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朝历代,大明官员们的俸禄,是出了名的低。

  由于太祖皇帝出身元末乱世,亲眼目睹了元朝官吏的**,所以才定下了薄俸的基准,以约束各级官员。

  老朱认为官员有田有禄,足以养家糊口,不应追求奢侈生活。

  以洪武二十五年定例,正一品官员年俸1044石禄米、正七品 90石、从九品 60石。

  这一基准参考了唐代“职田加禄米”、宋代“正俸加职钱”的下限,名义上基本能满足官员基本家用。

  但问题是,这仅仅是名义上。

  从永乐朝开始,朝廷开始推行“折色”制度,即将部分禄米,折算成其他物品或宝钞发放。

  众所周知,永乐时期,是大明航海技术冠绝全球的时代。

  郑和舰队七下西洋,从南洋、印度洋带回了巨量的胡椒、苏木、檀香等香料。

  朝廷将这些香料折算给官员,一方面消化了库存,另一方面也节省了财政开支。

  这么做,虽然朝廷节省了开支,但下面的官员们可就苦了。

  香料的市场基本都在欧洲,大明对于香料的需求,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短时间内出现的大量香料,远远超过了国内市场的正常需求,导致香料价格暴跌。

  官员们拿到香料后,无法像米、布那样,轻易能在市场上出售,更不能直接用于日常生活。

  宝钞就更不用说了,基本已经形同废纸。

  这就导致了官员们的实际收入,大打折扣。

  到了明中后期,由于一条鞭法改革、以及外部白银停止输入,大明的物价更是飞涨。

  以一个正七品知县为例,名义上的年俸换算下来,不过几十两银子,而且还经常拖欠。

  靠这点儿俸禄,想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就已经很困难了,更别提养活衙门里的吏员了。

  知县号称百里侯,一方父母官,下面至少都养着百十来号基层工作人员,才能保证基本的政务通畅。

  没有俸禄,但又要养活这么多人,那该怎么办呢?

  只能贪腐了。

  许多原本尚有操守的官员,在现实压力下,也不得不随波逐流,想方设法捞取好处。

  吏治**的种子,早在制度设计之初,就已经被种下了。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江瀚占据四川之后,一方面以铁血手段严厉打击贪腐,狠狠杀了一批**污吏;

  而另一方面,他也初步上调了各级官员的俸禄,但也只是取消了折色制度,改为全额发放禄米。

  自此,整个四川的官场风气才有所改观。

  但文官们整体的收入,相比于武将群体,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

  毕竟身处乱世,江瀚也很清楚,只有麾下兵将才是自己的基本盘,所以他向来是不吝赏赐。

  对于一些原本拥有大量田产、商铺的官员家族来说,在江瀚推行“清丈田亩、均田分地”等政策后,财产早已大幅缩水。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龙安府的王家和薛家。

  别看这两家的家主,现在都身居要职;但王家和薛家,当初可被江瀚折腾得够呛。

  不仅家中浮财上交了大半,而且最为核心的土地资产也被统统收归官府所有。

  虽然按政策,他们两家也分到了不少田地,但比起从前那种躺着收租的日子,简直是天壤之别。

  对于薛家和王家来说,现在的俸禄,其实也才堪堪够用而已。

  因此,当听到汉王亲口宣布要涨俸禄的时候,在场的文官们个个都兴奋不已,充满了期待。

  看着殿内众人的神情,江瀚微微一笑,朝着侍立一旁的两名内侍使了个颜色。

  两人会意,躬身低头退下丹陛,并从大殿一侧分别端来了两个托盘,稳步走到了大殿中央。

  在场的文武见状,心中有些诧异。

  这是干嘛?不是说涨俸禄吗?

