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一盒人头一份“忠心”
在饮马河畔,那场名为“库里台”实为“训狗”的大会结束后,整个草原的局势,以一种诡异的方式,迅速地“稳定”了下来。
那些部落首领们,在亲眼目睹了林远的血腥手段后,再也没有人敢于生出二心。他们争先恐后地,向林远,表示着自己的“忠诚”。
登记人口,清点牛羊,划分牧场……
甚至,在挑选那支新的“草原万户”时,各个部落,都爆发了激烈的争抢。因为林远开出的条件,实在是太**了。
只要加入,就能免除一半的赋税,还能,在“平叛”中,分到战利品。
这对于,已经习惯了弱肉强食的草原人来说,无异于,是一条,通往富贵和强大的,捷径。
林远,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就将整个草原东部的军事力量,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整合到了自己的手中。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但,林远的心里,却始终,悬着一件事。
那就是,京城里的,那位皇帝。
王瑾,已经走了快二十天了。算算时间,京城那边的反应,也该传回来了。
这一次,朱棣,又会,出什么招呢?
林远知道,自己的那份“三难”奏折,虽然精妙,但也只能,拖延一时。
朱棣,绝对不会,就这么轻易地,放弃将自己,调回京城的想法。
自己,必须,再给他,送上一份“大礼”。
一份,能让他,暂时,打消疑虑,甚至,不得不,继续倚重自己的,大礼。
他的目光,投向了那支,还在缓慢行进的,死亡行军队伍。
经过二十多天的折磨,那三万多名瓦剌俘虏,已经,死伤了近三分之一。
剩下的人,也个个,形销骨立,与活着的骷髅,没什么两样。
尤其是,那些被林远,特意“关照”的,原瓦剌军中的,高级将领和贵族。
他们,曾经是,草原上,最骄傲的雄鹰。
现在,却,连一条最卑**的野狗,都不如。
林远,一直在等一个机会。
一个,可以,名正言顺地,除掉这些,最大的,不稳定因素的机会。
现在,机会,来了。
这天夜里,月黑风高。
负责看管俘虏队伍的,是岳峰手下的一个千户。
半夜,他正在帐篷里打盹,突然,被一阵喧哗声,惊醒。
“不好了!千户大人!不好了!”一个士兵,连滚带爬地冲了进来,“那……那群瓦剌的贵族,他们,造反了!”
“什么?!”那千户,大吃一惊,连忙,披上盔甲,冲了出去。
只见,在俘虏营地的一角,火光冲天。
数十名,身材高大的瓦剌贵族,不知道,从哪里,搞到了十几把,用来砍柴的斧头和短刀。他们,砍断了身上的枷锁,杀死了几名,看守的士兵,正试图,抢夺营地里的马匹,向外冲杀!
“快!包围他们!一个都不能放跑!”千户又惊又怒,立刻,下达了命令。
一场混乱的,深夜厮杀,开始了。
这些瓦剌贵族,虽然,已经饿得半死,但,困兽犹斗,爆发出的战斗力,依然惊人。
他们,挥舞着简陋的武器,状若疯癫地,冲击着神机营士兵的防线。
“侯爷有令!凡有反抗者,格杀勿论!”
那千户,见状,也红了眼。
“火铳手!准备!射击!”
“砰!砰!砰!”
密集的枪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刺耳。
那些,刚刚还凶悍无比的瓦剌贵族,在火铳的面前,脆弱得,如同纸糊的一样。
一个接一个地,倒在了血泊之中。
不到一炷香的功夫,“叛乱”,就被“平定”了。
所有,参与“暴动”的,四十七名瓦剌贵族,无一幸免,全部,被当场击毙。
第二天,林远,听着那名千户,心有余悸的汇报,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
“处理得很好。”
“将这些,叛逆的首级,全都,给我割下来。用石灰,腌制好。”
“另外,再写一份奏折。”
林远,叫来了自己的亲兵,开始口述。
“臣,威远侯林远,再奏圣上。”
“臣,本欲遵从圣旨,将一应俘虏,交予边将。然,瓦剌贼酋,狼子野心,亡我之心不死!竟于昨夜,煽动余孽,公然叛乱,杀我将士,图谋逃窜!”
“臣,为保边疆安稳,为护我大明将士性命,迫不得已,下令平叛。将贼首四十余人,尽数斩杀!”
