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彦擢升县丞的消息传回湖州府韩家,果然引起了一番震动。韩府正院内,韩彦的母亲柳氏,在欣喜之余,更多了几分难以言表的急切。
柳氏出身原开封府官宦之家,本是家中嫡女,也曾有过风光。奈何开封沦陷,兄长携带家小仓皇南逃,昔日官宦门第顷刻间崩塌。他们一路辗转,耗尽资财,最终狼狈不堪地投奔到已嫁入韩家的柳氏这里。
看着娘家兄嫂侄儿们寄人篱下的窘迫,柳氏心中五味杂陈。她在韩家虽是正房夫人,但因当初跟韩康伯是她使手段才成的亲,婚后感情一直不和,总觉得自己弱了一头。
如今儿子年轻有为,官运亨通,她那份拉拔娘家的心思便活络起来,而最好的纽带,莫过于亲上加亲。
她心中的人选,正是随父母一同逃难来的侄女,柳依依。依依年方二八,容貌清丽,性子柔顺,且读过几年书,在南逃路上吃了不少苦,更添了几分我见犹怜的气质。
若能嫁与韩彦,既是给了侄女一个安稳富贵的归宿,也能让兄长一家在韩家的庇护下真正安定下来,更能巩固她自己在韩家的地位,可谓一举三得。
“彦儿如今已是县丞,身边没个体己人怎么行?”柳氏对着心腹嬷嬷念叨,“他父亲也说了,婚事该定下来了。依依那孩子,知根知底,模样性情都是顶好的,又与彦儿是表兄妹,最是合适不过。”
她没跟韩康伯商议,她知道如果自己提出让侄女配给儿子,他断然会拒绝。不过没关系,她可以让韩彦同意,只要韩彦同意了,韩康伯也无法。
这日,韩彦正在二堂处理公务,忽闻门吏来报,老夫人已至县衙后宅。韩彦心下诧异,急忙迎出。
只见母亲柳氏从一辆半旧的青幔小车上下来,虽尽力维持着体面,但眉宇间带着挥之不去的疲惫与忧色,身边跟着的仆从也比往日简省了许多。
“母亲!您怎的突然来了?路途劳顿,为何不让儿子派人去接?”韩彦上前搀扶,心中那丝不妙的预感愈发清晰。
柳氏抓住儿子的手,未语先叹:“娘心里记挂你。你升了官,娘高兴,也……也有些事,非得当面与你商量不可。”她环顾这略显冷清的县衙后宅,又道:“你这屋里,没个妥当人照料,终究不成体统。”
韩彦将母亲迎入内室,奉上热茶。柳氏细细问了他的近况,话里话外却总绕不开成家立业四字。终于,她切入正题,语气带着几分刻意的轻松与期盼:
“彦儿,你舅舅一家南来的事,你是知道的。你依依表妹,如今也出落得亭亭玉立,性子又柔顺。她父亲,你舅舅,如今虽是白身,可从前也是正经的五品官……如今这世道,咱们至亲之间,更该互相扶持。”
她观察着儿子的神色,继续道:“娘想着,依依与你年貌相当,又是至亲,若能亲上加亲,岂非美事一桩?你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人,你舅舅一家也能安心。我已让人捎信,不**舅舅便会送依依过来小住,你们表兄妹多年未见,正好多亲近亲近。”
韩彦闻言,心中顿时一沉。他对那位仅存于童年模糊记忆里的表妹毫无感觉,更清楚母亲此举,名为关心他的婚事,实则是想利用他的婚姻来安顿、乃至提升娘家地位。这带着强烈功利色彩的安排,让他从心底感到厌烦,母亲总是这样。
“母亲,”他压下心头不悦,神色平静地回道,“儿子多谢母亲与舅舅厚爱。只是如今县务繁忙,百废待兴,实非谈论婚嫁之时。且表妹千金之躯,长兴县地处前沿,未必安全,前来小住恐有不便。”
柳氏见他推脱,脸上那强装的笑容淡了下去,语气带上了几分急切和强硬:“彦儿!公务再忙,还能不要家了不成?你舅舅家如今这般光景,你难道就忍心看着?依依是个好孩子,定能与你琴瑟和鸣。你莫要再寻借口推脱!难道你当了官,便连父母之命、家族责任都不顾了么?”
