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打开伊甸园卫星的地质侦察资料。
苏武研究了一会儿。
最终选定一条大概率不在主要受灾范围的运输路线。
并将转移的终点,暂时定在了农家小院北边,两百公里外的钢城。
作为一座曾经的超级城市。
钢城拥有足够广阔的空间,来容纳过亿吨的物资。
同时它所处的位置。
既离青鸟避难所更近一些,又远离灾难可能涉及到的地方。
算是一处理想的临时避难之地。
只是,想要按照新路线抵达钢城的话,全程需要跨越1400公里。
几乎比从临海避难所到农家小院,增加了将近一倍的距离。
属于一场实实在在的远行。
“按照冰湖级运输舰的速度。”
“前后大约要耗时一周左右。”
“时间有点过长,不过总比直面超音速风暴和地震活跃带要强许多。”
确定好了转移路线。
苏武思索了一会儿。
又将新近生产的商队列车,还有一部分刚好从萧江行省运送人口回来的商队列车。
给单独编成一组。
凑够100支队伍,派往青鸟避难所那里。
这些商队列车是专门过去负责运输人口。
以它们的规模,足以轻松将青鸟避难所那一片地带所有人口。
都一次性装车带走。
甚至还能再顺便捎带一点物资。
虽然最初苏武占领青鸟避难所的本意,是把它当做一个临时中转仓库。
但现在既然已经归属于自己。
他也做不到对那里的居民弃之不管。
无论怎么说,至少要保证他们能够生存下来。
“另外,最近这两天新生产的2000艘冰湖级运输舰。”
“也可以跟在商队列车后边过去。”
“算上那边原有的3000多艘。”
“一趟下来。”
“足够将一半多的物资都运到钢城。”
农家小院的恐怖生产力,在这一刻毫无遮掩的展现出来。
这边临海山区刚刚损失700艘冰湖级运输舰。
转眼间,农家小院就又生产出三倍于此的新运输舰。
而这些新老运输舰加起来的总量。
已经足以一次运走超过5000万吨的物资。
相当于末世前。
整个东洲单日的铁路运输量。
甚至更可怕的是。
这对于苏武,对于农家小院来说,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后边的每一天。
他们的运输力量,都会以千万吨级的速度迅猛增长。
要不了多久。
估计就能超过末世前,全世界海陆空所有运输能力的总和。
接下来的几天。
数千艘冰湖级运输舰。
开始按照苏武新规划出来的路线。
从位于沿海的青鸟避难所出发,踏上了漫漫回归钢城的旅途。
而从临海避难所登陆的分支气旋。
则按照伊甸园卫星分析预测的路线,沿着宽江流域一带,缓缓朝着内陆深处移动。
其所过之处。
山脉被一层层地削减和腐蚀。
冻土上的冰块和雪花被卷入高空。
让本就不甚明亮的天空,变得更加昏暗阴沉。
很难让人再分辨出是正午还是晚上。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
暂时仅仅只有分支气旋开始深入陆地。
那最让苏武忌惮的地质活跃带。
在抵达海岸线边缘后,终究还是并未继续深入。
5月11日。
农家小院。
“临海避难所完了。”
站在金属平台的全息投影前。
苏武看着被单独投影出来的临海避难所。
一点一点地被无法抗拒的力量撕裂。
再一次感受到了地质活跃带的破坏力。
尽管这座避难所,早早地被拆卸掉了所有的设备,已经成为一个空壳。
但它本身那厚实的混凝土墙壁仍然还在。
就防御力和坚固程度来说。
和其他有人居住的地下避难所区别不大。
可就算这样。
在真正陷入地质活跃地带,仅仅几个小时后。
便已经再也支撑不住,彻底滑入了解体的深渊。
将全息投影重新切换回东洲地图。
此时可以看到。
整个临海避难所以及周边20多公里范围内。
都被深红和淡红色渲染。
那代表着地质活跃带的肆虐范围。
而如果说在陆地上还算是收敛的话。