“此,皆因臣,无能,未能,早日,将此等心腹大患,押解回京,才酿成此祸。臣,罪该万死!”
“今,臣,将这些叛逆的首级,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一为,向圣上,请罪。二为,证明,草原贼寇,反复无常,实难,以常理度之!”
“草原之事,千头万绪,盘根错节。非有,雷霆手段,不能镇之。非有,长久之计,不能安之。”
“臣,恳请圣上,再给臣,三个月的时间!臣,必将,为我大明,打造一个,永不反叛的,新草原!”
“若,三个月后,草原再有,一丝一毫的动|乱。臣,愿,提头来见!”
口述完毕。
林远,看着那份,新鲜出炉的奏折,脸上,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
这份奏折,堪称,完美。
首先,他,又杀了一批,最危险的俘虏。而且,是以一种,谁也挑不出毛病的,“平叛”的方式。
其次,他,用这些叛逆的人头,和一场“叛乱”,再次,向朱棣,证明了,草原局势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你看,我不是不想走,是这群家伙,不让我走啊!他们,还在闹事啊!
最后,他,立下了一个,军令状。
三个月!
他,只跟皇帝,要三个月的时间。
这个时间,不长不短。
既能,让朱棣,看到他“解决问题”的决心。
又能,让他,完成自己,对草原的,最后布局。
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的脑袋,当成了,赌注。
这,是一种,最极致的,“忠心”的表达。
我就算,有不臣之心,也断然,不会,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吧?
林-远相信,当朱棣,看到这份奏折,和那满满一盒子的,瓦剌贵族的人头时。
他,一定会,同意自己的请求。
因为,他,别无选择。
一个,能为他,彻底解决掉,百年边患的,能臣。
和一个,可能会,对他产生威胁的,悍将。
在这两者之间,该如何取舍,那位精明的皇帝,比谁都清楚。
“岳峰。”
“末将在!”
“派我们,最好的斥候。把这份‘大礼’,用最快的速度,送回京城。”
林远,将那封奏折,和一只沉重的木盒,交到了岳峰的手中。
“告诉送信的弟兄,这一次,不用,藏着掖着了。”
“我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看看。这就是,背叛我大明的,下场!”
在饮马河畔,那场名为“库里台”实为“训狗”的大会结束后,整个草原的局势,以一种诡异的方式,迅速地“稳定”了下来。
那些部落首领们,在亲眼目睹了林远的血腥手段后,再也没有人敢于生出二心。他们争先恐后地,向林远,表示着自己的“忠诚”。
登记人口,清点牛羊,划分牧场……
甚至,在挑选那支新的“草原万户”时,各个部落,都爆发了激烈的争抢。因为林远开出的条件,实在是太**了。
只要加入,就能免除一半的赋税,还能,在“平叛”中,分到战利品。
这对于,已经习惯了弱肉强食的草原人来说,无异于,是一条,通往富贵和强大的,捷径。
林远,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就将整个草原东部的军事力量,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整合到了自己的手中。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但,林远的心里,却始终,悬着一件事。
那就是,京城里的,那位皇帝。
王瑾,已经走了快二十天了。算算时间,京城那边的反应,也该传回来了。
这一次,朱棣,又会,出什么招呢?
林远知道,自己的那份“三难”奏折,虽然精妙,但也只能,拖延一时。
朱棣,绝对不会,就这么轻易地,放弃将自己,调回京城的想法。
自己,必须,再给他,送上一份“大礼”。
一份,能让他,暂时,打消疑虑,甚至,不得不,继续倚重自己的,大礼。
他的目光,投向了那支,还在缓慢行进的,死亡行军队伍。
经过二十多天的折磨,那三万多名瓦剌俘虏,已经,死伤了近三分之一。
剩下的人,也个个,形销骨立,与活着的骷髅,没什么两样。
尤其是,那些被林远,特意“关照”的,原瓦剌军中的,高级将领和贵族。
他们,曾经是,草原上,最骄傲的雄鹰。
现在,却,连一条最卑**的野狗,都不如。
林远,一直在等一个机会。
一个,可以,名正言顺地,除掉这些,最大的,不稳定因素的机会。
现在,机会,来了。
这天夜里,月黑风高。
负责看管俘虏队伍的,是岳峰手下的一个千户。
半夜,他正在帐篷里打盹,突然,被一阵喧哗声,惊醒。
“不好了!千户大人!不好了!”一个士兵,连滚带爬地冲了进来,“那……那群瓦剌的贵族,他们,造反了!”
