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323章 印行纸币?

小说: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作者:就爱啃鸡翅 更新时间:2025-10-18 17:11:53 源网站:2k小说网
  议事完毕后,李自成等几位武将个个摩拳擦掌,兴冲冲地回去准备进军云南的具体方案了。

  赵胜本来也准备退去,但江瀚却及时开口叫住了他,一旁的李兴怀也被留了下来。

  “赵主事,李主事,你俩等一等。”

  两人闻言,脚步一顿,心中不免有些疑惑。

  江瀚招招手,示意两人靠近些:

  “留下二位,是有要事相商。”

  “近来这天气,你们也看到了,烈日当空,久不见雨,我心里实在难安。”

  “眼下正是禾苗拔节孕穗,最需要雨水滋润的时候。”

  “要是再这么旱下去,只怕今年的收成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引发大面积减产!”

  他顿了顿,将目光转向李兴怀:

  “天时不测,咱们不能坐等老天爷赏饭吃,必须得采取些预防措施,未雨绸缪。”

  “李主事,我先前让你农部和工部牵头的防灾水利工程,现在进展如何了?”

  这是去年的头等大事,李兴怀只略一思索,便条理清晰地回禀道:

  “回王上,防灾之事,农部与工部一直未曾懈怠。”

  “从去岁起,我们便依照您‘深挖塘,广蓄水’的指示,在四川各府县,尤其是川东丘陵地带,大力兴修、重整了一批堰塘、水渠。”

  “具体而言,在成都府周边,我等主要依托都江堰体系,系统性地疏浚、拓宽了多条年久失修的灌溉支渠。”

  “并且,我等还增建、修复了不下百处的水闸,力求使水流分配更为合理、高效。”

  “在保宁府、潼川州等地,我等则是在地势低洼处或山涧溪流下游,引导乡民挖掘、加深了许多的山塘、水窖,用以积蓄雨水和山泉。”

  “从去年冬天到今夏,这些工程已陆续完工,目前大概蓄有七八成水量。”

  “依臣估算,如果只是寻常少雨,这些山塘、水窖,支撑一两个月应该并无大碍。”

  江瀚认真听着,不时点头,对李兴怀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嗯,做的不错。”

  “但问题是,现在的情况有些不容乐观,我怀疑可能会有一场大旱即将来临。”

  “在持续数月的大旱面前,这点蓄水恐怕是杯水车薪,很快就得见底。”

  李兴怀神色一凛,连忙躬身请教:

  “那王上的意思是?”

  江瀚站起身,走到舆图前,指了指川东的各州县,沉声道:

  “像是成都府附近,我倒不怎么担忧,毕竟水系发达。”

  “但就怕那些丘陵间的梯田,要是出现大旱,最先遭殃的肯定是这些山间丘陵地带。”

  “我的想法是,趁着现在天气还不算太热,河道、地下水尚未完全枯竭,立刻发动民众,再挖一批更大、更深的水塘!”

  “可以村落为单位,二十户或三十户为一组,合力挖掘一个大型的公共水塘。”

  “这类公塘,规模要足够大,深度也要足够,力求能积蓄更多的溪水、河水。”

  “库房不是还有几批水泥吗?全调出来,优先用于这些公塘的加固和底部防渗。”

  “如果水泥不够,就让工部加紧生产!”

  李兴怀在心中快速盘算着现有的人力、物力后,随即点了点头:

  “明白了。”

  “回去后,臣下就立刻拟定章程,下发川东各州县,尽快组织民力施行。”

  “好,此事就交给你了,务必抓紧。”

  江瀚叮嘱了一句,便将目光转向一旁的赵胜,

  “你们户部负责兴建的常平仓,现在怎么样了?存粮几何?”

