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房内,沈文渊将那份被胡县丞用朱笔改得面目全非的《垦殖令补充细则》草案重重拍在桌上,墨迹未干的毛笔滚落,在摊开的案卷上染开一团刺目的污渍。
他胸口剧烈起伏,年轻的脸庞因愤怒而涨红,却又不得不强行压下声音,以免被仅一墙之隔的胡、郑二人听去。
“岂有此理!”他几乎是咬着牙对侍立一旁的韩彦低吼,“最高三成地租改为视年景与主家商议而定?官府担保整条删除?这与他们来时承诺的全力推行背道而驰!如此出尔反尔,视政令如儿戏,视百姓如草芥!”
他空有一县正印的名头,却被两个佐贰官用“体恤上官”、“分忧解难”的名义,巧妙地架空了行政执行权。任何政令若无县丞副署,其权威性和执行力便大打折扣,这是官场规则,他如同陷入泥沼,有力难施。
韩彦默默捡起那份草案,目光扫过那些圆滑世故的修改笔迹,眼神冰冷。他比沈文渊更早预料到这种情况。
“县尊息怒。”他的声音沉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冽,“与此二人动气,徒伤自身。胡县丞精于钻营,郑主簿擅于算计,他们所为,无非是利字当头。他们并非要彻底推翻垦殖令,而是想将其变成一个可任由他们操弄、与乡绅做交易、从中渔利的工具。”
他顿了顿,继续分析,如同在沙盘前推演敌情:“他们拉拢我,是见我所掌乡勇乃实际力量,欲釜底抽薪。他们拖延粮草,是想掐住我的命脉,逼我就范或显示其重要性。他们暗中售卖仓粮,不仅是贪墨,更是要维持县衙财政濒死的状态,如此方能显出他们精打细算的功劳,反衬县尊您……不谙庶务。”
“那我们该如何应对?难道就任由他们胡作非为,毁掉这好不容易得来的局面?”沈文渊焦躁地在狭小的值房内踱步,像一头被困的幼兽,他是一个全无背景之人。
韩彦目光微闪,露出一丝锐利如刀锋的光芒:“自然不能。明面上,我们需恪守官场规矩,不能公然撕破脸皮。但可从以下几处着手……”
次日,县衙点卯。田修文一身劲装,按刀而立,身后一队白役精神抖擞。胡县丞踱着方步过来,脸上堆着惯有的笑:“田总头,今日人手似乎格外齐整啊?”
田修文抱拳,声音洪亮,确保周围人都能听见:“回县丞大人,奉韩县尉令,即日起加强各城门及衙署巡查,尤其是仓房、武库重地,以防宵小!所有人员调动,皆需县尊大人或韩县尉手令!卑职不敢怠慢!”
胡县丞脸上的笑容僵了僵,打了个哈哈:“好,好,应该的,应该的。”目光扫过那些眼神锐利的白役,心中暗骂,却也知道这“肌肉”是秀给他看的,暂时不便硬碰。
韩彦亲自去了一趟箬溪村,并非大张旗鼓,而是轻车简从,与林四勇在田间地头边走边谈。
“林秀才,县衙近日有些杂音,关于垦殖地租之事,恐有反复。”韩彦开门见山。
林四勇神色不变,从容应答:“大人放心。箬溪村乃至西乡诸多村落,皆已按先前章程立下字据,春耕在即,人心思定。只要县尊和大人稳住大局,下面的事,我们自会办好。至于某些杂音……”他微微一笑,“乡野之人,只认实实在在的章程和带领他们活下去的人。”
韩彦点头:“有劳林秀才稳住局面。告诉乡亲们,垦殖之策,乃沈县令与本官定策,绝无朝令夕改之理。”
韩彦找到郑主簿,态度客气却带着不容置疑:“郑主簿,如今县衙度支艰难,每一文钱都需用在刀刃上。往后所有钱粮支出,无论巨细,还请造册登记,一式三份,一份存你处,一份报我备案,一份呈送沈县令过目。尤其是仓粮出入,需记录详实,包括经手人、用途、数量,以便核查,也好向府城交代。”
郑主簿心里咯噔一下,脸上勉强笑道:“韩县尉这是信不过下官?”
