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326章 涨俸禄

小说: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作者:就爱啃鸡翅 更新时间:2025-10-18 17:11:53 源网站:2k小说网
  从汉王府出来后,罗启元可谓是愁眉不展,心头如同压了一块巨石。

  先前他见着冶铁司、织布坊的同僚们因功受赏,得到汉王青睐,心里还曾羡慕不已。

  可如今这机会轮到自己头上时,他才真切体会到,想得到王上的青睐并没那么容易。

  他浸**造纸一行已有十余年,自认为技艺纯熟,堪称大匠。

  可今天王上描述的几种防伪之法,对他来说根本是天方夜谭。

  夹在纸里的“防伪线”尚可以想象一二,但要让特定图案从纸张内部生成,不露半分笔墨雕刻痕迹,简直太难了。

  然而,王命如山,更是他这等边缘匠人难得一见的机遇。

  回到造纸坊,罗启元立刻找来了手下经验最丰富的老师傅,关起门仔细研究了起来。

  他先是将汉王的要求,原封不动的转述了一遍。

  果不其然,当听到要在造纸过程中,让纸张自行“长出”图案时,在场的老师傅们都皱紧了眉头,面面相觑。

  场面一时陷入沉寂。

  当罗启元提起“宣纸分层”的裱画绝技时,他们才渐渐有一丝明悟。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众人一致决定,先从最根本的材料上下功夫。

  常用于书画的宣纸,其实并不适合用来制作钞纸。

  这东西太娇贵,容易破损,经不起频繁流通损耗。

  相比之下,桑皮纸的韧性好,结实耐造,更符合要求。

  大致方向定下了,但具体如何实现,仍是个不小的难题。

  一群匠人围着纸浆池,开始了各种尝试。

  有老师傅提议,可以趁着纸浆尚未完全凝固,用最柔软的毛笔,在上面轻轻勾画图案。

  然而,经过多次尝试,众人才发现这方法极其考验匠人的手艺和耐心。

  湿润的纸浆薄如蝉翼,力道稍重,笔尖就会划破纸面;

  力道稍轻,又难以形成有效的厚度差异。

  眼看这法子行不通,有匠人便提出,先做出厚纸,然后再用小刀在纸上微雕出图案。

  他花费了好几天的功夫,精心雕刻了一张钞纸,兴奋地拿到罗启元面前邀功。

  可罗启元只是看了两眼,便直接否定了这个法子。

  他指着纸上的痕迹,对那匠人说道:

  “你自己好好看看,这种刻出来的图案边缘生硬,人工痕迹实在太过明显。”

  “别忘了,王上要求的,是如同天生地长一般的图案,要做到浑然一体。”

  “你现在这版,太过刻意。”

  罗启元放下纸钞,神情严肃:

  “利字当头,必有亡命之徒。”

  “你这法子虽然普通人看不出来,但稍微懂行的,一眼便能识破,毫无机密可言。”

  那匠人有些急了,争辩道:

  “这……这或许是我技术不够精湛!”

  “要是能请来精通錾刻的老师傅,肯定看不出破绽!”

  罗启元闻言,气得差点笑出来,呵斥道:

  “糊涂!你还想请精通錾刻的老师傅?”

  “你是不是嫌弃咱们耗时太短,花钱太少?”

  “咱们造的,是要流通天下的纸钞,不是让人赏玩的工艺品!”

  “虽然王上说了,纸钞会先在内部使用,但长远来看,肯定是要全面铺开的!”

  “就凭你这样一笔一划、精雕细琢,什么时候才能满足全川百姓的需要?”

  “这种纯粹依赖人工、效率低下的法子,以后不要再提了!”