那么在浅海区域,以临海避难所所在的海岸为起始,往两侧沿着海岸线边延伸出去的红色部分。
则已经长达数百公里。
成长为了令人感到触目惊心的庞然大物。
所有位于那个范围内的海底避难所。
基本无一幸存。
预计死亡人数在3000万人到7000万人之间。
而由于大多数避难所,都缺乏对外侦察的能力。
在被卷入地质活跃带后,首先被剧烈的地震活动摧毁的,基本都是负责对外连接苏武卫星网络的通讯设备。
所以他们的消失,往往又悄无声息。
没有在外界引起任何波澜。
“几千万人死的无声无息。”
“再一次证明了末世下。”
“单纯再多的人数,都没有什么意义。”
“也带来不了更多的安全。”
苏武有些默然。
对于这一场无声的浩劫,其实他也有一些措手不及。
来自伊甸园卫星的探查手段。
并不能百分百地预估地质活跃带蔓延的方向。
这导致他错判了局势。
将转移人口的重心。
集中在了事先已经谈妥,更容易到手,实际上情况却并不危急的萧江行省。
完全忽略了那些海底的避难所。
不然,全力进行紧急转移的话。
那数千万人大概率都能幸存下来。
“另外,说起来。”
“因为顾忌联邦和东洲首府,甚至是那些超级城市的态度。”
“过往每一次的行动,都会下意识地保持克制。”
“现在看来。”
“这数千万人的死亡,也算是这种克制的回报。”
“还是太过束手束脚。”
无声地祭奠着那些长眠于海底的亡者。
苏武一个人安静地站立了很久。
而从这一天开始。
他针对东洲避难所的行动,有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变得更加的激进。
5月12日。
累计总数量已经达到9000艘的冰湖级运输舰。
被苏武全部投入到了运输放在青鸟避难所,以及其周边的普通物资任务上。
这个时候。
第1批从青鸟避难所出发,满载物资的冰湖级运输舰。
已经在路上跋涉了整整6天的时间。
距离目的地钢城,仍然还有一两百公里的距离。
按照这种速度推算。
在它们抵达钢城的时候。
基本也不用再去回头拉第2趟。
跟在它们后边的那些新生产出来的冰湖级运输舰,会一次性把所有从临海山区转移出来的物资。
全部带到钢城。
江河市至萧江行省线路上。
在充沛的资源供应下。
持续扩张到600支的商队列车。
开始了第3轮的人口运输。
它们在前两轮的运输中,总共为农家小院带来了2000万的新增人口。
考虑到仍然还在继续扩张的商队列车规模。
这第3轮人口运输,预计可以一次性转移超过1300万人口。
“等到将这两地的物资和人口运输完毕。”
“这两条线路也不会被废弃。”
“它们将成为接下来的东洲交通主干道。”
“分别以沿海和萧江行省为起始,由远及近的逐批次吸纳周边的避难所。”
“继续把他们的资源,运回农家小院。”
这份计划。
基本以高效率扫图式的搜刮为主。
除了超级城市以外,不放过沿途的每一座避难所。
能够最大化地利用已开辟出来的道路,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
至于这么做,是否会激化与超级城市的矛盾,甚至引来他们的联合反击。
都已经不在苏武考虑的范围。
同时。
为了应对可以预见的,越来越多的大量资源的涌入。
苏武在农家小院水族馆所在的地下13层。
建造起了第二座超级工厂。
这座工厂整体建造周期为7天。
建成后。
预计将可以把冰湖级运输舰的产量继续提升一倍。
达到日产2000艘的规模。
并且还能预留更多的生产力,为即将到来的七代战机的量产做准备。
5月13日。
从临海避难所登陆的分支气旋。
沿着宽江流域一带,逐渐逼近了农家小院。
在它肆虐过的地方。
所有的矿场都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矿井口坍塌,包括真空运输管道在内,所有建在地表的建筑,还有其他和采矿配套的设施。