“什么?!”那千户,大吃一惊,连忙,披上盔甲,冲了出去。
只见,在俘虏营地的一角,火光冲天。
数十名,身材高大的瓦剌贵族,不知道,从哪里,搞到了十几把,用来砍柴的斧头和短刀。他们,砍断了身上的枷锁,杀死了几名,看守的士兵,正试图,抢夺营地里的马匹,向外冲杀!
“快!包围他们!一个都不能放跑!”千户又惊又怒,立刻,下达了命令。
一场混乱的,深夜厮杀,开始了。
这些瓦剌贵族,虽然,已经饿得半死,但,困兽犹斗,爆发出的战斗力,依然惊人。
他们,挥舞着简陋的武器,状若疯癫地,冲击着神机营士兵的防线。
“侯爷有令!凡有反抗者,格杀勿论!”
那千户,见状,也红了眼。
“火铳手!准备!射击!”
“砰!砰!砰!”
密集的枪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刺耳。
那些,刚刚还凶悍无比的瓦剌贵族,在火铳的面前,脆弱得,如同纸糊的一样。
一个接一个地,倒在了血泊之中。
不到一炷香的功夫,“叛乱”,就被“平定”了。
所有,参与“暴动”的,四十七名瓦剌贵族,无一幸免,全部,被当场击毙。
第二天,林远,听着那名千户,心有余悸的汇报,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
“处理得很好。”
“将这些,叛逆的首级,全都,给我割下来。用石灰,腌制好。”
“另外,再写一份奏折。”
林远,叫来了自己的亲兵,开始口述。
“臣,威远侯林远,再奏圣上。”
“臣,本欲遵从圣旨,将一应俘虏,交予边将。然,瓦剌贼酋,狼子野心,亡我之心不死!竟于昨夜,煽动余孽,公然叛乱,杀我将士,图谋逃窜!”
“臣,为保边疆安稳,为护我大明将士性命,迫不得已,下令平叛。将贼首四十余人,尽数斩杀!”
“此,皆因臣,无能,未能,早日,将此等心腹大患,押解回京,才酿成此祸。臣,罪该万死!”
“今,臣,将这些叛逆的首级,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一为,向圣上,请罪。二为,证明,草原贼寇,反复无常,实难,以常理度之!”
“草原之事,千头万绪,盘根错节。非有,雷霆手段,不能镇之。非有,长久之计,不能安之。”
“臣,恳请圣上,再给臣,三个月的时间!臣,必将,为我大明,打造一个,永不反叛的,新草原!”
“若,三个月后,草原再有,一丝一毫的动|乱。臣,愿,提头来见!”
口述完毕。
林远,看着那份,新鲜出炉的奏折,脸上,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
这份奏折,堪称,完美。
首先,他,又杀了一批,最危险的俘虏。而且,是以一种,谁也挑不出毛病的,“平叛”的方式。
其次,他,用这些叛逆的人头,和一场“叛乱”,再次,向朱棣,证明了,草原局势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你看,我不是不想走,是这群家伙,不让我走啊!他们,还在闹事啊!
最后,他,立下了一个,军令状。
三个月!
他,只跟皇帝,要三个月的时间。
这个时间,不长不短。
既能,让朱棣,看到他“解决问题”的决心。
又能,让他,完成自己,对草原的,最后布局。
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的脑袋,当成了,赌注。
这,是一种,最极致的,“忠心”的表达。
我就算,有不臣之心,也断然,不会,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吧?
林-远相信,当朱棣,看到这份奏折,和那满满一盒子的,瓦剌贵族的人头时。
他,一定会,同意自己的请求。
因为,他,别无选择。
一个,能为他,彻底解决掉,百年边患的,能臣。
和一个,可能会,对他产生威胁的,悍将。
在这两者之间,该如何取舍,那位精明的皇帝,比谁都清楚。
“岳峰。”
“末将在!”
“派我们,最好的斥候。把这份‘大礼’,用最快的速度,送回京城。”
林远,将那封奏折,和一只沉重的木盒,交到了岳峰的手中。
“告诉送信的弟兄,这一次,不用,藏着掖着了。”
“我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看看。这就是,背叛我大明的,下场!”