  赵胜闻言,从怀里掏出了他那本小册子,回禀道:

  “王上,目前常平仓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了州、府一级的重镇。”

  “诸如保宁府、重庆府、叙州府、泸州等地,大型官仓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以川东枢纽重庆府为例,得益于长江水运之利及周边富庶,目前仓内已有存粮将近二十万石。”

  “州一级的常平仓规模稍小,例如剑州,目前存粮约有八万余石。”

  他顿了顿,补充道:

  “托王上洪福,去年四川境内,大体上都是风调雨顺,收成不错。”

  “再加上您称王时,又免去了四川一年的赋税,是以百姓家中,都有不少存粮。”

  “趁着此前粮价平稳,官府以每斗二钱五分、略高于市价的价格,在各地大肆收购粮食。”

  “这才得以将州府一级的常平仓,充实起来。”

  江瀚听罢,微微颔首:

  “嗯,不错。”

  “银钱终究是死物,饥不能食,寒不能衣。”

  “只有粮食,才是真正的硬通货,是维系人心、保障稳定的基石,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天有不测风云,要是真出现了旱灾,只能靠家底硬抗过去了。”

  他随即话锋一转,追问道:

  “对了,向贵州移民的工作,开始了吗?”

  “新辟之地,要尽快填充起来,也能稍稍缓解缓解人地矛盾。”

  赵胜将手里的小册子翻了几页,回应道:

  “已经启动了。”

  “第一批移民约三万人,主要由川南叙州、泸州等地募集,估计已经抵达了遵义府境内。”

  “邵总兵答应派兵接应,并计划将他们安置到贵阳周边,重点是占据并开发水西一带的肥沃土地。”

  “据邵总兵勘察,仅水西地区,大概还能容纳十万到十五万汉民。”

  “而铜仁、毕节、安顺各地,粗略估计还能填充二十万到三十万左右的汉民。”

  “不过此事也急不得,移民安置、分配土地、提供粮种农具,都需要时间。”

  “我估计,至少要两到三年,才能逐步将新辟之地给利用起来。”

  说着,他话锋一转,提到了一些困难之处,

  “只是……故土难离,有些四川百姓实在不愿意前往贵州,甚至连最近的播州宣慰司也不愿意去。”

  “他们普遍认为那是蛮夷之地,所以宁肯守着自己的几亩碎田贫地,也不愿去贵州发展。”

  “对此,官府也不好强行摊派,只能耐心劝导,并许以优惠政策,慢慢做思想工作。”

  江瀚对此也很理解:

  “贵州确是偏远了些,尤其是还有不少生番蛮夷,但明廷好歹也在贵州经营了两百多年,应该也不会太困难。”

  “要是真的白手起家,从原始森林开始垦荒,那才叫难呢。”

  “前些日子来的郑芝凤,你们应该都知道吧?”

  “他郑家为了开发大员岛,那可是费了好大一番功夫,比咱们困难多了。”

  “移民实边,化夷为汉,巩固疆土,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断不可因一时困难而荒废。”

  “要是做好了,青史上必定能留下一笔。”

  赵胜闻言,用力地点了点头。

  显然青史留名这几个字,对他而言非常有吸引力。

  江瀚也适时勉慰道:

  “最近也是辛苦你了,这一大摊子事都要你来打理。”

  “等日后人才越来越多,你也就能轻松了。”

  赵胜对此倒是乐此不疲,他巴不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些呢,区区两省之地而已。

  就算日后入主中原,两京十三省他照样能扛起来。

  当然了,前提也得是王上点头,给他这个机会才行。

  不过江瀚倒是没想那么远,只是继续追问道:

  “州府一级的常平仓有了,那县、镇一级呢?”

  “你觉得有必要将储备进一步下沉,建立常平仓吗?”

  对此,赵胜则显得有些谨慎:

  “这……属下以为,可以逐步规划,但不宜立刻全面铺开。”

  “府库里的银钱还是得省着点用,以备不时之需。”

  “如今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江瀚倒是没什么意见,饭要一口一口吃,毕竟眼下还是得以军事为主。

  说到银钱,江瀚则顺势问了一句:

  “对了,现在户部库房里,还有多少存银?”

  赵胜闻言,熟练地将手里的册子翻到最后一页,双手呈给江瀚:

  “目前库房实存:黄金八万三千四百两,白银三百五十七万两;”

  “此外,还有蜀锦三千八百匹,蟒锻五千四百匹,青布土布上万;以及各类古玩字画,珍宝首饰若干。”

  “具体账册在户部衙门,这只是粗略统计的数目。”

  江瀚接过册子看了一眼,眉头微挑,显得有些诧异:

  “金银怎么就剩这么点儿了?”

  “我记得之前抄没蜀王府、以及四川各地豪绅之后,库银不是十分充盈吗?”