都被摧毁了大半。
产量短时间内跌到了谷底。
下午。
超越音速的高速气流,掠过农家小院高耸的外墙。
正式将它所在的地表。
化为了一片风暴的国度。
从这一刻起。
不只是体型较小的青空级运输无人机。
就连六代战机。
也无法正常地在农家小院的机场起降。
只能将目的地。
暂时切换到钢城。
“目前建立在北边二三十公里外,山区上的大型无线电力传输装置。”
“已经被就地拆卸,放进了山区里的避难所内。”
“农家小院外的普通核电站。”
“为了避免出现事故。”
“也已暂时关闭。”
“现在农家小院所有的电力需求,都只能依靠库存,以及在地下13层新建的那座大型普通核电站来供应。”
农家小院外的普通核电站。
原身仅仅只是一座被废弃的民间小型避难所。
本体距离地表只有六七米。
这么浅的深度。
面对能够把大山一层层削掉的超音速风暴。
未必能完全保证安全。
不如直接关闭来的省心。
反倒是建在农家小院内部的新核电站。
表现得异常优异。
以一己之力,稳定地接过了整个避难所内,1亿多人口的日常生活,工业生产,还有种植园等等,对于电力的需求。
巡视完了避难所外的各种设施。
确认它们在风暴下都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就算是属于短板的那十几条真空运输通道。
也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最多,它们加速甩出去的土石**,会在半路就被风暴带入空中。
飞舞在数百米甚至数千米的高空之中。
让天空更加晦暗,空气更加污浊一点。
苏武开始收回目光。
将精力放到了避难所内。
和紫晶体的最后那场战斗,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月。
柳茜茜针对它们残骸的逆向研究。
也获得了大量的突破。
其中激光光束武器全部解析完成。
可以将其衍生的三个系列,激光切割,轻型防空激光,以及主战激光光束主炮。
都放入生产线上进行量产。
“激光切割可以用于辅助开采矿石,挖掘地下空间。”
“轻型防控激光可以轻松摧毁中小型无人机,以及抵御大多数的**和火箭弹袭击。”
“适用于装备在普通蜘蛛机器人,商队列车,还有冰湖级运输舰上。”
“激光光束主炮,威力大概介于普通电磁轨道炮和大型电磁轨道炮之间。”
“表现得比生物战舰要稍弱一点。”
“同时每发射一次,都需要消耗大量电力。”
“只有先驱者级陆地驱逐舰以上的陆地战舰,还有农家小院有能力使用。”
“其它包括六代战机在内,都无法装备这种光束主炮。”
激光光束主炮对于苏武来说。
威力大小并不是太过重要,只要强度及格就行。
关键是发射的时候,不需要进行前置充能。
在锁定目标后就能立刻发射,并近乎于瞬间抵达目标所在地。
这一优势,能够弥补苏武远距离作战的短板。
下一次再和紫晶体生物战舰战斗的时候。
就不用再显得那么惊险。
而是能够从容地将其剿灭。
另外除了激光武器以外。
针对生物战舰的引擎,柳茜茜也仿造出了一台半成品出来。
尽管它存在很多缺陷,甚至都无法真正地启动。
但里边的原理,却让苏武看着眼睛一亮。
获得了不一样的思路。
触类旁通之下。
真正限制七代战机诞生的最后一个关卡,脉冲震爆引擎。
就此完成了最后的理论设计。
可以开始投入生产。
而以超级工厂的生产力。
只要有完整的设计图纸。
哪怕要生产的七代战机,体型远远超过六代。
几乎可以称作空中堡垒,又或者空中母舰。
也用不了太久的时间。
最多20多个小时就能见到成品。
“明天。”
“明天就可以对七代战机进行实战测试。”
“地表的风暴。”
“正好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场所。”
(本章完)