  可不等他们发问,内侍便揭开了覆盖在托盘上的红布。

  众人踮起脚尖,伸长了脖子向前望去,只见托盘内,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堆崭新的钱币和票证。

  这正是冶铁司最新造出来的铜币和银币、以及泉通司印成的粮票、布票样品。

  看着眼前形制新颖的钱币与票证,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仔细打量着。

  江瀚见状,适时开口解释道:

  “诸位,你们现在看到的,便是本王命工部新制成的钱币与官票。”

  “本王想以此新钱,逐步更替市面上混乱低劣的旧钱。”

  “大家不妨传看一番,见识见识工部大匠们的手艺。”

  “在场的都是国之栋梁,有什么意见和见解,大可畅所欲言。”

  说罢,他挥了挥手,示意内侍上前一步,将托盘上的新钱分发下去。

  两位内侍按照文武队列,一左一右,将成套的新钱、票证样品呈上,供众人仔细观赏。

  官员们则依照品级,小心翼翼地接过新钱,放在手里仔细端详起来。

  与此同时,江瀚则兴致勃勃的介绍道:

  “依诸位所见,新钱主要分为铜币与银币,面值从一文到十两不等。”

  “这都是工部冶铁司,采用最新的技术制成的,其形制规整、图文清晰、端庄大气。”

  “不仅如此,新钱还采用了最新的防伪技术。”

  “诸位请看,在所有钱币边缘,都有一圈细密且均匀的齿纹。”

  “这不仅极难仿造,而且还可以有效防止民间私自剪边、熔铸重炼。”

  随着江瀚的介绍,众人纷纷将钱币举起,不停地摩挲着边缘那圈细密的齿状纹路。

  感受着手上的独特触感,又看了看币面上的干净利落的文字,在场的众人无不连连点头,交口称赞。

  “好!此钱制作精良,远胜朝廷制钱!”

  “王上英明!有了这圈齿纹,民间小作坊确实难以仿造,伪钱劣币定能大大减少!”

  “正是此理!小工坊没能力仿,大工坊没胆子造,必定能遏制民间私铸之风。”

  “只需要严格控制铜料,并辅以严刑峻法,敢有私铸者直接夷其三族!”

  “我看谁还敢铤而走险!”

  听着殿内传来的议论,江瀚抬手虚按,继续讲解道:

  “至于旧钱回收、新钱兑换、以及日后货币流通管理等一应事务,本王打算新设一专门机构管辖。”

  “这一部门暂时命名为‘泉通司’,由刑部主事薛志恒统领,全权负责。”

  此话一出,在场的文武官员心中一惊,纷纷扭头看向了队列中的薛志恒。

  这姓薛的平时不显山不露水,怎么突然入了王上的法眼,得以负责如此重要的部门?

  感受着众人投来的目光,薛志恒不由得挺直了腰杆,心中暗喜。

  一帮不懂商事的土包子,将来泉通司肯定还有大用。

  王上只是宣布了钱币而已,还没提粮票、布票一事呢!

  果然,介绍完新钱后,江瀚话锋一转:

  “此外,还请诸位看看另外两张票证,分别是布票、粮票。”

  “同样也是工部的匠心之作,甚至更胜一筹!”

  众人闻言,纷纷放下手中的铜钱银币,转而拿起了托盘上的两张纸钞,细细查看起来。

  钞纸手感厚实坚韧,印刷色彩鲜明,龙纹水波繁复华丽

  在场的文武有些诧异,单从票面上看,这两张纸票确实精美。

  但比起一旁的钱币,也谈不上什么匠心之作,更别提更胜一筹了。

  就在众人疑惑之际,有眼尖的官员发现了其中奥秘。

  最先发现的是户部主事赵胜,他拿起一张粮票,本想看看夹在纸张中间的彩色棉线。

  可当他将手中纸钞稍稍举起的瞬间,不经意间却突然发现,原本空白的票面,隐约间有一个淡淡的“汉”字轮廓!

  赵胜还以为自己眼花了,揉了揉眼睛,连忙转过身子,将纸票对准大殿外透进来的日光,翻来覆去的仔细查看。

  “这……这是?!”

  他忍不住低呼出声,脸上写满了惊异。

  见赵胜如此做派,周围的几位官员也被吸引,纷纷学着他的样子,将自己手上的纸票对准了日光。

  “唉?我这里也有!”