  赵胜闻言,苦笑道:

  “王上,三百五十多万两,已经不少了。”

  “咱们虽然抢……抄没得多,但花销更大啊。”

  “原先存银最多时,足足有五百多万两。”

  “但后来您称王,大赏三军、广修常平仓、再加上对贵州用兵……”

  “这些可都是巨额开销,粮秣、军械、赏赐、抚恤,哪一样不是吞金巨兽?”

  “这几项大开支下来,库银就用去了一半。”

  “当然了,其中还有些是贷款。”

  “比如向贫苦农户发放的无息种子贷、租赁耕牛、农具的款项……这些先期投入,暂时都没能收回来。”

  “王上也不必太过忧虑,您这是真正的藏富于民。”

  江瀚闻言,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钱虽然花得快,但好歹也算是用在了刀刃上。”

  他左手不停捋着下巴,若有所思道:

  “目前四川境内,有哪些可供开采的金、银、铜矿?”

  赵胜也没料到江瀚会有此问,他在脑海里苦思冥想,半晌后才缓缓开口:

  “王上,这川内矿产,自古就有。”

  “据我所知,在眉州和嘉定州一带的洪雅、嘉定等地,应该是有不少铜矿的。”

  “四川行都司的会川卫一带,有银矿和铜矿,虽历经百年开采,但矿脉犹存,只是此地偏僻,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才醒。”

  “川东的夔州府、重庆府周边山区,则有不少铁矿、煤炭,但银矿较少,产量极低。”

  “咱们之前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军政、农桑等事务上,矿产只是收归了官府,并没有大规模开采。”

  江瀚点点头,似乎想起了什么:

  “我记得,贵州水西一地,矿产资源应该颇为丰富吧?

  “上次邵勇的军报里似乎提及过。”

  赵胜接过话头:

  “王上记得没错,水西一带,确实有铅锡矿,其中还伴生有银。”

  “此外,黔东南的铜仁等地,历史上就以产朱砂闻名,还有少量铜矿。”

  “邵总兵平定贵州后,便将俘获的夷人士兵,土司部众都编入了苦役营。”

  “目前正从事修桥补路、开凿驿道等体力劳役,仅有少部分被调去开采矿产。”

  “而且由于时间仓促,开采、冶炼等体系还都没建立起来,目前产出的金银十分有限,可谓是杯水车薪……”

  江瀚摆摆手,打断了赵胜:

  “无妨,起步总是艰难的。”

  “现在咱们已经基本解决了农桑民政问题,下面就该轮到经济了。”

  “我的想法,是先铸造一批钱币,用铜也好,用银也罢,先把货币体系搭建起来。”

  “以咱们现在的根基和信誉,应该可以考虑发行钱币了。”

  “府库里还有些金银,可以挪一部分出来,将其铸造成铜币、银币。”

  “主要用于军功赏赐、官员俸禄的发放,以及一些官府采购的支付等。”

  “总之,先在官方和小范围之内流通,然后再慢慢普及治下民众。”

  江瀚之前一直没提发行钱币的事情,主要还是觉得时机不够成熟。

  当初刚打下四川,首要任务还是恢复生产,稳定民心。

  如今也快两年了,眼看着军政、农桑都已经走上了正轨,他这才准备开始,逐步搭建属于自己的经济体系了。

  而其中最关键的一项,便是铸造发行钱币。

  此前在明廷治下时,四川可是有不少的劣质铜钱和私铸钱。

  粮税司的李立远不止一次的抱怨,收上来的铜钱中,有很多都是些滥竽充数的破烂。

  每次征税时,都要重新定价,非常耗费精力。

  要是统一了币制,以后民间交易和税收,可方便多了。

  而且铸钱本身,也有不少利润可图,还能补充府库收入。

  像是王旗、官印,钱币这些东西,本身就代表着政权的权威和信用,能进一步增强百姓认同,巩固统治。

  如果能控制好货币的发行,还能更好地调节物资流通,平抑物价,可谓是好处多多。

  赵胜和一旁的李兴怀闻言,眼前一亮,立刻出声附和道:

  “王上此议甚好。”

  甚至他俩还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

  “除了铸造金属钱币外,咱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印行一部分纸币?”

  “听人说,四川是最早使用交子的地方,想必老百姓对纸币应该不陌生。”

  “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汉王宝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