  那匠人被斥得面红耳赤,但他也明白罗启元所言非虚,只是屡次尝试失败带来的挫败感,让他一时难以接受罢了。

  罗启元见状,长叹了口气:

  “唉……听说隔壁冶铁司已经造出了新钱,咱们却连第一步都迈不出去。”

  “丢人呐……”

  数次尝试屡遭失败,一群人对着满池纸浆,愁眉不展。

  罗启元更是几乎不眠不休,终日守在池边,仔细观察着纤维在水中的悬浮与沉降。

  “造纸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凸起或者凹陷部分……”

  “这是由于纸浆排列不均匀产生的……这种厚薄差异,就是形成图案的关键。”

  罗启元反复观察着竹帘上的纸浆,脑海中不断地回想着江瀚的原话。

  突然间,他脑子里灵光一闪:

  “错了!咱们都想错了!”

  “不一定要在纸上下功夫,还可以在抄纸的竹帘上下功夫!”

  “不在纸上刻,而在帘上附!”

  他猛地站起身,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

  罗启元立刻命人,请来了工坊里手艺最好的女工,并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在用于抄纸的细密竹帘上,用极细的丝线,提前绣出预设的图案和文字轮廓。

  丝线造成的凸起和凹陷,必须在毫厘之间,过渡要自然,看不出突兀痕迹。

  造纸大致需经沤料、煮浆、捣料、打槽等多道工序,而“抄纸”则是其中的核心步骤。

  在抄纸时,匠人会手持以细竹丝编成的、类似筛子的帘床,两端有可活动的帘尺。

  将竹帘平稳地浸入纸浆池中,然后轻轻晃动帘床,使纸浆纤维均匀漂浮其上,同时滤去大部分水分。

  当一层纸浆均匀覆盖后,匠人便将帘床抬出水面,这便是纸张的雏形。

  随后,匠人会把这层湿纸取下,经过压榨脱水、烘墙焙干,才能形成真正的纸张。

  罗启元的构想极具巧思,只要提前在帘床上绣好图案,抄纸时就能不通过人工,让附着在上面的纸浆产生变化。

  凸起的丝线,会阻挡部分纸浆纤维,使得该区域的浆料比其他地方薄;

  而凹陷的区域,浆料的流动稍缓,会造成积聚,自然就比其他地方更厚。

  这便是王上之前提过的,以纸浆厚薄差异,形成自然水印。

  女工们耐心至极,将一厘左右的银丝,依照预先描好的图样,巧妙地缝缀在帘床的丝线之间。

  银丝起伏错落,微微凸起和凹陷,形成了难以用手感知,却真实存在的图案。

  特制的竹帘做好后,关键的考验来临了。

  罗启元火急火燎捧着这面竹帘,跑到纸浆池旁,亲自上手操作。

  当帘床缓缓从浆池中抬起,水流哗啦作响,他心头狂跳。

  附着图案的区域,在抄纸过程中,成功阻挡了纸浆的均匀覆盖,使得该区域的浆料变得更薄了一些。

  他强压住激动,小心翼翼地将这张湿纸揭下,焙于火墙上。

  待纸张干透取下,他踉跄着冲到空地上,将其对着日光高高举起。

  成了!

  日光穿透纸背,清晰地映照出一个略显朦胧、却无比真实的“汉”字水印!

  它没有笔墨痕迹,没有后期雕刻,只是浑然天成地“长”在纸内,触之平滑无比,唯有在阳光的照射下,才能令其显影。

  “神乎其技……真乃神乎其技!”

  罗启元热泪盈眶,捧着这张纸如同捧着绝世珍宝。

  他这法子,相较于先前的设想,都更贴近王上的要求,而且一旦竹帘批量制成,便可稳定产出钞纸!