“非也。”韩彦语气平淡,“规矩如此,透明方能杜绝流言,也能彰显郑主簿理财之功。况且,若将来府城巡查,账目清晰,你我也都好说话。”
郑主簿看着韩彦那洞悉一切的眼神,后背冒出冷汗,只得应下。这看似合规的要求,像一道紧箍咒,让他日后做手脚难度大增。
数日后,湖州府又来公文,询问流民安置及春耕准备情况。沈文渊亲自起草回文,韩彦在一旁参详。
“……蒙府尊垂询,长兴县上下谨遵钧令,竭力安民垦殖,现已初见成效,流民稍安,春耕已始。然,旧有乡绅积习颇深,对新政尚有疑虑,新佐官至,虽弹精竭虑多方疏导,亦觉棘手,然必当全力以赴,以期不负府尊厚望……”
沈文渊写完,看向韩彦:“如此措辞,可否?”
韩彦颔首:“恰到好处。既报了平安,也点了困难,更将胡、郑二人放在了努力办事却阻力重重的位置上。府尊若真想摘桃,见此文书,必会私下申饬他二人,督促其配合。”
田修文手下几个机灵的衙役,开始在县城的茶摊、酒肆“闲聊”。
“听说了吗?新来的县丞老爷觉得沈县令定的地租太低了,正琢磨着往上加呢!”
“可不是!主簿老爷也嫌官府担保麻烦,想撒手不管了。唉,苦的还是咱们这些刚看到点盼头的小民和流民啊……”
这些流言如同水滴入油锅,迅速在底层百姓和安顿下来的流民中炸开。恐慌和不满的情绪开始蔓延,虽未形成暴动,却无形中汇聚成一股压力,指向了试图修改政策的胡、郑二人。
自此,长兴县衙表面维持着一团和气,暗地里却已是波谲云诡。
沈文渊和韩彦的指令通过田修文、林四勇等渠道,如同地下暗河,继续坚定地向下贯彻。
胡县丞和郑主簿则利用职权,在文书流程、钱粮调度上不断设置障碍,试图将水搅浑,但每一步都感觉束手束脚,仿佛有无形的墙壁在制约。
公文往来变得更加频繁且措辞微妙,账册上的数字仿佛都带着审视的目光。
一场无声却激烈的拉锯战,在衙门里,在长兴县的田间地头,在茶余饭后的流言中,全面展开。
他胸口剧烈起伏,年轻的脸庞因愤怒而涨红,却又不得不强行压下声音,以免被仅一墙之隔的胡、郑二人听去。
“岂有此理!”他几乎是咬着牙对侍立一旁的韩彦低吼,“最高三成地租改为视年景与主家商议而定?官府担保整条删除?这与他们来时承诺的全力推行背道而驰!如此出尔反尔,视政令如儿戏,视百姓如草芥!”
他空有一县正印的名头,却被两个佐贰官用“体恤上官”、“分忧解难”的名义,巧妙地架空了行政执行权。任何政令若无县丞副署,其权威性和执行力便大打折扣,这是官场规则,他如同陷入泥沼,有力难施。
韩彦默默捡起那份草案,目光扫过那些圆滑世故的修改笔迹,眼神冰冷。他比沈文渊更早预料到这种情况。
“县尊息怒。”他的声音沉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冽,“与此二人动气,徒伤自身。胡县丞精于钻营,郑主簿擅于算计,他们所为,无非是利字当头。他们并非要彻底推翻垦殖令,而是想将其变成一个可任由他们操弄、与乡绅做交易、从中渔利的工具。”
他顿了顿,继续分析,如同在沙盘前推演敌情:“他们拉拢我,是见我所掌乡勇乃实际力量,欲釜底抽薪。他们拖延粮草,是想掐住我的命脉,逼我就范或显示其重要性。他们暗中售卖仓粮,不仅是贪墨,更是要维持县衙财政濒死的状态,如此方能显出他们精打细算的功劳,反衬县尊您……不谙庶务。”
“那我们该如何应对?难道就任由他们胡作非为,毁掉这好不容易得来的局面?”沈文渊焦躁地在狭小的值房内踱步,像一头被困的幼兽,他是一个全无背景之人。
韩彦目光微闪,露出一丝锐利如刀锋的光芒:“自然不能。明面上,我们需恪守官场规矩,不能公然撕破脸皮。但可从以下几处着手……”
次日,县衙点卯。田修文一身劲装,按刀而立,身后一队白役精神抖擞。胡县丞踱着方步过来,脸上堆着惯有的笑:“田总头,今日人手似乎格外齐整啊?”