重新打开伊甸园卫星的地质侦察资料。
苏武研究了一会儿。
最终选定一条大概率不在主要受灾范围的运输路线。
并将转移的终点,暂时定在了农家小院北边,两百公里外的钢城。
作为一座曾经的超级城市。
钢城拥有足够广阔的空间,来容纳过亿吨的物资。
同时它所处的位置。
既离青鸟避难所更近一些,又远离灾难可能涉及到的地方。
算是一处理想的临时避难之地。
只是,想要按照新路线抵达钢城的话,全程需要跨越1400公里。
几乎比从临海避难所到农家小院,增加了将近一倍的距离。
属于一场实实在在的远行。
“按照冰湖级运输舰的速度。”
“前后大约要耗时一周左右。”
“时间有点过长,不过总比直面超音速风暴和地震活跃带要强许多。”
确定好了转移路线。
苏武思索了一会儿。
又将新近生产的商队列车,还有一部分刚好从萧江行省运送人口回来的商队列车。
给单独编成一组。
凑够100支队伍,派往青鸟避难所那里。
这些商队列车是专门过去负责运输人口。
以它们的规模,足以轻松将青鸟避难所那一片地带所有人口。
都一次性装车带走。
甚至还能再顺便捎带一点物资。
虽然最初苏武占领青鸟避难所的本意,是把它当做一个临时中转仓库。
但现在既然已经归属于自己。
他也做不到对那里的居民弃之不管。
无论怎么说,至少要保证他们能够生存下来。
“另外,最近这两天新生产的2000艘冰湖级运输舰。”
“也可以跟在商队列车后边过去。”
“算上那边原有的3000多艘。”
“一趟下来。”
“足够将一半多的物资都运到钢城。”
农家小院的恐怖生产力,在这一刻毫无遮掩的展现出来。
这边临海山区刚刚损失700艘冰湖级运输舰。
转眼间,农家小院就又生产出三倍于此的新运输舰。
而这些新老运输舰加起来的总量。
已经足以一次运走超过5000万吨的物资。
相当于末世前。
整个东洲单日的铁路运输量。
甚至更可怕的是。
这对于苏武,对于农家小院来说,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后边的每一天。
他们的运输力量,都会以千万吨级的速度迅猛增长。
要不了多久。
估计就能超过末世前,全世界海陆空所有运输能力的总和。
接下来的几天。
数千艘冰湖级运输舰。
开始按照苏武新规划出来的路线。
从位于沿海的青鸟避难所出发,踏上了漫漫回归钢城的旅途。
而从临海避难所登陆的分支气旋。
则按照伊甸园卫星分析预测的路线,沿着宽江流域一带,缓缓朝着内陆深处移动。
其所过之处。
山脉被一层层地削减和腐蚀。
冻土上的冰块和雪花被卷入高空。
让本就不甚明亮的天空,变得更加昏暗阴沉。
很难让人再分辨出是正午还是晚上。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
暂时仅仅只有分支气旋开始深入陆地。
那最让苏武忌惮的地质活跃带。
在抵达海岸线边缘后,终究还是并未继续深入。
5月11日。
农家小院。
“临海避难所完了。”
站在金属平台的全息投影前。
苏武看着被单独投影出来的临海避难所。
一点一点地被无法抗拒的力量撕裂。
再一次感受到了地质活跃带的破坏力。
尽管这座避难所,早早地被拆卸掉了所有的设备,已经成为一个空壳。
但它本身那厚实的混凝土墙壁仍然还在。
就防御力和坚固程度来说。
和其他有人居住的地下避难所区别不大。
可就算这样。
在真正陷入地质活跃地带,仅仅几个小时后。
便已经再也支撑不住,彻底滑入了解体的深渊。
将全息投影重新切换回东洲地图。
此时可以看到。
整个临海避难所以及周边20多公里范围内。
都被深红和淡红色渲染。
那代表着地质活跃带的肆虐范围。
而如果说在陆地上还算是收敛的话。
那么在浅海区域,以临海避难所所在的海岸为起始,往两侧沿着海岸线边延伸出去的红色部分。
则已经长达数百公里。
