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赞同,犯人也是人,法不容情,但劳动就应该有报酬,罪大恶极者斩首示众,判不到斩首者,说明还有导正的余地。”

  “给他们一份希望,更具导正效果,也给他们的家人一份希望,一个强大的国家,应该有这份包容。”

  叶尘站出来力挺李承乾。

  “臣也赞同,有这份希望,犯人必然也会更服从劳改。”

  魏征也举起笏板发声。

  “附议。”

  “附议。”

  “……”

  百官相继举起笏板,没人会蠢到因为这事跟太子对着干,而且这一善举,以陛下的性子,一定会同意的。

  “好,你有这份善心,朕很欣慰,刑部,以太子的名义昭告天下。”

  “你长大了,但也不复曾经的天真阳光,大概这便是成长的代价吧。”

  李世民叹息,他在儿子的眼中,第一次看见痛苦。

  “谢陛下。”

  李承乾行礼,转身往外走。

  “既然回来了,去陪你母后吃顿饭吧。”李世民道。

  “不啦,我要回去安葬大丫,我想,相比吃一顿饭,母亲会更欣慰于我让她骄傲。”李承乾头也不回地走了。

  李世民张了张嘴,愣是一个字吐不出。

  “陛下的决定是正确的,治一县以磨炼太子,太子勇武而不失仁心,以后定不会让陛下失望。”

  魏征带头鼓掌。

  “是啊,不止皇后为他骄傲,朕此刻也为他骄傲。”李世民目视着李承乾渐行渐远的背影。

  叶尘眼中却多了一丝忧虑,父亲雄主,儿子太优秀未必是一件好事。

  “好啦,继续议修史的事吧,既然要修,把《汉史》也重修吧,晋朝那修的什么玩意。”

  “便由虞世南主修吧,崔义玄、郑元璹、刘政会、张允济、孔颖达、苏世长、柳亨,各推荐一人参修。”

  李世民话锋一转。

  “是。”

  众官员大喜。

  叶尘暗暗咋舌,双方各取所需,这一手绝。

  各朝史书,李世民都指派了人主修,到了晋朝就让弘文馆看着安排,嫌弃毫不掩饰。

  后来的朝代,没有一个不嫌弃晋朝的,一点贡献没有,全是负面。

  许多长寿大臣被司马懿坑的。

  “相比修史,臣以为完善科举更为重要,现在的科举太乱了,应该进行分类,因材施教,培养专业人才。”

  “比如分科,分士科、经科、算科、法科、字科。”

  “士科考管理、策论、文学创作、史学等,考过士科的人,绝对值得大力培养。”

  “经科考五经、论语、文采等,可入弘文馆、国子监这些。”

  “算科考算学,入民部不要太合适,各部,各县主簿就需要这方面的人才。”

  “法科考律法,入大理寺、刑部;字科考说文解字、书法技艺,推动文化发展,比如之前临摹《兰亭集序》就需要这方面人才。”

  “就像是少将营那些小家伙,读书跟要命似的,练武一个比一个天赋高。”

  “读书人也一样,有的善文学,有的善算学,分门别类才能最大程度地筛选出人才来,也给读书人更多选择。”

  叶尘站出来侃侃而谈。

  历史上,贞观中后期就是这么做的,这个政策非常好,如今国家安定,当然得提前了。

  “嗯,这个有意思。”

  李世民晃着手指点头赞同,之前他就一直觉得科举差点什么。

  “臣的谏议是让诸位有才之士先合力编写各科要考的书籍,规范下来,让读书人更好地研读。”

  “以后科举呢就分科取士,学子们各自针对自己擅长的科目报名参考,天赋高的可以多科参考,综合评分,成绩优异的有加分。”

  叶尘继续道。

  那些文官听得眉头一皱,读的书一样,那他们各士族的优势不就缩减了。

  这手对他们有点毒啊。

  不过,但也不是不能接受,编书时可以进行一些保留。

  还有各种书,比如论语、春秋,历朝历代的注解,这些就是他们底蕴的体现,一般人读不到的。

  他们依旧有优势,只是缩小了而已。

  更重要的是,编书这个他们拒绝不了啊,以后天下读书人读的都是他们编写的书,这名垂千秋的诱惑,让他们如何拒绝的了。

  郑元璹深深看了一眼叶尘,叶尘也越来越圆滑了啊,不再你死我活,现在开始搞让他们拒绝不了的事了。

  以前是什么呢,跟个愣头青似的,想一下子砍死他们。

  现在是打一棒子给一个甜枣,让他们得到一些东西,又失去一些东西。

  比如现在,给他们想要的名声,又削弱他们科考的优势。

  这样一来,其实最受益的就是如叶尘这种没有家族底蕴的人。

  叶尘在为天下学子谋,也在为自己家族谋。

  以前一腔热血,现在也变得老谋深算了啊。

  李世民点点头,问道:“诸卿以为如何?”

  “臣附议。”

  百官皆同意。

  “好,那就让诸卿推荐编史的人先编书吧,嗯,给太上皇也找点事做,这样,士科由太上皇、郑元璹、崔民干、萧瑀主持编写。”

  “经科由孔颖达、王珪、虞世南、卢赤松主持编写。”

  “算科由刘政会、李守素、许敬宗、长孙顺德负责编写,房遗直、高政参编。”

  “法科由张允济、郑善果、戴胄、孙伏伽负责编写。”

  “字科由崔义玄、褚亮、苏世长、柳亨负责编写。”

  总之就是一个雨露均沾。

  各家都有份,原秦王党的戴胄、许敬宗、虞世南等人也都有份。

  “是,臣等定不负陛下厚望。”

  诸卿行礼。

  “陛下,自古以来,新皇登基之后第一件事都是修葺陵寝,之前大旱,陛下爱惜民力,如今旱灾结束,是否把修葺陵寝提上日程?”萧瑀道。

  “编书、修史、建书院、建凌烟阁,有太多事要做了,朕还年轻,不着急,往后推一推,把这些事完成了再说。”

  李世民自信地摆摆手,他的身体自己清楚,而且有叶尘在呢,不慌。

  叶尘感慨地摇摇头,造孽啊。

  “看样子楚国公很感慨啊,是不是很钦佩朕?”李世民一副求夸赞的样子。

  “钦佩是自然,不过我感慨的是,陛下未登基前为自己谋,登基之后却顾不得为自己谋。”

  还有一句话他没说,你抢这皇位付出的远比得到的多,抢亏了啊。

  百官嘴角抽了抽,你是个狠人,变着法提玄武门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