韩彦心知母亲心意已决,且牵扯到落魄的舅家,言辞不宜过于直接,以免伤了母亲颜面,也显得自己不近人情。他只得暂避锋芒,起身道:“母亲一路辛苦,先好生歇息。此事关乎表妹终身,也需从长计议。儿子前头还有紧急公务,晚些再来向母亲请安。”
说罢,他行礼退出。走到院中,初夏的阳光照在身上,他却感觉不到丝毫暖意,反而心头像是压了一块巨石。
他隐约知道母亲为何跟父亲感情不和,也知父亲为何对他不喜,但他身为人子没资格多说什么。但是母亲这次的做法让他心里很不是畅快。
数日后,柳依依果然在其父护送下,来到了长兴县衙。正如柳氏所言,柳依依生得纤细秀美,眉宇间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轻愁,说话轻声细语,行动弱柳扶风,完全是标准的闺秀模样,但还是能感觉出过于的小心翼翼,透露出家道中落、寄人篱下的不安。
柳氏对侄女极为热情,拉着她的手嘘寒问暖,安置在自己院落的厢房里,俨然已将其视为未来的儿媳。她刻意创造机会让韩彦与柳依依相处,不是让韩彦带表妹逛逛后园,便是让柳依依给表哥送些亲手做的点心。
韩彦对此不胜其烦,却碍于孝道和舅家的情面,不能过于冷落。他对待柳依依客气而疏离,保持着标准的表兄妹距离,多数时候以公务繁忙为由避而不见,即便见面,话题也仅限于几句客套的问候,绝不多言。
柳依依心思敏感,如何察觉不到韩彦的冷淡?她心中委屈,却不敢表露,只能更加小心翼翼地讨好姑母,对着韩彦时也更加温柔小意对待。这让柳氏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对儿子的不通情理愈发不满。
这一日,柳氏终于按捺不住,将韩彦叫到跟前,语气带着责备:“彦儿,依依来了这些时日,你整日忙于公务,连陪她说句话的时间都没有吗?她一个姑娘家,背井离乡来投奔我们,你怎能如此冷淡?”
韩彦耐着性子解释:“母亲,非是儿子冷淡。实在是县内事务繁杂,开春赋税、乡勇操练、堤防巡查,桩桩件件都需儿子过问。表妹在此,有母亲照料,儿子很是放心。”
“放心?我看你就是不上心!”柳氏气道,“你那公务,难道比你的终身大事还重要?依依哪点不好?模样、性情、出身,哪点配不上你?你舅舅如今是艰难些,可咱们这样的人家,难道还要学那起子势利眼不成?”
韩彦不欲与母亲争执,只沉声道:“母亲,婚姻非儿戏,需两情相悦。儿子对表妹,只有兄妹之谊,并无男女之情。强扭的瓜不甜,还请母亲体谅。”
他不想给母亲难堪,不然等她回到府城日子会更艰难。她这次定是背着父亲过来的。
柳氏出身原开封府官宦之家,本是家中嫡女,也曾有过风光。奈何开封沦陷,兄长携带家小仓皇南逃,昔日官宦门第顷刻间崩塌。他们一路辗转,耗尽资财,最终狼狈不堪地投奔到已嫁入韩家的柳氏这里。
看着娘家兄嫂侄儿们寄人篱下的窘迫,柳氏心中五味杂陈。她在韩家虽是正房夫人,但因当初跟韩康伯是她使手段才成的亲,婚后感情一直不和,总觉得自己弱了一头。
如今儿子年轻有为,官运亨通,她那份拉拔娘家的心思便活络起来,而最好的纽带,莫过于亲上加亲。
她心中的人选,正是随父母一同逃难来的侄女,柳依依。依依年方二八,容貌清丽,性子柔顺,且读过几年书,在南逃路上吃了不少苦,更添了几分我见犹怜的气质。
若能嫁与韩彦,既是给了侄女一个安稳富贵的归宿,也能让兄长一家在韩家的庇护下真正安定下来,更能巩固她自己在韩家的地位,可谓一举三得。
“彦儿如今已是县丞,身边没个体己人怎么行?”柳氏对着心腹嬷嬷念叨,“他父亲也说了,婚事该定下来了。依依那孩子,知根知底,模样性情都是顶好的,又与彦儿是表兄妹,最是合适不过。”
她没跟韩康伯商议,她知道如果自己提出让侄女配给儿子,他断然会拒绝。不过没关系,她可以让韩彦同意,只要韩彦同意了,韩康伯也无法。
这日,韩彦正在二堂处理公务,忽闻门吏来报,老夫人已至县衙后宅。韩彦心下诧异,急忙迎出。
只见母亲柳氏从一辆半旧的青幔小车上下来,虽尽力维持着体面,但眉宇间带着挥之不去的疲惫与忧色,身边跟着的仆从也比往日简省了许多。
“母亲!您怎的突然来了?路途劳顿,为何不让儿子派人去接?”韩彦上前搀扶,心中那丝不妙的预感愈发清晰。
柳氏抓住儿子的手,未语先叹:“娘心里记挂你。你升了官,娘高兴,也……也有些事,非得当面与你商量不可。”她环顾这略显冷清的县衙后宅,又道:“你这屋里,没个妥当人照料,终究不成体统。”