成长为了令人感到触目惊心的庞然大物。
所有位于那个范围内的海底避难所。
基本无一幸存。
预计死亡人数在3000万人到7000万人之间。
而由于大多数避难所,都缺乏对外侦察的能力。
在被卷入地质活跃带后,首先被剧烈的地震活动摧毁的,基本都是负责对外连接苏武卫星网络的通讯设备。
所以他们的消失,往往又悄无声息。
没有在外界引起任何波澜。
“几千万人死的无声无息。”
“再一次证明了末世下。”
“单纯再多的人数,都没有什么意义。”
“也带来不了更多的安全。”
苏武有些默然。
对于这一场无声的浩劫,其实他也有一些措手不及。
来自伊甸园卫星的探查手段。
并不能百分百地预估地质活跃带蔓延的方向。
这导致他错判了局势。
将转移人口的重心。
集中在了事先已经谈妥,更容易到手,实际上情况却并不危急的萧江行省。
完全忽略了那些海底的避难所。
不然,全力进行紧急转移的话。
那数千万人大概率都能幸存下来。
“另外,说起来。”
“因为顾忌联邦和东洲首府,甚至是那些超级城市的态度。”
“过往每一次的行动,都会下意识地保持克制。”
“现在看来。”
“这数千万人的死亡,也算是这种克制的回报。”
“还是太过束手束脚。”
无声地祭奠着那些长眠于海底的亡者。
苏武一个人安静地站立了很久。
而从这一天开始。
他针对东洲避难所的行动,有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变得更加的激进。
5月12日。
累计总数量已经达到9000艘的冰湖级运输舰。
被苏武全部投入到了运输放在青鸟避难所,以及其周边的普通物资任务上。
这个时候。
第1批从青鸟避难所出发,满载物资的冰湖级运输舰。
已经在路上跋涉了整整6天的时间。
距离目的地钢城,仍然还有一两百公里的距离。
按照这种速度推算。
在它们抵达钢城的时候。
基本也不用再去回头拉第2趟。
跟在它们后边的那些新生产出来的冰湖级运输舰,会一次性把所有从临海山区转移出来的物资。
全部带到钢城。
江河市至萧江行省线路上。
在充沛的资源供应下。
持续扩张到600支的商队列车。
开始了第3轮的人口运输。
它们在前两轮的运输中,总共为农家小院带来了2000万的新增人口。
考虑到仍然还在继续扩张的商队列车规模。
这第3轮人口运输,预计可以一次性转移超过1300万人口。
“等到将这两地的物资和人口运输完毕。”
“这两条线路也不会被废弃。”
“它们将成为接下来的东洲交通主干道。”
“分别以沿海和萧江行省为起始,由远及近的逐批次吸纳周边的避难所。”
“继续把他们的资源,运回农家小院。”
这份计划。
基本以高效率扫图式的搜刮为主。
除了超级城市以外,不放过沿途的每一座避难所。
能够最大化地利用已开辟出来的道路,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
至于这么做,是否会激化与超级城市的矛盾,甚至引来他们的联合反击。
都已经不在苏武考虑的范围。
同时。
为了应对可以预见的,越来越多的大量资源的涌入。
苏武在农家小院水族馆所在的地下13层。
建造起了第二座超级工厂。
这座工厂整体建造周期为7天。
建成后。
预计将可以把冰湖级运输舰的产量继续提升一倍。
达到日产2000艘的规模。
并且还能预留更多的生产力,为即将到来的七代战机的量产做准备。
5月13日。
从临海避难所登陆的分支气旋。
沿着宽江流域一带,逐渐逼近了农家小院。
在它肆虐过的地方。
所有的矿场都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矿井口坍塌,包括真空运输管道在内,所有建在地表的建筑,还有其他和采矿配套的设施。
都被摧毁了大半。
产量短时间内跌到了谷底。
下午。
超越音速的高速气流,掠过农家小院高耸的外墙。
