀚倒没有理会他这点小心思,而是直截了当地吩咐道:

  “我打算成立一个新部门,就叫泉通司。”

  “这个部门独立出来,由你兼任,暂时主要负责币制经济事务。”

  薛志恒闻言,连连点头保证:

  “王上放心,臣回去就立刻研究,该如何避免奸钱取代正钱。”

  “保证十日.哦不,五日后就拿出详细方案!”

  可江瀚却摆了摆手,

  “不用了,我已经有想法了,你只管执行就是了。”

  “这个部门前途无限,你好好干,将来必定能大放异彩。”

  对于薛志恒提出的问题,江瀚心中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

  货币是经济的血液,必须建立一个稳定、可信的货币体系。

  而当前最迫切的问题之一,就是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对于如何解决这一现象,江瀚的思路是:

  首先严刑峻法,禁绝私铸。

  私铸官钱者,主犯及工匠立斩,家产抄没,举报告密者重赏。

  其次确立标准,自由兑换。

  他打算让泉通司,在各府县设立钱号,明确告知官钱成色、重量,以及防伪标识。

  百姓可持碎银、旧钱到此处,按一定比例兑换新钱,以此回收劣币,逐步树立官钱信用。

  最后则是税收引导,强制流通。

  等新钱有了足够数量,然后再强制规定,官府征收赋税、进行采购时,只接受新钱。

  通过行政力量为其背书,强制其进入并主导流通领域。

  对于江瀚的规划,薛志恒自然是举双手赞成。

  从只字片语中,他就能预见,日后的泉通司将会是何等重要的部门。

  薛志恒不敢怠慢,他也没想到这个担子会这么重。

  意识到事关重大,他拜别江瀚后,立刻回到府上,专心研究起了泉通司的基本架构。

  虽然王上没有交代,但薛志恒也拎得很清楚,关系到货币流转、兑换的部门,一定得有严格的内部监察体系。

  否则,王上肯定不会让他轻易过关。

  为此,薛志恒甚至连刑部衙门都懒得去了,关起门来潜心钻研此事。

  而与此同时,江瀚则是整日往返于冶铁司,和工匠们探讨铸币事宜。

  接下此事的,也是江瀚的老熟人了,工部冶铁司的作头柴宇。

  他就是当初,成功烧制出“佛骨舍利”的能工巧匠。

  冶铁司如今规模又扩大了不少,新增了几个专门用于金属熔炼和精加工的作坊。

  在柴宇的引领下,江瀚参观了新设的“试铸坊”,里面炉火正旺,各种金属锭、模具、工具摆放有序。

  江瀚没有过多寒暄,直接道明了来意:

  “柴宇,此次我来是有重任相托。”

  “本王现在需要铸造新钱,重新厘定货币体系。”

  说着,他递了一封文书过去,解释道,

  “我需要你先试着铸造两种货币,铜币和银币。”

  “其中,铜币暂定为两种面值,最小的为一文钱,以及方便使用的十文钱;”

  “银币,面值分为五钱、一两、十两三种,以适应大额交易。”

  “形制上,我倾向于圆形方孔,便于穿绳携带。”

  “但你也可以借鉴西人银元的样式,铸造无孔的圆形币,显得更为精美。”

  江瀚看着柴宇,特别强调道,

  “所有钱币,防伪是第一要务!”

  “必须让民间难以仿造,才能保证币值稳定,维护官府信誉。”

  柴宇凝神静听,不时点点头,等江瀚讲完后,他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王上说得不错,新钱防伪一事,确实是关键所在。”

  “以臣下之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一点,便是严格掌控金属配比,并设为机密。”

  “无论是铜币还是银币,肯定不能用纯金属铸造。”

  “铸造铜币时,可在其中掺入一定量的锡、铅,形成特定的色泽、硬度和声响,以此辨伪;”

  “而银币,则可采用一定成色的银铜合铸,既保证色泽白亮,又能增加硬度耐磨。”

  “只要严格保密各种金属配比,仿造者便难以把握。”

  “造出来**的色泽、声响、质量必定有差异,明眼人一看便知。”

  “此外,还需要印制繁复精密的纹饰与文字。”

  “钱币正面可印上汉王通宝、汉王赏功等字样,背面则可以精雕图案印制,再辅以繁琐的边饰,比如云纹等。”

  听了柴宇的分析,江瀚十分欣慰:

  “不错,这两个法子可行。”

  但他随即话锋一转,接着补充道,

  “另外,我还有些其他想法,你听听看。”

  “我记得历代铸钱,基本都用的是翻砂法,但这种法子还是有诸多不便和劣势。”

  “你能不能尝试尝试,使用冲压之法?”

  “如果能制出足够坚硬的模具,然后利用水力驱动冲压机,便能将钱币一次性冲压成型。”

  “此法铸造出的钱币,图文清晰深邃,立体感极强。”

  “而且,咱们还可以在钱币边缘,压制出连续细密、均匀的齿纹。”

  “这样一来,私铸者便无法精准复刻齿纹,而且剪边私铸会破坏边纹,一眼可辨真伪。”

  柴宇一边听,一边拿出纸笔,详细记录下江瀚所说内容。

  “王上高见,只是这冲压设备,听起来就占地不小。”

  “是不是得专门划一块地方?”

  江瀚听罢点点头,叮嘱道:

  “合该如此,你先去挑地方,把所需要的设备都建好。”

  “现在你的首要任务,是将新钱的母版做出来。”

  “记住了,此事要严格保密,要是谁嘴巴不严,走漏了风声,本王诛他九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