韩彦将母亲迎入内室,奉上热茶。柳氏细细问了他的近况,话里话外却总绕不开成家立业四字。终于,她切入正题,语气带着几分刻意的轻松与期盼:
“彦儿,你舅舅一家南来的事,你是知道的。你依依表妹,如今也出落得亭亭玉立,性子又柔顺。她父亲,你舅舅,如今虽是白身,可从前也是正经的五品官……如今这世道,咱们至亲之间,更该互相扶持。”
她观察着儿子的神色,继续道:“娘想着,依依与你年貌相当,又是至亲,若能亲上加亲,岂非美事一桩?你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人,你舅舅一家也能安心。我已让人捎信,不**舅舅便会送依依过来小住,你们表兄妹多年未见,正好多亲近亲近。”
韩彦闻言,心中顿时一沉。他对那位仅存于童年模糊记忆里的表妹毫无感觉,更清楚母亲此举,名为关心他的婚事,实则是想利用他的婚姻来安顿、乃至提升娘家地位。这带着强烈功利色彩的安排,让他从心底感到厌烦,母亲总是这样。
“母亲,”他压下心头不悦,神色平静地回道,“儿子多谢母亲与舅舅厚爱。只是如今县务繁忙,百废待兴,实非谈论婚嫁之时。且表妹千金之躯,长兴县地处前沿,未必安全,前来小住恐有不便。”
柳氏见他推脱,脸上那强装的笑容淡了下去,语气带上了几分急切和强硬:“彦儿!公务再忙,还能不要家了不成?你舅舅家如今这般光景,你难道就忍心看着?依依是个好孩子,定能与你琴瑟和鸣。你莫要再寻借口推脱!难道你当了官,便连父母之命、家族责任都不顾了么?”
韩彦心知母亲心意已决,且牵扯到落魄的舅家,言辞不宜过于直接,以免伤了母亲颜面,也显得自己不近人情。他只得暂避锋芒,起身道:“母亲一路辛苦,先好生歇息。此事关乎表妹终身,也需从长计议。儿子前头还有紧急公务,晚些再来向母亲请安。”
说罢,他行礼退出。走到院中,初夏的阳光照在身上,他却感觉不到丝毫暖意,反而心头像是压了一块巨石。
他隐约知道母亲为何跟父亲感情不和,也知父亲为何对他不喜,但他身为人子没资格多说什么。但是母亲这次的做法让他心里很不是畅快。
数日后,柳依依果然在其父护送下,来到了长兴县衙。正如柳氏所言,柳依依生得纤细秀美,眉宇间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轻愁,说话轻声细语,行动弱柳扶风,完全是标准的闺秀模样,但还是能感觉出过于的小心翼翼,透露出家道中落、寄人篱下的不安。
柳氏对侄女极为热情,拉着她的手嘘寒问暖,安置在自己院落的厢房里,俨然已将其视为未来的儿媳。她刻意创造机会让韩彦与柳依依相处,不是让韩彦带表妹逛逛后园,便是让柳依依给表哥送些亲手做的点心。
韩彦对此不胜其烦,却碍于孝道和舅家的情面,不能过于冷落。他对待柳依依客气而疏离,保持着标准的表兄妹距离,多数时候以公务繁忙为由避而不见,即便见面,话题也仅限于几句客套的问候,绝不多言。
柳依依心思敏感,如何察觉不到韩彦的冷淡?她心中委屈,却不敢表露,只能更加小心翼翼地讨好姑母,对着韩彦时也更加温柔小意对待。这让柳氏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对儿子的不通情理愈发不满。
这一日,柳氏终于按捺不住,将韩彦叫到跟前,语气带着责备:“彦儿,依依来了这些时日,你整日忙于公务,连陪她说句话的时间都没有吗?她一个姑娘家,背井离乡来投奔我们,你怎能如此冷淡?”
韩彦耐着性子解释:“母亲,非是儿子冷淡。实在是县内事务繁杂,开春赋税、乡勇操练、堤防巡查,桩桩件件都需儿子过问。表妹在此,有母亲照料,儿子很是放心。”
“放心?我看你就是不上心!”柳氏气道,“你那公务,难道比你的终身大事还重要?依依哪点不好?模样、性情、出身,哪点配不上你?你舅舅如今是艰难些,可咱们这样的人家,难道还要学那起子势利眼不成?”
韩彦不欲与母亲争执,只沉声道:“母亲,婚姻非儿戏,需两情相悦。儿子对表妹,只有兄妹之谊,并无男女之情。强扭的瓜不甜,还请母亲体谅。”
他不想给母亲难堪,不然等她回到府城日子会更艰难。她这次定是背着父亲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