田修文抱拳,声音洪亮,确保周围人都能听见:“回县丞大人,奉韩县尉令,即日起加强各城门及衙署巡查,尤其是仓房、武库重地,以防宵小!所有人员调动,皆需县尊大人或韩县尉手令!卑职不敢怠慢!”
胡县丞脸上的笑容僵了僵,打了个哈哈:“好,好,应该的,应该的。”目光扫过那些眼神锐利的白役,心中暗骂,却也知道这“肌肉”是秀给他看的,暂时不便硬碰。
韩彦亲自去了一趟箬溪村,并非大张旗鼓,而是轻车简从,与林四勇在田间地头边走边谈。
“林秀才,县衙近日有些杂音,关于垦殖地租之事,恐有反复。”韩彦开门见山。
林四勇神色不变,从容应答:“大人放心。箬溪村乃至西乡诸多村落,皆已按先前章程立下字据,春耕在即,人心思定。只要县尊和大人稳住大局,下面的事,我们自会办好。至于某些杂音……”他微微一笑,“乡野之人,只认实实在在的章程和带领他们活下去的人。”
韩彦点头:“有劳林秀才稳住局面。告诉乡亲们,垦殖之策,乃沈县令与本官定策,绝无朝令夕改之理。”
韩彦找到郑主簿,态度客气却带着不容置疑:“郑主簿,如今县衙度支艰难,每一文钱都需用在刀刃上。往后所有钱粮支出,无论巨细,还请造册登记,一式三份,一份存你处,一份报我备案,一份呈送沈县令过目。尤其是仓粮出入,需记录详实,包括经手人、用途、数量,以便核查,也好向府城交代。”
郑主簿心里咯噔一下,脸上勉强笑道:“韩县尉这是信不过下官?”
“非也。”韩彦语气平淡,“规矩如此,透明方能杜绝流言,也能彰显郑主簿理财之功。况且,若将来府城巡查,账目清晰,你我也都好说话。”
郑主簿看着韩彦那洞悉一切的眼神,后背冒出冷汗,只得应下。这看似合规的要求,像一道紧箍咒,让他日后做手脚难度大增。
数日后,湖州府又来公文,询问流民安置及春耕准备情况。沈文渊亲自起草回文,韩彦在一旁参详。
“……蒙府尊垂询,长兴县上下谨遵钧令,竭力安民垦殖,现已初见成效,流民稍安,春耕已始。然,旧有乡绅积习颇深,对新政尚有疑虑,新佐官至,虽弹精竭虑多方疏导,亦觉棘手,然必当全力以赴,以期不负府尊厚望……”
沈文渊写完,看向韩彦:“如此措辞,可否?”
韩彦颔首:“恰到好处。既报了平安,也点了困难,更将胡、郑二人放在了努力办事却阻力重重的位置上。府尊若真想摘桃,见此文书,必会私下申饬他二人,督促其配合。”
田修文手下几个机灵的衙役,开始在县城的茶摊、酒肆“闲聊”。
“听说了吗?新来的县丞老爷觉得沈县令定的地租太低了,正琢磨着往上加呢!”
“可不是!主簿老爷也嫌官府担保麻烦,想撒手不管了。唉,苦的还是咱们这些刚看到点盼头的小民和流民啊……”
这些流言如同水滴入油锅,迅速在底层百姓和安顿下来的流民中炸开。恐慌和不满的情绪开始蔓延,虽未形成暴动,却无形中汇聚成一股压力,指向了试图修改政策的胡、郑二人。
自此,长兴县衙表面维持着一团和气,暗地里却已是波谲云诡。
沈文渊和韩彦的指令通过田修文、林四勇等渠道,如同地下暗河,继续坚定地向下贯彻。
胡县丞和郑主簿则利用职权,在文书流程、钱粮调度上不断设置障碍,试图将水搅浑,但每一步都感觉束手束脚,仿佛有无形的墙壁在制约。
公文往来变得更加频繁且措辞微妙,账册上的数字仿佛都带着审视的目光。
一场无声却激烈的拉锯战,在衙门里,在长兴县的田间地头,在茶余饭后的流言中,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