  赵胜身侧的副官仔细端详着空白处的水印,小心翼翼地用手指来回**:

  “淡而不散,隐于纸内……触之无痕,观之有形!”

  “这……这是怎么做到的?!”

  “妙啊!真乃巧夺天工!”

  随着越来越多的文武发现水印,殿内一时间响起了连绵不绝的惊诧和赞叹之声。

  他们从未见过如此神奇的技术。

  江瀚见状微微一笑,就喜欢看你们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他满意地点了点头,解释道:

  “不错,诸位见到的文字,就是工部最新攻克的防伪技术。”

  “字体若隐若现、浑然天成地生于纸内,所以我将其命名为‘水印’。”

  “而夹在纸张中间,分别由靛蓝朱红染成的棉线,则是‘防伪线’。”

  “这些,都是我工部匠人们的杰作,旨在令伪造者无从下手。”

  在场的一众文武听罢,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工部主事庄启荣,赞赏不已。

  可庄启荣听了,脑中却是一片空白。

  什么新技术?

  什么时候攻克的?自己怎么一点儿风声都没听到?

  这倒也不怪他,之前的制币和制钞工作,都是江瀚绕过他,直接下达的命令。

  由于保密等级太高,庄启荣这个主官,甚至从头到尾都被蒙在鼓里,毫不知情。

  江瀚也没必要解释,只是接着补充道:

  “本王打算先发行一批粮票和布票,在小范围内试行,慢慢积累管理经验。”

  “大家也都知道,现在民间流通的货币短缺,很多地方由于缺钱,甚至都退化到了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

  “只要粮票和布票试行无误,本王就打算渐渐开始推行纸币,以解决民间钱荒问题。”

  但他话音刚落,从文官队列中,立刻有两位官员站了出来,看样子是隶属户部的职官。

  两人对着江瀚深深一揖,脸上带着忧虑,开口劝谏道:

  “王上,还请王上三思啊!”

  “纸钞之祸,前元、明廷殷鉴不远,其弊在于……”

  可不等他们说完,江瀚便摆了摆手,打断道:

  “二位先别急着反对,听我讲完再说也不迟。”

  “你等的顾虑,本王也知晓一二。”

  “大明宝钞之弊,其根源在于滥发无度,我岂能重蹈覆辙?”

  他环视众人,解释道:

  “今天给诸位展示的纸票,并非全面流通的宝钞。”

  “眼下只是试行,仅限于特定范围、特定用途,规模也很小,方便调整和监管。”

  “此举意在积累管理经验,完善防伪技术,建立初步信用。”

  “等日后时机成熟,本王才会逐步扩大流通范围,你等大可放心。”

  听了江瀚的解释,殿内众人这才松了口气。

  只要不立刻强行推广纸币,转而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他们还是可以接受的。

  悬着的心放下来后,众人深深一揖,齐声高呼道:

  “王上深思熟虑,臣等拜服!”

  江瀚微微颔首,随即话锋一转:

  “好了,纸票一事,暂且定下了。”

  “现在咱们言归正传,方才说了,要给诸位上涨俸禄。”

  他顿了顿,宣布了具体方案:

  “即日起,所有文武官员,在原有俸禄标准基础上,统统上调一半!”

  “以此,作为对各位辛苦工作的褒奖!”

  众人刚想欢呼谢恩,可江瀚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他们愣在了原地。

  “至于这新增的一半俸禄,将以纸票的形式发放,也就是刚刚诸位见到的粮票和布票。”

  “各位可凭借此票,在成都城内的泉通司官仓,直接兑换相应的粮食和布匹。”

  “这一举措,也是为了推行纸票流通。”

  在场的一众文武听完后都傻眼了,这不是“折色”吗?

  前些年才被废除的折色制度,怎么如今又卷土重来了?

  刚刚还在高呼“王上深思熟虑”的文官们,顿时面面相觑,一句话说不出来。

  好家伙,合着您宣布涨俸禄,实际上是拿咱们当试验品?

  那么问题来了,成都城内的各级官员,少说也有两三百人。

  这么多人要兑换粮食和布匹,泉通司的府库够吗?会不会又要拖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