  水印这一难关被攻克,那防伪线便简单了许多。

  罗启元按照之前的思路,又在抄纸竹帘上动起了心思。

  他在两端的帘尺上开了两个小孔,并让女工用银丝,在帘床上绣了一道极浅的凹痕。

  凹痕的两端,对准了提前刻好的小孔。

  随后,他找来朱砂和靛蓝两种染料,分别将细棉线的上下部分染色,制成了双色防伪线。

  在抄纸开始前,他将这根防伪线从两端的小孔穿过,提前固定在帘床的凹痕上。

  湿润的纸浆自有其黏性,能进一步将棉线包裹、固定。

  等到后续的压榨、焙干工序完成,这条棉线便如同植物的根系,与纸张纤维牢牢结合,完全融为一体。

  最后一步,便是合三为一,制成最终的钞纸。

  在特制的光滑石板上,罗启元先铺上了作为底层的桑皮纸,再均匀地涂上楮树胶。

  然后,他将带有水印和防伪线的中间层,覆盖上去,并仔细抚平褶皱。

  最后,在中间层上同样刷胶,再覆上顶层薄纸。

  三层覆合完毕后,用百斤重的青石板压下,置于阴凉通风处,令其自然阴干。

  当第一批纸钞出炉时,罗启元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他颤抖着取出一张,仔细端详了起来。

  日光下,一个清晰的“汉”字水印,端正无比!

  而在票面中心位置,那根双色的防伪线也安然镶嵌其中,若隐若现。

  “成了!真的成了!”

  作坊内先是一静,随即爆发一阵欢呼。

  罗启元老泪纵横,多日来的焦虑、疲惫,在这一刻都化为了狂喜和成就感。

  当他拿着纸钞来到汉王府时,江瀚大喜过望。

  “不错!”

  “浑然天成,暗藏玄机!”

  他当即下令,赏赐罗启元白银六十两,其余帮工各三十两。

  不仅有赏赐,更让罗启元激动的,是他将成为“纸钞坊”作头,负责日后官印纸钞的生产。

  为了方便管理和保密,江瀚把纸钞坊设在了铸币坊旁边,同样派遣重兵把守。

  当然,制好钞纸只是第一步,剩下的图案印刷、文字雕版、官印钤盖等工作,则要交给泉通司来完成了。

  这些工作虽然相对简单,但薛志恒仍然不敢怠慢。

  他协同雕版匠人,制作了一套繁复精细的龙纹与水波底纹雕版,采用朱砂、靛蓝、松烟墨等三色套印。

  票面顶部,清晰地印有“粮票一石”、“布票一匹”等表明价值的计量文字。

  票面角落,还特意标明了“户部专用”、“刑部专用”等字样,便于内部管理和追踪。

  当成套的粮票、布票放在江瀚案头时,他感到欣喜异常。

  这小小的一张票,不仅是兑换粮食、布匹的凭证,更是他将来的野望。

  放下手中的票据,江瀚看向薛志恒:

  “对了,你泉通司的内部架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都拟定好了吗?”

  “这些新钱和票据,什么时候能正式发行?”

  薛志恒闻言,连忙取出一封奏疏,呈给江瀚:

  “回王上,基本章程都已草拟完毕,请您过目。”

  “臣下已经从各处,抽调了一批干员,进行了初步的培训。”

  “依臣浅见,目前可以在成都城内试行推广,以积累经验。”

  江瀚接过奏疏,一边翻阅,一边听薛志恒讲解起来。

  在薛志恒的设计中,泉通司成立后的首要业务,便是回收市面上的各类官钱私钱,并按照一定比例,兑换新钱。

  其组织架构大概如下:

  中央设泉通司本部,驻于成都,由薛志恒担任提举,总领司内一切事务,并直接向江瀚奏报事务。

  再设副提举两人,一人分掌钱币的铸造、兑换、流通事宜;

  另一人分掌各类票据的印制、发放、核销管理。

  两人主要负责协助提举工作。

  于各省设泉通分司,主管一省之货币事务;于各府设泉通署,负责府一级业务。

  各县设泉通站,作为基层的执行单位。

  如此,形成垂直管理体系,力求避免地方官府截留、贪腐,确保政令畅通。

  此外,泉通司内部下设三个核心职能科室:

  第一是回收清核科,设科长一人,副科长两人,吏员若干。

  主要负责接收、清点、鉴定民间上缴的旧钱、劣币,并登记造册。

  第二是兑调流通科,同样设正副科长,吏员若干。

  主要负责面向民间的货币兑换业务,以及不同区域间的货币调剂。

  第三是典籍科,核心职能是记录并核查泉通司全系统的所有账册。

  包括每日回收、兑换、调剂、库存等各类数据,确保账实相符,有据可查。

  最后,他还特别设立了一个监察稽弊司,独立于整个泉通司体系之外。

  监察司不受主官管辖,负责督查所有科室业务,包括账册核查,现场监督等等。

  总而言之,泉通司是一个架构庞大、职能重要的新部门,需要的人手非常多。

  短时间内,薛志恒根本无法在全境铺开,只能一步一步慢慢扩张。

  目前抽调培训的人手,刚好能在成都城内初步试行。

  江瀚仔细听过薛志恒的汇报,又翻阅了奏疏中的细则,才同意了这个安排。

  他放下奏疏,对薛志恒说道:

  “就这样吧,架构清晰,考虑得也比较详尽。”

  “抓紧时间准备,等到六月底的大朝会,我会向成都城内的文武宣布这个消息。”

  薛志恒闻言神情一肃,深知此事关系重大,连忙躬身告退,回去加紧筹备。

  也就十来天的功夫,六月底的大朝会便如期举行。

  江瀚立制后,并不经常开朝会,他认为这样效率低下,而且多流于形式。

  他麾下核心文武其实并不算太多,有资格参加朝会的官员也数量有限。

  有这个闲工夫,还不如开个小会,让主要文武来参加议事。

  于是,江瀚便将朝会改为了每三个月一次,每年四次。

  六月底的这场朝会,主要就是为了总结上个季度的各项工作成果。

  卯时一到,汉王府内钟鼓齐鸣。

  以黑子、曹二等为首的武将,和以赵胜、王承弼等为首的文官,在太监的指引下,于存心殿内分成两列,各自站定。

  虽然人数不多,但殿内文武个个英气逼人,自有一股新朝伊始的蓬勃气象。

  江瀚端坐于王座之上,接受众臣朝拜后,便按照议程,由各部主事依次出班,简要汇报本季度的重要工作成果。

  农部汇报了各地山塘的修缮情况,户部汇报仓廪储备及移民进度,学部总结了会试、殿试、以及规划下次乡试……

  江瀚耐心听取,对各项工作的进展给予了肯定,并对一些表现出色的官员进行了褒奖。

  当各项汇报完毕,众臣以为此次朝会进入尾声时,江瀚却轻轻咳嗽一声,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他扫过殿内文武,脸上带着一丝笑意,朗声开口道:

  “诸位,在朝会结束之前,本王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宣布。”

  他顿了顿,看着殿内集中而来的目光,解释道:

  “最近这两年来,仰赖诸位同心协力。”

  “四川境内政务梳理、军备整饬、民生恢复等,皆卓有成效,可谓是一片欣欣向好。”

  “各位辛苦了!”

  “因此,本王决定,要让诸位劳有所得,心无旁骛。”

  “自下月起,全体文武官员,上涨俸禄!”

  此话一出,殿内众人先是齐齐一愣,瞬间变得鸦雀无声。

  什么?刚才王上说什么?

  涨俸禄?

  待众人反应过来,确认自己没有听错后,整个大殿“嗡”的一声,仿佛炸开了锅一般,议论四起。

  虽然碍于朝堂礼仪不敢高声,但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惊愕、喜悦。

  在武将队列那边,反应相对平淡一些。

  毕竟在江瀚麾下,军中赏罚分明,尤其是现在军功改革,不再以人头论功,只要打了胜仗基本都有赏赐。

  而平日里,粮饷更是充足丰厚,从没短缺过一餐。

  涨俸禄对他们而言,只能算是锦上添花,固然高兴但还不至于失态。

  然而文官队列这边,反应可就截然不同了。

  许多官员,尤其是从明廷投诚过来的官员,在听到江瀚说要涨俸禄时,根本不敢相信。

  这三个字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陌生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