正式将它所在的地表。
化为了一片风暴的国度。
从这一刻起。
不只是体型较小的青空级运输无人机。
就连六代战机。
也无法正常地在农家小院的机场起降。
只能将目的地。
暂时切换到钢城。
“目前建立在北边二三十公里外,山区上的大型无线电力传输装置。”
“已经被就地拆卸,放进了山区里的避难所内。”
“农家小院外的普通核电站。”
“为了避免出现事故。”
“也已暂时关闭。”
“现在农家小院所有的电力需求,都只能依靠库存,以及在地下13层新建的那座大型普通核电站来供应。”
农家小院外的普通核电站。
原身仅仅只是一座被废弃的民间小型避难所。
本体距离地表只有六七米。
这么浅的深度。
面对能够把大山一层层削掉的超音速风暴。
未必能完全保证安全。
不如直接关闭来的省心。
反倒是建在农家小院内部的新核电站。
表现得异常优异。
以一己之力,稳定地接过了整个避难所内,1亿多人口的日常生活,工业生产,还有种植园等等,对于电力的需求。
巡视完了避难所外的各种设施。
确认它们在风暴下都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就算是属于短板的那十几条真空运输通道。
也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最多,它们加速甩出去的土石**,会在半路就被风暴带入空中。
飞舞在数百米甚至数千米的高空之中。
让天空更加晦暗,空气更加污浊一点。
苏武开始收回目光。
将精力放到了避难所内。
和紫晶体的最后那场战斗,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月。
柳茜茜针对它们残骸的逆向研究。
也获得了大量的突破。
其中激光光束武器全部解析完成。
可以将其衍生的三个系列,激光切割,轻型防空激光,以及主战激光光束主炮。
都放入生产线上进行量产。
“激光切割可以用于辅助开采矿石,挖掘地下空间。”
“轻型防控激光可以轻松摧毁中小型无人机,以及抵御大多数的**和火箭弹袭击。”
“适用于装备在普通蜘蛛机器人,商队列车,还有冰湖级运输舰上。”
“激光光束主炮,威力大概介于普通电磁轨道炮和大型电磁轨道炮之间。”
“表现得比生物战舰要稍弱一点。”
“同时每发射一次,都需要消耗大量电力。”
“只有先驱者级陆地驱逐舰以上的陆地战舰,还有农家小院有能力使用。”
“其它包括六代战机在内,都无法装备这种光束主炮。”
激光光束主炮对于苏武来说。
威力大小并不是太过重要,只要强度及格就行。
关键是发射的时候,不需要进行前置充能。
在锁定目标后就能立刻发射,并近乎于瞬间抵达目标所在地。
这一优势,能够弥补苏武远距离作战的短板。
下一次再和紫晶体生物战舰战斗的时候。
就不用再显得那么惊险。
而是能够从容地将其剿灭。
另外除了激光武器以外。
针对生物战舰的引擎,柳茜茜也仿造出了一台半成品出来。
尽管它存在很多缺陷,甚至都无法真正地启动。
但里边的原理,却让苏武看着眼睛一亮。
获得了不一样的思路。
触类旁通之下。
真正限制七代战机诞生的最后一个关卡,脉冲震爆引擎。
就此完成了最后的理论设计。
可以开始投入生产。
而以超级工厂的生产力。
只要有完整的设计图纸。
哪怕要生产的七代战机,体型远远超过六代。
几乎可以称作空中堡垒,又或者空中母舰。
也用不了太久的时间。
最多20多个小时就能见到成品。
“明天。”
“明天就可以对七代战机进行实战测试。”
“地表的风暴。”
“正好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场所。”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